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穿越东晋末年 >

第297部分

穿越东晋末年-第297部分

小说: 穿越东晋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风正寻思着其中的利弊时,王镇恶又道:“将军,末将愿领两百弟兄去夺取关门”

    略一沉吟,卫风便点点头道:“好,本将拨男女亲卫两百给你,小心为上,事不可为,立刻退回,咱们再想别的办法。”

    “遵命”对于卫风亲卫的强悍,王镇恶是见识过的,当即心中大定,领命离去。

    不多时,王镇恶带着以张宁为首的亲卫与母夜叉各一百人,另有数十辆车驾,装了些粮食布帛作为掩护,但更多的还是箭矢,缓缓行入了武关道中。

    剩下的四万大军就地休整,耐心等待起来。

    王镇恶是上午入的山,左等右等,也不见狼烟冒起,卫风心里渐渐的升出了一丝不妙的预感,接近傍晚时分,山路入口出现了些人影,定睛一看,竟是王镇恶与一干亲卫们,有人的身上还带着伤,至于车驾与马匹,是全部不见踪影,不用想也能猜出,夺取堡门宣告失败。

    一行人垂头丧气的走了过来,王镇恶面带愧色道:“将军,末将无能,未能夺取石堡,请将军责罚”

    “哦?怎么回事?”卫风淡淡问道。

    “是这样的。。。。”随着王镇恶的讲诉,众人明白了缘由,这也怪不得王镇恶与亲卫,实在是武关的防守无懈可击,在武关关前最后一处山头的山路两旁布有两座石堡,车辆肯定要停下接受例行检查,按王镇恶的预想,是在秦军开门的一刹那冲入堡门,打个措手不及,并依据车辆分别构筑对内与对外的防御工事。

    对于坚守,王镇恶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石堡夹山道而建,前后左右都是山,投石机、床弩、冲车等重武器很难运入堡中,敌我双方都是靠弓弩作战,凭着已方那犀利的神臂弩,只要箭矢不缺,完全可以坚持到后续大军到来,以优势兵力石堡,再以大军入峡谷,在关前谷地展开兵力,就可以一鼓作气攻下武关。

    可是秦军连门都不开,两座石堡上密布弓箭手,由竹篮吊了两人下来检查,一见这架式,夺取城门根本没指望了,强行由堡间小道冲过去也只能是找死的行为,于是王恶镇带头,所有人立刻向原路退回,车驾马匹自然来不及带走,马没办法,只能白白丢给秦军,但是车驾由于考虑到了失败的可能性,因此每辆车都堆了些火油薪柴,在退走时依次引燃,这个别人身上的伤势,便是点火时被城头箭矢射伤。

    或许是有燃烧着的车驾挡路,也或许是入关难,出关也难,秦军并未追击。

    不动声色的听完之后,卫风恨不得把桓玄、甚至殷仲堪的尸体都挖掘出来剁成肉酱隆安三年,弘农、华山、上洛三郡丢失在了殷仲堪的手里,之后的几年,武关及及襄阳以北以东的大片土地又丢失在了桓玄手里,否则有雄关在手,何时入关中只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桓温第一次北伐攻到长安城下,究其根本,还在于包括武关在内的上洛郡握在晋庭手中,前锋城池距长安不过百来里罢了。

    卫风不自觉的望向了那黑乎乎的大山影子,刘兴男却开声道:“将军,目前您只有两个选择了,一是退兵,二是强行攻打,您自个儿好好掂量着吧”

    王镇恶咬了咬牙,红着张脸拱手道:“将军,当时末将提议攻打武关,竟没料到秦国的把守会如此严密,这是末将料敌不周,害得大军被阻于关外,末将愿领责罚”

    王镇恶拱手低头,一副认罪的模样,受责罚他不怕,关键是他大话说过了头,丢不起那人啊,当初他可是信誓旦旦能取下武关的。

    卫风摆摆手道:“王将军快起来罢,武候出歧山尚且胜负参半,又何况你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谁能真正料敌于机先?所谓的料敌机先,无非是以势来迫使敌人朝着己方布下的口袋里钻罢了,这次攻打武关,势不在我手,一时受阻并算不得什么,责罚之辞不必提了,倒是你说说看,咱们下面该何去何从?”

    “末将多谢将军”王镇恶称谢过后,便寻思道:“强行攻打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耗费时日,伤亡也会极为惨重,甚至还有久攻不下的可能,因此末将认为,不如移师东向,以大军攻打南乡、顺阳、新野等十二郡,他日时机成熟之时,再夺武关也不为迟。”

    卫风眉头皱了皱,反问道:“即使夺回十二郡,但姚兴仍会随时从武关发兵前来,迫使我不得不在十二郡布置大量兵力,若真是如此,我宁可不取,况且关中乃四塞之地,要想攻灭秦国,必须叩关而入,其余散关、萧关、潼关论起险要,比武关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潼关,乃天下第一雄关,攻打难度远胜于武关

    其余散关与萧关,破关而入首要面临的便是先夺取秦州,既然雍州行不通,攻打秦州就只能由汉中发兵,仅以一路兵马出歧山攻秦州,只怕会重蹈武候、姜维的覆辙啊

    所以武关早晚要打,趁着秦魏大战一触即发,晚打不如早打,今日我手握四万大军望难而退,他日面对雄关莫非继续回避?我自被褚府君赏识任为义兴军司马以来,面对强敌从来不退

    人的一生,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时舍难取易移师夺取十二郡,将来攻打雄关必望难生畏,早晚失了争雄之心,我不能退,不破武关,决不回师”

    顿时,所有人均是心头热血澎湃,一股凛冽的气息油然而生

    王镇恶更是忍不住的深施一礼:“将军豪情壮志令末将折服,末将愿请命为前锋,今夜攻打武关,末将也立下誓言,不破武关就把这条命埋葬在崇山峻岭之间”

    所有人都齐刷刷的望向了卫风,请战之心毫不掩饰,王道怜、陈少女与刘兴男却交换了个狐疑的眼神,这不是她们认识的卫风啊,卫风自诩的面临强敌不退的确不假,却不是硬碰硬的死磕,而是手段尽出与之周旋,这人难道转性子了?

    果然,卫风摇摇头道:“武关不得不攻,但是,一定要避免无谓的伤亡,武关位于丹水岸边,你们曾接近关前石堡,过了石堡便是武关关城,我问你们,可有谁观察过武关附近地形?”

    “这。。。。”王镇恶现出了讪讪之色,要说观察,他还真的忽略了,他虽自负颇高,却不是亲卫,没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也没有察细节于入微的意识。

    张宁看了眼王镇恶,拱了拱手:“将军,末将曾偷偷攀至高处观察了片刻,过了石堡一片坦途,武关建在峡谷间较为平坦的高地上,三面环水,一面环山,关城以山石砌成,高两丈,东西宽三百来丈,南北宽两百丈左右。”(。。)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第四六八章 益州刺史() 
卫风略一沉吟,便吩咐道:“张宁,你派些弟兄立刻往襄阳,以快船入汉水溯丹水而上,勘察丹水至武关段的水情状况,限时半年,半年内必须要拿到第一手的资料回至襄阳”

    “遵命”张宁施了一礼,快步奔去一边,安排起了此事。

    “哎呀”王镇恶忍不住一拍脑袋:“将军果然妙计,陆路不通可走水路,末将怎么就没想到?”

    卫风微微笑道:“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温北伐,水军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步自淅川以征关中,我想做的,便是于淅川溯丹水继续前行,水军本是我军所长,只要能运兵至武关城下,武关必破无疑,好了,今晚就地扎营,先休整一夜,明日去襄阳等候。”

    随着卫风一声令下,全军取出米食升火做饭,第二天一早,向着襄阳行去。

    由所在地往襄阳大约一千五百里左右,由于放弃了从陆路攻打,不再需要隐蔽身形,因此大摇大摆的在武关道上行进,十五日之后,也就是十二月三十日,新年的前一天,全军终于抵达了襄阳。

    襄阳位于汉水以北,对岸则是樊城,二城仅一江之隔,樊城隶属于豫州南阳郡,襄阳则因雍秦流民大批避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也就是说,襄阳、樊城与荆州本没有关系。但随着前雍州刺史杨佺期的战败身亡,襄阳、樊城也为桓玄所占领,及至桓玄败逃,卫风顺理成章的接收了襄、樊两城。

    但卫风并没有再设侨雍州的想法,而是把襄阳、樊城划归荆州,另立襄阳郡。

    襄阳的状况,大致类似于京口,都是以北方流民为主体,只是杨佺期败亡的太快,没有发展出北府军那样的规模。有这样的条件。新年刚过,卫风就毫不客气大肆招兵买马,手脚之大令先期派来的陈喜也是膛目结舌,同时还让茱丽娅多造些小船。因为丹水是汉水的支流。河道再宽也是有限。数十丈的大船很难驶入其中。

    不知不觉中,四个月过去了,襄阳的兵力达到了十万之众。如此巨量兵力屯聚在襄阳,不可能瞒的过人,原豫西北十二郡已经陆续有人前来暗中联系,表达了当晋军来攻时,愿为内应的意愿,他们都还以为卫风的目标仅是十二郡呢,包括秦魏两国也是这么想的,魏国于开春便发动了对洛阳的攻势,秦军由于要兼顾南阳方向,显得力不从心,一时之间,洛阳颇为吃力。

    而在去年卫风率主力离开江陵不久,益州刺史毛璩以剿灭桓玄余孽的名义,遣安西府将军谯纵与侯晖等人率各县氐人进兵东下,侯晖早有反叛之心,借梁州人不愿意东下的怨恨,谋划攻打平西将军、益州刺史毛璩,与巴西人阳昧勾结,谋划在五城水口,举谯纵为盟主。

    谯纵害怕不肯听从,纵身投江,侯晖把他从水里捞出再次请求,经多次反复,最后逼迫谯纵坐上车驾回师,于涪城袭击毛璩的弟弟西夷校尉毛瑾,涪城陷落,毛瑾战死,谯纵便自称梁、秦二州刺史。

    毛璩得知此事,遣参军王琼率三千人征讨谯纵,又派王琼亲弟王瑗领四千军为王琼后队,谯纵以伏兵大破王琼,益州营户李腾开城降了谯纵,谯纵遂夷毛璩全族,自称成都王,命堂弟谯洪为益州刺史,亲弟谯明子为镇东将军、巴州刺史,率领徒众五千驻白帝城

    卫风是四月十日得到的消息,适逢陶潜也在,陶潜怒道:“老夫曾听说过谯纵此人,武艺高强,足智多谋,谨慎重义,乐于助困扶危,颇得士庶赞誉,却不料竟行此不轨之事,当真是利令智昏,何况他虽为候晖屡次逼迫,乍看似不得已而为之,可是甫入成都,便诛杀益州刺史毛璩满门,自立为成都王,此人定是早存有谋反之意,不过是作个样子给天下人看罢了,哼好一个虚伪狡诈之徒”

    卫风古怪的看了眼陶潜,陶潜立时醒悟过来,连忙陪着笑道:“老夫不是说将军您,纵使将军您将来代禅,那也是水到渠成,而谯纵只是趁着天下大乱,自以为有机可趁,但实际上只要将军您回师,遣一偏将伐蜀,谯纵必破”

    “哦?”卫风意味深长道:“看来陶公对谯纵颇有微辞啊”

    “哼”陶潜冷冷一哼:“乱臣贼。。。。不虚伪狡诈之徒人人得而诛之”

    卫风不置可否的问道:“依陶公看,本将当遣何人入蜀?”

    “这。。。。”陶潜现出了欲言又止之色,似乎想说什么,却又不好意思开口。

    卫风摇了摇头,提议道:“我若让你领军入蜀你可愿意?平灭谯纵之后,向朝庭表你为益州刺史,另你陶氏功勋卓著,这样罢,介时再请荆州大中正议你行,经办入士事宜”

    “什么?”一瞬间,陶潜现出了欣喜若狂之色,真说起来,陶潜也是官宦之家出身,只不过不是士人罢了,他的曾祖陶侃,和卫风一样都是白手起家,最高官至侍中、太尉、督交、广、宁等七州诸军事,加羽葆鼓吹,赐爵长沙郡公,食邑三千户,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曾官至太守,唯一可惜的,以陶侃显贵之极的身份竟没能入士,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陶侃死后,入士更是遥遥无期,以致一代不如一代,到了陶潜,宗族已经明显现出了衰败之相,他的五子竟无一人出仕,又由于陶潜的性格偏激,与人难以相处,迫使他破罐子破摔,索性在偏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陶潜的诗作分为两类,一是表达归隐意愿,二是抨击朝庭,映射对现实的不满,但是真有独镇一方的机会他也不会错过,可以实现胸中抱负,建设他心目中的桃花源,更何况入士可是陶氏百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啊

    陶潜之所以晚年归隐,那是逼的没办法了,当时的他与社会主流格格不入,归隐还能落个美名呢

    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亲自耕作土地,只不过,土地是刘宋的土地啊,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薇为食,后得人告之,薇亦为周室所有,遂弃之,饿死前作歌曰:登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