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督师 >

第596部分

大明督师-第596部分

小说: 大明督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主要的是这小子有前科,从他当官那天开始,就对这辽东战争多出反对之言,有时候言辞激烈到与人动手的程度。

    但在那个时候,他的言论还不被大家所接受,为此,他自己还常常感叹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天下皆醉他独醒。

    好了,这次机会来了,那就由你来提出这件事情,然后我做个顺水推舟吧。

    接见了鸿胪寺卿王友仁,少不得温言抚慰一番,然后崇祯就提出了这次满清过来议和的事情,征求这位鸿胪寺卿的意见。

第1061章 这个锅我不背() 
一向不受待见的王友仁,突然被皇帝直接请教起这军国大事,当时头脑兴奋的发晕,就继续发挥他大嘴巴的天性,对着崇祯皇帝抒发自己治国理念,和对辽东战争的自己的见解。这些言论让崇祯皇帝连连点头赞许,当时把这位王友仁大人感激的是涕泪横流,真的有了一种君臣相得,深深的体会到了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也就是一句话,知音难求啊。

    既然君臣相得已经成为知音,崇祯就小心翼翼地绕来绕去,含含糊糊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希望王友仁能在第二天的早朝上,提出和满清议和的事情,然后自己再顺水推舟,这件事情也就成了,同时很肯定的承诺,王友仁,做鸿胪寺卿的确是委屈了材料,他就是一个内阁次铺的人选,而且怎么看着都像前程远大,内阁首辅的位置,也不是做不得的。

    这样的承诺一出,王友仁当时感激得差点儿趴在地上晕过去。

    在文臣们看来,文臣的最大理想,就是入阁,最终极的目的,便是坐上了首铺的位置,为了这个目标,大家不惜反目成仇,互相拆台,想当初最著名的那对父子,严嵩和严世蕃,就是为了这个位置,父子成仇,互相拆台构陷,可见这个位置是多么的诱人。

    于是这位王友仁大人,就迷迷糊糊的答应了这件事情,准备在朝堂上发挥自己的嘴炮功夫,将这个议和大业一肩挑起来。

    崇祯很满意这次君臣相对,于是赏赐了他自己腰间的一个玉佩,让他回家准备去了。

    有了王友仁做马前卒,崇祯认为这件事情,还不算稳妥,还需要必须争取一些名额和舆论,于是紧急吩咐了自己最亲信的太监,拿着一笔重金,连夜悄悄的去了东林学报报社,收买一些枪手,连夜写了许多文章,为辽东议和制造舆论。

    本来东林学报就和大明新闻报纸,坚决对着干,平时就对辽东战争颇有指责,这下抓住了机会,当然是大做文章,大造声势——加刊,加印,鼓吹战争之罪恶,和平之圣洁,大家耍嘴皮子,那还不是手拿把掐的内行?

    于是,得到上意的东林学报算是看到了曙光,立刻在第二天的报纸上,连篇累牍的宣扬妄战必危的圣人言论,其实这时候连考古翻书都不用了,事实就摆在这里,吕汉强那个为一己名利,发动了这场战争,结果怎么样?结果就是让满清大军再次打到了城下,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例子。

    要想平息这场亡国之危险,必须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而体面的结束这场战争的最好办法,那就是议和,至于议和条款里的那些钱粮,那都是区区不值一提的,以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如同北宋那样,用一个檀渊之盟换一个百年太平,值,绝对的值。

    至于将战争贩子吕汉强交给敌人,那是要坚决反对的,怎么能将这个让大明累受战争之苦的家伙交给敌人呢,他必须接受国人,当然是自己这些君子们的审判,千刀万剐挫骨扬灰,将他丁在历史的耻辱柱子上。

    当时的大明新闻破天荒的依旧刊登一些正常新闻,没有给与激烈的驳斥,当时报社里的黄唯一被几十个编辑记者堵着,要求反击,结果黄唯一阴阴的笑着道:“这东林余孽也真是的,自己一支脚已经踏进了灭亡的深渊还不知道,那我们就任由他再嚣张一些,吕督师说的好,若想要他灭亡,必先让他疯狂,看看,疯狂的还不够啊。”

    结果没有对手的东林学报更加意气风发,加刊,号外,组织宣传队,一定要做到人手一份,一定要唤醒愚民的智慧,打倒主战派。

    而当时幸福的都不知道怎么走出皇宫的王友仁,出了午门之后,被外面的小凉风一吹,突然打了一个冷战,发现脚前有一个巨大的深不见底的坑,而且自己正屁颠屁颠的往里跳,这才想起自己刚才答应皇帝什么事情了,也想起了当初那个接替京营的陈新甲,更想起那场不远的面子战争,最后变相背了黑锅的钱谦益和冒襄的下场。

    崇祯就是这样,什么事情都爱乾纲独断,却又不愿意担负责任,事情成了便是我皇帝的英明,事情败了,当然就需要找人背黑锅,结果,这个性格和做事方式,冷了无数大臣的心,在后世里,崇祯想迁都南京,自己却不愿意说出来,也找了一个官员,双方商量好了,第二天让他提出来,自己做个顺水推舟,结果那个官员也明白过来了,第二天竟然低头不语,崇祯实在是耐不下性子,就直接点名问他这事儿怎么办,结果这个大臣啊噢就是一嗓子:“绝不迁都。”这才有了崇祯那句天下闻名的给李自成的遗书——文臣皆可杀。然后上吊梅山,大明彻底亡国。可见当时君臣猜忌到了什么程度,都已经不是猜忌了,而是充满怨毒的怨恨了。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崇祯所期盼的这位王友仁大人,不但没喊上他那一嗓子,而且还直接称病不来了,病的理由就是突然中风,半身不遂卧床不起,都下不来床了,当然也就不能上朝喊那一嗓子了。

    不过毕竟满清的使节蹲在北京城里,等着大明帝国的态度消息,毕竟满大街都已经开始谈论这议和大事,毕竟,毕竟四万满清大军虎视眈眈的盘踞在遵化,随时都可能冲向京师,这些事情不能不研究研究。

    一提研究,那就可以无限上纲上线,无限跑题,无限的不负责任了,于是,双方再次陷入混战。

    崇祯就在失望里,看着城外大战迫在眉睫,看着朝堂扯皮,扯到地老天荒。

    “难道真的就只有吕汉强的死党才能真的做点事情吗?”崇祯如是悲哀的想。捂住脑袋,看着空空如也的龙书案“不知道现在吕汉强在做什么,能不能牵制住清兵不能南下不。”这时候,崇祯又有点国难思良将的心思了。

第1062章 拒降檄文() 
崇祯给吕汉强的圣旨到了,那就是命令小胖子带全部骑兵,继续向遵化挺进。

    吕汉强就轻蔑的哼了一声,想要凭借那些皇族新兵守住京城那是做梦,想要凭借三千关宁军就能保住京师,他们不转头就跑,那算是天方夜谭,想要依靠各地乌龟一样的援军,恭维京畿,那简直就是天下最可笑的笑话,这事情还得我们自己来办。

    于是根本就不领当初提出这个避嫌安排的杨嗣昌的情,直接命令中军起草军令:“命令小胖子立刻掉头西进,一定要在满清八旗南下京师的时候,在京城与通州中间,建立起坚固的防线,即便是战到最后一人一马,也绝对不能让满清建奴再看到北京的城墙。”

    “立刻打探边军的兄弟到了哪里,不管来了多少人,立刻整顿,然后随着我压向遵化,牵制遵化满清建奴行动。”

    正在这个时候,王方的飞鸽传书再次到了,打开来,吕汉强算是彻底的明白了皇太极的心思——以打促和,其间谈判的条件有十几条,但王方只给他一条——杀吕汉强。

    而东林为了配合和议舆论,已经全开东林学报,连篇累牍不断加刊,宣扬杀吕汉强议和好处,都已经到了不要脸的地步。

    “京师里真的是波云诡异吗——让我想一想,东林在我连番打击下,已经势弱,这次一定不会只给东林一个教训了,一定要将他们连根拔起,要不这帮混蛋太恶心人了。”

    而正在他苦思对策的时候,杀过重重清兵巡哨封锁,探明白遵化为何失守原因的监军士,赶回来回报了情况。

    这次以杜度为首的满清八旗,先是用自己的队伍攻击了遵化五天,的确没得到什么好处,但在休整三天,接到吕汉强已经带兵出关之后,突然驱赶五六万当地掳掠的百姓对遵化进行攻击,尤其遵化守军大部分是当地人,那些百姓里就有这些将士的亲戚家人,百姓被逼爬城时候呼儿唤子,让守城士兵彻底崩溃,最后黄炳灿自杀在城头,遵化陷落。

    吕汉强呆呆的听着,想象那城上城下哭喊一片的惨状,不由得将自己的嘴唇咬破。

    “最后那些百姓怎么样啦?”

    那个监军士就红着眼睛哽咽回答:“那帮禽兽为节约粮食物资,竟将城内城外百姓全部坑杀——”然后这个监军士就忍不住嚎啕大哭:“那可是十万百姓啊——”

    吕汉强就一阵摇晃,一把扶助桌子才没让自己彻底晕倒,好半天缓过一口气。

    吕汉强下定了决心,这次正好利用这件事情,对东林余孽给于最后一击。

    于是,对身边的中军吩咐:“将遵化大屠杀的消息发给大明新闻,让他们将这个惨案昭示天下,以激发天下同仇敌忾之心,并且在报纸上刊登辽东巡抚,辽西督师吕汉强,我的声明——我辽东军民,我复辽军从今以后,不论在任何战场,任何时候,不再接受满清任何人投降,不要俘虏,每战必全歼——坑杀。”

    此言一出,中军变色,赶紧劝谏:“督师,若是此布告一出,所有建奴定拼死反抗,困兽犹斗,到时候我们每战必增加无数伤亡,到时候,我们复辽将更加艰难,大人,我们得不偿失啊。”

    吕汉强漠然的回答:“你只看其一,不见其二,皇太极和他的走狗们已经彻底的丧失了人性,已经彻底的疯狂,对于已经彻底疯狂的禽兽,必须斩尽杀绝,否则若给他们恢复,那就是全天下的灾难,我可以付出一切歼灭他一次,但我不想总是和死灰复燃的禽兽纠缠一生。”

    然后看看一脸痛苦的中军,“你再在大明新闻上发表一片我的声明,对于满清禽兽,若有言和者,便是我吕汉强,便是我复辽军的公敌,我将不惜一切消灭他。”然后血红着眼睛,一字一句的加了一句:“无论是谁。”

    遵化惨案被《大明新闻》以通篇整版发布出去,并且以报纸系统迅速传遍天下,一时间天下大哗,全国各地立刻掀起了一股抗清风暴,舆论更是对满清口诛笔伐,

    而刚刚还鼓吹议和的东林学报这次算是倒霉了,报社被无数愤怒的市民百姓彻底砸毁,鼓吹议和的东林,这次也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在北京城,愤怒的百姓堵住了午门,就在等待上朝或者是已经下朝的文武官员里,直接揪出那些所谓的东林,立刻拳打脚踢,将他们淹没在人海之中,等人潮散去,这些东林已经尸横当场。

    而那些心怀正直的文人士子们,更是在各地报纸上,激烈的批判东林的空谈误国,将大明朝能有前阶段的黑暗,经过透彻的剖析之后,全部算在了东林党的脑袋上。

    而一些原先以东林自居官员文士,一个个也都翻然悔悟,痛悔先前所作所为,调转枪口,对原先的东林党展开口诛笔伐,坚决与所谓的东林党划清界限,恨不得再踏上亿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在全国人的眼睛里,东林,等于汉奸卖国贼。东林党,在做最后一搏之后,彻底的成为了万夫所指,退出了大明的历史舞台,从此以后,大明上下,完全实现了当初吕汉强的口号,忠君爱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在全国一片声讨东林党,声讨对满清议和的大潮声中,崇祯坚定地站在了主战一方,严惩了主和的魁首——王友仁,将这个这次真的已经瘫痪了的罪魁祸首,直接推到西市菜市口,凌迟处死。

    当时行刑的时候,真的可谓是万人空巷,每片下一片肉来,立刻就被百姓哄抢,直接生吃,有那抢不到的,直接拿着银子向人购买。

    结果这位王大人,大明朝的第三大嘴巴,在这千刀万剐的痛苦里,竟然连一声惨叫都没有,就那么麻木的双眼望向紫禁城的方向,嘴里不知道喃喃地什么,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

    百姓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满朝文武看着这个被千刀万剐的王大人,全都黯然神伤,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再次弥漫了整个官僚系统,从此以后,所有的人看向崇祯的眼神,全部充满了戒备,就好像防贼一样的防着他。

    而这时候所有大臣遵循的吕汉强提出来的那个口号,却悄悄地变成了,赤诚爱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两字之差,却是人心向背。

    这一次,崇祯终于将自己华丽的推向了整个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