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建隋大业 >

第415部分

建隋大业-第415部分

小说: 建隋大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身下佳人粉面通红,春意无边的模样,高纬tian了tian有些干涩的嘴唇,眼中炽热的**好不掩饰,双手用力,狠狠握住手中的丰满,转头问韩长鸾道:“独孤永业和高湝可有动静?”

    “回禀陛下,周王独孤永业已经积极整饬军备,估计再有十日功夫便能发兵五万并进并州,三日前晋王高湝已经率五万大军离开幽州,再有几日恐怕就能进入并州地界。”

    “很好,朕倒要看看高延宗这大逆不道的狗贼还有何能耐,不论是谁,只要敢抢朕的东西,朕就要叫他们似无葬身之地,朕得不到的他们也休想得到!哈哈哈!”高纬面容扭曲,狰狞地大笑着。

    韩长鸾笑着附和道:“陛下英明,任凭高延宗如何诡诈,此番周王晋王两路夹攻,他也难逃败亡一途。吴王高长恭早有反心,恐怕也不会眼睁睁看着并州落入他人之手,一场惨战在所难免,陛下正好可以坐收渔利!”

    “哈哈哈哈!”高纬听得心怀大畅,挥手让韩长鸾离去,而他的注意力则完全落在身下的冯小怜身上,喉间发出一声低吼,偌大的宫殿中顿时奏响了让人面红耳赤的靡靡之音。

第五百三十一章 自导自演

    第五百三十一章自导自演“智深,俘虏都安顿好了吗?”青州城外十里处,鲁王高孝珩的中军大帐中,高兴向坐在下首的鲁智深问道。

    高孝珩早就被高兴吓破了胆,全军投降,这军营自然不是他所建,乃是高兴的手笔。高纬希望天下大乱,高兴作为侄子,总要有所表示,遂了他的心愿。当然,鲁王发兵攻打青州,与高长恭交恶,自然也是高兴的授意。

    高长恭击败周军,位居摄政王,威势一时无两,这也让他被推上了风口lang尖,万众瞩目,北齐各方诸侯自然对他心怀忌惮。如今闻听高孝珩与高长恭反目,激战不休,这对有些人来说可是天大的好消息。

    而高兴自导自演这么一出好戏,自然是为了麻痹潜在的敌人,同时诱使那些居心叵测的野心家暴露出来,暗处的敌人才是最不安定的因素。

    “是,大人,都安顿好了。”鲁智深用力地点头道:“属下已将俘虏押送到了青州市内,重新打散整编,让他们进入农场劳动。”

    这几年来,按照惯例,山东、江苏两省的对俘虏处理的方式参照了高兴前世的生产建设兵团,这里高兴改作“农场”。高兴将俘虏打散整编,责任明确到人,相互监督,律令严苛,赏罚分明,如此一来,高兴不仅得到了一批可观的劳动力,更是将俘虏的敌意分化瓦解。

    这些年,山东、江苏两地得以高速发展,高兴凭两省之地维系十万精兵,百万百姓,农场十余万的奴隶功不可没。

    高兴点点头,接着问道:“粮草物资筹备如何,若是三月初出征,十万大军三个月的粮草用度可有什么困难?”

    鲁智深皱眉思索一阵,然后道:“大人放心,属下一定不辱使命。”

    “嗯,这就好。”高兴欣慰地道:“城外的事情就交给你了,虽然这不是真正的战争,但你也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认真操练士卒,若是上了战场死伤太重,我可要唯你是问!”

    “是!”鲁智深心中骤然一凛。

    ……

    青州市,隋王府,也即是原先高兴的府邸。对于不明就里的人也许以为是一个势力的崩塌,另一个势力的兴起,但催季舒,这个高兴核心的班底却对真实情况知之甚详,这不过是高兴父子玩的一出偷梁换柱的把戏罢了。

    听得高兴召见,正处理公务的催季舒交代了一声便匆匆而来,经年不见,对于那个始终淡定自若的少年,他也颇为想念,是以微微有些激动。

    对高兴这个年轻的上峰,催季舒心中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有敬佩,有感激,还有畏惧。

    数年前,催季舒本抱定必死之心劝谏,却不料峰回路转,侥幸逃得一命,不过苟且偷生,怀才不遇,对于他这胸怀大志,心性骄傲的人来说却更加难以承受。然而就在这时,高兴出现了。

    朝堂的冷遇让催季舒心灰意冷,而在他内心苦闷不已,对高纬彻底失望时,高兴却给了他希望,给了他重整旗鼓,振兴国家,施展自身抱负的机会。

    能够重新执政一方,得到高兴完全信任,这对于催季舒来说绝对是恩同再造,更遑论高兴通过宜阳王赵彦深救了他以及整个宗族的性命,如此不亚于山高海深的大恩大德又怎会不叫他感激涕零。

    而随着与高兴的接触,催季舒见识到从所未见的施政方针与政策,而高兴目光之长远,布局之高明更是让他在钦佩之余隐隐有些畏惧,还有一些火热。

    武将希望能跟随明君纵马驰骋,一统江山,文臣何尝不想有朝一日能挥斥方遒,恩泽万世。高兴的势力愈发雄厚,催季舒对他的信心也愈发坚定,处理起政务更是精神百倍,意气风发。

    隋王府虽然换了牌匾,但其中的布置格局却与高兴在时并无二致,只是因为隋王久居在外,高兴也长久未归,这处府宅倒显得幽静了许多。

    当催季舒来到隋王府外时,守门的侍卫连忙恭敬地行礼,没有通报,而是热情地直接将他引入府中,显然是高兴早有命令。

    一进门,催季舒便看见了站在院中,一身白衣,潇洒俊逸,面带微笑的高兴。

    “下官催季舒,参见总督!”催季舒先是顿了顿,调整了下微微有些急促的呼吸,这才恭敬地向高兴拜倒。

    “叔正(催季舒的字)省长,快快免礼!”不待催季舒拜倒,高兴身形一闪已经来到他面前,一边搀扶着他即将拜下的身子,一边温和地道。

    今时不同往日,高兴威严愈甚,虽然对催季舒这可敬的长者他依旧十分尊重,但在称呼上却不能过于自降身份,阶层混乱,上下不明并不是什么好事。称呼催季舒的字,末了带上官职,足见高兴对他的厚爱与尊重。

    “谢总督爱护,礼不可废。”高兴的关爱与礼敬让催季舒心中感动,但他还是固执地拜了一拜,这才站起身来。

    虽然高纬敕封高兴为北平郡公,车骑将军,但催季舒却更愿意称呼他为“总督”。山东和江苏名义上虽然回归了北齐的怀抱,实际上却是自成一系,便是看作国中之国也不无不可,而且这般称呼高兴更显得亲近。

    身为高兴的班底,催季舒自然十分清楚高兴的雄心壮志,是以尽管他知道依高兴仁厚淡然的性子并不在乎繁琐的礼节,但他却不得不用自身的行动来帮助高兴慢慢树立皇者的威严。

    “外面冷,咱们进屋再说!”如今的高兴早已习惯了这个世界的礼法,是以见催季舒坚持便不再阻拦,待催季舒站起身来后他便亲切地握着后者的手,温和地笑着道。

    进入会客厅,高兴招呼催季舒分宾主落座,待下人奉上茶水点心,高兴才一脸感慨地说道:“叔正省长,我不在的这些日子,山东发展的很好,很好啊,这一切都是你的功劳!”

    “总督过奖了!”听得高兴夸赞,催季舒心中一喜,毕竟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辛劳得到他人的认可,不过他毕竟修心养气的功夫了得,面上的表情很是淡定谦虚,“下官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不敢居功,这全赖总督和王爷大力支持!”

    “呵呵,叔正省长谦虚了啊!”高兴轻笑几声,然后认真地看着催季舒道:“叔正省长,虽然对山东的大体情况我都知道,但具体如何我却不甚清楚。却不知这一年多来,你可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今情势紧迫,北上已刻不容缓,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我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对外用兵啊!”

    闻听此言,催季舒面色也不禁凝重起来。高纬大肆分封诸王的事情他自然有所耳闻,对高纬的险恶用心更是洞若观火。催季舒更是隐隐猜到高兴的用意,山东、江苏两地独特的发展方式将会成为未来全国改革中的模版和模式,而作为山东省长的催季舒提出的意见显然意义深重。催季舒兴奋火热之余,却也感觉心中沉重,更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高兴静静地品着茶,并未有打扰催季舒的思考。虽然高兴心中知道许多先进的社会制度,但他也知道循序渐进的道理,明白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以当前的国情来决定。

    不同的人看问题有不同的角度,催季舒作为山东的直接管理者,自然是最有资格提出意见的人,对于制度的完善也很有帮助。

    思索了良久,催季舒这才开口缓缓道:“总督,下官知您宽厚仁慈,但对工商是不是太过重视?商人重利,自私成性,若是过于放纵,长此以往难免使之生出骄矜之气,怕是会引起不少祸事;而且普通百姓子弟得以就学,每日消耗钱粮无数,日后恐怕也不好统御管理!”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时代,等级何其森严,高兴不仅大力提倡鼓舞商业,更是对那些奇技yin巧偏爱有加,这无异于是对当世权贵礼法的挑战。

    高兴改良了造纸术,发明印刷术让知识得以广为流传,这对控制天下士子书生的士族豪门来说可以说是对他们权威的挑衅,尤其是高兴普及教育,让普通百姓子弟得以上学,不啻于对士卒赤*裸裸地宣战。

    催季舒虽然也是宽厚长者,爱惜百姓,但他毕竟也是士族出身,骨子里同样有属于读书人的清高孤傲。初时,山东、江苏两省根基薄弱,强敌环伺,人才凋零,资源匮乏,特殊时候催季舒对于高兴的各种举措自然是十分支持,但如今高兴根基稳固,为了将来国家的稳固,更有私心,催季舒不得不提出反对的意见。

    对于催季舒所言,高兴既没有反对,也没有赞同,而是淡淡地道:“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

    催季舒眉头微微一皱,静静地注视着高兴,心中很是诧异迷惑。高兴此言显然不是无的放矢,必然大有深意,但催季舒却不甚明了他的用意所在。

    高兴放下手中的茶盏,离座而起,慢慢踱步走到窗前,眼神有些飘忽地看着庭院中吐出新芽的的花树,徐徐道:“叔正,自大禹立夏至今,有国开始已有两千载,国家朝代更是如同过江之鲫,数之不清,然而你可可曾见有一朝一国能千秋万载,永世长存?”

第五百三十二章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第五百三十二章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催季舒皱眉,低声道:“不能。”

    高兴转头看了他一眼,然后又将目光落在庭院中充满勃勃生机的花树上,语音低沉地道:“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听见高兴此问,催季舒条件反射一般脱口而出答道,不过话出口,心中却更觉疑惑,仔细思量起高兴如此问的用意。

    高兴与催季舒的一问一答出自《论语﹒颜渊》,正是鲁哀公与孔子弟子有若的问答,正因如此,催季舒才会张口即给出了答案,这正是体现了孔子“政在使民富”的儒家思想。

    “民富,君不独贫,民贫,君不独富。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之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催季舒的眉头皱得更紧,高兴说的这段话出自《荀子﹒富国》,所要表达的意思依旧是“富民则国强”。催季舒虽没有执当世儒学之牛耳,但也是德高望重的大儒,对于儒家的经典如何能不熟悉。也正因如此,催季舒才对高兴的意图更加困惑。

    “叔正啊,自先秦开始,到两汉、三国两晋,直到如今,国家的灭亡虽然与昏君当道,佞臣横行脱不了干系,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土地兼并,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顶峰,国家注定只有败亡一途。”

    催季舒一怔,眉头皱得更紧,对高兴所言似懂非懂。

    就在催季舒苦苦思索时,只听高兴继续说道:“建国之初,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相对来说比较公正公平,然而其后天灾**,再加上贵族刻意收购兼并田地,终有一天百姓无田可耕,那时候所有的矛盾便将爆发出来,国家动荡不安,烽火四起。大乱之后便是大治,如此周而复始,朝代更迭,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对于国家虽然极为重要,但重农抑商却殊为不智!

    ‘商不厚,工不巧,农不力,不可成治’,农、工、商三业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相辅相成,然重农业而轻工商,却是打破平衡,只会束缚自身的发展。

    土地终有限,人口却是不断增长的,总有一天会无田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