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 >

第23部分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第23部分

小说: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男)、优婆夷(信女)组成为传教团四处传教。佛典中即有圣者优婆崛多召
集数十万人宣讲佛法的传说。传说优婆崛多在说法时,有恶魔在城里降下雨, 
当时不少人到城里去了,剩下的人仍在听法。第二天恶魔又降下衣服雨,又
有许多人到城里去了。照这样,恶魔第三天降下银雨,第四天降下金雨,第
五天降下金宝雨,使听法的人大大减少。到第六天,恶魔自己作天界舞蹈者
的装束让其儿女妻子也变成天上舞者,似种种舞姿、种种奇幻景象以及悦耳
的歌声乐曲来转移人们的心志,使得听法的人连一个也没有了。圣者优婆崛
多此时不得不施展神力,将恶魔及其眷属都变得身体衰老丑恶,衣着褴褛, 
头上还系着腐烂的人尸,使人一见就要呕吐。于是那所有未离贪欲的人也厌
恶、恐惧。这样,众人都对尘世生起厌心,对佛法则更加信仰。从降雨那天
开始,优婆崛多对由于往昔善根所激发而从四面赶来的一切众人在第六个昼
夜中整夜说法,因而在第七天即有一百八十万人见到真谛。传说是否可信姑
且不论,但这种传教方式则是很普遍的。

佛教寺院是佛教教育的主要机构。佛教认为,只有出家进入寺院修行学
习,才能得到完全的解脱。凡欲出家进入寺院者,不能有疾病,也不能是奴
隶、债务人以及为国王服役的人。不足年龄者由家长申请入院。学习分为两
期:第一期称帕伯伽,第二期称乌帕沙姆帕大。第一期入学年龄为8 岁,第
二期为20 岁。入学仪式极简单:剪去头发,着黄色宽袍、披其一肩,向大和
尚行礼,口中并念:“我受佛祖之保佑,我受大嘛之保佑,我受善之保佑。” 
(蒋建白:《印度教育概览》第8 页,商务印书馆1947 年版) 
寺院里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佛教经典。此外也还学习其它科目、如字典编
辑法、医药、因明、哲学、经书注释等。在最初阶段,教师口授,学生记诵; 
学到高深阶段,则采用争辩和议论方法。第一期儿童8 岁入寺院,学习12 
年,经考试合格者,称作比丘,即僧人。多数比丘离寺回家,少数人继续留
寺,一般再学习10 年。学习内容分为教义传授与生活监督两个方面,经过5 
年后,如能熟读唯纳耶,则可与其师分住,但如往他处,仍要受到其师照顾, 
直到10 年期满为止。
佛教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道德品格教育及言行举止训练。寺院
对衣、食、住、行、学习,修行等方面订有种种清规戒律。僧人不得从事任
何世俗性的职业,平时生活全凭乞化及在家信徒供养。洒扫寺院等杂务均由
初学者担任,高级学生则致力默祷。僧徒对老师要毕恭毕敬,老师起身行走、
睡觉以及日常小事、都由学生侍奉;教师则要全心教育学生,不仅要传授经
义,而且要照顾学生衣食住行。
中世纪印度最大的佛教教育中心是位于北印度的那烂陀地。它当时也是
世界性的佛教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那烂陀原是圣者舍利弗(即释迦牟尼) 
诞生之地,后来也是舍利弗及八万阿罗汉眷属涅■的地方。那里有圣者舍利
弗的一座塔,阿育王在此基础上建造了一座大佛堂。到后来,大乘最初的五
百阿阇梨认为在圣者舍利弗的地方宣讲大乘教法,能使大乘众人对教法十分
虔诚。于是由婆罗门阿阇梨兄弟修建了8 座庙宇,并将所有大乘经典收藏在
那里。这样那烂陀寺成了佛教文化教育中心。《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描述了当时的盛况:“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僧徒主
额常有万人,并讲大乘兼18 部,爱至俗典吠陀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
亦俱研习”。寺内讲座日百余次,内容除佛教教义外,还涉及宗教以外的哲
学、科学、艺术等世俗科目。据7 世纪玄奘的记载,当时那烂陀有僧徒8500 
人、僧师1500 人。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3)伊斯兰教育
印度西部自公元7 世纪起便受到回教徒阿拉伯人的入侵。公元8 世纪时
占领了辛多。嗣后又有一批回教徒土耳其族入侵印度。公元10 世纪后半叶, 
自阿拔斯王朝鼎盛时期开始,西亚各地,土耳其人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活动
加强,势力扩大到中亚与现在阿富汗一带。伽色尼王朝(公元962—1186 年) 
及其后的王朝(1152—1206 年)就是这类穆斯林阿富汗政权。他们以掠夺印
度的财富为目的,屡次派军队入侵西北印度。1192 年,廓尔王大败印度联军, 
建立了伊斯兰统治印度的基础。公元13 世纪初,原为廓尔王朝总督、奴隶出
身的突厥人库特布—乌得一丁·艾巴克自立为苏丹(1206—1210 年),统治
以德里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此后三百余年,王朝屡有更迭,历史上称为德里
苏丹国(1206—1526 年)。

德里诸王朝统治期间,伊斯兰教在印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占据了
统治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狂热的征服者用强权来压迫印度人改宗,“改
宗,不然即死”;而一些印度的贵族则改宗以图保持或扩大本身的权力。但
是另一方面,伊斯兰教在印度的扩张,更主要的是伊斯兰教中的苏非主义的
影响。所谓苏非阿拉伯语的意思是“穿粗制羊毛衣服的人。”该派主张人要
克己,放弃一切现实欲望,通过虔修默祷,以求接近真主,达到“人神合一” 
的最高境界。该派的主张切合了下层阶级的需要,广大的农民和下级种姓的
人,寄希望于伊斯兰教中的平等原则,摆脱种姓制度的桎梏。于是纷纷改信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育也就成了教育的主流。
德里苏丹的统治者们在全国各地建立清真寺、图书馆、学校,推行伊斯
兰教育。每一所清真寺都附设一所“马克塔卜”,即小学,附近地区的男女
儿童皆可以在此接受教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古兰经》,其次旁及简单的
读、写、算。教学方法注重死记硬背。此外还设有学院,教授文法、修辞、
因明学、神学、玄学、文学、法律及其他自然科学。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是学
校教学的主要语言。

八、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文化教育
1。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公元7 世纪30 年代至公元13 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在中东建立了阿拉伯
帝国,结束了亚历山大帝国崩溃以后中东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从比利牛斯山
脉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亚的所有地区。
公元610 年,穆罕默德利用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现状和实现
统一的愿望,在麦加接受天使的启示,创立伊斯兰教。开始时,穆罕默德的
信徒极少,但经过20 多年的不懈努力,到公元632 年他逝世时,一个以伊斯
兰教为共同信仰、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以后,阿拉伯国家的首脑称哈里发。最初的4 位哈里发是由穆
斯林公社选举产生的。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平定了各部落的叛乱,恢
复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第二任哈里发是欧麦尔(公元634—644 年在位), 
他利用拜占庭帝国和波斯长期战争后两败俱伤之机,发动“圣战”,先后征
服拜占庭统治下的叙利亚(公元636 年)、巴勒斯坦(公元637 年)和埃及
(公元641 年),并于公元642 年打败波斯军队,占领了从波斯湾到高加索、
从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广大地区,为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三任
哈里奥斯曼·伊本·阿凡(公元644—656 年在位)继续向外征战,东灭波斯
萨珊王朝(公元651 年),西达北非昔兰尼加。奥斯曼被杀后,阿里继任, 
很快也被杀掉。
公元661 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即哈里发位,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
立了倭马亚王朝。8 世纪初,倭马亚王朝在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后又发动了大
规模的对外战争。在东线,他们征服了布哈拉·撒马尔罕、信德及旁遮普部
分地区,并达到中国唐朝边界。在西线,则在蔟占了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后, 
于公元711 年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安达卢西亚。公元732 年,在入侵
法兰克王国的普瓦提埃战役中遭到失败,退回西班牙,从此再未越过比利牛
斯山。至公元8 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西临大西洋, 
东至中亚河外地区,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从四大哈里发时期到倭马亚王朝时期,阿拉伯人所到之处一般都注意保
护古代文物,并创造了象征浩瀚的沙漠和沙漠中帐篷的雄浑宏大的圆顶建筑
以及象征沙漠中枣林的挺拔形象的高耸入云的清真寺尖塔——宣礼楼等,但
这一段时间主要的力量都用在了军事征战上,文化方面的成就相对较少。
公元750 年,穆罕默德的伯父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推翻了倭马亚
家族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随着阿拔斯王朝对外军事扩张的基本停止
和帝国局势的日趋稳定,统治者得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经济和文化事业,尤
其是文化事业,使阿拉伯文化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 
产生了巴格达、开罗、科尔罗瓦等文化中心,一大批文化成果也应运而生。
首先是“百年翻译运动”(公元750—850 年)。倭马亚王朝时期,阿拉
伯人的翻译事业已经开始,但多为零星的、无计划的个人的活动。阿拔斯王
朝建立后,由于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出现了繁荣景象。阿拔斯统治
者为了维系庞大的帝国内众多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的和谐统一,迫切希望把
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等古代学术遗产译为阿拉伯语,以满足帝国行政管
理、宗教传播及文化自身发展等各方面的急需,遂有计划、有领导地展开了

大规模的翻译运动:国家投入巨资,建立机构,并从帝国各地延聘大批翻译
家,专事翻译,国家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予优厚的待遇,使之能够专心翻
译。
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者们首先关注的是波斯古籍的翻译。由于阿拔斯王朝
主要是借助于波斯人的力量才推翻倭马亚王朝的统治的,因此,阿拔斯的统
治者们对波斯人倍加重用,王朝初期近百年间的军政大权几乎完全操诸波斯
人之手,学术文化也向着“阿拉伯——波斯文化”方向发展。波斯籍的文人
学者在民族主义情绪和实际仕途需要双重动机驱使下,竞相学习阿拉伯语。
很多既精通波斯文、又精通阿拉伯文的学者陆续把其祖先创造的典籍翻译成
阿拉伯文,介绍给哈里发和帝国境内的各族人民。这样,在阿拔斯王朝初期
的近百年间,出现了伊本·穆加发等一大批著名的波斯典籍翻译家;波斯的
主要典籍,如《波斯列王记》、《波斯诸王史》、《阿因纳迈》(一部介绍
波斯制度·传统和习俗的长达数千页的巨著)、《王冠》、《马兹达克》、
《卡里莱和迪木乃》、《希扎尔·埃夫萨乃》、《千篇故事》等大都译成了
阿拉伯文;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波菲利的《亚里士多德导
论》也由波斯文译成了阿拉伯文。这些典籍的翻译对阿拉伯帝国的政治制度、
宗教信仰、学术文化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阿拉伯文化
的发展。
其次,阿拔斯王朝也十分关注希腊典籍的翻译。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
因在于:希腊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在哲学、数学、天文学、历史
学、文学、美学、伦理学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之处,都闪烁着希腊智慧的光
芒。此外,阿拉伯帝国版图内的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波斯等地,都曾经
是希腊马其顿王国的一部分,都曾受过希腊文化的影响。正是由于上述原因, 
阿拔斯王朝在其前期的近百年中,组织翻译了古希腊科学典籍中所有的重要
著作和大部分次要的著作,如亚里斯多德的《工具论》中的逻辑学著作以及
《物理学》、《论天》、《论生叉》、《气象学》、《动物志》、《论灵魂》、
《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柏拉图的《政治家
篇》、《法律篇》、《理想国》、《智者篇》、《辩解篇》、《蒂迈乌斯篇》
等;格林的《解剖学》、《小技》等全部医学著作;托勒密的《天文大集》、
《地理学》、《光学》等;阿波·罗尼罗斯的《圆锥曲线》、《比例截割》、
《有限极数》等;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数据》、《现象》、《光学》、
《论音乐》等;阿基米德的《论球和圆柱》、《圆的测定》、《论浮体》、
《定律》等;获奥斯科里的《药物学》;获奥科里迪斯的《医典》等。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