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新中华再起 >

第98部分

新中华再起-第98部分

小说: 新中华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之前就是捻子。在淮北的几百万人中,男性青壮年没有当过捻子的几乎没有,只是有的是铁杆,有的是迫于形势罢了,这几千人显然是迫于形势的那种,吃不饱饭,捻子扫荡,官兵梳理,不加入一方肯定没有活路,而在淮北就肯定会选择加入捻子,一则保命,二来混口饭吃。等淮军把那些铁杆的捻子打跑之后,在生活生产的秩序恢复之后,加入哪一方当然是不言自明,不需多加选择了。这些前捻子们虽然很少打过火枪,不过淮北等地民风彪悍,这些人多半都有和地主团练武装及官兵对战的经验,在胆气与一些基本的军事素养上甚至还高过了受过训的淮安民兵,这让负责征兵的丁宝桢觉得异常欣慰。

    征兵结束之后,张华轩整个人又泡在了兵营里面,练兵的事文职幕僚帮不上什么忙,不过现在正是冬季,在结束征兵后,丁宝桢等人便被各自下发任务,有的去负责秋粮入库,有人去审核年终的财务报表和年尾的征税工作,更多的幕僚前去各地,用着张华轩的名义在当地征集民,开始趁着冬季农闲的时候修路造桥,开挖水利沟渠。历朝历代,徭役都是百姓向官府缴纳的赋税一种,在淮军掌握以外的地方,徭役不过是官府苦害百姓的一种手段,把工征集起来后根本就是盲目的使用民力,或者干脆就是借着徭役的名义让当地的长官发一笔财,用来苛征代役的钱财,而在淮军控制的地域内,徭役只在当地开展,不需要百姓劳师远征,而且修路搭桥挖沟,为的都是当地百姓自己的利益着想,这样开展起工作来当然就轻松惬意许多。幕僚们当然还不知道淮军即将的用兵计划,不过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既然已经被强留下来,除了翁同书兄弟外,其余幕僚的家属都已经被接到淮安来了,所以不论如何,卖力做事是不可免的了。幕僚们去搞后勤工作,胡雪岩等人掌握着工厂与商号的利润,眼看要到年底了,大笔的雪花银解到淮安,这给淮军扩军与未来的战事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最少在战事打起来后,可能会面临一段时间的封锁,一定的库存白银还是必须的。而胡雪岩还掌握着一件大事的筹备:张华轩决心在正式动手之前开始改善自己领地内的金融体系,除了要建立正式的银行外,还要开始铸发银圆。

    把这些事安排妥当后,张华轩就带着所有的淮军将领一头扎进了新兵营。除了全是老兵的第一镇外,其余的新兵与剩下的老兵混编到了一起,现在的徐溜方圆十几里全部建成了兵营,按照现在的新兵与老兵的比例,完全能实现一带三甚至一带二的比例来让老兵带新兵,几年下来,器械与场地比当初淮军新立的时候强过百倍,大校场可以同时容纳十个营的淮军一起跑操,吊环撑扛石锁沙袋比比皆是,射击场也能同时容纳一个营的淮军展开射击训练。在十月到十二月这一段时间里,淮军的一万多老兵带着三万多新兵争分夺秒的展开各种训练,虽然他们之前已经有不少人打过枪,也有不少人有过体能与队列的训练,不过在身经百战的老兵看来,这些完全没有战场经验的新兵就是不折不扣的菜鸟,在种种战场小细节上都需要长时间的教导与训练。

    在第一个月新兵以体能与枪械的保养训练再加上队列训练为主,张华轩对具体的训练并不太多干涉,这一万多老兵加上军官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对他当初教导的那一套都非常熟悉,于是张华轩的作用只是走遍兵营的每一幢营房,慰问士兵,然后在士兵出操的时候经常跑在第一位,等冬天第一场雪飘落到大地上的时候,新兵们已经开始了漫长的射击与战场推进阵形和防守的训练,在射击场飘满了呛人的白烟的时候,淮军第一镇也即将开拔出淮安,一场向着清兵背后捅刀子的战争即将打响。

(113)淮军,进击

    出兵的时间挑选在十一月中,第一镇编成的八千人全部是淮军百战精锐,随便挑一个老兵出来,在新练军中最少能当一个统领十五人的棚长,至于放到八旗里,才能最少也是一个佐领或参领吧,至于给绿营…最少也能干个副总兵。

    所以第一镇编成的时候,所有的淮军将领都心疼的直咧嘴,不少人还倒抽着冷气…编给第一镇的全是一水的老兵,带兵的将领心里当然都明白,一镇主力全是由老兵组成是怎样的概念。除此之外,第一镇的总兵亲兵队还拥有一百五十支最新式的后膛枪配给,而后膛枪现在的总数也不到五百支,其余的将领腆着脸求,张华轩最多也就批上几支,让这些大将们玩个新鲜就算,想配给部队,最少还要过一到两年的时间。毛瑟兄弟不愧是制作枪械的天才,而且这半年多来张华轩给了步枪工厂尽可能的最大支持,车床膛床与熟手工匠已经配给到位,比起毛瑟兄弟在家乡合伙兴办的那种手工小作坊要强上百倍,不过就算如此,以淮安的这点工业生产能力还是不能与欧洲相比,毛瑟后膛枪在被普鲁士军方看中之后,几年时间就生产了十万支以上,不过以目前淮安的军工生产能力,全部投入用来生产后膛枪的话,每月最多也就六百支左右,而且是在完全放弃生产前膛枪的前提之下可惜大战在即,目前的紧要目标是打跨清军与太平军这两个大敌。张华轩绝不可能把全部地生产能力都用来生产淮安一八五五,而只是命令每月保持在一百到二百支的产量就足够了,其余的生产能力。仍然用来大量生产前膛步枪。在经历了两年地努力之后,前膛枪的产量已经提高到每月千支左右,这种出产量已经和后来投入几百万两白银的江南制造局相差无已,而大量出产的步枪也使得淮军的装备精量度大大上升,已经不在欧洲列强之下了。

    以第一镇来做例子,八千多人的军队配备了四千支前装滑膛枪,一百五十支后膛枪,一百五十门的火炮。连同骑兵部队之外,还有五百匹战马与一百辆大车,除此之外。当然还有配给士兵及后勤辎重部门使用的各种器械,这样地配给与装备水平,已经超过了国内任何一支军队,而且并不在配给在远东的英法列强军队之下。

    在十一月十二号那天正式出兵,当然名义上只是把淮军向北调配,驻防在洪泽与涟水一带,好随时进击太平天国盘踞的南京,以支持清军正在镇江展开地军事行动。自从九月开始,清军调集兵马,集中了几个大营的军队围攻南京身边的重镇镇江。镇江守将吴如孝虽然不是一等一的名将,不过为人谨慎小心,而且抚恤士兵,爱兵如子,所以镇江城中的太平军士气不低。清军连月围攻,几次攻上城头,却始终不能破城攻入,在面临清兵的强大压力之下,吴如孝已经几次派人到南京求援。而东王杨秀清严格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知兵的人。从去年他在湖北的胡乱指挥就能看的出来,在一八五四年。湖北与湖南等地的军事行动都直接在东王地指挥之下,结果湘潭与长沙大败,湘军打的风生水起,慢慢蜕变成一支强军,武昌也第二次落入敌手,太平军在古荆州这样一个四战之地被打的灰头土脸,派出的精锐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当然与杨秀清地胡乱指挥是分不开的,等杨秀清后来认清局势,在一八五五年初就派出石达开做前敌指挥而不加干涉之后,石达开已经成功的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清军打的灰头土脸,只要南京不给他添加麻烦,任由石达开在南方发展,肃清整个南中国显然是迟早地事情。

    不过杨秀清显然不是一个能忍住地人,今年的大捷他把大半地功劳都算在自己头上,天王洪秀全已经被他剥夺了所有的权力,就在半年之后,他就会要求洪秀全册封自己为万岁,当然,那是在太平军西征主力被他全部抽调回来,解了镇江之围又破了江南江北两个大营之后的事了。在杨秀清看来,一八五五和一八五六这两年的军事行动无疑都是成功的,是辉煌无比的,而做为天国实际上的当家人,他当然有权力要求更高的待遇与荣誉。

    镇江一被围,自信满满的东王却是慌乱了手脚,他根本就看不出来现在江西与湖北的战事是多么重要,而镇江被围南京却坚若磐石,以当时南京的城防水准,附近的清军打下两年也未必打的下来,事实上到天国最后湘军以百战精锐十万大军打了一年多才把南京给攻了下来,还是李鸿章用湘军不行就上淮军的激将法后,湘军唯恐大功落到别人手中,拼死狠打的结果。而杨秀清看不到这一点,慌了手脚的东王连下军令,让石达开暂且放弃江西的战事,秦日纲则放弃湖北的战事,两军一起回援镇江,打跨部署在南京附近的清军。

    在夏末到初冬这一段漫长的时间里,太平军与南方几个省的清兵呈现出犬牙交错的形态,除了湖北的太平军占据着绝对的兵力优势之外,在江西的曾国藩就显然不是那么好收拾,冷兵器时代,特别是清军与太平军在漫长的中国战争史上都算不得精锐的冷兵器军队,在战略部署与战争形态上都展开的极慢,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打上半年甚至于一年都是正常的事,清军行军慢展开慢,太平军也好不到哪去,所以在清军动员攻打镇江后,等天国上层反应过来,到开始决定把南方几省的精锐抽调回来之后已经过去几个月时间,秦日纲原本就部署在湖北,按照太平军那缓慢的行军速度,再加上要对付沿途清军的骚扰,还有回援的战术保密需要,他能在明年二月左右回到镇江就算不错的速度了,而石达开显然还需要更久的时间,只要淮军能在太平军主力回来之前打跨江北大营的清兵,围攻镇江的战役当然就会溃败,清军最优先考虑的就是要应对淮军的进攻,相比与被动挨打的太平军来说,装备和士气以及训练和战斗意志都特别强悍的淮军当然是最优先防范的目标。

    现在这支被太平军与清军两面担心和提防的淮军一镇主力就要开拔了,因为接受的是秘密任务,表面上第一镇只是成编后调防,所以出征的动作并不大,也没有搞以往出征时的那些动作,只是由王云峰做了简短的动员,预备要走出一天之后,直到进入扬州境内后,带队的主管先交待下级将官,然后逢级传达下去真正的命令,到时候第一镇才会明白他们这一次调防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因为全是老兵,还有相当一部分经历过舒城之变,所以在忠诚度上根本不值得怀疑。张华轩坚信这些淮军士兵一定会在王云峰的指挥下完成既定的目标,把驻扎在扬州附近的江北大营彻底打跨。

    正式扯旗造反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了,所以第一镇的官兵从上到下都和总兵王云峰一般相同,全部剃了光头,把那根该死的猪尾巴剪掉之后,戴着大檐帽,身着西式军服,肩扛火枪的淮军士兵不仅在军容上极其强盛,就是整个精气神也好象更加焕发起来,张华轩带着薛福成与丁宝桢几个幕僚,骑马躲在一个小土坡上,神情复杂的看着眼前黑灰色的钢铁洪流从自己眼前从容不迫的川流而过,士兵们胸前的铜扣子与肩头刺刀的亮光闪成一片,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因为并不是大举出征,所以送行的官员与百姓并不是很多,第一镇的官兵排成行军纵队行进在官道上,而道路两边的冻土上只有稀稀拉拉的农人经过,查看着大雪后的田地情形,因为大雪,农田水利和道路修葺的徭役都停止了,现在淮安府附近的农民已经在专心准备过年和筹备过年的物资,这几年在张华轩的治理下,没有贪官污吏,没有过重的赋税,也没有让人闻虎色变的厘金——土地和粮食的厘金早就取消了,所以淮安的老百姓过的都很好,这一点从他们脸上对路过淮军的笑容就能看的清楚了。

    主力步兵通过后,就是千人的炮营,现在军中已经取消了一磅炮,交给了地方的内卫使用,四磅炮直接配属到营里,每营两门,由管带来指挥,而在炮营里配备的全是部口径十二磅或是十八磅到二十四磅的重型与中型火炮共约六十余门,使用了二百多匹辕马拖拽而过,张华轩原本想再装备一些小型火炮,不过王云峰与外籍参谋军官都认为没有必要,而以目前配给各营的火炮以及炮营的火力用来轰开南京的城墙都绰绰有余了,更不要说打江北大营或是太平军那些菜鸟——经过几年战争,淮军上下对敌手的战力都有着明确的了解,而且显然是正确的。

    现在,张华轩满含感慨,怀着自己也说不清的一种情感,看着自己精心培养出来的虎狼之师一队队的经过,向着扬州方向开拔而去。

(114)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天地间一片洁白,十一月的苏北大地已经降过了一场大雪,官道因为有人打扫,积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