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27三国战略观 >

第2部分

27三国战略观-第2部分

小说: 27三国战略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汉献帝来说,从李催手上逃出来,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 
  可是汉献帝并不会因此满足,他需要的是权力。 
  然而天下有哪个诸侯会将兵权还给汉献帝?就算是刘备,将汉献帝迎了回来,能把政权和兵权全部交给汉献帝指挥?想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汉献帝缺乏军事和政治上的才能,再说刘备手下能听汉献帝的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汉献帝最忌讳的并不是强敌,而是朝中的权臣。想想就算曹操将汉献帝送给刘备,刘备也不敢笑纳呢。 
  在曹操、刘备、孙权的战略中,都有胸怀天下的抱负。汉献帝的立场不同,他才不会管人民死活,不去考虑怎样攻克强敌,他需要的只是权力在握。 
  这个天子不好〃挟〃。汉献帝很不简单,他写衣带诏,就是要致曹操于死地。从而引出吉平设计下毒,马腾反叛,汉五大臣的纵火谋叛等一系列暗算事件。后院起火,曹操也是应接不暇,这样的君臣猜忌,乃至献帝心怀对曹操杀之而后快的念头。想必也令曹操很困扰吧。 
  曹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坐以待毙,加强防卫,限制汉献帝的行为,根本就是理所当然。 
  话又说回来,假设曹操被汉献帝杀了,天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曹操的部下会联手为曹操报仇,然后因为权力问题走向分裂,强大的曹氏政权开始瓦解,南方各诸侯势必会抓住这个机会入侵中原,这样好不容易才得来的稳定局势将被破坏,中国又将陷入长期的战乱困扰之中。 
  这些,只怕是汉献帝和那些痛骂曹操的人都没有想过吧。 
  即算如此,汉献帝一样也得不到任何好处,纵然他能够逃过一死,也避免不了成为傀儡的命运。 
  这个天子,不〃挟〃也罢。            
3.1.2.人才战略     
  得天下的战略就是使用人才的战略,说穿了不过〃知人善任〃四字。 
  曹操实在是个性上的爱才,这一点上的意气用事,已经超出了为人才而战略的范畴,然而这也正是曹操吸引人才的魅力所在。 
  曹操对关羽真算是照顾有加。明知关羽走了之后势必成为心腹大患(后来关羽水淹七军,骇得曹操打算迁都避让),却还十分礼让,这份器量已经完全是人格的魅力了。 
  真正的君王,对人才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的拉拢,即算不能为自己所用,也决不能让强敌得到,这是起码的原则。可曹操不然,曹操为了人才,从来是满不在乎。 
  三国志中一段记载令人感慨。 
  〃(曹操)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曹)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曹)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曹)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魏种一直受到曹操的重用,委任为河内太守。当时是曹操刚占领兖州,因为父亲的事情杀往徐州报仇,结果被吕布和陈宫乘机偷袭后方,几乎无家可归。当时曹操还比较得意地说:〃魏种不会抛下我的〃,结果话还没说完,就听到魏种叛变的消息,曹操气得发誓赌咒,要抓住魏种。等到抓住了魏种,曹操完全忘了自己说过的话,马上替魏种松绑,并且还继续重用。 
  〃唯其才也〃,竟然可以做成这样。 
  曹操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都是死在张绣、贾诩之手,如果不是曹操运气好,只怕自己都难逃一劫。可是当张绣、贾诩投降时候,曹操一样重用。这种重用不仅仅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后来张绣、贾诩都没有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贾诩甚至一直进入到了魏国的决策层,以曹操曾经死敌身份,有过杀子之仇的事实,而身居太尉的职位,(太尉相当于大司马的职位,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远胜那些追随曹操多年的文臣武将。 
  难以想象,曹操竟可以这样宽容、信任和重用贾诩。 
  当然,曹操不仅仅是只招纳人才。 
  吕布的偷袭兖州、张绣投降复而反叛,都是曹操自身失误造成的,曹操在宽容人才的同时,也反省了自身的错误,调整了战略,这才是关键的地方。否则曹操这些惊世骇俗的举动也不过是哗众取宠,与宋襄公没什么区别。 
  曹操的人才任用很冷静、客观。 
  官渡之战胜利后。 
  〃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君主从来怕的是手下将领不忠心,任用人才必然把忠诚摆在能力之先,而曹操没有在意这些,豁达得令人难以置信。不过也只有曹操有这样的信心和实力,能够让那些桀骜不驯的名将和谋士心服口服。其他人缺乏能力,不玩弄权术,贸然学曹操,就只是东施效颦,徒惹人笑话,自找苦吃而已。 
  曹操远征乌丸,条件恶劣,当时几乎所有的谋士都反对,但他仍然坚持了郭嘉的战略,大获全胜。回到易州后,却重赏先前劝谏不要攻击的谋士。曹操说:〃孤前者乘危远征,侥幸成功。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 
  其冷静和反省如斯。 
  曹操从来是不遗余力赞赏、鼓励谋士和将领的思考,甚至每当战败的时候,也没忘记赞扬当初提出正确意见的人。(这点和袁绍大相径。) 
  曹操部下能独当一面众多名将和谋士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容斋随笔·卷第十二》对曹操知人善任的评价作了总结。 
  〃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钟繇以西事,而马腾、韩遂遣子入侍。当天下乱离,诸军乏食,则以枣祗、任峻建立屯田,而军国饶裕,遂芟群雄。欲复监官之利,则使卫觊镇抚关中,而诸将服。……张辽走孙权于合肥,郭淮拒蜀国于阳平,徐晃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众,分方面忧。操无敌于建安之时,非幸也。〃 
  〃若论知人善任,曹操实后世之所难及〃。 
  确乎!            
3.1.3.天下战略     
  开始的时候,曹操与吕布争霸濮阳,相持不下。曹操虽然有众多谋士和名将,可吕布也不逊色。谋略方面,陈宫是三国的天才军师,战术高手。战斗力方面,吕布武力天下第一,手下更有张辽、高顺等等。 
  曹操虽然奇谋迭出,但一直没占到便宜,反而是刘备乘机夺了徐州的控制权。想当年,曹操可就是为了报父仇,一意孤行攻打徐州,结果被吕布偷袭,差点全军覆没。好不容易才缓过起来,如今刘备坐得徐州,曹操很是生气,想要攻打刘备。 
  这个时候,荀彧提出了中原争霸的重要战略,他指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才能够〃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劝曹操不要急于攻打徐州,一则防止吕布偷袭,二则防止战线过长。并且提出了解决粮食问题的对策,〃东略陈地,使军就食汝南、颍川〃,当时黄巾党多有金帛、粮食,〃破而取其粮,以养三军〃更是一举多得。 
  曹操听从了这个建议。战略实施后,虽然曹操在战术上败于陈宫、败于贾诩,却始终不能动摇根本。吕布、刘备原来都拥有自己的地盘和不弱于曹操的实力,可是当曹操全力经营自己领地、实行屯田制的时候,他们却如梦游一样无所作为,最终败于曹操之手。 
  取得中原腹地四州后,曹操就直接面对北方豪强袁绍。袁绍自从破了公孙瓒后,实力大增,势不可挡,不久打着奉诏的名义征讨曹操。 
  曹操乘着袁绍迟疑用兵之机,快速袭击了刘备,招降张绣,免除了后患。 
  官渡。前期曹操良将颜良、文丑虽被斩杀,但在官渡相持的时候,兵力仍相差很大,虽然事先作了很多的军事准备,比如制造投石车、巩固城防等。但也只能勉强保住城池不失。这样相持了两个月,粮食供应不上来,部队也疲惫不堪。曹操怕支撑不了,派人问荀彧对策。荀彧替曹操下了决心,并且以超凡的远见指出〃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 
  果然不出所料,形势真的发生了变化,曹操也抓住了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战机,赢得了官渡的胜利。 
  官渡之后,袁绍病死,袁尚继位。袁氏实力犹存,曹操急攻不下。郭嘉指出〃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提出〃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 
  于是曹操退兵,开始向荆州进兵。 
  袁谭、袁尚见曹操退兵,马上开始了互相算计。袁谭斗争失败,前来投降曹操。此时曹操军面临先攻荆州还是取河北的问题。 
  荀攸指出:〃天下有事,刘表坐保江、汉之间,不敢展足,其无四方之志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若二子和睦,共守成业,天下事未可知也;今乘其兄弟相攻,势穷而投我,我提兵先除袁尚,后观其变,并灭袁谭,天下定矣。〃 
  可见在曹操的战略中,荆州并非没在考虑之中,而是次序问题,主次问题。 
  辛毗也指出:〃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隙,国分为二;加之饥馑并臻,天灾人困:无问智愚,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灭袁氏之时也。今明公提兵攻邺,袁尚不还救,则失巢穴;若还救,则谭踵袭其后。以曹公之威,击疲惫之众,如迅风之扫秋叶也。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摇动。况四方之患,莫大于河北;河北既平,则霸业成矣〃。 
  曹操采纳了正确的战略方针,继续前进。直到收复并州。并商议西进乌桓。 
  曹洪等将领认为〃袁熙、袁尚兵败将亡,势穷力尽,远投沙漠;今引兵西击,倘刘备、刘表乘虚袭许都,救应不及,为祸不浅〃,请求回军。郭嘉极力反对,认为〃沙漠之人恃其边远,必不设备;乘其无备,卒然击之,必可破也。且袁绍与乌桓有恩,而尚与熙兄弟犹存,不可不除〃,以免后患。另外指出〃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所以纵然曹操大军在外、远离国都,却不必担心。 
  西进之路极为艰难,〃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曹操有回军的打算,郭嘉坚持〃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终于破乌桓,袁熙、袁尚逃往辽东。当时天气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粮,杀马为食,凿地三四十丈,方得水。条件恶劣之极。 
  曹操回易州时,郭嘉病死。留下遗书,这就是郭嘉的辽东战略。 
  〃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曹操停兵耐心等待。不久,公孙康献上二袁首级。 
  至此,北方完全平定。 
  纵观曹操的北方战略,令人叹服。在曹操这些重要战略中,竟然大部分时候都需要不攻才能取胜,的确是难以想象。曹操面临的局面之艰难,对手实力空前的强大,实在是超过了三国任何一个君主,包括刘备。可以说,在战术层面上,曹操并不比对手强大,也没有占到很大的优势。可是曹操有一个强大的智囊集团,进行战略方面的策划,这点才是曹操傲视天下的绝对优势。而曹操本人能够采纳正确的战略,并且不错过可乘之机,的确是三国最优秀的军事人才,更是三国最杰出的君主。 
  北方安定,接下来就该南下。 
  曹操轻松的得到了刘表荆州,却遭遇到了赤壁的惨败,从此三分天下之势形成,统一天下的战略功亏一篑。 
  曹操不是不可能在战略上实现收复南方的。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贾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回过头来看,贾诩这个看似普通的战略,正是符合了不战而胜的道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