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穿越八十年代逆袭 >

第135部分

穿越八十年代逆袭-第135部分

小说: 穿越八十年代逆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在了解过后,他发现那些女的都跟“结婚”俩字不挨边儿。总是欠点儿火候。

    那点儿火候在认识了毕月后,他才清楚地了解自己要找的是什么。

    人群中,就是有那么一个对的人会出现。

    他眼中的她

    就是比其他女孩子俏一点儿,那一点儿恰如其分地讨你欢心;

    就是比其他女孩子疯一点儿,这点儿最重要,她能疯到挑战你不停地调整底线。往那一站,扯着你的心忍不住看;

    就觉得那个“她”能压所有女孩儿一丁点儿,惹的你三不五时的,她生动的形象在你脑中盘旋,招惹的你想起她来会笑会恼。

    楚亦锋****着上身,腰间围着个浴巾,站在镜子面前看自己半拉脸都是沫子,叹气出声。

    他以为他不需要再叹气了,他以为他该和毕月进行下一步了。

    陪着毕月走出这段,然后他们就甜甜蜜蜜地步入正轨,按部就班的处着,等着年龄到了结婚的那一天。

    却不想,真是够意外的了。

    这次毕月回来,他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毕月那颗热乎乎的、也对他跳跃的挺猛的一颗心。

    就在他以为一吻天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他姐就跟场龙卷风似的,在他一眨眼缺席的时间段里,不仅连花带叶子的都给刮跑了,还给好不容易茁壮成长的小树干都给干折了。

    这是毕月身体状况差没那个精神头,再加上他也被刮的够呛,差点儿没被气断气了,自动被归类为一伙的了。

    要不然就以毕月那脾气性格,不得自个儿就能干出连根拔起的事儿啊!

    楚亦锋“滋”了一声,他瞅了瞅手中的剃胡刀,恨的不行,一咬牙又咬到了口腔溃疡的肉上了。

    一手胡乱地抹了抹带血丝的下巴,一手将剃胡刀泄愤似的扔进了纸篓里。

    楚亦锋微扬下巴走出了浴室,下了决心:

    他还不信了呢,单过!

    真是搞不懂了,恨不得拿他当精英一样去要求,生意公司得撑着,还得继承父亲衣钵,结果找了个顺眼的对象了,全家又不相信他的眼光,拿他当纨绔子弟的感情观对待。

    他有能力能赚钱,升职更是不屑用父亲。都拿他当没戒奶呢?再指手画脚一个试试!

    楚亦锋头发还湿漉漉的,披着件衬衣穿着裤衩站在衣柜前,顾不上伤腿一剜一剜的疼,他扒拉着柜子找棉裤,就是不像以往似的问梁吟秋棉裤放哪呢?

    心里还打着小九九,得多穿点儿,做好一夜一夜的陪床准备。

    耽误之极就是得守着毕月,守得花开见月明。死皮赖脸被骂也得赖在毕月面前,不为其他,他不放心毕月的身体。

    不过最好毕家父母知道信儿了能来京都,他好好表现,给他们看看决心。

    他家是他家,他这个人不介意经济上独立,广义上的“倒插门”,最好能气到他母亲和楚亦清!(。)

第二二四章 习惯性思维(一更)() 
正像是毕铁林所说的那样,毕家不缺人,就是都在东北闲着呢。

    闲到什么程度呢?

    东北富裕乡莲花镇赵家屯的毕铁刚、刘雅芳,外带着一个十二岁的毕晟,呆的老老实实地,闲的五脊六兽。

    对于毕铁刚来说,他自打入了冬以来啊,除了进城去毕金枝那店里看看算是个事儿,再就是妹夫付国到货了去帮着忙活忙活才能找到点儿存在感。

    剩下的时间,真是一大把一大把的。

    两口子外带一个放寒假的半大孩子,每天在家掰手指头算日子,算城里的那几个人啥时候回家。就盼赶紧着过年好团圆。

    穷了大半辈子的毕月爹娘,手里握着大几千,除了去趟省城看腿买药花了点儿,剩下都搁手里攥着。

    毕金枝怂恿她大哥大嫂也买点儿年货,不怂恿不行了,她来哥家一趟翻缸翻坛子的,就零星那么点儿肉和十斤大米白面,再就是有两子儿挂面,剩下管啥玩意儿没有的。

    过去没钱时啥样,毕铁林前脚一走,后脚又不买了。

    说是原来买肉预备着,那是寻思毕月和毕成放假就得回家呢。还振振有词辩解道:离过年还得几天,赶趟!在家猫冬吃那么多干哈?

    毕金枝是干劝劝不动,就只能拿小话磕碜道:

    “你们那钱都快要攥出水来了。该吃吃、该花花呗。铁林和月月大成他们在外面跟野狼嚎似的,挣钱干哈的?

    再说了,这一场冒烟雪接着一场的,能不能让我省点心。

    店里还挺忙的,我总不能整点儿好吃的就爬山送过来吧?送钱来两趟还行,蒸馒头炖肉也爬山送,我婆婆不多想吗?

    哥,嫂子,你们就攒吧,老话不是说吗?攒啊攒,一场大风撸了杆!”

    当时毕金枝这一句话,给毕铁林一个七尺大汉说的都直吐吐沫:

    “呸呸呸!你那个嘴咋就没个把门的?”

    说的刘雅芳心里直犯膈应。

    不过迷信的一句话,确实起了作用。

    从那天开始,毕铁刚和刘雅芳才开始像村里村外传的那样,表现的像是一名“有钱人”。

    大家伙看着那买东西的架势,也终于松了口气。

    你说嫁到外屯的姐姐姐夫都去县里开店了,卖的还是自行车和家电那些富贵人用的东西。

    据说都是监狱出来的弟弟给置办的,据说那弟弟能耐大了去了,据说那弟弟进监狱也是因为毕家的祖坟风水不好。

    你瞅瞅,这回毕老头一去世干脆重新选地方,连着毕家老太太都给“搬新家”了,这日子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不过附近村关注毕家的乡亲们,有时候也挺纳闷:那赵家屯的亲哥哥,咋除了给弟弟张罗对象时会下海口,其余时候咋还过的那么困难呢?

    毕铁刚照样穿的一般,刘雅芳也不添衣裳,惹的很多人频频关注。

    毕竟毕家很瞩目嘛,这属于八十年代忽然乍富的典型代表。

    这钱啊,终于开始破整票的花了,乡亲们一拍大腿,瞅瞅,这样才对嘛!

    可花是花,只不过你让穷了大半辈子的人,每天啥活不干就寻思怎么享福怎么吃喝?别说毕月爹娘做不到,就是毕晟都会觉得不踏实。

    咋花的钱呢?

    毕铁刚往家买肉,定半拉猪用板车推回了家,在腰条那割下一小块递给刘雅芳:“整颗酸菜炖上,给狗蛋儿解解馋。”

    剩下的卸在了院子里,毕铁刚抡起斧头就开始剁上了。

    剁出一块一块的,往仓房的大缸里放,这肉块过个一宿就能冻的邦邦硬。

    心里寻思到时候等家里那仨大的一回来,想吃就拿出来一块huan上。

    也就是说,没咋吃,都搁仓房冻着呢。

    刘雅芳呢,因为毕金枝家里搬县里去了,她也就不去镇上赶集了,花个三毛坐车去县里购物,这就在她眼里挺好的了。

    买针买毛线,几尺几尺的那么扯布料,几斤几斤的买棉花。

    天天拿着她这些家伙什和胖婶儿嘀嘀咕咕地一起织毛衣、做衣服,做棉被拆褥子。

    但哪样都不是她自个儿的。

    毕月的蓝格毛衣,毕成的黑色鸡心领毛衣,儿女和小叔子的新被褥,可怜的毕晟没有新衣裳,他得负责捡哥哥的旧衣服,他娘说了,改改还能穿。

    刘雅芳还挺遗憾,和胖婶儿叨咕道:“月她爷刚没,不能穿红毛衣。唉!俺家月都没穿过,看来还得等明年。”

    两口子就这么忙忙活活的,直到前几天该干的都干完了,又呆的闲的发慌了,刘雅芳去了隔壁村舅舅家串门,毕铁刚也从县里帮忙完回来

    “狗蛋儿,干哈呢?”

    毕铁刚摘下棉帽子抖搂抖搂雪,看一眼毕晟,心有点儿疼。但奈何毕晟和他爹不在一个频道上:

    “你这不是看到了?”

    毕晟低头继续摆愣手工艺产品——健力宝空易拉罐。

    毕铁刚紧皱着眉头,咬咬牙才表态道:

    “赶明儿我再去县里,让你姑夫碰到再给你买几罐。你瞅瞅你那熊样,就差把罐子撬开舔里面了,再喇了嘴!不就是个甜水吗?闹不登的还都是气,有啥可喝的呢?”

    健力宝对于毕家来说,真是新鲜物。

    在八十年代,可口可乐太贵族,各地都有小汽水。比如京都北冰洋,沈阳八王寺。

    东北也有,可毕晟没喝过。

    一九八四年因为洛杉矶奥运会才一炮走红被誉为“中国魔水”的健力宝,普通人家连想都不敢想。而这是毕晟的“第一次”,还是他姑夫赶巧给买的。

    毕铁刚嘴上说着“有啥可喝头呢?”,实际上这一刻真心疼孩子了,虽然他闹不懂为啥喝水还得花钱,又不像罐头,有糖水还有肉。

    花冤枉钱也给娃买,只因为这四罐饮料拿回家,发现他家这个老小真是懂事儿。

    没人知道那铁罐子里有气啊,第一罐当新鲜物打开时,喷的满炕席上可哪都是,毕晟没出息到直接伸舌头吸炕席,就在毕铁刚要骂他时,毕晟一脸笑容说:

    “真甜。我爷要是活着也能尝尝,他爱吃甜的。”随后就把那易拉罐往他们两口子嘴边儿送。

    毕铁刚和刘雅芳都意思了两下,舔了两口,然后就摆手比划说难喝。

    毕晟笑了,根本没发现他爹“良心发现”了,十二岁的小少年抬脖子挑了挑眉笑道:

    “爹,我不是馋,我是在研究。你瞅瞅,这个给你装烟灰,这个给娘当摆设,像不像朵花?”

    毕铁林坐在炕沿边儿接过来一瞅,可不是咋地?这狗蛋儿手还怪巧的呢,给那易拉罐弯吧弯吧就能当个东西用。

    小少年继续道:“就是赶明儿喝不上了,瞅瞅也挺好,当个念想。”

    毕铁刚

第二二五章 被吓(一更二更合一)() 
对于东北毕家的几口人来讲,忽然乍富,没有一个缓冲的奋斗过程,只有擎等着过好日子

    前后的贫富差距,又实在是太大了!

    别说毕铁林和刘雅芳心理不适应,就是毕晟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心里都没有安全感。

    毕铁林和刘雅芳不敢花钱,那是因为他们怕。

    怕极了毕金枝的那句话糙理不糙:底子太穷,穷了太多年,万一哪天遇到事儿了,一场大风撸了杆。

    夫妻俩不是没有听过见过“宏伟蓝图”,毕铁林和毕月都给他们画过大饼。

    可他们就是根深蒂固地认为:

    如果少花点儿钱,或者能不花就不花,是不是能应应急?手里有钱心不慌,总比花没了好。

    是不是有一天出了什么大事儿,不能被动到让俩孩子去爬火车,再起早贪黑的去卖大果子?

    是不是俩孩子能平安无事到大学毕业挣上工资?拿了工资就好了,那是铁饭碗,小儿子也能依靠上哥哥姐姐了。

    对于当父母的来讲,再没有什么比供不起孩子们念书来的剜心了。

    而对于品学兼优又最馋最小的毕晟来说,他眼中的自家那就是忽悠一下子“变了”。

    姐姐拿回烧鸡了,爷爷却不在了,在他拿槽子糕时闭上的眼。

    家里的大事小情,家里的很多格局都有变动了。

    饭桌上顿顿都有点儿荤腥,菜里有油了。

    爹娘不再是问他吃没吃饱,不再是吃几口就赶紧下桌装吃饱。

    而是陪着他一直吃到最后,还给他夹菜,菜不再是只有咸菜疙瘩,挑肉片子往碗里放,问他顺不顺口、馋不馋肉。

    爹娘吃完一碗饭也会起身再添饭。

    后来他有了新书包、文具盒,就连黑木质的本夹子就有二十几个,每个作业本都能夹得起。

    毕晟有点儿想不明白,还很不踏实。

    周而复始的日子就变成了:

    今个儿收到一堆没见过的东西。

    明天就能用上姐姐给邮来的学习用品。

    后天小叔穿着特别特别的体面出现在村子里,出现在他的眼前。让放学一起回来的小伙伴们都羡慕的不得了,毕晟会骄傲极了。

    小叔会摸着他的头嘱咐:

    “跟同学好好相处,这个寒假好好玩玩,明年叔领你去京都念书,和你姐姐哥哥在一块。”

    京都?

    京都不是伟大领袖住的地方吗?那有**,那有护城河,课本上说那里飘扬着五星红旗,那座古都很大很好很热闹。

    毕晟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信,他只知道更不能玩了,得趁着现在啥啥都不错时好好学习,也不能和同学显摆。

    万一哪天梦醒了,万一哪天这一切都不行了,会更让同学笑话的。

    他用新书包、新钢笔、新本子更加格外注意。

    心里总有一个念头:省点儿使,到时候还有剩。

    毕铁刚斜睨着毕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