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锦衣为王 >

第39部分

锦衣为王-第39部分

小说: 锦衣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说成这样,再不受就矫情而且得罪人了,张佳木无奈,再三谢过,老王头送成了宝马,这才乐呵呵的走了。

    哈铭也跟着他去,临行之际,看了张佳木半天,盯的张佳木直发毛,最后哈铭才道:“南宫有你,我可以放心了。”

    “师傅,你和太上皇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个你不要打听,现在知道,于你有损无益。”

    “可是……”

    哈铭摆摆手,然后就这么背负双手,施施然跟在王骥后头的队伍里走了。他与袁彬等人,一定是铁杆的保皇派,当然,保的是太上皇。

    既然说了打听无益,张佳木也就很洒脱的不再问了。送走了王骥和哈铭一行人,南宫里头也没有进一步的消息,看来是平安无事了。

    张佳木决定就派薛小旗留驻于此,过年时他们轮班守护。此人还算有担当,也算缜密小心,他有心抬举他当个总旗,但现在尚未到时机,暂且按下不表。

    把南宫的一切安排停当,又简单吃了顿午饭,接着又回百户府,把年前值班的人安排妥当,闹腾了一下午,傍晚时分,张福带着两个小厮亲自来接,说是主母有话,请大爷回家过年了。

    张佳木长吁口气,茫然四顾,百户府除了安排好的留守人员之外已经空空如也。看看街上也是人踪罕见,这会儿逢年过节可不比后世,街面上的门店都已经关门上板,百业停歇,明儿就是三十,这两天除了出门要债和躲债的,街面上已经再不见一个人影晃荡了。

    “走吧!”

    这一点时间,张佳木颇有神情恍惚之感。这么多天了,他一直就呆在这小小的百户府里,每天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辛辛苦苦任劳任怨,突然这么一下无事可做了,还真有一点空虚无力的感觉。

    “大爷,走吧!”

    “好,回家过年!”

    张福催他,张佳木也是自失一笑,权力欲这种东西还真可怕。怪不得上头那些老头子打死不肯退休,现在他算是明白过来了。

    一路懒洋洋的回家,这会不管是哪个坊都空空荡荡,街面上除了讨钱要债的人就一个人也瞧不着了。一路上畅通无阻,比平时还早半个时辰到家。

    一进家门,所有家仆小厮都迎上来,接着回上房,见过母亲小妹,一家人闲话家常,围炉烤火,没一会功夫,天就黑透了。

    厨房里已经堆了满桶的大白菜,黄芽菜、酸泡菜、整箩筐的馒头、包子,肉都烧好了,也装在木桶里,过了三十不动刀,挖一勺子肉配点白菜是一道菜,配点笋又是一道菜,还有吃不完的饺子,大油大荤,摆的满满当当都是。

    这会子爆竹也很流行了,买了半山墙的爆竹,都堆在门房墙边,预备三十晚上一直放到正月十五。

    府里的下人都是举家投效的,所以也没有请年假的,一院子的人,热热闹闹的,看起来也是喜气盈腮。

    张家厚道,大爷虽说是个锦衣卫百户,但为人和气,也没有什么架子,回来之后在上房说话顽笑,倒象个年轻俊俏的后生,不象个杀伐决断的锦衣卫官校。再加上每个人都有不菲的年赏,张家这个年,是会过的很有味道了。

    ----

    票票票,求票呀呀呀。

    amp;lt;ahref=amp;gt;

第七十一章 夜宵

    加更一章,正好夜宵时间,给大家佐餐。对了,别忘了投票:)

    --------------

    这一晚不比平常,一直快到起更的时候,一家人才散了,各自回屋睡觉。张小花又惦记着去法源寺烧香,又想着去白云观打老道,又想着年后元宵看灯,还想着去新买的庄子玩儿,都到了起更时还不肯睡,倒是张佳木好言好语的哄了再哄,才把这小妹子给哄去睡了。

    半大的孩子,以前家里困难,成天也装个小大人似的,忒是懂事。现在这会儿,当哥子的争气,家里景况好了,小孩样儿可也就显出来了。

    家大业大,人多也乱,要小心走火,防盗,年节时,最怕出这种事。张佳木自己提了一盏羊角明瓦灯,张福跟在后头,先到后院,再从垂花门绕回前院,各屋都看了,这才算放心。

    这院子也不算大,住了十来口人,后院还辟了两间房用来养马,还得有马夫住的地方,好教人家半夜起来添料方便。

    前院还添了四缸子金鱼,又种了石榴,后院再种上榆树,前院槐树,一切就都齐活了。就是地方太小,张佳木已经在考虑,要是搞蔬菜大棚赚了钱,不妨买个大点的院子,不能太张扬,和门达差不多就行。到时候,肥狗石榴胖丫头,院子套院子,前有室后有园,小酒再一喝,老婆孩子热坑头,张大老爷的幸福生活就当真开始了。

    心情轻松加愉快,张佳木哼着小调,一路查到前院,再看看前门关防,就能回屋睡觉了。

    现在他家的大门已经换了,黑门铁环,六品官员家里的门首规矩一点没错,整个胡同,也就是张家有这种规格了。

    要说大明太祖虽说是农民出身,但是对礼制是有超乎寻常的热情。从官员到百姓的衣着,吃饭的用具家伙,还有女人的首饰,官员出行的交通工具,到人家大门门头的大小装饰,他老人家当初都有详细的规矩。

    据说洪武年间,南京五城兵马司一次就逮了二十来人,原因是他们穿着不该穿的靴子踢球,结果二十来人全部被砍脚。这么一弄,全国上下穿衣出行都有了规矩,太祖他老人家终于满意了。

    这也就是洪武年间才能有的事,太祖他老人家太强了。

    张佳木哼着曲,想着大明太祖英风漠烈,查完门防后正打算睡觉,却是发觉自己个肚子有点咕咕叫,原来是饿了。

    习武的人,饭量都不小,晚间在家里吃饭只顾着说话,饭却是比平时吃的少,再加上睡的又有些晚,这会倒是真有点顶不住了。

    他问张福:“可有什么吃的没有?这会儿倒是真饿了。”

    一边说,肚子还在咕咕叫唤。张福一听就笑了,老头儿沉默寡言惯了,并不多嘴,只道:“有,厨房有鸭子炖的粥。”

    “有别的没有?”张佳木笑道:“这东西不顶饿!”

    “那就只有馒头,包子,热热就能吃。”

    “过年十来天都得吃这个,现在还是不领教的好。”

    “那……叫人给你现做点?”

    张佳木倒是为难了,也是好日子过多了,前一阵有两馒头切成片在灶上烤成半焦,就吃的“稀溜稀溜”的极为过瘾,现在又是鸭子又是包子的,自己还兀自挑三捡四的,这大半夜的叫人起来现做,感觉老爷现在还是摆不起这个谱来。

    他摆了摆手,意思是随便吃点算了,不过张福不解其意,还以为他不满意,正为难间,听到外头梆子响起来,张福一笑,道:“大爷,外头有卖小食的,要不去外头吃点?”

    “哦,是卖什么的?”

    “听这梆子响,是卖馄饨和羊头脸肉的,都挺不赖。”

    “好!”张佳木精神一振,伸手把大门的门杠拿开,笑道:“就吃这个也挺好的。”

    当下主仆二人出了门,一人一盏灯笼,小食摊子却在胡同里头,两人晃晃悠悠的往胡同里头走。

    深夜之中,寒气逼人,这般秉烛夜游去吃小吃,虽然冷,倒是有点别致的闲情雅志似的。所以,虽然冷风直往脖子里灌,张佳木犹自兴致勃勃,满心高兴。

    到了小食摊前,倒真的是一个馄饨摊,一个卖羊头脸肉。看到这东西,张佳木不觉大为感慨。这馄饨摊子和几百年后几无区别,一根扁担扛着两头,馄饨是捏好的放在一头柜子里,底下还放着各种调料,另外一头是小型的锅灶,一声吆喝,立马可以动作起来。

    “掌柜的,”张佳木兴兴头头的道:“来,给我切一斤羊脸,再下两碗馄饨。”

    “好勒!”

    两个小生意人都答应下来。他们都是苦人儿,一天不赚钱一天就没有了吃食进项,年节将近,再穷的人家都备了些吃食点心什么的,吃他们小吃的人就极少了,这些天生意极淡,这会儿了还来了生意,两人不觉都高兴起来。

    馄饨摊主立刻升火,热了锅,就放高汤,馄饨摊的高汤可不是后来糊弄人的玩意,放点味精就是汤了,这会儿可是讲究的很,各种调料,再加上一根大骨头,汤从来都是烫的,成年累月经年如此,最多隔一阵换根骨头,这样的汤,浓稠味香,一勺子出来,就是香气四溢,等汤开了,再搁馄饨,接着撒一把香菜,就算完工。

    就可惜当时没有辣椒,张佳木要是想吃浇了辣油的红油馄饨的话,还得再等好一阵子。

    切羊头脸肉的师傅就更利索了,很快很薄的刀,运刀如飞,整个羊头脸拿在手里,涮涮涮,没一会儿,一斤肉就片出来了。

    上前看时,片的肉其薄如雪,香气扑鼻,片肉的再撒上一点胡椒,拈一片在嘴里,又薄又有韧性,味道极佳。

    “好,真好!”

    张佳木吃的食指大动,原本是要拿回去的,分了一点给张福,剩下的自己风卷残云一般的吞食,没等馄饨下好,一斤羊肉已经下了肚。

    “味道真不赖。”他摩擦着肚子,笑道:“再切一斤,明天当早点吃。”

    馄饨也好了,张福端着碗,主仆两人就打算往回走。

    这会儿突然传来“砰砰”的砸门声,接着就是骂声,揣门的声响接着传过来,再下来,就是一个女子低声的哭泣,还有男子的怒骂声响。

    “唉,这是债主上了门了!”张福一脸悲悯,道:“三节时债主上门,最为难过。年关这一关,就更加难过喽!”

    

第七十二章 逼债

    “走,”张佳木示意张福道:“去看看!”

    “似乎不必吧?”张福有点迟疑,道:“别人家事,大爷又何必去掺合?况且,这样的事,今明两晚还不知道有多少,恐怕想管亦是管不过来。”

    “街坊邻居住着,”张佳木笑道:“去看看,能帮则帮。”

    他既然兴致这么好,张福自然也只能奉陪。他用托盘捧着馄饨,张佳木一手一灯,暗夜之中,向着发出声响的地方攒步急行。

    出声的地方距离张府也不远,大约百来步。

    整个胡同里也就二十户左右的人家,只是胡同长而幽深,蜿蜒曲折,所以相隔不远,竟也是走了一点时间,这才走到。

    这会儿声响是越来越大了,走近一瞧,果然是如张福所说,有一群彪形大汉,正堵在人家门口逼债。

    原本的大门被砸开,门栓门环什么的碎了一地都是,几个大汉簇拥着一个穿着貂鼠皮戴着大帽的中年男子正与院子里头的人僵迟,里头哀求外头吵嚷,三节催债就是撕破脸皮,根本没有情面可讲了。

    当时的百姓是很少有在交易时给现钱的,一则,是未必有,二则,是当时的货币流通再怎么也不能和后世相比,随便是谁身上总有点现钱,越是有钱人越不带钱。那会儿,除非是富贵人家,普通百姓家里头是没有多少现银子的。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不要钱?没办法,只能先赊欠着,到了年节时攒好了钱,自己到铺子里头还去。

    还的迟了,或是没有钱,那好,债主自然会在半夜里提着灯笼上你家门。到那会儿,别人家里头是岸板剁肉声,您家里头是债主拍门,一样过年两样滋味,那感觉就甭提了。

    所以一家之主算计着还不上账的,在年前一根草绳悄然自己了账的大有人在。

    眼前这家的情形却不是如此。张佳木悄然听了一会,原来这院子里家主只有王姓兄妹两人,兄长叫王勇,二十来岁,妹子王英,十五六岁左右,这会儿兄妹两人被一群大汉围的水泄不通,当哥子的双眼通红,护着低声哭泣的妹子,拦在大门口,不准债主进门。

    他们的母亲早就亡故,父亲是旗手卫的总旗,没落下几个钱,年前几个月得了痨病,缠绵病榻,花费极多。家里能当的东西已经当光了,后来当父亲的一病归西,连下葬的钱也没有。

    做儿子的没办法,只能去借了放利钱的高利贷,买了棺木,把父亲安葬了事。

    原本袭了职可以慢慢还债,但现在袭职岂是易事?都督府和兵部办理袭职都是要银子的,还有本卫的经历司,没银子谁理你?

    没有袭职,债主当然就上门,而且极不客气。

    这会可没有欠债是大爷的说法,没有银子,总还有个世代所居的院子,债主打主意的,就是这一幢两进的小院了。

    “怎么着,想好没有?”穿着貂鼠皮毛还冻的发抖的债主没有什么好耐性,他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