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动机与人格--马斯洛 >

第16部分

动机与人格--马斯洛-第16部分

小说: 动机与人格--马斯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活目的、人生意义等问题。至少对某些人,特别是年青人,这是在基本需要满足以外另外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我再次提到很少为人理解的事实:人类似乎从来就没有长久地感到过心满意足(291)——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人类容易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忘记幸福或视它为理所当然,甚至不再认为它有价值。对于许多人来说——我们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即使是最强烈的快乐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失去新鲜之感(483)。只有体验了丧失、困扰、威胁、甚至是悲剧的经历之后,才能重新认识其价值。对于这类人,特别是那些对实践没有热情、死气沉沉,意志薄弱、无法体验神秘感情、对享受人生、追求快乐有强烈抵触情绪的人,让他们去体验失去幸福的滋味,从而能重新认识身边的幸福,这是十分必要的。

高级需要的功能自主
  尽管就一般规律来说,我们在低级需要满足之后才能转向高级需要的满足,但值得观察的现象是,人们在满足了高级需要,并获得了价值和体验之后,高级需要会变得具有自治能力,不再依赖低级需要的满足。人们甚至会蔑视与摒弃使他们得以过上“高级生活”的低级需要的满足,这就象第三代的富裕为第一代的富裕感到过羞耻,受良好教育的移民的后代会对他们的未受过教育的父母感到羞耻一样。

一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本需要的满足的现象
  意动~感情
  1.肉体充分满足和厌腻的感觉,包括食物、性、睡眠等方面,以及一些附带后果,如幸福、健康、精力充沛、欢欣、身体惬意.
  2.感到安全、平静、有保障,危险和威胁感消失。
  3.感到有所归属,属于某个集体,感到自己与集体的目标和胜利联系在一起,感到被人承认,有了一个位置。
  4.爱和被爱的感觉,值得爱的感觉,爱的趋同作用的感觉。
  5.自我信赖、自尊、自信的感觉,相信自己的感觉;值得尊重,具有声望、领导能力,以及独立的感觉。
  6.自我实现、自我发挥和自我发展的感觉、越来越彻底地发展和享用自己的资源、潜力的感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成长、成熟、健康以及意志自由的感觉。
  7.好奇心的满足,更多地学习和了解的感觉。
  8.对于理解的满足,这种满足越来越哲理化;向着范围越来越广,包容性越来越大、越来越单一的哲学或宗教靠近;对于联系和关系的理解更加圆满成熟;敬畏;价值信奉。
  9.对于美的需要的满足,使人颤抖的激动,对于美的震惊,高兴,狂喜,对称感、适合感、条理感或完善感。
  lO.高级需要的出现。
  11.暂时或长久地依赖和独立于各种满足物,对于低级需要和低级满足物的不断增强的轻视和独立性。
  12.厌恶和爱好的感情。
  13.厌烦和兴趣。
  14.价值观的改进;趣味的提高;更好的选择。
  15.愉快的兴奇、高兴、欢乐、幸福、满意、平静、安祥、狂喜,它们的强度更大,出现的可能性更大,感情生活要加丰富、健康。
  16.狂喜、高峰体验、极度兴奋的情绪,意气风发以及神秘体验的更频繁的出现。
  17.抱负水平的改变。
  18.挫折水平的改变。
  19.走向后动机(3l4)和存在价值(293)的运动。
  认知
  l.各类更加敏锐、更有效、更现实的认识。
  2.改进了的直觉能力;成功的预感。
  3.伴随启发和顿悟的神秘体验。
  4.更多地以现实~对象~问题为中心;更少地投射和以自我为中心(295,317).
  5.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进(指变得更真实、更现实,对自己和他人更少危害性,更加全面,更加整合和具有整体性等等)。
  6.更具有创造性、更多的艺术性、诗意、音乐、智慧、科学。
  7.更少的刻板得象机器人一般的习惯;更少陈规和旧框框更少强迫性的标签化(rubriczing)(见第13章);透过人为的范畴和成规对于个体、独一无二性的更好的感觉;更少分类化。
  8.许多更基本、更深的态度(民主、基本的尊重、对他人的爱、对孩子的爱和尊重,对妇女的尊重等)。
  9.更少掺杂感情的学习(即喜爱熟悉的事物),尤其对于重要事物更是如此)。
  10.无目的的学习和潜移默化的学习的更大可能性。
  11.更少需要简单事物,更以复杂为乐。
性格特质
  1.沉着、镇定、平静、内心安宁(与紧张,不安,不愉快、心绪恶
劣相对)。
  2.慈善、友爱、同情、无私(与残忍相对)。
  3.健康的慷慨。
  4.宽宏大度(与狭隘、卑鄙、渺小相对)。

  5.依靠自己,自尊、信心、信任自己。
  6.安全,宁静感、无危险感。
  7.友好(与基于性格的敌意相对)。
  8.对于挫折的更大的忍受力。
  9.容忍不同意见,对不同意见感兴趣,接受个人差异,从而不
再有成见和一般性的敌意(但仍然留有判断力);更崇高的兄弟、
同志感情以及兄弟般的爱,对他人的尊敬。
  lO.更具有勇气,更少有畏惧。
  11。心理健康以及它的所有产物;远离神经病、精神变态人格、
也许还有精神病。
  12.更加深刻的民主(没有担忧,对于值得尊敬者的真切的尊
敬)。
  13.松弛;更少紧张。
  14.更加诚实,真诚,正直;更少假话、更少虚假。
  15.更强的意志;更能从责任中得到享受。
人际关系
1.更好的公民、邻居、父母、朋友、爱人。
2.政治、经济、宗教、教育方面的进步和开放。
3.对于妇女、儿童、雇员、以及其他权力较小的少数派或者团  体的尊重。
  4.更加民主化,更少权威主义。
  5.更少无缘无故的敌意,更多的善意,对他人更有兴趣,更容  易与他人趋同。
  6.对于朋友、爱人(sweethearts)、领导等有更高的趣味,对人们有更好的判断力,是更好的选择者。
  7.更吸引人.更加美丽,更好的人。
  8.更好的心理治疗家。
  其他各类
  1.改变了关于天堂、地狱、乌托邦、美好生活、成功与失败等的图景。
  2.走向高级价值;走向高级的“精神生活。”
  3.所有表现性行为的变化,例如,微笑、大笑,面部表情,风度、步态、笔迹;趋向于更富有表现性的、更少做作,模仿的行为。
  4.活力的更替、倦怠、睡眠、安静、休息、清醒。
  5.充满希望,关注未来(与心情不佳、冷漠、无精打采相对)
  6.梦幻生活、幻想生活,早期记忆的变化。
  7.基本性格之上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变化。
  8.脱离充满了得失、输赢,竞争对手的生活方式。

             第六章基本需要的似本能性质
  对本能理论的重新考察
  重新考察本能理论的理由
  前面几章慨述的关于基本需要的理论提示甚至要求我们重新审议本能理论,这不仅是因为有必要在更基本和不太基本、更健康和不太健康、更自然和不太自然的需要之间做出区分,而且,还因为我们不应无限期地推迟对某些有关问题的重新考察。这样那样的一些基本需要的理论问题已经不可避免地提出来的(353,160),例如,隐含的对文化相对论的排除的问题;隐含的关于体质给定价值的问题,以及联合学习①作用范围的必然缩小等等问题。
    总之,有相当数量的其他理论的,临床的和实验的研究。它们都一致指出,值得重新估价本能理论,或者以某种形式恢复它。这些都使我们不得不怀疑当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于人的可塑性、灵活性、适应性、以及他们学习能力的过分强调。人似乎有远比现代心理学所估计的更强的自主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1.坎农(cannon)的体内平衡概念(78),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138)。
    2.爱好,或自由选择,或自助餐厅的实验(492,491)。
    3.利维(Levy)的本能满足实验(264—269),以及他评论母亲过份溺爱孩子的著作(263)。
    4.各种心理分析研究的发现,指出对孩子大小便训练的过分要求和急于给孩子断奶的有害影响。
    5.大量的观察资料使主张循序渐进的教育家,幼儿园工作人员、以及应用儿童心理学家在接触儿童过程中倾向于实行一种更宽容的制度。
    6.罗杰斯非指示疗法所依据的概念体系。
    7.由活力论者(112)、突生进化论者(46),现代实验胚胎学者(435),以及象戈尔德斯坦(160)这样的整体论者提供的大量神经病学和生物学的资料,涉及到机体在遭受损坏后自发的再调整。
    这些和其他即将提到的一些研究,都强有力地主张我们的机体远比一般所认可的更值得信赖,有更强的自我保护、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此外,我们还可补充一点,各种新近的发展已表明有必要从理论上假定机体内有某种积极生成或自我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同于机体内自我保存、自我平衡或体内平衡等倾向,也不同于适应外界刺激的倾向。这种生长或自我实现的倾向,曾经由亚里士多德、伯格森和其他许多哲学家以一个又一个的模糊形
式所假定过。在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家,以及心理学家中,戈尔德斯坦,兰克,荣格,霍尼,弗罗姆,梅。罗杰新,也都感到有必要提出这种假设。
    然而,也许赞同重新考察本能理论的最重要的影响还是来自心理治疗家的经验,特别是心理分析学家的经验。在这一领域,尽管看起来各种事实有些模糊不清、但事实的必然联系是准确无误的。治疗者不得不把更基本的愿望同不太基本的愿望(或需要,或冲动)区别开来。问题很简单:某些需要遭受挫折会产生病态;而另一些却不会。某些需要的满足会产生健康;另一些却不会。这些更为基本的需要不可思议地“顽固”,难以对付。它们反对所有的
奉承、取代、贿赂和削弱,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它们只要求适当的内部满足,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寻求满足这种需要。这些需要表现得恰如顽固的、不可削弱的、不能再分析的终极的事实,只能作为既定的事实或不可怀疑的基点。几乎精神病学,心理分析,临床心理学、社会工作或儿童治疗等每一学派,无论它们相互间有怎样的分歧,都假定了某种有关本能或似本能需要的学说,这一印象是难以磨灭的。
    这些经验明确地提醒我们应考虑到种族的特性,考虑到素质,以及遗传,而不是肤浅的易于控制的习惯。只要必得在这两难抉择中作出任何一种选择,治疗者总是宁肯选择本能来作为基石,而不是选择条件反射或习惯。这当然是不恰当的,因为我们将看到,有另外一些居间的,更恰当的可供选择的对象,从中我们可以作出更令人满意的选择。这就是说并非二者必居其一。
    然而,根据一般的动力论要求来看,本能理论,特别是麦克杜格尔和弗洛伊德提出的本能理论,具有某些当时并未被充分理解的优点。它们未被充分理解,这大概也是由于它们的错误太明显。本能论承认以下事实:人是自我促动的,人自己的本性和他所处的环境都有助于决定他的行为;人自已的本性给他提供先决的目的、目标、或价值体系;在良好的条件下,为了避免疾病,他所意欲的常常就是他所需要的(对他是有益的东西);全人类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生物族类;除非一个人理解其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否则行为就是盲目的;总的说来,机体依赖自身的资源,它经常显现出一种生物性的功能或智能,那是需要做出解释的。
    本能理论的失误
  我们的看法是:本能理论家的许多错误,尽管根深蒂固,需要反驳,但绝不是本质的或必然的,而且.不少错误是本能论者和他们的批评者共同具有的。
    1.语义上和逻辑上的错误最为明显。由于本能论者特意创造一些本能去解释他们不能理解或不能确定其本源的行为,他们的确应受到指责。但自然,我们接受了适当的警告,也无须认为这些本能都是实有的,不必将名称与事实相混淆,也不必进行无效的三段推论。今天,我们对语义学已有极多的了解。
    2.我们现在已有更多的人种学、社会学和遗传学的知识,因而能够避免粗陋的种族中心论,阶级中心论、以及庸俗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些都曾导致早期本能论者的失败。
    我们也必须清楚认识到,本能论者当时从种族学的天真的行为中转向得过于极端,过于彻底,以致这一行动本身就造成一个错误,即:文化相对论。这一学说在过去20年中曾很有影响,得到广泛的认可,但现在却受到广泛的批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