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督师 >

第344部分

大明督师-第344部分

小说: 大明督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了中条山的垭口,在原先小斜关的旧址上,迎接吕汉强的是一座森严的要塞,要塞上一杆呼啦啦的大旗正在迎风飞舞,在西洋下如血般鲜亮,要塞大门紧闭,要塞上自己熟悉的扎枪红缨飞舞,自己的人马刚刚到达要塞的两箭之地,一根巨箭飞来,正扎在吕汉强的马前,这声呼啸吓的小红马一个踉跄,差点跪在地上。

    吕汉强就笑了,推开一群对着城头大声笑骂的兄弟,冲着城头大声喊道:“城头是哪位兄弟?我,平陆人士,吕汉强回家啦,请开关放行。”

    一听是吕汉强的人马,城头上一阵寂静,而后便爆发出一阵惊天动地的欢呼,所有的旗帜开始摇动,所有的刀枪开始挥舞,城门豁然大开,一群人员就那么奔跑着,欢呼着冲了出来。

    吕汉强赶紧下马,冲着对面跑去,结果看到跑在最前面的,竟然是那个已经七十岁的老镇抚,紧跑几步,一把拉住喘的和风箱一样的老人,给他轻抚脊背,让他努力的把气喘匀了,看着围在自己身边举着刀枪不断欢呼的平陆兄弟们,吕汉强的眼角一直是湿润的。

    老镇抚直起腰,一把拉住吕汉强的手,嘴唇哆嗦着,眼角带泪,就知道说一句话:“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然后就不断的向四处张望。

    吕汉强知道他在看谁,就笑着道:“子涵现在在临汾我的老家,似乎是身子有点不好,因此没有让他来,呵呵,呵呵。”

    老镇抚一听更加欢喜,然后依旧四处寻找。

    “小胖子和如云现在腻在一起,小胖子成了斯文人,如云成了大家闺秀,淑女的不能再淑女了。”于是就想起小胖子每天被一个淑女的不能再淑女的家伙,一会拧着耳朵惨叫,一会被剑架在脖子上的惨状,就心情无比愉快的哈哈大笑。

    似乎老镇抚也欢喜着想象着两个小家伙的样子,也开心的大笑。

    “督师大人,请到里面说话吧。”老镇抚拉着吕汉强的手往小斜关里拽。

    吕汉强就一边走一边摇头:“督师这个词以后就不要再提,叫我小子就行了,现在我是无官一身轻,一介布衣罢了。

    对于吕汉强的纠正,老镇府不置可否,身边小斜关的兄弟们一个个依旧咧着嘴在与吕汉强攀谈的时候督师督师的叫。

第555章 后继有人() 
对于吕汉强的谦让,老镇抚也不说什么,拽着吕汉强到了关内,然后招呼出自己的孙子:“来来,拜见督师大人。”

    小家伙穿着一件特制的衣甲,红光满面身子英挺,再也没有当初要饭的时候,十一岁的孩子和个猫一样干瘦可怜,真的不可同日而语。

    小家伙见到吕汉强咕咚跪倒使劲的磕头:“末将拜见督师大人。”

    吕汉强一把拉起小家伙将他揽在怀里,“不错嘛,都自称末将了,说说,什么军衔?”

    小家伙就骄傲的大声汇报:“启禀督师大人,末将因平陆一战来往传递消息有功,因此被加封平陆卫所小旗。”

    一说这话,屋子里所有的人都一起哈哈大笑,小旗,在军制里根本就是一个兵。

    老镇抚笑着道:“当初孩子往来传递消息,县主,啊是郡主随便封了他一个小旗,也不做数的,但这小子就拿着鸡毛当令箭,弄了十几个孤儿,就成了我们卫所的编外的,也不拿军饷,就抢他叔叔伯伯们的口食,调皮的很呐。”

    结果平陆卫所的副千户哈哈大笑道:“老镇抚,我们这些杀才每天看着这群小家伙在营里跑进跑出,还在夜晚自觉站岗放哨,在外面帮着把守路口,盘查可疑,我们就打心眼里喜欢着呢。”然后朝着吕汉强一拱手:“督师大人,就在不久前,这帮小家伙盘查行人的时候,就抓了一个可疑,结果我们一审问,您猜怎么着?”

    吕汉强就饶有兴趣的问道:“怎么着,还是个大鱼吗?”

    这个副千户将大腿一拍:“还真叫大人说对了,感情那个家伙是来偷我们炸药配方的,还几乎就叫他得手了。”

    吕汉强眼睛一亮,这不就是当初的儿童团吗,这可是好事啊。

    于是冲着小家伙一拱手,“草民恭喜小将军再立新功。”

    当时把个小家伙美的简直就找不到北了。

    然后吕汉强对着老镇抚道:“既然孩子们热情这么高,那我就干脆让吕大人(吕焕之)专门拨付一批钱粮,在南四府的卫所之内,编制一个儿童团,这一来呢,能约束一些将士们的孩子,最主要的是能为我们培养出一批后继之人,老镇抚看如何?”

    老镇抚立刻欢喜的一拍手:“督师大人所见长远,现在虽然我们南四府天下太平,但大明却已经乱成一团,艰难的日子还在后头,打小就培养孩子们一些战阵武艺,正是为我们以后的长治久安啊。”

    吕汉强点点头,“天下纷乱不会一年两年结束,我们必须要往长远看啊。”然后笑着再次揽住这个小家伙,认真的道:“这个南四府儿童团总团长的担子你可敢担当?”

    小家伙考虑都没考虑,立刻小胸脯一挺:“督师大人,我敢。”

    “哈哈哈,好,有志气,这事就这么定了。”

    结果吕汉强这个决定一出,立刻满屋子的军汉里有孩子的,全部吵吵嚷嚷的报名加入,场面一时间竟然有些失控。

    老镇抚高兴的胡子都支棱起来了,这南四府的总团长虽然不是官,但有吕汉强罩着,那就是一种无限的前程,尤其吕汉强可是说了,这是现在南四府的后备力量啊,那可真的是前程远大。

    当时站起来,一把拉出小家伙将他按倒在地:“臭小子,还不给督师大人磕头。”

    “末将赵晓给督师大人磕头。”小家伙再次咚咚磕头。

    老镇抚再次恭敬的对吕汉强道:“督师大人,我这个孙子打小爹娘饿死,我这里恳请督师大人认下这小家伙做义子吧。”

    得,这又来认干亲的了,不过这次吕汉强没有拒绝,因为自己的确喜欢这个小家伙的生龙活虎,二来刚刚自己顺嘴一说就弄出了个后备儿童团,当然就要掌控在自己手中,当初书院的孩子们自己不收为义子,是因为,有师生之情在那,但这个不行,因此就爽快的答应下来,结果其他人再次一拥而上,纷纷要将自己的孩子拜在吕汉强膝下,吕汉强当时跳脚。“我自己还没个亲生的呢,怎么就弄出这些干的,这不是要命吗。”

    第二天一早,拜祭了当初小斜关一战全军覆没的齐策卫所的墓园,一队人马由老镇抚陪着,赵晓带路,再次南下。

    消息早在昨天就已经传给了平陆吕焕之,当大队离着平陆还有十里的时候,就看到前面黑压压全是官员百姓,见到吕汉强的身影,立刻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竟然还在城头放起了空炮,一声声惊天动地,那场面,绝对不亚于后世迎接国家元首,就差唱国歌了。

    远远的见到吕焕之,吕汉强抢步上前,深施一礼“侄儿拜见叔父大人。”

    吕汉强是布衣,这时候叫吕焕之一声叔父才和道理。

    吕汉强哈哈一笑,坦然受之,然后等吕汉强站直身子,拉过来李树友反过来一拜,却不说什么称呼,“欢迎见贤回家。”

    别人依旧可以督师啊,钦差什么的乱叫,但吕焕之现在是新的平陆府的知府,在官场是有规矩的,如果他乱叫,那就不是尊重吕汉强而是害他了。

    吕焕之一声欢迎身后平陆府全体官员一起施礼:“欢迎吕先生回家。”

    而后是新镇官员,士绅百姓,最后是一百多半大孩子在赵梓的带领下,按照师生之礼跪倒,口称见过山长,这是吕汉强收拢流民孤儿成立的平陆书院的孩子们。

    见到他们,吕汉强分外高兴,将跪在前面的几个学长拉起来,一一端详,胖了,精神了,沉稳了,有气质了,反正怎么看怎么顺眼了。

    这时候,学生代表徐初,一个高大沉稳的半大孩子代表同学,向吕汉强捧上了学业成绩单,请吕汉强签发批阅,这是该有的形式。

    吕汉强就拿起学子们的课业,简单的翻看了一下,然后提起笔,在每页上都工工整整的批上一个优字。再将课业交回徐初,嘉勉几句。最后大声的对学子们嘱咐:“学以致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此这句话再次成为了平陆书院永远的校规。

第556章 故地发展() 
穿过密密麻麻十里长的百姓胡同,吕汉强真正的感受到了百姓的淳朴,你不必为他们做太多,只要一点点,他们就会拿出全部的真诚来感谢你,这就是我们的百姓,这就是我们的人民。

    进城之后,当然要先吃一顿,这有个吃的名目叫接风宴,当然要吃的一团和气,感受一下士绅们的热情。

    酒宴完毕,吕汉强被吕焕之带到府衙书房,这次,在座的就都是家人了,吕焕之,李全友,赵梓,许杰,陈亮,老镇抚,和吕汉强团团围坐,小家伙赵晓和王建负责端茶倒水,同时不让别人靠近。

    吕汉强先喝了碗醒酒汤,然后开口说话:“按照常理来说,平陆我是不应该来的,因为我不想给皇上和满堂混蛋们留下把柄,但我实在是放心不下我辛辛苦苦开创的基业,也想念诸位战友同僚,还是不得不来了。”

    吕焕之点头:“朝廷待见贤不公,奸佞当道,却也没有办法,好在山西布政使是姚同新,我这里也独立成府,基业还在我们手中,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辞去皇帝的封赏,甘心做着南四府督粮道的李全友笑着道:“其实老知府您是不知道,我听说朝堂上一帮自以为是的东林早就垂涎这个基业,只是皇上还算明白事理,没将这稳定流民的地方给他们祸害,这才保住了这点东西,我也是看着这里怕出什么事情才回来的。”

    吕汉强点点头,朝堂上的事情,虽然在自己走后自己不是很了解,但大体上应该是这样。

    “我们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保住我们的这块基业,不能让那些所谓的东林插手,如果他们敢于将手伸进来,那么,我会不惜一切代价,砍断他们的爪子,让这里成为他们的畏途。”说这话的时候,吕汉强的面色阴冷的可怕,大家也就知道吕汉强对这点的看重了。

    但面对突然变得阴森起来的吕汉强,大家没有一点寒冷的感觉,因为大家都知道,吕汉强顾家念旧,护犊子。

    端着茶碗,在地中间慢慢的走:“还有就是平陆府发展的问题,我们的目的是用发展这个可持续的方式来赈灾,现在,大旱不见缓解,山陕之地更加混乱,我想不久之后依旧会有大量的流民出现,因此,发展生产,安定民心,赈灾救人依旧是我们的重担,因此,我准备在平陆整个府推开焦炭厂,让更多的流民加入到开矿挖煤的行业里来,使得更多的焦炭换回南方的粮食。”

    李全友点头赞同:“大人,南方今年夏粮又是大丰收,百姓苦于粮贱伤农,因此,我们这样做,不但救了西北的百姓,更救了南方的粮农,正是一件天大的功德。”

    现在,掐断了奸商对后金和蒙古的粮食倒卖,南方有大量的粮食就指望着吕汉强这里的出路,对这样的决定,代表南方家族势力的李全友,当然积极推进,尤其在南方人越来越依赖焦炭的情况下,家族双面取利更加红火。

    “见贤,姚同新布政使来信,要求我们也在其他地方放开焦炭的炼制,你看这事情该如何答复?”吕焕之提醒吕汉强道。

    吕汉强想了想:“为了保证我们有充裕的资金换来充足的粮食,我们暂时还不能将焦炭的炼制方法公布出去,等过了南方夏粮收购之后,我们在应姚同新大人的约请,放开焦炭。”

    其实,说不放开焦炭的生产,却能换来更多的粮食,似乎是一个悖论,但事情就是这样。

    焦炭的价格其实不高,只要放开了,大批量生产了,行业间的价格就要跳水,现在是六两银子一石,也就是说,一石焦炭可以换来六石的糙米,而一旦焦炭的价格跳水,一石的焦炭只能换回来两石的粮食,那就要了老命了,因为南方的百姓不可能用两石的粮食换一石的焦炭,那也用不完,因此,保持一定的高价是必须的。

    “现在是五月,还没有什么降雨,种植小麦可能是不成了,但总是依靠南方的粮食也不行,我们必须展开生产自救,因此我要在平陆推广土豆的种植,这东西耐寒耐旱还高产,对土地的要求也不高,虽然口感上差点,但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

    老镇抚皱眉道:“这土豆推广的事情不太好办。”

    “为什么?”吕汉强就纳闷的问在座的当地人。

    “因为当初魏忠贤干过这事情,结果弄得天怒人怨。”

    “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