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永乐架空传 >

第103部分

永乐架空传-第103部分

小说: 永乐架空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独有偶,后世中国四大小吃之一的长沙火宫殿小吃也同样提前出现了。真正的火宫殿是一座祭祀火神的庙宇,始建于清乾隆12年,这个时候还根本不存在。真实的情况是:周王朱肃见宁王朱权用这个办法让苏州变得更繁华了,而朱肃也有着长沙商业税承包权,于是有样学样。另外,朱肃是最喜欢拍朱马屁的。朱建了烈士陵园后,又倡导各兴建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的各个庙宇,朱肃便抢先请旨出资在长沙建一座火神庙,庙中所供火神为炎帝。

    之后,朱棣从东厂的报告中得知,长沙火神庙的小吃摊点越来越多,于是便恶趣味地特意下旨将火神庙改名为火宫殿了——理由冠冕堂皇:“炎帝乃三皇五帝之一,其人间住所可称之为宫殿。”

    当然,由于朱肃只是跟在朱权之后模仿学习,因此长沙火宫殿小吃在规模上还暂时无法和苏州玄妙观小吃相提并论。不过,相信下次朱棣再微服私访去长沙,那时长沙火宫殿小吃也应该发展得很不错了。

    朱棣正美滋滋地想着,闻到了玄妙观那边传来的美食香味后,不禁加快了脚步。

    到了玄妙观,朱棣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或远或近的侍卫们精神高度紧张的保护,兴致勃勃地在人群中到处乱逛起来。

    经过蜜*汁豆腐干、松子糖、玟瑰瓜子、虾籽鱼、枣泥麻饼、猪油年糕等摊子时,朱棣并没有停步,而是径直走向了一个卖鸭血汤的摊档。这个摊档只有一条又宽又长的木桌,桌子两旁的长凳上已经坐满了食客。

    朱棣不由有些踌躇。他脱离普通群众的生活已久,和普通人挤在长凳上进食已经有些不习惯了。

    杨荣是最讨朱棣喜欢的内阁学士,原因之一便是在于他的玲珑剔透。其他人见朱站在摊档前发愣尚没反应过来,他便迅速凑过去问道:“老板,要不要包场?”

    朱棣闻言失笑。

    包场这种行为在大酒楼做还说得通,在这种小摊档前耍什么威风?(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十四章 苏州(下)

    棣摇摇头,硬着头皮凑到木桌前。

    “让一让,让一让,给我腾点位子出来……老板,给我来一碗。”

    老板立马拿起一只“海碗”朝里放上一些已煮熟的鸭肠、鸭心、鸭和“小蛋黄”等“碎件”,然后再从傍边的水桶里撩起一勺已被切成半寸大小的块状鸭血块,沥去水滴放进锅中一边的清汤里烫煮。两、三分钟后,便将烫煮熟的鸭血块倒进“海碗”、再加上一勺锅内正吊着的滚热的鲜汤、撒上碧绿的葱花、浇上少许胡椒,然后端了过来。

    这碗汤,翠绿的芫荽,晶莹的粉丝,沉浮的一些细碎的鸭、鸭肠、鸭肝,红的白的,让人一眼看去就立即被那种说不清的诱惑缠绕住了。

    朱棣先挑了一块鸭血送入口,粉嫩爽滑的进了嘴便立即顺着喉咙滑了下去。又喝了口汤,舌尖便顿时沉浸在那浓厚的滋味里萦绕徘徊起来。

    真是的,这些人怎么这么手巧啊?就这么个简单的东西也可以做得这般精致,百般滋味,万种风情,让人沉醉痴迷。

    朱不怀好意地看了眼那个摊主,忍不住又动起了上次那种心思来……不过,现在还不急,回京时再捎上他也不迟。

    朱却也不是吃独食的人,大块朵颐的同时吩咐道:“老板,再给我的伙计每人来一碗。”

    摊贩一喜,忙不迭开始做鸭血汤。

    君有赐,臣不得辞。

    杨荣无可奈何地接过海碗。大约是因为鸭血汤地温度太烫地缘故吧。他捧着海碗一个劲地呲牙咧嘴。朱棣回过头看到杨荣这种窘境。便说:“你坐下吃吧。”

    两条长凳上若是挤一挤。倒也还能再挤下三四个人。但杨荣又怎么敢和朱棣挤位子?只能含含糊糊地说道:“我还是站着吃吧。”

    朱棣自然不会多说什么。就象下跪一样。若他吩咐免跪但大臣并不接受这种好意。朱向来不勉强地。

    朱棣原本准备吃完鸭血汤便离开地。但杨荣等人还没吃完。总不能不等他们吃完就离开吧?

    于是朱便无话找话地和摊贩老板说道:“老板地生意很不错嘛。”

    老板笑眯眯地答道:“托您地福。还过得去。”

    “怎么是托我的福呢?”朱棣一本正经地说道:“这玄妙观小吃的生意之所以如此兴隆,听说是宁王功劳……你们难道不感激宁王?”

    他这话一说,不但心思最为灵动的杨荣,连张辅、马三保都是一惊。

    前些时候曾经有言官弹劾宁王收买人心,其起因便是宁王提供太过廉价的饭菜。封建社会提倡富户设粥棚,但皇室宗亲做这种事却是一种忌讳—担心他们收买人心造反。

    尽管宁王不是设粥棚赈济,但那饭菜的价格太低,而言官偏偏又是一种习惯于鸡蛋里面挑骨头地职业,自然不会放过这件事。

    言官指责宁王沽名钓誉、收买人心,但是在朱看来那种低廉价格也很正常。普通人家一餐类似规格地饭菜需要十文成本,然而如果大规模采购其成本自然会降下来。只要具体的办事人员没有从中贪污,或者说贪不多,那么八文的价格应该说也是合理的。

    所以,朱棣便下令让朱权将帐本交上来。一算之下,在不考虑人力成本的前提下,价格定为八文甚至还略有赢余。于是,朱便将那名言官痛斥了一番。

    在外人看来,这自然是一副“兄友弟恭”地景象。然而只要不是傻子,谁会相信天家会有温馨的亲情?即便是宁王朱权自己也不会相信。要不然,为什么之前宁王一直都并不是特别贪图享乐,而朱一成为皇帝后他就主动要求跑到苏州去享福?还不是怕朱棣成天惦记着对他下黑手!

    摊贩老板一脸奇怪地问道:“玄妙观小吃地生意兴隆是宁王的功劳?这是怎么说的?”

    听到这样的答案,朱一脸笑眯眯的表情,连杨荣等人也放了心。朱自然不会费力去解释玄妙观小吃的兴起确实有宁王地功劳。本来话说到这里已是皆大欢喜,谁知摊贩老板又说了一句。

    “若说要感激谁,我看还是应该感激一字并肩王。”见朱、杨荣、张辅、马三保全都眼都不眨地盯着自己,摊贩老板洋洋得意地说道:“一字并肩王手下的八府巡按四处巡察,现在衙役们谁都不敢勒索我们这些小商小贩了,都生怕被我们告到八府巡按那里去。”

    听到这里,朱脸上地微笑一下子凝固了。

    摊贩老板却没看出朱棣已经笑得很僵硬了,又意犹未尽地说道:“只可惜八府巡按平均每个省还摊不到一个,而且八府巡按手下的也人太少了……也没有固定地办事衙门”

    八府巡按其实只是民间的说法,准确地称呼应该是“巡按御史”。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每年轮换出京至各省巡察,而那些出巡各省的御史则称之为“巡按御史”。又由于巡按御史实际上是“代天子巡狩”,因此一字并肩王一系所派出的监察人员甚至连“巡按御史”也不是,而只是监察部刑局属下的“按察司官”——都宗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部刑局下属的“按察司官”自然更少,额定人数只有五名……摊贩老板说每个省还摊不到一个都已经说多了。

    按《宪纲》规定,巡按御史出巡许带书吏一

    刷文卷,许带人吏两名;若应用监生,必须临时奏请差监生必须与巡按御史同行,不许相离。若是没有皇帝系与一字并肩王系的相互监督,无论是“巡按御史”或是“按察司官”出巡都不可能只带这么一点人。可一字并肩王一系派出地监督官员哪敢露出半点把柄?既然连名正言顺的“巡按御史”都顶多只能带三名随员,一字并肩王系的“按察司官”吃了豹子胆也不敢让随员的名额超过三名。

    不过,若说巡按御史或按察司官的人手不够却也未必。按《宪纲》规定,巡按御史所巡之处,在职权范围内,如需调阅案卷,传问官吏,所在官吏不得推托。各级官吏对巡按御史“不得挟私沮坏,违者杖八十,若有干碍合问人数,敢无故占像不以发者,与犯人同罪。”按察司官的权力比巡按御史地位稍低,但同样可以调阅案卷、传问官吏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支使地方上的胥吏。

    至于说没有固定的办事衙门,则是那位摊贩老板误解了。巡按御史按期周行所部各府州县,必须有固定的治所才能就便处理公务及饮食起居。因此,各府州县衙署附近皆建有察院公司,即“专为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出巡听理词讼、照刷文卷而设。”御史及按察司官留住处理公务时,地方官府必须派兵守护,闲杂人等不得靠近,即使是地方行政长官,未经允许也不得擅自入内。巡按御史或按察司官的巡视范围很大,并不拘泥于是一州一县,因此大体上总是流动办工——这也是摊贩老板误解八府巡按没有固定办事衙门地缘故。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而监察部刑局按察司额定官员只不过区区五名。朱怎么也想不到,无论是人数还是权威都更占优势地前提下,一字并肩王一系在民间居然比自己获得了更多的好评。

    朱棣强忍着沮丧,不耻下问道:“老板,当今皇上派遣御史、给事中分行天下,抚安军民、赈济灾民、考察吏政、复核和受理诉讼案件、考察政教民情、查勘农田水利及公共设施……你为什么会更感激一字并肩王呢?”

    “当今皇上自然没得说,”摊贩老板憨憨一笑。“可那些为恶的胥吏更害怕一字并肩王派出的八府巡抚,而胥吏规矩了,我们的日子才过得更加舒坦……”

    舒坦你妹!

    朱棣谈兴全无,站起身来吩咐结帐。经过马三保身边时,朱棣却也没忘了吩咐他按上次那样办理。

    朱习惯是每到一处先吃美食,接下来便是逛美景。

    苏州四大名园中,唯留园目前尚未建立,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都已存在。而且古代苏州历史上风行建造私家园林,名园遍布,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后世苏州绝大部分私家园林都遭受了彻底或不彻底的破坏,幸存地园林极少,但在这种条件下尚且仍然是中国最为有名的旅游城市之一。如今苏州有着大量保存完好、原汁原味的私家园林,想来风景更佳。可朱现在却一点游玩的兴致都没有,而是一脸晦气地径直朝着宁王府而去。杨荣等人颤颤惊惊地蹑脚跟在后面,生怕朱棣将一腔邪火撒到自己身上。

    城内本该禁止纵马飞奔的,可朱棣却不管不顾,上马后便一计马鞭,然后在城中飞奔起来,惊得道上行人纷纷避上。自穿越以来,朱还是第一次风驰电掣般地纵马狂奔,这时他才隐约体验到“速度”原来也有如此快人心脾的作用。

    ……

    宁王府里,朱权正悠哉悠哉地喝着银鱼氽汤。这太湖银鱼形似玉簪,色如象牙,软骨无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清康熙年间曾被列为贡品,可想而知味道自然是好地。正感叹着当初自己当机立断抛下雄心壮志来苏州享福是个正确无比的选择,突然帘一响,杨荣、张辅一边一个挑起帘子,朱棣槛而入,瞟了朱权一眼。

    “很会享受嘛。”

    朱权几乎跳起来,瞪大了眼,仿佛不认识自己地四哥了。

    他结结巴巴地问道:“皇……皇上,您怎么来了?”

    朱没好气地说道:“怎么,苏州如今已经是你的独立王国,不许朕来?”

    朱权“扑通”一声匍匐在地。这种诛心之语没办法回答,所以只能请罪:“臣弟万死,请皇上恕罪。”

    朱棣也知道这种迁怒很没有格调,走到主位上坐下,叹口气,让朱权起身。

    当初一字并肩王体系是他自己设计地,而迫使一字系监察官员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疯狗似地,同样也是他算计地结果。朱棣万万没想到,这次居然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地脚。

    在官吏的眼中,一字并肩王一系吃相太难看。若是现在举行由官吏为投票人的民主选举,想必最后的选举结果仍然会是朱棣获胜。可是让朱棣郁闷的是,没想到一字系那疯狂的行为居然在民间获得好评——官员违法毕竟不直接与小民接触,反而是充当爪牙直接与百姓打交道的胥吏更遭恨。

    这种算计失败,事情脱离掌握的感觉实在太令人郁闷了。心情极为烦躁的朱棣禁不住生起一缕杀机。

    朱权那么聪明地人自然知道皇上此刻心情不好,他急速转着念头,用目光询问马三保和张辅。马三保和张辅和宁王在靖难之役中打过交道,但这时马三

    辅也顾不得这份交情了。就在朱眼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