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从自行车到宾利 >

第2部分

从自行车到宾利-第2部分

小说: 从自行车到宾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熟悉的生活环境。我们仅凭自己熟悉的英语和对未来全新生活的憧憬,开始了一段未知的旅程。

    “我们如何在澳大利亚这块新的土地上生存下去?我们能实现所梦想的成功吗?”

    澳洲当时正处在经济萧条之中,我不能肯定马上能找到工作,也不能肯定没有了外交官身份,那些以前称我阁下的人们是否还会理睬我。我不知道我们全部的4000澳元积蓄能让我们维持多久。我知道如何组织中国京剧团来澳访问演出;我可以在鸡尾酒会上同人们推杯换盏,轻松交谈。可我能把这些技能写在求职简历上吗?这些技能又能帮我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我大学毕业后是由国家分配的工作,所以还从来没有自己找过工作呢!

    我的澳洲临时签证允许我享受一些政府补助。但我不会去领救济金!那可太没面子了!北大英语系高材生、前外交官周华去领救济金?饿死我也不会!

    我还想起了在机场告别时父母脸上的泪水。他们都快七十岁了。当初我向母亲提到要辞职,移民澳洲时,她不以为然地说:“你为什么要离开这么一个高尚、令人羡慕的职业而移民澳洲?你知道,有多少年轻人梦想得到你要放弃的工作吗?说话就三十了,你何苦要到那么远的一个陌生地方去从零开始?”父亲说:“我和你妈都这个岁数了!还让我们为你们揪心!我们还能活多久?下次见面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呢,谁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你们?”

    那一次,父亲还提起了我那辆旧自行车。它是我考上北大后父母送我的礼物。如今,虽然我已决定移民澳洲,父亲还是不同意把它送人,执意要给我留着,说万一我们在那边生活不下去,决定打道回府后,还可以骑。母亲说如果那边太苦你们就回来。爸妈随时欢迎你和小叶回来……

    这是我人生的一段故事。从中国到美国,又从北京到悉尼。在不断追求与奋斗中,我一步一步地向着自己的梦想奋进。我的交通工具已经从那辆旧自行车变成了一辆崭新的宾利汽车。我对当时做出放弃一切、从零开始的决定感到自豪,并对祖国以及第二故乡——澳大利亚充满感激和热爱。我能走到今天,主要归功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使我养成了对生活、工作及事业的积极态度。这种积极态度使我能够充分利用澳大利亚提供的机会,去追求我和家人的梦想。

    上学时,我并不是最好的学生。在公司,我也不是最好的推销员。但很小的时候,我就养成了一种极强烈的自信,而且永不言败。这种近乎天真的自信,加上敢做他人不愿做之事的勇气,使我在人生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得以建立起了自己的财富王国。我经常思考创业理念,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并以参加许多讲座和大量阅读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扩展思维。我深以为,如果我的内心不再成长,我的事业就不会成长,我的财富之路也就不会越走越精彩。只有我在内心里不断成长进步,我的人生才会越来越华美。

从自行车到宾利 第一部分 一。从远郊到北大:自行车的年代(2)

    许多财富故事都会把主人公的昔日说得很惨。这几乎成为一种俗套:主人公早年衣食无着,或栖身无地,甚至不得不下煤窑挖煤或上街乞讨;他的父母目不识丁,穷困潦倒。总之,无可忍受的悲惨境况迫使他发奋求生。

    我的故事开始处毫无传奇色彩,平常却快乐。我性格里重要的部分是在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下形成的。这一性格往往在关键时候,影响并决定着我的人生走向。

    我的意识里,成长经历最关键的桥段并非如何摆脱家庭的极度贫困,而是如何摆脱我自己以及周围人们在眼界和思维习惯上的局限。

    我有幸成长于中国社会巨变萌动的时代。“*”结束后,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了。此前,我曾享受过一名少年应有的天真与无忧的快乐。而在此后的年月,我又尽可能努力地去把握住新时代为年轻人展现的各种机遇。这些努力与变化,最终引领我走上了一条我自己和家人都远未想到的成功道路。

    北京城西北五十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南口的小镇。小镇北面依山,我家就在镇上一个部队大院里。母亲是医生,父亲是军官。相较中国当时的现实,我小时候的成长环境算得上舒适和温馨了。

    家中四个孩子里,大哥已在“*”前的1965年考入大学。“*”那些年,虽然社会很乱,我和二哥、姐姐基本上是在部队大院这种相对安全的环境下长大的。虽说那时物质条件比今天落后许多,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拥有彩电、录音机、电脑、DVD、互联网、手机等,但我们的童年时代大半是在无忧无虑的玩耍中度过的。当时,我最爱玩的游戏是在石桌台上打乒乓球,踢足球、摔跤、打垒、跳房子、藏猫猫、扔包、抽汉奸(陀螺)、抽鞭子、砸炮儿、推铁环、打链子枪、溜冰车、翻方宝、拍烟盒等。

    大哥周钢和姐姐周健比较喜欢读书,我和二哥周勇更喜欢户外活动。父母亲总是放手让子女们去做他们喜欢的事,从不横加干涉。我们因此得以开心地享受儿时生活,自主自己的成长历程。童年生活对我来说,充满了自由自在的回忆。那时,父亲经常去外地出差,母亲工作也很忙,家里常年有位老奶奶(保姆)照看我们。每天放学后,我不是跑到附近山上去摘酸枣、野杏,就是和同学一起踢足球,打乒乓球。有时,我们还会一连几个钟头在树林里投掷石子。论投掷技术,我们肯定能成为纽约扬基棒球队的明星级投手。后来,大学手榴弹投掷比赛的时候,胳膊比我粗的同学投得还不如我远呢。

    虽然我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长大,但小时候家里经历的一次挫折却在无形之中,成为我性格与人生发展的一个动力。

    父亲在军队原本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他抗日战争期间入伍,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时,他已是副团长。他不仅聪明能干,且为人非常正直、善良,非常乐于助人。无论干部还是战士都非常喜欢他。如果不是早年一次重大失误,他本可能顺利晋升。军队大院里等级森严,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耳濡目染,从小就知道区分官衔。孩子们都知道自己父亲的官衔,以及父亲和朋友们的父亲在军阶上是什么关系。

    由于父亲职业生涯的挫折,我和两个哥哥和姐姐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要证明,我们同部队大院以及社会其他孩子们一样优秀。从某方面来说,我们的成长由于家庭曾有这样的经历而因祸得福。它不仅让我有了异乎寻常的进取心,也使我形成了比较独立、好强的性格。因为我知道,我不需要依靠家庭地位或父辈的社会关系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也不用去巴结他人或讨好领导。我不必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为达到目标而作的努力,因为我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为了让父母感到骄傲,我不管做什么,都力求做到最好,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在所不惜。

从自行车到宾利 第一部分 一。从远郊到北大:自行车的年代(3)

    对于一个生长在偏僻角落的孩子来说,这种人生态度让我获益匪浅。生活在南口小镇就像生活在偏远的乡下,镇上只有两万多居民,几乎没有为孩子们组织的活动。我和伙伴们只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来消磨时光。因为没有大城市的孩子那么好的条件,我很早就养成了遇事靠自己解决的习惯。高考复习那一年,我慕名而去、紧相追随的英语老师调到北京市区,我这个准备报考英语专业的重点中学学生在高考前最关键的六个月里,竟然没有了英语老师。无奈之际,我只好跟定电视讲座,学习英语。

    我各科成绩一直全优,在体育和各种课外活动方面兴趣十分广泛,所以在学校很有人缘。广泛的兴趣爱好让我和每个人都有共同语言,也因此和班里所有同学成了朋友。后来读过的不少书上说,如果你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一般说来,你比较容易跟从他人。因为你的哥哥姐姐会为你做很多事,你的利益也有他们来替你维护。世界上许多出色的领导者都是家中的长子或长女。以这种观点来看,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我的确很依赖我的哥哥姐姐。不过,在学校以及在朋友们中间,我倒一直是个“孩子头”。

    小学和中学,我一直是班干部。每次踢足球的时候,总是我来挑选我们这边的队员。午休时排队回家的路上,我总会想出一些好玩的事情让大家做,快快乐乐地享用这二十分钟。比方说,让两名同学出列赛跑,看谁最先摸到远处的电线杆。每次快要散队的时候,我都会带领大家齐唱《大刀进行曲》。唱到最后,齐声喊完一个“杀”字,自动解散,各回各家。

    我们班十五个男生中,有十三个住得都很近。每天午饭后,十二个同学都会来找我,一起去上学。有一天,他们过来的时候,我正在理发。那一次,我剃了个光头。之后,我提议大家都来个光头。他们倒也利索,莫不当下响应。我们这十三个“光头和尚”出现在学校时,吸引了所有目光。不用说,我们的样子让老师大为恼火。

    虽说我在同龄人里是个“头儿”,在陌生人面前,我却十分腼腆。我比较喜欢曲艺表演,说过相声、山东快书和快板书。我也很喜欢给朋友们讲笑话。我大哥经常说:“周华应该找马季学相声去!”但我却不愿意在陌生人面前表演。父亲对我这方面的天分十分骄傲,每次家里来了客人或出门串亲戚,总要让我表演。而我总是因为紧张而迟迟不肯出演。每次犹豫到最后,他都要冲我发脾气。虽然每次我都演了,但每次都是很不情愿。

    部队大院里,邻里之间关系都很好,春节时候会互相拜年。每次只要有人敲门,我和大哥都会躲到里屋去。因为我们不好意思和街坊邻居寒暄。这时候,我二哥就会很大方地招呼客人,闲话家常。我不习惯和陌生人说话,所以给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很腼腆。

    父母平时在家机会很少,老保姆总是鼓励我们多到外面去玩。我一放学,便会加入到各种玩耍当中,从摔跤、爬山到打乒乓球、踢足球,都不放过。我可着劲儿地疯玩,全然不去在意每天的挂彩。那时,我每天回家,不是膝盖摔伤,就是胳膊划破。就是这样,童年时代在我的记忆里,充满着快乐与自由。

    小时候,我好奇心很强,尤其喜欢冒险。有一回,我忽然对邻居家的缝纫机感起兴趣来,便把食指放到钢针下面。这一突发奇想让我付出了“血的代价”。因为喜欢玩锤子、钉子一类的东西,老保姆总要为我担惊受怕。每一次我玩剪子,她就会冲我喊:“小华,你要是不把剪子给我,我就要把你的耳朵剪掉!”有一次我心想:“为什么不自己剪呢?”于是,真在耳朵上剪了一刀。你没准儿还以为,这是梵·高艺术天分的早期征兆吧?可当我在镜子里看到满脸是血时,吓得大哭了起来。

从自行车到宾利 第一部分 一。从远郊到北大:自行车的年代(4)

    中国有句俗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大学以前,我三次同死亡擦肩而过。这或许可以解释,我在后来的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好运。

    第一件事发生在我10岁那年。那时候,每星期六,我都要去南口火车站接大哥。他那时在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当老师。从我家去火车站要绕一段路。为了抄近道,我们这帮孩子每次总要横穿铁轨。我们经常从停驶的车厢底下钻过去,然后走到对面站台。那一回我去晚了,一路跑过来的时候,看到大哥坐的火车就要进站。我匆忙钻进一节车厢底下,完全没想到一列火车头正从另一侧很近的地方朝我开过来。

    站里所有人都看到了这危险的一幕,只有我自己毫无察觉。幸亏站在车头一侧铁梯上的信号员朝我头上猛踹一脚,把我踢倒在一旁。否则,我肯定会被轧死的。尽管机车紧急刹闸,可车轮仍在滚动。摔倒后我的腿还在铁轨上。

    只听对面一个小伙伴大声喊:“周华!腿!快滚!”

    我猛地一下滚开了。虽然身上摔得瘀青一片,衣服沾满了轨道上的油泥,但我终归还是捡回了一条命。

    当时,我完全没有意识到,事情的后果有多严重,但心里还是有些后怕。我没敢去站台接大哥,一个人急匆匆地往家走,心里灰溜溜的,想着这件事我跟谁也不能说。

    半路上有个大人问我:“你是不是刚才差点儿让火车撞着的那个小孩儿?”我点了点头。这时候,和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