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永乐架空传 >

第54部分

永乐架空传-第54部分

小说: 永乐架空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次,所谓“仓卒之间被攻击,想要布成车阵岂是容易的事”同样是废话。通过山涧、河流等特殊地段时如果突然遭受攻击,车营阵固然无法迅速布成阵势,但其他兵种组成的部队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难道就很容易迅速布成阵势吗?退一步说,即便普通步兵布阵的速度比车阵要快一些,那也是不同兵种的特性所造成的。现代化的坦克师想要完全展开,需要的空间和时间远比普通的步兵师要多得多。而且,在一些特殊地形上,比如说山区、沼泽,坦克师的作用同样不如步兵师。但难道能够因此说坦克师不如步兵师吗?

    所以,朱棣最终还是决定采用戚继光的思路,使用车、骑协同战阵来对付敌对的游牧民族。

    若是与游牧民族进行野战,因为战场一般而言是在草原上,因此理论上有足够的预警时间。当探马发现敌情后,自然立即布置车阵,每两辆之间设拒马枪一架,填塞间隙,车架上下用棉絮布帐围之,并在车阵之前布置拒马、鹿角等物。

    待敌人发起冲锋时,先是射程最远的火箭炮发射,然后是射程为200米的火枪开火,接下来弓箭手、迫击炮、手榴弹次第发威,进入肉搏阶段后,以前是怎么作战现在就还是怎么作战——在经历了火箭炮、子弹、手榴弹、弓箭的打击之后仍然能够击溃大明军队的骑兵,并不是说没有,但至少这个时代的蒙古骑兵还不够班。

    在这一瞬间。朱棣还做出了另外两个决定。

    首先。他打算逐渐用火枪兵取代长枪兵。而不是取代弓箭手。道理很简单。既然火枪地“理论杀伤力指数”暂时无法超越弓箭。那又何必用“削弱军队战斗力”地代价去拔苗助长呢?

    其次。朱棣不打算组建专门地掷弹兵。而是准备将手榴弹分配给每个参加战斗地士兵。欧洲之所以会成立专门地掷弹兵种。那是因为当时地铁壳手榴弹太重。非身强体壮者不能运用自如。可朱棣发明地手榴弹即便装上陶制弹套后重量也有限。普通士兵就能够投掷到足够地距离。

    思考完毕。朱棣便将决定告诉朱高炽。顺便又强调了一下军队中配置一定数量火枪兵地必要性:“若论发射速度。弓箭自然大于床弩。但是因此而取消床弩却是一件极为愚蠢地事。同样地道理。火枪发射速度虽然远逊于弓箭。但它射程远。容易操作。不费人力。因此必须在军队中保持一定地数量。”

    顿了顿。想到今天太子地表现很不错。朱棣便顺口表扬了他一番。得到父亲地表扬。朱高炽高兴得眉毛、鼻子、眼睛全都挤成了一团。

    “父皇。儿臣还有一个疑问——这些发明在献宝大会上公布于众。如果被敌对势力得知了怎么办?”

    朱棣不禁失笑。“之前朕没让你参与政事,你这身子骨也不方便出宫微服私访,所以你不知道也不为过。朕之前已经规定过了:凡是与军事相关的,都不允许在献宝大会上公开出现,而是由一个秘密的军事评审会进行秘密评审。所以,那些军事秘密是不会在献宝大会上泄秘的。至于说民用技术,除非将先进的技术保密不让民众知晓,否则便无法彻底阻止技术的扩散。既然不能因噎废食,那自然只好捏着鼻子认了——顶多也只能加强一下技术方面的保密工作。”

    “朕刚才对你十七叔说的十多项发明,除了黑火药的最佳配方以及湿制法之外,其余的都没办法长期保密。刺刀只需要远远地看上一眼就能够弄明白,其余的发明只要缴获了实物,也迟早能够弄明白其中的奥秘。不过还好,火器的威力最主要还是取决于火药的威力。只要能够将那两项发明保密,那么大明帝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会保持着明显的军事优势。”

    朱棣不知道威尼斯的镜子技术和瑞士的巧克力制作技术是怎么保密的,他只知道这两项技术在被盗之前为原主人产生了巨大的利益,而且保密的时间也不算短。想到自己的身份地位,又想到中国工匠和西方工匠地位的差别,朱棣便充满了信心。

    “朕已经将新式火药的生产制作集中在一个内湖的小岛上。岛内及岸上均派大量的士兵守卫。除运输物资的人员外,岛上之人不得出岛,岛外之人不得入岛,违者杀无赦。为了保证隔离政策的成功,岛上之人都穿着奇装异服,而且发型奇异……”

    说到这里,朱棣忍不住吞声一笑。

    所谓的“奇装异服”,其实是现代社会的狱警服以及囚服,而发型则是男性统一剃平头,女性统一齐耳短发。这样,岛外的人想混上岛或是岛上的人想溜出去,估计不大可能。

    “此外,往岛上运送物资时‘硝、硫、炭’的比例必须经常变化,宁可其中某种物资长年保持剩余,也绝对不能让间谍从运送上岛的物资中猜出黑火药的最佳比例!”

    说到这里,朱棣突然目不转睛地盯着朱高炽。“朕知道你天性仁厚,日后必然是一名仁君……”他又顿住,仿佛在斟酌选择词句,最后还是直接问道:“你是不是觉得那些匠人和守岛士兵终生都被限制在岛上很可怜?日后登基会改变朕的这种做法?”

    犹如一声平地霹雳,朱高炽被震得身上一个激灵——他确实是这么想的,没想到竟然被朱棣就这么随口说了出来!

    朱高炽目瞪口呆望着朱棣,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连忙伏在地上磕头请罪。

    朱棣叹了口气。

    “朕也知道,将那些匠人及家属终生禁锢在岛上,特别是匠人在岛上生的后代从出生到老死全部的天地只是那么一个小岛,说起来确实很残忍。不过你想过没有?若你一念之仁给予岛上匠人活动的自由,因此导致黑火药最佳配方比例以及湿制法泄露,那么大明帝国的军队与敌军作战时死伤人数会增加多少?朕其实也很欣赏你那仁厚的性格,但你要切记,身为一国之君时,眼光要放长远,万万不可为小仁小慈所惑。”

    听朱棣这么一说,朱高炽立时感觉冷汗直冒,于是再次叩头请罪。

    “儿臣错了,请父皇重重责罚!”

    朱棣摆摆手,娓娓说道:“你还年青,有些地方思虑不周也是正常的。朕今天早上说过,你也该提前学习一下治理国家的技巧了。这样吧,将来内阁呈上来的折子你先看,看完后写上批示。朕若觉得你的决策正确就直接盖印,若觉得不妥就追加批示,如何?”

    见朱高炽强压着兴奋尽量以平静的声音回答“遵旨”,朱棣不禁一乐。

    历史上永乐皇帝几次远征漠北都是太子朱高炽监国。朱高炽当上皇帝的时间只有一年,而后世人之所以会强调“仁宣”之治,是因为朱高炽在监国之时就已经行使了皇帝的权力。如今提前让朱高炽参与管理国家政事,自然是因为朱高炽在这方面能力确实足够。另一方面,朱棣还可以趁机偷偷懒——说实话,比如说官员的升降调迁,比如某地是否应该修堤治水,比如是否应该对某地赈灾,这些其实都只是单调的事务性工作。如果不是因为皇帝这份工作具有独裁性质,朱棣情愿给官员们更多的自主性。如今好了,有朱高炽顶着,朱棣便可以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了。

    想到这里,朱棣笑眯眯地一点头。

    “若精神撑得住,炽儿现在就去文渊阁看看奏折,熟悉一下。你退下吧……”

第十六章 太子入阁(上)

    朱高炽既肥胖又有腿疾,可是跪辞出来后,负责搀扶太子的贴身宦官却几乎感觉不到朱高炽的重量——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也。

    若是今日之前,朱高炽或许会犹豫应该什么时候去内阁看奏折:马上就去,皇上会不会担心太子太热衷权力?故意拖延时间,皇上会不会认为威信受损因而生气?总之左右为难就是了。

    可是现在朱高炽却不会陷入这种烦恼了,因为,他已经深信朱棣是个心地善良的父亲,而且自己的太子地位稳若泰山。

    没等通报,朱高炽便直接进了文渊阁。

    文渊阁里此刻除了解缙之外,黄淮、金幼孜、黄俨、杨士奇、杨荣、胡俨都在。理论上,这些人只需要当值时才应该待在文渊阁,然而这些新近提拔的学士们为了表现自己,总是一有时间就待在文渊阁。至于说解缙,则是因为皇上在十月时下令以侍读学士解缙为总裁重修《太祖实录》。这段时间解缙基本上都在编辑《太祖实录》,几乎抽不出时间到文渊阁办公。

    其实一开始朱棣并没打算篡改历史记录,因为他知道,后世的历史学家根本不相信永乐皇帝重修的《太祖实录》。可是后来想想,俗话说宁被人知,莫被人见,更何况一代名君唐太宗也免不了对玄武门之变遮遮掩掩,他干脆也随大流算了。于是,《太祖实录》的修订工作便仍然如期展开。

    文渊阁里的六人见太子进来,都不免有些吃惊。这个时候内阁还不象明朝中后期那样拥有“中央枢纽”的崇高地位,但这里毕竟属于机密要地,无关人等是不应该进来的。然而文渊阁里的学士们都不是轻浮之辈,因此均不动声色地向太子行礼。

    朱高炽不知道朱棣把他当成了苦力,所以对能够接触帝国的核心事务感到兴奋不已。当然,在这些人面前朱高炽还不至于因为兴奋而失态的。

    朱高炽微微一笑。

    “父皇命孤进文渊阁‘学习’处理政事。孤看过折子后写上批示,若父皇觉得孤处理得正确就直接盖印,若觉得不妥就追加批示……孤没有经验,请诸位多多帮助。”

    内阁文臣都是天然的“保太子党”,听到这个消息全都喜不自禁。册立太子的当天,皇帝借故将太子的二弟汉王、三弟赵王狠狠地处罚了一番。那段时间,汉王朱高熙和赵王朱高燧倒是非常老实。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皇上将宁王地封地改迁为苏州。同时又将谷王从宣府、辽王从广宁相继内迁。

    原来地历史时空中。永乐皇帝在内迁宁王之后又将大宁都司迁于北京城南之保定。为了经营大宁。太祖朱元璋曾花费一番苦心。洪武二十年。为了对付纳哈出。朱元璋下令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国四城。并驻兵防守。随之。设大宁都指挥使司及大宁中、左、右三卫。并以木榆、会州、新城等卫隶之。洪武二十四年。宁王就藩大宁。又增置卫所十余处。朱元璋甚至在大宁卫设立儒学。教授武官子弟。设教授训导。“仍选识达达字者教习达达书”。并“颁经书。以广文教”。这些。在永乐皇帝下令拔大宁于保定后。全被取消了。大宁“遂为空城”。太祖地心血被成祖这个不肖子给败坏了。

    在明成祖看来。自己是普天下之主。既然四海一家、无分内外。那么大宁直接归中央管辖还是归兀良哈控制有什么区别呢?更何况。不听话打就是了。他还怕打不赢?!反倒是平日在大宁、宣府、辽东这第一道防线布置重兵会消耗更多地粮食……有靠近北京地第二道防线就已经足够了。

    朱棣地信心倒也不比燕王弱。但作为穿越者。他却知道放弃第一道防线对后世子孙而言几乎可以算是一种灾难。既然如此。他自然不肯放弃大宁、宣府、辽东一线地卫所。考虑到塞王内迁了。而边关地将士们仍然需要留在寒苦危险之地保卫边疆。朱棣便派遣三儿子赵王朱高燧巡视大宁、宣府、广宁三地。以便鼓舞当地将士地士气。

    朱棣地原意如此。但在一些过于敏感地人眼中。朱棣此举却有着更多地深意——反正。朱高熙已经因为朱棣地这个决定又重新活跃了起来。大约这件事在他地解读中。代表着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只是因为不得已。但实际上父亲还是更看重另外两个儿子地能力——就军事能力而言。朱高熙自信绝不会输给自己地两个兄弟!

    朱高熙固然本身就有野心。但如果没有武将集团地推波助澜。他也不会拥有那么大地能量。

    武将集团挑选朱高熙作为利益代言人其实是很正常的选择。

    首先,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熙作为朱棣的左右手,与朱棣麾下的大将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即便是选个村长,村民也会更倾向于与自己关系更亲密的。

    其次,靖难之役中先后投向燕王的武将们,大多不是因为什么大势所趋——毕竟直到靖难之役结束的前一刻,燕王的综合实力也仍然远远不及朝廷。事实上,很多武将之所以投向燕王是因为建文皇帝当政期间逐步提高文官集团的地位,增加文官的权力,相对应的,武将们的地位便逐渐下降,权力逐渐减少。相比之下,高举着“恢复祖制”大旗的燕王自然比建文皇帝更受武将的欢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