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永乐架空传 >

第112部分

永乐架空传-第112部分

小说: 永乐架空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晓了奏折上并没有请求入烈士园地真正原因后,朱棣唯有苦笑。

    之前朱棣没有大力宣传万一品教是因为他心中犹豫,觉得宗教的力量是一柄双刃剑,控制得不好反而会伤及自身。但今年发生的多次自然灾害导致了众多流民,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邪教的身影,因此朱棣心中的天平便更倾向于推广国教了。如今发现很多少数民族连烈士陵园的设立都还不知道,使得朱真正下定了决心。

    仔细说起来,这种以祖先拜为基础的宗教确实很适合东方社会。

    从基本作用讲。祖先崇拜其实有和神灵崇拜有着类似地效果。那便是为道德伦理、社会制度等奠定一个大致地基础。西方人做坏事前会犹豫。因为他担心上帝正看着他。死后进不了天堂;而信仰祖先崇拜地中国人做坏事前则会担心辱没自己地祖先。死后没脸见祖宗。

    与神灵崇拜不同之在于。祖先崇拜没办法与皇权对抗。当封建领主或是国王地**统治过于残暴时。教会或许可以成为一种制约力量(当然。也有可能助纣为虐、同流合污)。借助所谓“神”地意志作为反抗**暴政地依据。教士可以向教徒宣传。国王地暴行违背了上帝地意志。所以我们应该联合起来反抗国王。而祖先崇拜则完全没有这种功能。因为张飞张冀德地后裔张三不可能用“皇帝地暴行违背了我先祖张意志。我们大家一起联合起来反抗皇帝”作为理由——因为你张三地祖先和我李四没关系。

    经过朱棣进行改良后地国教。每位神祇地信徒将大为增加。但由于万法一品教是以祖先崇拜为基础地多神教。所以神祇必然多得数不清。因此。这种宗教仍然不大可能对皇权造成实质性地伤害。比如说某个信仰木匠之神鲁班地教士对信仰戏神李隆基地戏子说:“皇帝地暴行违背了木匠之神鲁班地意志……”。这当然就不会有任何效果。

    既然危险并不大。而且宣传国教至少在近期看是有利地。那么现在开动国家宣传机器来宣传烈士陵园以及万法一品教也不算迟。

    这么想着。朱棣第二天便将礼部尚书李至刚召书房。

    待李至刚进了御书房。行过礼后。朱棣便开门见山地告诉了李刚召他此来地目地。

    “朕召你来,是为了推广国教一事。僧录司(注1)可将祖先神的名录弄好了?”

    李至刚面露为难之色。

    “皇上,臣已经命令僧录司收集各地的信仰习惯了,但伪神不论,各地符合祖先崇拜条件的神祇实在是太多太杂……统工作至今还没完成呢?”

    “嗯?”

    李至刚只觉得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嗯”此刻却充满了压迫性,连忙叩头举例:“比如说福建省长汀县发现的例子,当地涂赖两姓人便是信仰涂赖二公。所谓涂赖二公,实际上是三尊并排雕刻在一根木头上的小神像,分别称作涂大郎、赖八郎和龚六郎。其中涂大郎和赖八郎是当地涂、赖二姓的开基祖,传说这两人到了涂坊乡后,当地有一个社公,每年都要居民用一对童男童女去祭他。后来涂赖两人将社公打败,赶出了村外,从那以后,涂坊乡便没了吃人的社公。当地族人为了纪念这两位开基祖,于是就把他们连同一起学法的龚六郎雕刻在同一根木头上,在涂、赖两个宗族内部轮流供奉,每姓半年。后来涂姓又自己雕刻一座神像,于是便成了三尊并排雕刻在一根木头上的小神像。”

    “又比如说同是福建省的李五郎。那李五郎同样是南宋时期人氏,也是类似的消灭了吃人的社公的传说故事,因此李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开基祖,就在村子水口建了一座家庙,里面供有李五郎的塑像。每年正月十三日,李姓族人就要集中在这座相当于李氏大宗祠的庙里祭祀李五郎。供品除了全猪、全羊外,还要有9个大碗,上面都盖有一撮沙茅草。每年正月十五日和六月十九日,全村人还要把李五郎地神像抬出来游村。”

    “还比如说萧。萧是唐初名臣,《新唐书》、《旧唐书》都有他的列传。这样一位有名的历史人物,却被清流县萧氏说成是自己的开基祖。当地不仅有关于萧的传说故事,而且

    庙宇以及所谓的五座坟墓。萧庙就建在村口附近,及其夫人地塑像,过去庙门口还有一只石狗。”

    朱棣正听得津津有味,可李至刚却哭丧着脸总结道:“这些祖先崇拜的例子虽然未必称得上是举不胜举,但有时候即便一个县都会有数个类似的祖先祖崇拜……僧录司地实在不够啊。”

    朱棣只知道中国人信仰祖先崇拜,知道关羽、岳飞、孔子、史可法等真实的历史人物会被百姓们当成神一样来祭拜,但他确实没想到一些先祖并非历史名人的百姓也会将自家先祖作为神祇来祭拜,而且还出现了不管某历史名人是否是自己祖先,但只是姓氏相同便拉作自己~先并作为神祇祭拜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让僧录司一个一个地排查也确实很困难。想了片刻,朱说道:“也罢,祖先神的名录就不用僧录司继续排查了。但凡祖先神,不管有名地还是无名的,不管是真实地还是虚构的,只要通过僧录司地确认既可,谁想信仰就去信仰吧。”

    李至刚小心翼翼地问道:“皇上,这确认标准怎么定?哪些算作真神,哪些算作邪神?”

    朱大手一挥。“要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或者有名气的传说人物,或者普通百姓地祖先,只要有人信仰便可算作真神……也不能让真神的标准太低,否则真神也太泛滥了。这样吧,把信徒至少要超过五百作为一个硬性规定。信徒不足五百地不算真神,但允许百姓将之视为神侍来崇拜。”

    “神侍?”

    “神侍便是仙界中服侍真的侍从。虽生活在仙界,但并无多少神力,并非真神。烈士陵园中第三等级地烈士便是神侍,普通百姓盖了家庙进行祭拜的祖先也可视为神侍。”顿了顿,朱棣又道:“真神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主神,第二等级为副神,第三等级为从神。主神和副神的关系就象一支部队的主将与副将一样。以财神为例,主神为赵公元帅赵公明,副神为文财神范蠡和武财神关羽。主神、副神与从神的关系就象主将、副神与其裨将一样。以公正之神为例,主神为包拯,副神为御猫展昭和锦毛鼠白玉堂,王朝马汉则是其从神。”

    “你让僧录司出面推广一下国教,务在五年之内使大明之国民皆信仰国教。”

    李至刚的眼睛瞪得比铜钱要大。他的性格是最不肯违逆朱棣的,但此刻却忍不住诉苦道:“皇上,百姓信仰杂乱,让百姓改变信仰实在很困难……五年时间实在太短了。”

    朱棣一哂。“有什么困难的?个行业都有其始祖,将其始祖定为该行业的神,那么每个行业便都可以信仰本行业的神了。”

    “比如说农民信仰土神,此神名弃,又名后稷;裁缝业可信仰轩辕氏黄帝;蚕丝业可信仰蚕神嫘祖,嫘祖为黄帝之妻;酿酒业凡酒坊、酒馆、酒家皆可信仰酒神杜康;竹匠、木匠、泥匠、瓦匠可信仰匠神鲁班;戏曲业可信仰戏神唐玄宗李隆基;饭馆、酒楼可信仰食神易牙;仆役们可信仰钟三郎;书吏们可信仰萧何;医生可华陀;药店可信仰神农……有着这样的基础,推广国教信仰还不容易?”

    “至于说现有的信仰……不晓得将现有的佛道信仰吸纳到国教体系中去吗?现有的佛教道教各个派别只要稍稍修改一下教义,将该宗教中信仰的神修改为符合国教标准的祖先神,这个宗教不就成了国教的一支?那些不肯修改教义的宗教,也不用斥之暴力将之消灭,只需规定:凡是不信仰国教者则为无信者,对其加征信仰税。”

    “……这个信仰税的征收不宜一下子太急太猛,以免激起民乱,其征收办法就这样规定吧:从永乐二年开始,当年向每个无信者征收一个铜钱的信仰税;永乐三年十个铜钱;永乐四年一百个铜钱;永乐五年一贯;永乐六年十贯……以后永为定例,信仰税额度为十贯。想要信仰非国教也行,只要他愿意缴纳每年十贯的信仰税既可!”

    朱棣暗暗想到:道教是最容易顺势成为国教一支的。因为国教借鉴了道教的元始天尊、三清等元素,任何道观里恐怕都有元始天尊及三清的塑像。道教只需要在道观中树立一个历史人物将上神的称号供百姓崇拜就可以了。

    佛教相对困难些,不仅菩萨多,还有五百罗汉什么的。这些神祇都得依托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才算符合真神标准,得编那么多故事,够麻烦的。不过好在寺庙多,哪怕一个庙编一个故事,那也可以把菩萨们、罗汉们的来历编好。

    伊斯兰教恐怕就麻烦了。因为伊斯兰教规定不允许信仰人物,与国教是完全抵触的。不过朱却也丝毫不受良心的责问,当初新月旗控制的领土里人们纷纷改信伊斯兰教,不正是因为非伊斯兰教徒必须缴纳高额的税?你做得初一,我做不得十五?在明朝的控制领土上,以彼之道还之彼身应该不算过分吧?朱棣觉得自己够宽宏大量了。若是在基督教的控制区,哪里还容得上伊斯兰教的信仰?人家基督教甚至还有事没事就发动圣战呢!

    只是,每年十贯的信仰税是不是太高了?

    朱棣按了按眉心,怎么也想不起伊斯兰教对占领区的非教民征收的~到底有多高。

    按明朝的生活标准来算,温饱型的五口之家一年三十贯绰绰有余,十贯已经将近两人的生活费了,似乎确实高了点……普通民众恐怕无法承受十贯的加征税,把别人逼入绝境那便必须承受狗急跳墙的后果。若是在阿匍的教唆下,伊斯兰教信徒造起反来岂不是麻烦?

    罢了,罢了,朱棣叹着气摇摇头,对李至刚说道:“刚才那个信仰税额度改一下。从永乐六年起,每年信仰税的额度定为三贯。”

    见李至刚没问什么立即答应了,朱棣厚着脸皮暗自想道:我是不是太过善良了?……

    注1:僧录司隶属于礼部,负责处理全国宗教事务。(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二十三章 年终总结

    是年关近弥了,宫外飘着雪,隐隐约约传来鞭炮的声那表示一年将尽的鞭炮声,朱棣渐渐陷入了回忆之中。

    ……

    建文四年的下半年以及永乐元年的上半年朱棣都在种田,所以尽管将大量的行政**务都推给了太子朱高炽,但他仍然感觉时间过得很充实、很缓慢。

    待该改革的制度都改了之后,朱棣便彻底轻闲了下来,于是觉得日月如梭,一下子就到了年底。

    秋七月庚寅时,朱棣复贻书鬼力赤。不久后,吃过一次大亏的鬼力赤终于肯老老实实地进行回复了。不过,这时鬼力赤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肯彻底投降,只说两国永世交好,鞑靼保证绝不再侵犯明朝。

    这种回复自然不能让朱棣满意。他还想着征服西伯利亚一直打到莫斯科去呢,如果连鞑靼都不能彻底征服,那西伯利亚和东欧还能有什么指望?

    不过朱棣却也急。

    反正以人头换茶叶的政又不用耗费明朝的人力物力,而且每年还可以派车骑营去草原上搞几次扫荡,鞑靼若是觉得能够撑得住,那就尽管继续坚持好了。事实上,把都帖木儿(吴允诚)和也先土干(金忠)已经暗中向明朝输诚了,另外还有几支较大的鞑靼部落也开始和明朝眉来眼去,这样算下来,已经有六分之一的鞑靼人或明或暗、或已经或即将向明朝投降了。

    把都帖木儿人投诚,并不意味着鞑靼人内部的右倾投降主义分子消失后,鞑靼人会更加团结起来与大明对抗。都帖木儿和也先土干投降后,朱棣没有将他们召入关内,而是命令他们以有邑贵族的身份在凉州一带游牧。由于把都帖木儿等人割发明志并加入了以人头换茶叶的贸易体系,这便导致了鞑靼人的生存环境将会越来越恶劣。再过个一两年,即便鬼力赤还想坚持,或者说他在鞑靼太师阿鲁台地挟持下被迫继续坚持,恐怕其部属也会将他绑着送到大明来吧?

    ……

    朱棣自登基后便撤销禁海令并恢复了市舶司。海上贸易至今已经具规。据统计。永乐元年一年来市舶司所得收入加起来共有将近三十万贯。相对于南宋初年仅泉州市舶司每年就可得万贯左右。这个数字实在少得可怜。不过朱已经颇为满意了。万事开头难。并非禁海令一撤销海上贸易便能够立即繁荣到顶点地——毕竟撤销禁海令只是朱上下两片嘴唇一碰地事。但制作一艘能够远洋航行地船却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