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

第11部分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第11部分

小说: 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加工作了,亦不遗余力地将学问变得玄之又玄,以为这样才能让企业老板刮目相看,殊不知当今社会多数企业根本不需要你的这些缺乏实际操作性的理论,更不要文凭上的博士能力上的幼儿生,人们所要的,是如何利用知识,使自己活得更好。

  书本知识的本身,是人类克服了困难而得来的经验,本应是吸收了知识之后,令自己更高更强更勇猛更有实践心得,但端看当今中国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难找工作,即使找到工作后,长时间里找不着北,一遇到难题就只觉得到哪里都是单位老板心太黑,水平太次,对不起自己,一心想着跳槽换环境,不多动动脑筋想想自己读了那么多书,究竟为什么到哪里接触什么工作都插不上手,这确实是许多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基本界定,并不在于他是否找到了好的工作,而是他是否比他的同类或同代人多了个人成功设计的心眼。如果有了这个心眼,那么他就会在已有的知识带动下,自觉地找到自我激励的有效方法,他的成功机率就会比其他人多十倍!

  经济大师佛利民在提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曾说:“不要把在学校的时间多少与学问的高低混为一谈。有些人在学校念了很多年书也没有什么学问。有些人念书不多,但学问却非同小可。”比如金庸他老人家写人了一部《鹿鼎记》,其中的主人公韦小宝君既不是孤高自赏的文人学士,也不是高雅绝俗的世外高人,但他却很务实,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不能总是独个,遇上人能掺合就掺合,能扎堆就扎堆,在人群里面求成功。这一点给人感觉上的确很俗,不过却很实用。古话说:“大隐隐于市。”我想当今的大学生也该学一学韦小宝的“俗骨”,有时候俗点儿没准儿还会给自己带来好运呢。

  话说到这儿,马上就会有人提出质疑,你的意思是说读书无用?

  非也!

  任何形式的竞逐场合都决定于谁的决策高明,而决策的正确和高明与否又决定于智慧的多少与用心的程度,谋略何来?知识中来!知识何来?当然要靠读书;其次是把书本的知识带入实战中去,在实战中再寻新的问题和新的答案,而不是轻信一个伪励志作家故弄的“问题就是答案”的玄虚。假如“问题就是答案”逻辑成立,那么“因为”就是“所以”也成立,大家都不要用功学知识也不用讨诸实践了,不用成天找“问题”提“因为”了,水不用到,渠都已自然成了。误人矣!荒谬矣!

  我的意思是:读书要用心眼,书本知识用到实际更要用心眼;实际行动同样还要着眼于知识的深化。只有知识与实践二者合一,才能不断地找到新的真知,不断有新的创造。 
 
 
  
第06讲 知行悟忆,相得益彰三、知忆合一(1)
 
  如果有人说现代人容易患健忘症,这一定是为思想颓废、行为懒惰者做辩解。事实是,现代人学习的机会很多,学过的东西不少,但就是总爱丢三落四,为什么会是这样?是不是知识多了脑子就装不下了,必然往外溢了?那么科学家脑子里记得的那么多数据,他们用的是几个脑子?所以说,健忘者怪罪“知识越多越容易忘记”的说法显然是荒谬的。

  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都是电脑闹的”。这话有一点道理,但这同样也不能怪罪电脑。不得不承认,随着电脑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发现键盘无所不能的神奇后,“无纸办公”的神话也成了现实,然而无纸办公只是提升了办公效率,并不能取代人们的智慧和记忆能力,电脑的好处明摆着,但却导致更多的人养成了惰性和爱丢三落四的坏毛病,此外,反复的复制与粘贴自然也会终止人们的思维与创新欲望。知识本应合理存在,但其命运无非也仅仅是等待着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被千万人所克隆。所以电脑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确实是充当了削弱人们记忆的帮凶。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没理由为自己记忆减弱找客观理由,毕竟,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的诞生,只是让生性懒惰的人丢弃了记忆,而心眼多、爱动脑的人非但不这样,而且还会充分利用科学与计算机的功用,给自己的知识与记忆充当插翅起飞的加速器。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真正的知识是靠积累而成的,只有积累的知识,才能使其发展与变革。而知识的积累除了学习外,主要的就是靠记忆,只有记忆,才能使学到手的东西不会荒废。诸位可能都曾有过创造冲动,但创造冲动未必是创造能力,创造冲动通过记忆得到延伸,使冲动逐渐趋向成熟,才会成为创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和记忆既是串联的,又是平行的。所谓“知忆合一”,其意也是如此。

  被誉为20世纪最卓越、最伟大的灵性导师J·克里希那穆提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知识和记忆是同样的东西……如果你有知识,却没有其记忆,这个知识就毫无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提升“知忆合一”的强度呢?

  首先是在学习知识的方法上要多下一番心思。当然,这和传授知识者的传授方法也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一些很枯燥的知识,学习时并不难,但实在难记,怎么办?多个心眼找窍门!有了窍门,那些原本枯燥的知识就不再单一,并使其与记忆产生有效的对接,推动了知识的延伸。

  在我读中学时期,我的父亲当过我的化学老师,我记得当时大家对必背的金属活动顺序表都很厌烦,我父亲就“发明”了一个“俗不可耐”的歌诀,叫“加拿大美女四千,童工也刨金”(意指钾、钠、钙、镁、铝、锡、铅、铜、汞、银、铂、金),结果这一歌诀让几乎他所有的学生都把这枯燥的金属活动顺序表熟记到老也没有忘记。

  要说知识的枯燥,我看再枯燥也莫过于哲学。但那些搞哲学的人为什么对古今中外哲学家及其作品如数家珍?显然是他们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哲学知识的窍门啊!

  提升“知行合一”强度的第二种方法是反复使用精彩的词语与人沟通。我们平素谈话,沟通,靠的是语言功能,然而语言功能的形成,就是来自无数个作为符号的词语记忆的总合,没有这种总合,就没有可以表述的语言,没有语言,沟通就不可能。

  克里希那穆提在回忆自己足迹时就谈到,他20年来像留声机一样,一直在讲一些话。他记忆中累积了无数的词语。那么,他在回答别人的话时,词语运用就能驾轻就熟。当然,词语的重复并不等于我们思考也在重复,思考得益于记忆又发展了记忆的思想,而词语则是表达思想感情和与人沟通的基本式。如果丢弃了词语的记忆,沟通会成麻烦,如果任意“发展”词语,使你的表达超越了规范词语范畴,那就没人听得懂你的话了。

  其三是别忽略了幽默故事的力量。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表现在故事上,就是将他人的典型事例寄存于记忆档案里,从中提炼自己的智慧的意思。幽默的故事最好记,它不但蕴含着生动的情节和潜移默化的力量,而且有助于人们一边充实记忆,一边通过发散型联想,然后再产生提炼后的新记忆。

  西方国家的人都比较幽默,而这种幽默主要是得益于西方国家很早就拥有了《圣经》,而《圣经》是由无数个饶有趣味的幽默故事连接起来的,这些故事作为知识的补充,它总是在有意识及无意识中对西方国家的人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影响力特别深,所以也好记。

  最后又要提到“小本本”(小笔记本)。关于“小本本”,我在后面“灵光一现,受用一生”中会有专门的讲述,在这里我只是扼要地提一下,以期让诸君好多个记忆的心眼,真正达到“知忆合一”的最高境界。

  我们常说过去和现在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过去的年轻人出门在外,上衣兜里插着一支钢笔,裤兜里装一本“小本本”,把耳濡目染的事情一一记录下来,便于记忆;现在的年轻人出门在外,耳朵里塞着一个“黑橡皮”,衣兜里必有一个MP3,心眼里根本不把“小本本”当回事。过去年轻人的思考要翻翻本子,所以记性也好;现在的年轻人思考全凭感性,冲动一过就健忘。话至此,就知识与记忆而言,有“小本本”无“小本本”孰轻孰重,就不用我再多说,多说了就显得啰唆。

  还用克里希那穆提大师的一句话来结束此话题:每个人都必须多个心眼弄清楚“我们的心是否能够和储存记忆的所在保持距离,在生命之水上面保持稳定,让记忆漂浮在上面,不紧抓记忆,必要时又能用记忆来畅游世界。”

  有人说书读得越多越好,有人说读得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到底谁说得在理儿?谁也难以说得清。我却以为,这两种说法都缺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读完书干什么?因为知识必须付诸实践,才有价值,没有实践,讨论知识的多与少毫无意义。

  在知识与实践这个论题上,我主推三个关键词:“知悟合一”、“知行合一”和“知忆合一”。将这三个关键词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不为什么人们都认同这个社会上成功的人总是比失败的人少的说法呢?

  别看“知悟合一”、“知行合一”和“知忆合一”都是独立存在的,但你若能多个心眼去分析,就能找出其中微妙的良性联系。知与行,知与忆,知与语,“知”都在前,是成功的引擎,但“行”“忆”“悟”更是托起知的三支桁架;“知”本身不是力量,只有知与行,知与忆,知与语互为作用,互为渗透,才能相得益彰,才能产生“万有”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知”字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桁架,成功都无从谈起。为此,特奉上一句格言:“对于那些深思熟虑稳步向前的人,道路并不漫长,对于那些卧薪尝胆坚忍不拔的人,荣誉并不遥远。”

  小时候我曾经被一个问题困扰了很久:为什么遇到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却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为什么我照着大人教导我的经验行事,却常常要碰壁?为什么有时候我违背了大人的意志,自作主张地如履薄冰地做一两件事反而获得成功?一直到我长大独立了,我的父母对我还是很不放心,说我这人干一件事常常有始无终,思维总是“跳跃式”的,甚至是“杂乱无序”的,这样以后成不了大事。直到我自己也为人父母了,我才发现所谓“跳跃式”或“杂乱无序”的思维并不会对人格发展乃至认识世界构成障碍,相反,在遇到危机时刻还能得心应手。 
 
 
  
第06讲 知行悟忆,相得益彰三、知忆合一(2)
 
  我现在姑且将“跳跃式”或“杂乱无序”的思考释为眼下辞海里还找不到解释的词,叫“换位思考”。

  我认为能把别人解决不了的困难事情处理好的人,并不一定都是聪明绝顶的人,但一定是善于换位思考的人。换位思考不在于你行不行,而在于你心里有没有比别人多了这方面的动机与意识。

  换位思考并不是什么新名词。如果我们多个心眼回眸,就会发现,从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到泰罗的科学管理,再到卡耐基的人际关系理论,我们都可以找到换位思考的踪迹。

  我之所以要和诸位谈论换位思考,因为这种脑际运动形式,涵盖面几乎无所不包,且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和实用性。现在人点子多,想法多,但南墙也不少,钉子也不少。所以我们在思考任何问题,操作任何事情中,都要在行为上多投放点心力,在南墙和钉子上多放点心眼,这才是我们立足社会的基础。

  照我看来,换位思考主要以两种形式:一种是当原来的思路遇到瓶颈时,采用结果反证法,推翻原来的思路,组一个新的思路重新操作,俗话说的“换一种玩法”就是此意;另一种就是敢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把自己模拟成与自己对立的“角色”,来思考问题,俗话说的“反求诸己”“将心比心”是也。

  以下我将分三个部分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第07讲 换位思考,反求诸己一、换位思考的动机与人格力量
 
  把换位思考上升到动机与人格层面上来讨论,有些人可能会感到不适,认为我是在小题大做。那么我就和大家举一个极端的例子,电视剧《重案六组》有过一个情节,说的是一个其貌不扬的摄影爱好者偶然中捕捉到一个凶杀案的真实镜头,赶紧举起照相机来几个“咔嚓”……也就是说,这个摄影爱好者在看到有人杀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