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新宋·全 >

第26部分

新宋·全-第26部分

小说: 新宋·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你答得很得体。你可知契丹人怎么知道石越的?”赵顼略表嘉奖。
  “臣听说石越的《论语正义》等书颇流传于契丹,其人颇读其书。臣亦听说连高丽也有石越的《论语正义》流传,这是夷狄心向汉化之故使然。”赵瞻和石越没什么特别的交情,所以也只是实事求是,想什么说什么,并不刻意美化石越。
  但是马上就有人想到利用这句话,冯京一向反对王安石,但是现在王安石在政事堂可以说是为所欲为,王珪备员而已,韩绛和王安石关系不错,他回来了反而更麻烦。现在曾布负责新法事宜,根本问都不问自己一声,自己在政事堂的作用,就是在文件后画押签名而已,这让他内心很不满。但冯京也是久于世故的人,知道自己不足以对抗王安石,自然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而他对石越他则比较看好,所以一心一意想要拉石越进朝廷,互相声援,对抗王安石,所以他连忙说道:“皇上,石越之材,颇堪大用,又闻名于外国,臣以为皇上应招其至朝,授翰林学士一职,一来使野无遗贤,二来告诉契丹人皇上知人善用。”
  王安石对于石越一向很矛盾,一方面觉得这个年轻人聪明,才华出众,而且并不死板,颇能推陈出新,很对自己胃口;但另一方面,却也觉得石越有点隐隐约约和新法过不去的意思,虽然表现很委婉,但焉知不是一种策略?况且石越很受那些保守的大臣的器重,这一点他就不能不心存警惕了。当下出列说道:“陛下,能招致石越,当然是好事,但是只怕他本人不愿意。现在白水潭学院办得有声有色,石越似乎也是如鱼得水。”
  冯京见王安石有杯葛之意,连忙奏道:“陛下,把这样一个人材放到江湖之上,总是可惜。”
  王安石不满的说道:“冯大人,石越现在怎么算是在江湖之上呢?在下也觉得石越做个翰林学士绰绰有余,但是如果他自己不愿意,又有什么用呢?王大人你说是不是?”
  王珪见问到自己,也只好勉强回答:“石越之材,做个翰林学士绰绰有余,只是字写得不太工整。”
  他一提到石越的字迹,连皇帝都忍不住笑了。冯京也有点尴尬,石越一笔臭字,东京城大小官衙的官员都知道,就算是东京城的普通读书人,也多半知道的。毕竟石越是个很吸引士子们注意的人物,他的花边新闻经常在读书人的耳边流传。想想一个翰林学士写成石越那样一笔臭字,也实在是……
  冯京讷讷说道:“这个,这个,白璧微瑕。”
  赵顼忍住笑说道:“字差一点没关系,朕也让石越学过字,不过看起来他什么都聪明,就是这个方面长进不大。”
  王安石本来挺严肃,不过一想起石越那笔臭字,也不禁莞尔,真不明白一个人学问这么好,字怎么可能写得这么差。不过他于小节倒不太看重,而且也不屑于用这些打压石越,于是也随声附和:“这的确是小节。”
  赵顼又笑道:“说起石越,昨天还有御史在我面前弹劾他。”
  冯京闻言大惊,看到皇帝语调轻松,才慢慢缓和下来。只见王安石和王珪都不动声色,心里暗叫一声“惭愧”。
  只听皇帝笑道:“他的白水潭学院教的课程太杂,学生们有的支持程颢,有些支持邵雍,因此三天两头在一个酒楼上打架。整个东京城传为笑谈,御史说他治校不严,有失体统。”
  赵瞻才回国,第一次听到这事,他听说学生们经常打架,已经很怪,又见皇帝和执政大臣如此轻松的说这些秩事,实在觉得不可思议。
  王安石笑道:“治校不严,倒也不能怪石越,中书省青苗法改良,他经常奉诏来制议法令,分身乏术。”
  冯京皱了皱眉头,这些事他也微有耳闻,一方面觉得石越毕竟年轻,让人抓住了这样的把柄在皇帝面前进言,幸好皇帝并不怪罪;另一方面也觉得那些御史大多事。因说道:“臣以为这件事还须责令石越整改才行。那些学员有不多是有功名的,公然打架,有失体统。”
  王珪之前因为说了石越的字不好,本是有点迫不得已,他也不想得罪石越,此时便捋须笑道:“吹皱一池春水,干得卿何事?年轻人气盛一点,也怪不得石越的,御史是多事了。”
  赵顼心里是把这些当趣闻来说的,因见几个执政大臣居然挺认真的回答自己,才突然醒悟过来,自己始终是皇帝。幸好这几个人还不算太呆板,要是换上那些正儿八经的先生,那就麻烦大了,不知道要听多少大道理,自己为了装得像个明君,还只有耐心的听完。想到这些,未免感到有点点扫兴,因对赵瞻说道:“赵卿先回去吧。你不辱使命,明日中书省会有嘉奖的。几位丞相留下来,说说西北的军事如何了。”
  王安石见说到正事,待赵瞻退下去后,才敛容答道:“种谔先胜后败,抚宁诸堡全部沦陷,臣以为当治种谔之罪。”
  冯京也说道:“韩绛用种谔之谋,兵败辱国,也是难辞其咎。朝议肯定要处分二人。”
  赵顼脸色不豫,说道:“处分二人,是必然之事。但是当务之急,是韩绛之后,西北边事可任何人?”依宋之惯例,边事皇帝一般是和枢密院讨论决议,但是赵顼即位后,信任王安石,也多和中书省诸相商议。
  冯京连忙答道:“吕公弼、富弼皆可任,安抚使郭逵亦可任,韩琦亦可倚重。”
  王安石当即反对:“韩琦若去,谁来守御北边防线?吕公弼亦文臣,富弼老矣,臣以为安抚使郭逵依然可以守御西北防线,夏人亦不得为祸。而可让王韶开洮河,徐谋进取之策。”
  冯京冷笑道:“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河北、陕西皆是前线,数年之间,既淤田,又差役,又保甲,百姓苦不堪言。庆州兵哗变,并非无由。皇上,臣是文臣,不知用兵之道,但请皇上能废诸法,便是差役、保甲暂时不能废,这淤田于国无补,颇劳民力,还请皇上先下旨废除这一件。”
  石越并不知道皇帝和中书堂的宰相们居然在很正式的场合讨论着他那糟糕之极的毛笔字和白水潭隔几日就会发生一次的打架事件。但是对于自己的毛笔字,他也不是全然没有下过功夫的。
  例如今天难得空暇,他就跑到桑府,坐在书房里一本正经的练毛笔字。只是这书法的习成,实在非一朝一夕之功,他吃力的提着笔,写一划下来,稍不留神就变歪了。桑梓儿在旁边看着吃吃直笑:“越哥哥,你不用这么用力的,写字靠的是腕力,用的是一股巧劲。你看我的……”
  她从石越手中夺过毛笔,轻轻沾点墨水,在字笺上写一个娟秀的“越”字。石越看看桑梓儿的字,再看看自己的字,一个劲的直摇头。
  桑梓儿轻笑道:“这样吧,越哥哥,改天我用朱笔写一本字帖给你描。好过你这样乱写,堂堂白水潭学院的山长,皇上亲自嘉叹的‘天下奇材’,字也不能写得太难看了。”
  石越红着脸听她取笑,没有半点脾气,谁叫自己字写得太差呢?不过也只有这个办法了,虽然他认识的名人很多,无论哪一个都有一笔好书法,但是让他开口向他们求一本字贴练字,他实在开不了这个口。
  他刚点了点头说“多谢……”,就听侍剑进来说道:“公子,李先生来了,在外面等候。”
  石越连忙搁下笔,对桑梓儿讨好的笑道:“妹子,字帖就麻烦你了。”勿勿往外面去了。
  到了客厅,便看到李丁文在那里喝茶,桑俞楚不在家,便有桑来福坐在下首相陪。见石越出来,二人便起身相迎,桑来福知道他们有事要说,便告了个罪出去了。
  却听李丁文似笑非笑的说道:“公子,这白水潭很热闹呀。”
  石越一怔,不知道他说什么。
  “难道公子不知道白水潭学院的学生隔三岔五在群英楼打架吗?”李丁文奇怪的问道。
  石越当时就怔住了:“不可能吧?”
  “现在群英楼的伙计和掌柜都习以为常了。”李丁文便把所见所闻说了一遍。
  石越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这帮家伙,居然能做出这种事来,真是闻所未闻呀。”
  李丁文自己也不禁莞尔,不过他毕竟是比较理性的人,“这些学生这样子,实在有失体统。如果传了出去,给人口实就不好了。”
  石越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潜光兄有何良策?”
  “这件事,还须告诉桑长卿,让他严肃山规。”
  石越摇了摇头,“这不是上策。堵不如疏,这样吧,我们在文庙附近再建两座大堂,一个座大堂做讲演堂,专门请当世名流不能在学院兼课者讲演;一座大堂做辩论堂,专门让学生们自由辩论,免得他们去群英楼打架。每隔五日即有一日为讲演日,一日为辩论日,这两日皆不上课。你说如何?”
  李丁文听了他这个设想,想了一想,觉得还是很合理,便笑道:“果然是妙计。只不过讲演日就比较麻烦,要去请名流,学院又要多一笔开销。”
  石越坏笑,“这件事,让长卿去头痛吧。辩论堂没有建好之前,先找两间教堂做辩论堂,让他们去吵架吧。每次吵架也不能白吵,找专人记录下来每个人的发言,公布在学校大栏上,给全校的人看看。另拿一份存档。”
  这件事说妥,李丁文又问道:“我在白水潭西北看到有人大兴土木,公子可是想扩张学院?”
  石越点了点头,笑道:“白水潭现在慢慢变成小镇了,我一面先给学院的老师们准备好一些房子,另外学院照这个趋势,规模难免会扩大,因此还要建一些教舍。另外,到了二年级,学生就要分系了,我准备为儒学之类建一座明理院,为算术物理类建一座格物院。”
  李丁文因说道:“算术之书称为算经,比之儒家五经,的确可以为格物院之首。我听说有人上书朝廷,想把历代有名算术家配享孔庙,不知道有没有这事?”
  石越摇了摇头,“我也不清楚,不过算术孔子也学的,朝廷有此议再说吧。现在是多事之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就在这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下,春去秋来,秋去冬来,熙宁四年的秋天在纷纷落叶中成为过去。偶尔和苏轼、唐棣等人书信往来,谈谈所谓的“石法”在地方推行的情况,听听他们对免役法和保甲法的抱怨——毕竟事不关已,石越也没有那种切肤之痛,他完全是以一种政客的眼光看待这件事:此时不宜和王安石对抗。
  而石法推行顺利,他在皇帝面前也越来越受重视;另一方面,则是白水潭学院颇越来越上轨道,第二学年的学生报名达到三千人,规模比太学还大。为此学院不得不提出入学考试,控制每学年的学生在两千人左右。可以说惟一不太趁心如意的,是他的毛笔字始终不见起色。
  这一天石越和往常一样,一大早起来便往白水潭学院赶,因为很快就是重阳佳节,加上连日大雨,好不容易放晴,东京城里到处是菊花。通往白水潭学院的水泥路边上此时已植了稀稀疏疏的树,进到蒙学的教舍附近,就可以看到学院布置的菊花了,虽然品种一般,不过对石越这种不懂得赏花的人来说,还是挺漂亮的。
  到了桑充国的“公厅”(办公室),石越兴冲冲的闯进去,却发现这重阳佳节前夕,桑充国竟然皱着眉头在那里发呆,手里拿着一张写满了密密麻麻小楷字的大宣纸。
  “咳!”石越咳了一声,“长卿,秋高气爽,你在发什么呆?”
  桑充国见他来了,苦笑一声:“子明,你来看这个。”
  石越疑惑的从他手里接过那张纸来,原来上面写的全是些学生的名字。桑充国在旁边说道:“这是一年级考二年级的名单,其中考上明理院的约一千五百人,一千一百九十三人儒学,二百余人律学,八十人哲学;考上格物院的学生约五百人,是明理院的零头,三分之一,算术九十人,格物和博学都是二百余人。”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石越倒是奇怪了,虽然算术人少一点他很奇怪,但是想来格物和博学都要修算术,专修算术的少,也很正常。至于格物院能有五百人这样“了不起”的成绩,很出乎他的意料了。
  “我不是奇怪,我是担心。”桑充国解释道。
  “担心?”
  “是啊,明理院的规模太大了,容不下这么多人呀。而格物院又空出许多地方来。”桑充国担心的是实际问题,毕竟长期以来是他主持具体事务的时候多。
  “还有,现在我们学校修格物的学生倒像是谦谦君子,虽然有争议,但是都是细声细气解决;反倒是这些考上明理的学生,在辩论堂辩论时,恨不得把对方给吃了一样。”桑充国想想辩论堂里的情景,就有点受不了。而二程和孙觉、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