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74-普济方 >

第349部分

074-普济方-第349部分

小说: 074-普济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内经曰。养生者。必顺于时。春夏养阳。以凉以寒。秋冬养阴。以温以热。所以然者。 
从 
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 
(不能顺四时调养。触冒寒温者。必成暴病。医者当在意审详而治之。) 
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 
必病 
(当春之时。风气大行。春伤于风。风气通于肝。肝以春适旺。风虽入之。不能即发。 
至夏 
飧泄 
秋适旺。湿虽入之。不能即发。至冬肺衰。然后湿始动也。雨淫腹疾。则当发为下利。冬以 
阳 
暑 
疟 
及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内经曰。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根据次第而治 
之。 
真方 
(仲景之书逮今千年。而显用于世者。王叔和之力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以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 
以训 
(东方地气温。南方地气热。西方地气凉。北方地气寒。西北方高。东南方下。是土地 
温凉 
居之 
也。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内经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是伤寒为病热也。针经曰。多 
热者 
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表里俱病者。谓之两感。)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为三阳之长。其气浮于外。故尺寸俱浮。是邪气初入皮肤。外在表也。当一二日 
发。 
肩膊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能卧。 
(阳明血气俱多。尺寸俱长者。邪并阳明。而血气淖溢也。太阳受邪不已。传于阳明。 
是当二三日发。其脉挟鼻者。阳明脉起于鼻。交 中。络于目。阳明之脉正上 还出系目 
系。 
也。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春脉弦。尺寸俱弦者。知少阳受邪也。二三日阳明 
之邪 
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已。 
(三阳受邪。为病在表。法当汗解。然三阳亦有便入腑者。入腑则宜下。故云未人于腑 
者。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阳极则阴受之。邪传三阳既遍。次乃传于阴经。在阳为在表。在阴为在里。邪在表。 
则见 
三阳传于太阴。是当四五日发也。邪入于阴。则渐成热。腹满而嗌干者。脾经壅而成热也。)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 
渴。 
(少阴。肾水也。性趋下。少阴受病。脉尺寸俱沉也。四五日太阴之邪不已。至五六日。 
则 
为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缓者。风脉也。厥阴脉微缓者。邪传厥阴。热气已剧。近于风也。当六七日发。以少 
阴邪 
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 
(三阴受邪。为病在里。于法当下。然三阴亦有在经者。在经则宜汗。故云已入于腑者。 
可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 
即 
厥 
则死矣。 
(阴阳俱病,表里俱伤者。为两感。以其阴阳两感。病则两证俱见。至于传经。则亦阴 
阳两 
而少阴 
太阴又 
内经曰。五 
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云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谓三日六经俱病。营卫 
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 
方治 
(此前热未已。又感温气者也。温热相合。变为温疫。)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瘥。以成痼疾。 
(凡觉不佳。急须求治。苟延时日。则邪气入深。难可复治。千金曰。凡有少苦。似不 
如平 
小儿女子。益以滋甚。 
(小儿气血未全。女子血室多病。凡所受邪。易于滋蔓。) 
时气不和。盒饭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 
(腠理者。津液腠泄之所。纹理缝会之中也。金匮要略曰。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 
为 
之 
委 
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 
(邪在皮肤。则外属阳而易治。邪传入里。则内属阴而难治。内经曰。善治者。治皮毛。 
其 
皮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 
(千金曰。凡始觉不佳。即须治疗。迄至于病。汤食兢进。折其毒势。自然而瘥。) 
若或瘥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 
(传。有常也。变。无常也。传为循经而传。如太阳传阳明是也。变为不常之变。如阳 
证变 
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内经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 
必不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 
(凡中风与伤寒为病。自古通谓之伤寒。千金曰。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 
与精 
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 
(始自皮肤。入于经络。传于脏腑是也。) 
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 
(风寒初客于皮肤。便投汤药。温暖发散而当者。则无不消散之邪。) 
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 
(先解表而后下之。则无复传之邪也。)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 
(表证虽罢。里不至大坚满者。亦未可下之。是邪未收敛成实。下之则里虚。而邪复不 
除。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外无表证。里有坚满。为下证悉具。外台云。表和里病。下之则愈。下证既具。则不 
必拘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 
矣。 
(下之不当。病轻者。证犹变易而难治。又矧重者乎。)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表为阳。里为阴。阴虚者。阳必凑之。阳盛之邪。乘其里虚而入于腑者。为阳盛阴虚 
也。 
反汗 
于营 
恶 
此为 
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 
影响 
(神丹者。发汗之药也。甘遂者。下药也。若汗下当则吉。汗下不当则凶。其应如影随 
形。 
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桂枝汤者。发汗药也。承气汤者。下药也。金匮玉函曰。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人 
夺其 
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投汤不当。则灾祸立见。岂暇计其日数哉。)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 
源。 
痛欤 
而饮 
动作 
。惟明者居然能获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哉。 
(两感病俱作。欲成不治之疾。医者大宜消息。审其先后。次第而治之。若妄意攻治。 
以求 
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 
若与病相 
复作本汤服 
(发汗药。须温暖服者。易为发散也。日三服者。药势续也。病势稍重。当促急服之。 
以折 
生。阳 
剂。更 
汤不能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 
消之 
也。言 
为自愈 
(热在上焦则为消渴。言热消津液。而上焦干燥。则生渴也。大热则能消水。热少不能 
消之 
与之 
不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 
因 
(小渴者。为腹中热少。若强与水。水饮不消。复为诸饮病也。)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动数之脉。邪在阳也。汤入而变迟者。阳邪愈也。浮大之脉。邪在表也。而复减小者。 
表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 
(五十九穴者。以泻诸经之温热。针经曰。热病取之诸阳五十九穴。刺以泻其热。而出 
其汗 
八 
口下 
经曰 
八者 
委 
九 
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穴有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其灸刺之禁。皆肉薄骨解之处。血脉虚少之分。针灸并 
中髓 
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患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 
人脉 
(四脏气绝者。脉四损。五脏气绝者。脉五损。五脏六腑俱绝者。脉六损。)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内经曰。脉者。血之腑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寒则伤血。邪并于血。则血盛而气 
虚。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脉阴阳俱盛。当汗出而解。若汗出不解。则邪气内盛。正气外脱。故死。内经曰。汗 
出而 
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 
(脉阴阳俱虚者。真气弱也。热不止者。邪气胜也。内经曰。病温。虚甚者死。) 
脉至乍疏乍数者死。 
(谓天真营卫之气断绝也。) 
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 
(为紧急而不软。是中无胃气。故不出其日而死。) 
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谵言妄语。阳病也。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为脉病相应。若身逆冷。脉沉细。为 
阳病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卷一百二十六伤寒门
辨湿脉证第四
属性:伤寒所致太阳。 湿 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 。当作痉。传写之误也。 者恶也。非强也。内经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柔 
为筋 
反张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 。 
(千金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 。太阳病。发热无汗。为表实。则不当恶寒。 
今反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 。 
(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其不恶寒者。为阳明病。今发热汗出。而不 
恶寒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 。 
(太阳主表。太阳病。发热为表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细。既不愈。则太阳中风。重 
感于 
。栝蒌桂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 。 
(太阳病。发汗太多。则亡阳。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微不能养筋。 
则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摇。猝口噤。背反张者。 
病也 
(太阳中风。为纯中风也。太阳伤寒。为纯伤寒也。皆不作 。惟是太阳中风。重感寒 
湿。 
风 
搦。此者。内挟寒湿。故头摇也。口噤者。寒主急也。猝口噤者。不常噤也。有时而缓。若 
风寒 
额。 
下至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但 
(金匮要略曰。雾伤皮腠。湿流关节。疼痛而烦者。湿气内流也。湿。同水也。脉沉而 
细者 
则濡 
湿之病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身黄如橘子色者。阳明瘀热也。此身色如似熏黄。即非阳明瘀热。身黄发热者。栀子 
柏皮 
脾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 
如苔 
(湿家有风湿。有寒湿。此寒湿相搏者也。湿胜则多汗。伤寒则无汗。寒湿相搏。虽有 
汗而 
气不 
而恶 
阳气 
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湿家发汗。则愈。金匮要略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四两。发其汗。为宜。若 
妄下 
阳相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 
病不 
发 
(值天阴雨不止。明其湿胜也。内经曰。阳受风气。阴受湿气。又曰。伤于风者。上先 
受之 
邪出 
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 
病。 
(病有浅深。证有中外。此则湿气浅者也。何以言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