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永乐大帝 >

第35部分

永乐大帝-第35部分

小说: 永乐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方孝孺在大事上可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说,这怕不方便。一来他只管教书,管不着他们的去留。二来,他读了大半生书,也不敢说学业有成,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朱棣很尴尬。朱高炽打圆场说:“父亲是想儿子想得太切了,这事怎么好求先生?父亲直接去问皇上,也许会放我们回去的。按我的本心,真想多留几年,以期跟着方先生有更大进益。”
  朱棣借坡下驴地说:“高炽说得是,我是思子心切,烧香没找对门。”
  方孝孺是深知皇上是不会放他们走的,这是唯一可以牵制朱棣的,他挽留朱高炽他们的理由冠冕堂皇,他说,让他们多在太学读几年书,有益无害,江南大儒云集金陵,这里有钟灵毓秀之气,讲做学问,总比北平强啊。况且,即便是要走,也要过了年根。
  朱棣问他这是为什么?
  方孝孺说,朝廷在张罗兰亭诗会,文人骚客谁不想躬逢其盛、一展才华?世子三兄弟实在不该错过这个机会。兰亭诗会是有这么回事,但是否一定要朱高炽他们参加,完全是方孝孺随口说的。
  朱棣只得说:“方先生此言有理。我是想,让他们回去,过些时候,我把先生接过去,专门为我课子几年,岂不更好。”
  方孝孺推托说:“好是好,我也愿意。只是皇上晨昏召问,我实在离不开呀。”
  朱棣碰了个软钉子,无言可对。
  第二部分
  给了生命和智慧师承圣贤孔夫子(5)     朱允炆的嗅觉和触角都是很灵敏的,朱棣造访方府的第二天,他就知道了。散朝时,他把方孝孺留下,约他到御花园湖心亭坐坐。方孝孺立刻猜到,有耳报神把消息传过去了,幸好他心里没鬼,可以坦然面对。其实皇上不问,他也会奏报的。
  皇上和方孝孺坐在湖心亭石桌旁,太监上了茶,皇上由天气说到唐诗宋词,又说到咸水鸭,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
  方孝孺忍不住了,他说:“皇上把臣留下,是有话说吧?”
  朱允炆笑道,没事时请教学问的次数也不少啊。
  方孝孺说:“这次不同,皇上是听到什么风了吧?”
  朱允炆笑了,不再拐弯:“是呀,听说燕王礼贤下士,带着三个儿子到府上去谢师了?”
  方孝孺说,谢师也谢得很别致,不落俗套,送了十条肉干,真正的束脩。
  朱允炆说:“这不是本来用意吧?”
  方孝孺只能实话实说:“他想求我在圣上面前说句话,说他三个儿子都已学业有成,可以回北平了。”
  朱允炆没想到会有这事,这可不像朱棣了,这不是太露骨了吗?他太急于让儿子离开南京,他不怕露了马脚吗?
  方孝孺说,这是当局者迷吧。他没答应朱棣,他还会来求皇上的。
  朱允炆说:“不放人,总得找点理由吧?”
  “理由是现成的,陛下也不妨这么说。”方孝孺说,他告诉燕王,说年尾朝廷要在浙江兰亭办兰亭诗会,他说让燕王的几个儿子与会后再走。这样不是可以拖延时间吗?
  朱允炆并不认为这是上策,这只能搪塞一时,兰亭诗会后又怎么办?
  皇上还想把他们三人一生一世扣在南京啊?方孝孺说,半年后,我看鹿死谁手,也该见分晓了。
  这话也是,朱允炆点了点头。
  方孝孺说,这几天,他一直忐忑不安,心里不能不为燕王的不宣而到担忧。
  朱允炆认为方孝孺说得很对。朱棣回京,在朝野上下刮了一场大风。朱允炆问他有何说法?
  方孝孺说:“臣说了也没用。”
  朱允炆说:“这叫什么话?有别人这么说的,没先生这么说的。朝臣中有人很嫉妒你,认为朕对你的话言听计从,连恢复西周井田制都听,说朕是复古皇帝呢。”
  方孝孺说,齐泰的话是对的。燕王回京,可没闲着,这几天,忙着拜访在京各亲王、公主、郡主,他想扮成哀兵,博得同情。他敢回来,他是想让人们明白,他光明正大,心里没鬼,绝无反意。
  朱允炆很犯愁,朱棣这一招出其不意,很高明。朱允炆还真不好下手,齐泰他们主张趁这机会削他藩,这恰恰不是时机,朱允炆怕天下人指斥他。
  那是皇上太仁慈为怀了。方孝孺趁机再次建议,即使不削他封号,不治他罪,也该趁此机会调虎离山,把他改封到长沙,或南方随便什么地方,那他就是虎落平阳了。
  听了方孝孺的话,朱允炆很奇怪,方孝孺是最宽容的老夫子了,他也会有此奏议?
  方孝孺说,连他这老夫子都被逼出了这样的想法,可见当机立断处置燕王是多么急迫。倘这次坐失良机,再放虎归山,那朝廷就只好等着自食恶果了。
  朱允炆说他这几天睡不好觉,也想不出好主意来。也许,朱棣是真心悔过,不想与朝廷作对。那天在奉先殿上哭得震天动地的,连朱允炆都很伤感,毕竟是他的亲叔叔啊,他已经连削五藩了,那五藩又毕竟是有过失、有人告发的。燕王就不同了,他对社稷有功,地位举足轻重,但凡能相安无事,也是社稷之福。朱允炆想再找他叙叙亲情,人心总是肉长的,他难道不明白,想谋夺大位又谈何容易,又要冒天下之太不韪,他不怕遗臭万年吗?
  方孝孺摇头叹息着说:“看来臣的话皇上很难听得进去了,唉,太祖的聪明才智都传给了皇上,只有一样,皇上没有学到手。”
  朱允炆问:“是什么?”
  方孝孺苦笑:“还用臣说吗?”
  朱允炆明白了,也不想细问了。方孝孺一定想说,他没把太祖高皇帝的权谋和威猛继承下来,这么说是客气的,方孝孺没说出口的词也许更挖苦、更难听。
  与朱允炆一样,朱棣也不轻松,紧张地与朱高炽等三个儿子磋商,他最害怕的是朱允炆也拿出什么兰亭诗会来阻挠,方孝孺不是已经吹过风了吗?他不知道是不是朱允炆的旨意。
  朱高煦生怕自己被扣下,他表示,不管怎么说,他是一定要跟父亲回北平去的,人质的滋味他受够了。他暗示,世子地位显赫,当人质合适。
  朱高燧也说:“当初本来没二哥事的,可是你抢着挤进来的。我反正是回去,走一个我也走。真留人质也不用留三个呀。有大哥就够了。”
  他们一致想牺牲兄长,令朱棣很生气。
  朱高炽并不恼怒,他毕竟考虑得周严些,他明白,这不是想怎么着就能怎么着的,这要听父王的,也要审时度势,小不忍则乱大谋,非要留一个人质,他愿留下。
  朱棣满意高炽的成熟,这话说得对。他难道愿意他们留在这是非之地吗?不让他们离开京城,是当初始料不及的。朱棣现在还没有向皇上提及此事,还不知道是个什么结果。朝廷以为有燕王三子在京城,朱棣就不会反。这是皇上仍有可能不放行的原因,朱棣并不乐观。
  朱高煦出了个主意,约定个时间,分别从京城溜出去,在江北浦子口会合。
  朱高炽想得深远一些,这恐怕不是能不能溜出去的事。
  朱棣说,高炽说对了,溜出去不难,可人一溜出去,势必引起轩然大波,给人以口实,他们就有理由对燕王下手,这是万万行不得的。
  朱高煦说:“那就不管我们死活了?”
  朱棣说,这是他最焦虑不安的一件事,带他们回去,也是他这次回京最主要的目的,他要儿子们别着急,他准备向皇上提这事,要走,必须名正言顺地走、大大方方地走,否则必招致灭顶之灾。
  第二部分
  仁慈皇帝放虎归山一步之遥江山姓朱(1)     他想让人知道他是个讲“亲情”、“仁慈”的皇帝,付出的代价是将自己的掘墓人放虎归山,好在还扣留了三只小虎作抵押。一念之差,一步之遥,会让历史重写。飞报进京的徐辉祖与仓皇出逃的朱棣仅仅半步之遥。江山姓朱,谁做皇帝都一样,也许朱棣篡权对他更有利,他是朱棣的大舅哥。
  朱允炆又站在谨身殿群虎图前出神,怎么看怎么觉得深刻,画意入骨三分,他不由得想起了绘画人景展翼的娇媚模样,也不知她在北平怎么样。
  这时宁福进来,细声细气地说:“回皇上,齐泰来了,在殿外等着呢。”
  朱允炆这才转过身来:“叫他进来吧。”
  他刚坐定,齐泰趋进殿里,匍匐叩头:“臣恭请皇上圣安。”
  朱允炆说了声“赐座。”宁福便拿了一只矮凳放在离朱允炆一丈远的地方,齐泰告坐:“谢皇上。”
  朱允炆开口就问他想得怎么样了?
  齐泰不卑不亢地说:“启禀皇上,臣想得怎么样都没用,关键是皇上想得怎么样了,皇上要下决心才行。”
  这话对皇上说,口气有点不恭,朱允炆也不责怪他的倨傲无礼,长吁一口气,何尝不是这样?他知道齐泰他们想干什么,只是容易陷他于不义呀。
  齐泰还想说服皇上,当初削周王,皇上不也瞻前顾后难下决心吗?后来又连削四藩,不也没天下大乱吗?有人预测,罢周王,燕王必反,燕王不也没敢怎么样,反而到京来负荆请罪吗?
  这倒是。但朱允炆以为,若削燕王,毕竟不同,这是一座搬不动的大山,会举国震动,不得不慎重。
  燕王权大势大,是一块不好啃的骨头,这是实情,可齐泰以为,现在他送上门来,是虎,也是落入陷阱的虎了,圣上还怕他什么?
  如果朱棣嚣张无理,朱允炆倒好办了,他这次回京,一切都不越礼,循规蹈矩,连见他三个儿子都事先奏准,朱允炆感到无懈可击,没有理由对他下手啊,那势必会把火惹到自己身上。
  齐泰承认,这正是燕王高明之处,装出一副重亲情的可怜相,迷惑人心,使皇上不忍心废他,他正是抓住了皇上仁慈的弱点了。
  朱允炆反感地说:“怎么,朕仁慈也成弱点了?”
  齐泰忙说,他不过是极而言之。还是再三请皇上痛下决心,千万别坐失良机呀。
  朱允炆左右为难。这几天燕王又连上折子要见他,他已决定在宫中赐宴,请燕王再来一叙,他答应看情形再说。
  齐泰断定,朱棣见皇上没别的事,必提出让他三个儿子与他同回北平。
  朱允炆认为,这本是人之常情,不允许呢,不尽情理,放回去呢,又连一点制约都没有了。万一他真的包藏祸心怎么办?
  齐泰不得已退了一步,即使皇上不听他言,不肯处置燕王,也绝不能把他三个儿子放回去。不能一错再错、一误再误。
  朱允炆并不承认有错有误,他还有些犹豫。
  齐泰喟然长叹,心里想,当断不断,自受其乱啊。
  朱允炆也不想冷了臣子的心,他虽不想在南京处置燕王,也并不是对他放心,他已想好应急办法,防北方有变。
  齐泰说:“怎样防呢?”
  朱允炆准备让兵部以防边为名,调集重兵驻守开平,可牵制燕王,使他不敢轻举妄动。
  齐泰不得已而求其次地建议:还可以以边情为由,将燕王所辖军队也调驻开平,由朝廷统一指挥,这样,他的亲兵就所剩无几了。而且这道上谕最好在燕王回到北平前,当他面下达,让他自己下令,自削其兵柄。
  朱允炆接受了,点了点头。
  第二部分
  仁慈皇帝放虎归山一步之遥江山姓朱(2)     入夜,燕王府后门开了,在朱能和张玉指挥下,几百匹骏马被赶入府中。
  隐蔽在树后的葛诚都看在了眼里。
  葛诚没有料到,在他身后也有人监视他,这人正是小保子李谦。
  葛诚看着一个小太监亮出腰牌走过吊桥,他才放心地掉转身往回走。这一切依然在李谦的监视之下。
  葛诚把所见的事写成了一个简易的折子,重金贿买一个进京办事的小太监,让他亲手交给后宫总管大太监宁福。这个内宫太监是给朱高炽三兄弟送衣物的。
  骑马上路的小太监刚到通州,迎面过来一队马队,这些人在小太监跟前下马,把他团团围住,为首的正是张玉,李谦也在其中。
  送信小太监有点发毛,他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挤出笑容说:“是张将军呐?这么巧,怎么碰上你们了?”
  张玉问:“你这是上哪去呀?”
  小太监说是奉徐王妃之命,给世子他们送衣服去。怕人家不信,他拍了拍驮在马鞍子上的两只箱子。
  李谦冷笑着说:“这谁不知道。没有别人让你捎封信什么的吗?”
  小太监嘴硬地一口咬定没有!
  张玉不耐烦了,说:“给我搜!”
  小太监被拖到路旁一块谷子地里,李谦带头,剥衣服、脱鞋,连帽子里也翻。最后李谦用刀撬开他的鞋底子,从他鞋底子的夹层中搜到了一封信。马上交给张玉:“哥,翻着了。”
  张玉看了看,问小太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