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

第84部分

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第84部分

小说: 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愿跟医生使用特特水龙头纸巾;八愿斑马线安如泰山;九愿中国成为真正的礼义之邦;十愿大家都祛除虚骄,不再装葱装蒜;十一愿弄清权利义务,认真做事;十二愿孙淡宁女士的幼稚园,早日开力。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5期P45


   

安宁
劳伦斯

  宇宙有一个大的扩张和收缩,没有原因或为什么,亦没有目标或目的。它始终在那儿运行,就像一颗心脏在不停地呼呼地跳动。它到底是什么——这是永远也说不清的。我们只知道结果是人间的天堂,就像那盛开的野玫瑰。

  我们就像流淌的血,像一把从虚无飞向永恒,再从永恒飞回虚无的梭子。我们是永恒的扩张—收缩的主体。我们在完美的冲动中飞翔,并且获得安宁,我们抵抗,我们又尝到了先前就已知道的无价值的痛苦。

  谁能够预先选择世界呢?所有的法则,所有的知识都适用于那些业已存在的世界中的事物。但是对未知的世界却没有一条法则、一丁点知识。我们不能预先知道,不能预先宣布。只有当我们安睡在未知的生命之流中,当我们获得了创造的方向,像一只梭子一样在织机上来回穿梭时,我们才能达到理解和默认的完美状态。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编织成今天这个模式,但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同现实达到完美的默契。

  从未知的冲动中分离出来的是什么?通过这个孤立的自我意志我们又能获得什么?谁能够通过意志找到通向未知的道路?我们被驱赶着,微妙而优美地被生活驱赶着。遵循最罕见的激励便是我们的安宁和幸福。我们在冲动上安睡,在陌生的涨潮中消逝。现在,潮汐已经上涨到从未有过的高度,我们被送到上升的尽头。当我们在精神的完美冲动中安睡时,这就是安宁。甚至当我们受到毁灭的夹道鞭打时,那也是安宁,我们现在仍然在纯粹的冲动中安睡。

  当我们变得非常安宁时,当内心有一种死寂的沉默时,那么,我们就好像在坟墓中听到了一种新方向的耳语:理智来到了。在我们原先所有的安宁被毁灭之后,在原先的生活被毁灭而感到痛苦和死亡之后,我们内心便暗示了一种新生活的满足。

  这就是安宁,像一条河一样。安宁就像一条河,滚滚流向创造,流向一个我们未知的尽头。对这个尽头,我们充满了信任的狂喜。我们的意志就像一只方向舵,驾驭着我们,并使我们忠实地顺从这个潮流。当我们陷入一个错误的潮流中时,我们的意志便成了依赖于舵柄的力量。我们凭借调节好的理性来驾驭自己,我们的意志便是在这方面为我们服务的力量。我们的意志决不会因为我按照纯理性去调整方向舵而感到厌倦,我们的意志十分敏捷,随时准备开船绕过任何障碍,克服任何障碍。我们敏锐的理性在那儿调节方向,我们的意志陪伴我们走完全程。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5期P16


   

爱心绿地
陈洁瑾 王慧兰

  他们只是普通人

  周末,25岁的施小姐和往常一样早早地出门,横跨整个上海市,从闵行区的家赶到虹口区的一家福利院。在那里,她会和一群在网上相识的朋友们汇合,一起做半天义工。陪孩子们玩耍,交孩子们唱歌画画,然后给他们喂饭,直到哄他们睡觉……对很多朝九晚五的年轻白领来说,周末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可施小姐和她的朋友们把自己的周末放在了福利院,而且一年一年坚持下来。施小姐从来没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她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她感兴趣的,并且是力所能及的,仅此而已。她的朋友们也是如此的想法,虽然他们的这个团体已经存在了5年的时间,而且有着非常众多的会员,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民间慈善组织,可他们从来不认为这是件值得宣扬的事情。他们没有什么口号,没有规章制度,也没有所谓的宗旨,说实在一点,他们只是网络上一个人气很旺的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名字叫 “爱心绿地”。他们每周都会安排一些公益活动,如果你对这些事情感兴趣,那就来参加吧。做好事,一切都很简单,一切也很轻松。这或许就是年轻人的方式。

  曾经,我们一直以为,那些独生子女、那些80后出生的年轻人是自私的,是功利的,但是在“爱心绿地”里,我们看到了他们负责任、有爱心、有耐心的一面。来“爱心绿地”的人大多数都是公司的白领和大学生,他们有正常的工作、正常的生活,没有很多的钱,但是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可以经常参加活动。其实,去过“爱心绿地”活动的人可能是不计其数的,很多人都对第一二次活动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但真的要长此以往,也确实需要一点毅力和恒久的爱心。所以说,到现在仍然留在俱乐部的老会员真是太不容易了。

  年轻人自愿出力做义工不容易,但是,还有一群人的付出,更加让我们意外,让我们感动。

  胡惠君今年50岁,在一家房产公司做会计,每月收入1000多元。老公前两年下岗了,现在没有什么固定收入。女儿刚刚大学毕业,在一个公司当文员。这是一个最普通的家庭,经济条件也只能算是一般。可是从1997年开始,胡阿姨先后资助了好几个贫困学生念完高中和大学。能从自己并不宽裕的家庭开支里拿出这么一笔钱,给那些素不相识的孩子,这样的做法本身就让我们钦佩。如何解释这种行为呢?胡阿姨说得很简单。“我们这一代人因为遇上文化大革命,所以念不上高中,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当时幸运多了,如果因为没有钱而不能念书,那真是太可惜了,我希望孩子们都能有书读。”胡阿姨资助的第一个对象是向明中学的高一男生,男孩的学习成绩很好,也很懂事,但因为是单亲家庭,所以经济条件不好。胡阿姨每学期给他500元,后来男孩考上了大学,胡阿姨又继续每年给他2000 元生活费。虽然这些钱的数额并不大,但是前后持续了7年的时间。而且这样的帮助对一个受困的学子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必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像胡阿姨一样乐善好施的人还有很多,她们也有一个自己的群体,她们都是普通的家庭主妇,平时聚在一起就会讨论各自的近况,比如谁又遇上了一个“好”的资助对象,谁资助的孩子又考上了名牌大学,胡阿姨也介绍了好几个同事一起参加这样的资助活动,现在每个人手头都有两三个固定资助对象。

  我们不是想说他们的伟大和崇高,实际上恰恰相反,他们都是一些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人。“爱心绿地”里的年轻人都是些普通的白领和大学生,他们在网络上相识,有着一份共同的关心他人的愿望。胡阿姨她们也只是最普通的家庭妇女,她们不是什么官太太,也不是什么商人妇,她们平时也会省吃俭用,贪小便宜,可她们却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毛主席曾经说过: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他们之所以让我们感动,也正在于此。

  或许,从社会价值的贡献上来看,“爱心绿地”和胡阿姨她们都没有什么巨大的作为,他们比不上那些在电视屏幕前一掷千金的富豪和企业,但他们确实做了一件普通人容易做到,但是又不容易做到的事。扪心自问,每周能抽出一天的时间去福利院做义工,或者每年拿出几千元钱资助一个贫困学生,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有这个能力,唯一的差别就是他们想到了,他们做了,而我们没有。

  滚雪球滚出一片爱心绿地

  很多人以为,慈善是一项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正因为太庞大,太复杂,所以个人的参与就变得那么微小,那么不重要。“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怎么做得来?”实际上,当慈善变成了个人的行为以后,它就变成了一件件的好事,做起来并没有想得那么难。

  “爱心绿地”最初成立的时候只是网络论坛上的一个提议,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做好事、帮助他人的想法,于是就凑在一起说:虽然我们没什么钱,但可以出力啊。又因为大家都是年轻人,所以选择了去福利院做义工。刚去的几次,福利院的人还不接受这些“小朋友”,认为他们三分钟热度,只是来玩玩的,“做事毛手毛脚,自己还没有管好,怎么带得了两三岁的孩子呢?”虽然没有被允许照顾孩子,但大家仍然每周去福利院帮助大扫除,从一点点小事做起,修补门窗,添置玩具,给孩子们买吃的东西……渐渐地,就树立了“爱心绿地”的牌子。

  虽然,照看孩子对年轻人来说是有一点点玩笑,但是他们有一份爱心,有一份学习的心,那么一切都会变得容易起来。福利院里的孩子们因为生理缺陷没有机会上学,于是“爱心绿地”就为他们开设了特殊的小课堂。先在网上招募志愿者做小老师,然后请一些有教育经验的会员设计课程,就这样一周5次的小课堂就办了起来。这几年来,“爱心绿地”的义工活动不断延伸开去,从最初的抱抱孩子,给他们喂饭,到教孩子们上课,带他们去公园过六一儿童节……现在,很多人都成了孩子们的干爸干妈,一周不见如隔三秋,碰到节假日他们还会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去住。人多了,活动多了,免不了要考虑经费的问题。平时日常活动的所有费用都由会员分摊,但是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去年有个孩子得了急性阑尾炎要做手术,带孩子们出去玩时要租车,小课堂需要采购文具……“爱心绿地”成立了一个基金会,进行统一协调。至于经费的具体来源,大家都在论坛上群策群力。办一场爱心拍卖,把自家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拍得的收入就归基金会所有。有的人还动起了自家公司的念头,在一家外企做公关的王小姐,就向老板提出,公司每年都要搞慈善募捐,与其把那些钱捐到一些不着边际的慈善机构,还不如拿出其中的一部分资助给“爱心绿地”,她的老板也觉得这个想法很好,承担了福利院孩子们每年的医药费。年轻人运用智慧的头脑和先进的科技,完成了一桩桩充满爱心的好事。  年轻人有他们的办法,中年阿姨们也有自己的方法。胡阿姨最初是在病房里结识她的那些姐妹们,大家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有个护士长和她说起了一个贫困学生的情况。然后通过王仁华的介绍,她结识了那个向明中学高一的学生。说起王仁华,她其实是这个群体的开创者和核心人物。说起为什么会建立这个团体,她回答得很简单,“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 起初,王仁华去市重点中学寻找那些品学兼优,却又家庭贫困的学生,找到一个就资助一个,但时间长了,她发觉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就找上身边的朋友邻居,说服她们一起来资助,慢慢地就建立了这样一个团体。这样的资助方式很简单,很纯粹,每个人手里有两三个资助对象,经常给孩子们打电话,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孩子们也同样把她们看成是自己的亲人。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贫困山区的女孩收到了从大城市里寄来的捐助给他们过冬的棉衣。她发现给她的那件衣服口袋里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个地址,还有一句简单的话:你能收到我的衣服,也算是我们有缘,如果将来你有什么困难,可以来信告诉我,我一定会帮助你。女孩一直收藏着这份好心,但她不想麻烦人家。8年后,女孩考上大学,但是家里无力承担她的学费,她想起了那张纸条,或许这是她绝望人生的一次转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给对方。没想到,她竟然收到了回信,并且还得到了资助。此后,女孩每年开学时都会及时地收到一笔学费……女孩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和这个素不相识的好心人见面了。原来这个好心人也只是一个下岗工人,家里并不富裕,但是想到多年前对女孩的承诺,想到这些钱对一个农村女孩来说有多么重要,她还是坚持这么做。

  这样的故事在王仁华她们的姐妹团里经常上演,每个人都能在付出的同时,体会到一段美妙的真情。就好像三毛说的:送人玫瑰,手中留有余香。

  也许有的人说,做这点点事情算什么呢?我也可以啊!是的,我们也相信大多数的人都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并没有很多人在做。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慈善虽然是千秋百业的大事,但是做好事却是可以从我做起。

  不图什么却得到不少

  有人要问像施小姐、像胡阿姨这样的人,出钱出力帮助别人,到底是图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想做点好事吗?还是想为自己积德?或是要得到受恩一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