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地球的红飘带 作者:魏巍 >

第27部分

地球的红飘带 作者:魏巍-第27部分

小说: 地球的红飘带 作者:魏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四面都是敌人,什么情况都会发生,还是这样做稳妥些。”

  毛泽东望着谢老,有兴趣地问:

  “谢老,你现在还写诗吗?”

  “偶尔写几首,不过不大象样。”谢老笑着说,“润之,你也写吧?”

  “我多半在马背上哼哼。在马背上哼诗,那真是一种享受。不过一到宿营地就忙着弄电报了,诗倒没有记下来。……我的经验是,你一有兴致马上就写,兴致一过,时过境迁,再写出来,也不是那个味儿。……”

  毛泽东一谈诗就兴致勃勃,他正要谈下去,那边,邓颖超停住脚步,含着笑问:

  “毛主席,您好哇!”

  “好,好。”

  毛泽东迈开大步赶了过去。他看见邓颖超穿着灰色的便衣,披着一块黄色的雨布站在雨地里,身子显得相当单薄,脸也有些黄,就怜惜地说:

  “邓大姐,你的肺病好些了吗?”

  “好些了。”邓颖超笑着说,“毛主席,你别这么喊我,你叫我小超就行了。”

  “你怎么不骑马呀?”

  “我是骑一阵,走一阵,免得腿脚不管用了。”

  “这样也好。”

  毛泽东点点头,又问樱桃:

  “怎么没看见董老?”

  “我正要向您报告呢。”樱桃把上午贺子珍的情况说了一遍,接着又说,“董老和侯政他们都跟着担架,恐怕快跟上来了。”

  “到底还是赶到路上了!”毛泽东从心里叹了口气,对妻子不胜怜惜,嘴里却没有说出来,只点了点头。

  “还是等她一会儿吧!”邓颖超说。

  “等一等,很快会上来的!”樱桃也接着说。

  毛泽东点了点头,又看了几个担架上的伤员,就留了下来。路边不远处,有一棵黑森森的大杉树,正好避雨,警卫员就同几个骑兵通讯员牵着马匹来到树下。毛泽东仰起头一看,这树气势磅礴,大得出奇,顿时想起,正是上次向土城转移时遇到的那棵“树王”。他同周恩来曾一同在这里看过地图。于是就坐在隆起的树根上静静等候。

  面前依然是濛濛的烟雨,浑沌一片。队伍还在不停地开进。虽然过来了几副担架,但都不是贺子珍。约摸等了一个小时左右,只听小沈兴奋地说:“过来了!过来了!这个很可能是。”毛泽东立刻站起来,远远看见山湾处,迷茫的烟雨中,果然颤颤悠悠过来一副担架,就笑着说:

  “你怎么知道?”

  “你看,后面跟着一个高个儿戴眼镜的,很象他们那个李医生哩!”

  担架渐渐来到面前,后面果然跟着医生李治和那个背药包的强壮的女护士李秀竹。他们一看毛泽东在这里,就跑上来打了一个敬礼,李治笑嘻嘻地抢着说:

  “毛主席!恭喜你了!”

  “一个千金。”李秀竹也喜滋滋地说。

  毛泽东同他们热烈握手,连声道谢,还向担架员道了辛苦。接着,他来到担架前,看见贺子珍盖着的一床灰色军毯,已被细雨打湿,脸上盖着一顶斗笠,也满是雨水。担架下面还在扑嗒扑嗒地滴着什么。

  毛泽东心里一阵痛楚,怜惜之情油然而生,连忙扶着担架放在大杉树下。他轻轻揭去贺子珍面上的斗笠,看见她脸色惨白,微微地闭着眼睛。一块包头的大毛巾也湿了。毛泽东在她耳边轻轻唤道:

  “子珍!子珍!”

  贺子珍慢慢睁开眼睛,一看是自己亲爱的丈夫意外地来到面前,不禁微微笑了,但接着就涌起满眶的泪水。

  “你很冷吧?”毛泽东抚着湿漉漉的毯子,轻轻地问。

  “还好。”贺子珍声音低微地说。

  毛泽东立刻让小沈从马褡子里拿出自己的毯子和一条干毛巾来。他把那条湿毛巾解掉,包上了一块干的。随后又把湿毯子揭去,把自己的毯子盖在里面,湿毯子仍旧盖在表面。一切都做得那么妥帖和轻微。贺子珍的脸上漾出一层幸福的红光。

  “我作主把他寄了。”她望望毛泽东,带有几分歉意地说。

  “也只好如此。”毛泽东说。

  “可是,一个老百姓也没有在家。”

  李治见贺子珍仍然为此事心中不安,就立刻插话解释道:

  “没有问题。我们给房东留下了三十块光洋,还有两碗大烟土,他们不会不养活的。”

  毛泽东也趁机安慰道:

  “子珍,不要难过。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会去接她的。”

  正说话间,董老、侯政和通讯员从后面赶上来了。毛泽东迎上去,同董老、侯政等几个同志紧紧握手,说:

  “我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今天,我都替你作了主了!”董老笑着说,“如果做得不对,你就批评。”

  “事情只能如此。”毛泽东再一次说。

  说过,他向警卫员通讯员摆了摆手,同他们一齐翻身上马。在马上又说:

  “娄山关战斗已经打响了,我还要赶到前面去,你们慢慢地走吧!”

  说着,向贺子珍、董老他们挥了挥手,放开丝缰,向莽莽苍苍的烟雨中奔驰而去。不一刻,连细碎的马蹄声也渐渐听不见了。 


(二十二)
 
  毛泽东和几个骑兵通讯员乘马急驰,跑了一阵又放慢了脚步。刚才贺子珍那苍白的脸色,似乎仍在他的脑海里回旋。这次相见,虽然贺子珍没说什么,但她心中的隐痛毛泽东是懂得的。自从他们结婚以来生了几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在身边长大,作为母亲她怎么会不难过呢!……

  毛泽东在默想间,只听小沈叫了一声:

  “毛主席,你听,这是娄山关的炮声吧?”

  毛泽东凝神细听,果然是娄山关隐隐的炮声,不过因为离得太远,听去就象夏季的轻雷在天边滚动。从那密集的程度,可以想见战况的激烈。

  在毛泽东的心中,立刻唤起一种勇壮的情感。这次战役,他是下了狠心的,不取得大的战果,决不罢手。他曾暗暗想道:不久前举行的遵义会议,同志们愤慨地批判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将希望寄托于他,可是他毛泽东上台后的第一仗——那个土城战斗就没打好,如果这次战役再打不好,将何以对待支持自己、信任自己的同志们呢?又何以应付至今尚不服气的李德呢?

  使他更为忧虑的还有当前的战局。关于在何处建立根据地的问题。在遵义会议上已经定了,这就是渡江入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四川打开局面。可是如何渡过长江,却是一个颇大的难题。与二、六军团会合是不能再执行了,在现有地区坚持,怕也不行,因为周围的敌军有几十万人,经常有二百个团随时张着罗网。毛泽东思来想去,认为当前如不大量歼灭敌军,长江是过不去的。这样他就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以娄山关为突破口的这次战役。此刻,他的心绪就象眼前一派迷濛沉郁的烟雨,勇壮之中又挟着苍凉。

  “快赶路吧!”

  说过,他对那匹白马猛地加了一鞭,便又急驰起来。一个多小时后,已经赶上了正在行进中的总部。这时已是下午四时,雨已住了。周恩来和朱德的神态颇为轻松,在行列里一面走一面说笑。他们看见毛泽东赶上来了,就笑着说:

  “好消息!好消息!”

  “么子好消息呀?”

  “娄山关打下来了!”

  “好快呀!”毛泽东满脸是笑。

  三个人欢快地走在一起,边走边谈。周恩来指指后面一个年轻的红军干部说:

  “彭德怀同志怕我们在行进中收不到电报,专门派参谋来了。”

  毛泽东转过头,同那个参谋握了握手,笑着问:

  “彭德怀同志现在在哪里?”

  那个年轻参谋恭敬地说,彭军团长的指挥所上午设在桐梓王家烈的家里,下午就搬到娄山关下面的一个树林中去了。

  毛泽东望望周恩来和朱德说:

  “你们看,我们是不是顺路到老彭那里去商量一下?”

  周恩来、朱德点头同意。三人一起上马,由三军团那个年轻参谋带路,后面跟了几个骑兵通讯员和参谋,就又急驰起来。

  黄昏时分,踏上桐梓通娄山关的大道,向南走了不远,看见路边有一座黑森森的大松林。大家正要向松林赶去,只见松林里有四五个人骑着马走出来。马上为首的那人,从那粗壮的身躯看,很象是彭德怀,待走得近了,一看果然不错。彭德怀大约也看出来了,立时下马,急步走了过来。毛泽东等一行也下了马,迎上前去。

  “老彭,给你庆祝胜利呀!”毛泽东握着彭德怀的手,亲热地说。

  “这些猪娘养的,反扑得好凶呵!”彭德怀一向严峻的脸上露出一点笑意,“现在总算站住脚了。”

  周恩来、朱德也走上来与彭德怀握手,说了一些庆祝的话。

  “你这是要到哪里去?”毛泽东问。

  彭德怀接着说,娄山关下面还有敌人四个团,一个师部。虽然占领了娄山关,消灭了部分敌人,但大部敌人并没有消灭。估计敌人明天还要反扑。他准备用一个团从正面顶住,用两个团分左右两路迂回过去。说到这里,他说:

  “我要亲自带一个团迂回过去。只要我插到板桥,那些猪娘养的就跑不掉!……”

  毛泽东一听这个话,从心里一直笑到了脸上,笑得十分动人。因为彭德怀的这些想法,跟他的想法碰到一起去了。他来的本意也正是如此。彭的话一落音,他一连声说:

  “好,好,就是要打歼灭战,不要打击溃战!”

  说过,又问彭德怀:

  “板桥离娄山关有多远呀?”

  “三十华里。”

  “三十华里?要打迂回,恐怕得走一百多里,我看,你就不要去了。”

  “是呀,你不去,那个团也插得到。”周恩来和朱德也接上说。

  彭德怀不说去,也不说不去,那粗朴的容貌上,闪过一丝笑意算作回答。他把话题转到别的地方去了。

  “这次攻娄山关,十三团真打得不错!”彭德怀语调里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他说,娄山关这面有一个制高点叫点金山,是过去一个什么人点灯鏖战的地方,十三团乘敌人立足未稳很快就打下来了,接着又攻下了关口。说到这里,他又骂了一句:“就是反扑得凶,那些猪娘养的!”

  毛泽东见彭德怀决心带部队迂回板桥,也就不再劝阻,随说:

  “为了配合你们,我们让一军团也在今天夜里迂回过去。”

  “好。”朱德点了点头。

  “如果发展顺利,可以一直打过去,迅速占领遵义,不要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周恩来说。

  彭德怀点点头,与毛泽东等人告别上马。在马上说:“你们今晚还是住到桐梓去吧。那里洋房子一个比一个阔气,那些猪娘养的!”说过,和他们一行人踏上山径,渐渐消失在夜色里。

  毛、周、朱等人当晚到达桐梓。第二天一早,敌人果然乘大雾反攻,战斗极为炽烈。他们拼命想夺回娄山关,却不知红军的迂回部队,已于中午时分插到板桥。扼守娄山关的部队,及时从正面发起进攻,前后两面夹击,将黔军的一个旅部和四个团大部歼灭,只有负伤的旅长杜肇华率领少数敌人从侧翼钻空子逃出去了。毛、周、朱闻讯大喜,命令部队迅速向遵义推进,随后率精干人员驰往娄山关。

  他们三个人,今天都是笑容满面。在山径上虽然仍旧是脚步匆匆,但匆匆之中,却有一番悠闲,和敌人追击下的赶路大不相同。

  大娄山是横亘黔北的一条山系,山势巍峨险峻。当地有一首民谣说:“巍巍大娄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落鞍。”毛泽东的诗集里,有一首十六字令,其中一节是:“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很可能是从这里的山势和群众的歌谣汲取的灵感了。而娄山关,正是这条大山系中从川南进入黔北的一个门户。所谓“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也。但是,你在山下又绝看不见关口在哪里,因为这“一线”是个连续不断的“之”字,正象老百姓说的“盘山十八弯,才见娄山关”呢。

  毛、周、朱三人在曲折的山径上,说说笑笑。路上不断碰上红军战士押着大队的俘虏走下来。这些黔军的俘虏,背着竹背夹,神色颓丧,有的丢掉了帽子,有的跑没了鞋子,有的大约是大烟瘾发了,拖着鼻涕流着眼泪。毛泽东他们正行走间,见前面路边围着好几个红军战士,过去一看,地下坐着一个中年俘虏,又打哈欠,又流眼泪,向红军战士求告说:“红军先生,你就让我抽一口吧,我实在瘾得走不动了。”

  “快走!到地方让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