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郝万山讲伤寒论 >

第128部分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8部分

小说: 郝万山讲伤寒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年我到黑龙江讲课,我不是说过吗,听课的学员好多都比我大,都是当地的名医,我讲完我的这个经历之后,一帮女学员,一帮女大夫把我围住了,说,郝老师,您说得的太对了,我怀我们老大的时候,她们都是过来人,怀上后就后脊梁骨发凉,那个时候我不明白是怎么因事,现在我明白了,原来我的阳气全去营养那小子去了,我自己后背的阳气就不能充盈,所以她特有体会。因此后背发凉,大便干燥,头晕头疼,常常是早孕的一个先兆的症状。这里的手足寒和背恶寒,是肾阳虚衰,四末失温,督阳不充的表现。
  我们遇到这样的身体痛,骨节痛,这样的手中寒,背恶寒,我们想一想,这会不会是太阳伤寒表实证啊,主脉,脉沉,脉沉提示这不是表证而里证,不是太阳受寒,而是肾阳虚衰,沉主病在里,沉主阳虚嘛,所以它既是诊断所必须参考的一个指标,脉沉。它又是鉴别诊断,除外了太阳伤寒表实证。我们过去在学哪一个方证的时候,提到过背恶寒啊。在学阳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那个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的时候,除了四大症状之外: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之外,还有一个时时恶风和背微恶风寒。现在这个病人有背恶寒,那会不会是阳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证候呢?所以原文怎么说?“口中和”,是个鉴别诊断。为什么在这儿凭空冒出个“口中和”,什么叫“口中和”?口不苦,口不渴,口不燥,那就除外了阳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的背微恶风寒。你看,短短的两个条文,304、305,既讲了附子汤适应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也对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身疼痛,作了鉴别,也对阳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的背微恶风寒作了鉴别。多么严密,多么严谨。
  肾阳虚造成的寒湿凝滞于肌肤的身疼痛,我们把它叫做阳虚身痛证,治疗用附子汤。附子汤这张方子,在药物组成上,和真武汤在药物组成上特别相近。芍、姜、苓、猪、附是真武汤,芍、参、苓、猪、附是附子汤。附子汤,人参和附子同用,这很有参附汤的意思,助元阳、益元气,再加上白术、芍药、茯苓燥湿,利湿,祛肌表的寒湿邪气,用芍药缓急止痛,所以我们应当注意,附子汤的药物组成,和真武汤的药物组成,要区别开,实际上附子汤和真武汤,又是对偶统一的一对方子。它们都治疗阳虚,都治疗肾阳虚,一个是阳虚里有寒水,一个是阳虚外有寒湿。这样就容易区别开了。
  这样的话,附子汤的适应证,既要和太阳伤寒表实证相鉴别,又要和真武汤适应证相鉴别,就“身疼痛”这个证候来说,我们学过,哪些方面有身疼痛呢?附子汤证有,我们刚刚说过。麻黄汤证有,在太阳伤寒表实证中说过,那是因为寒邪闭表,寒主收引,寒主痛,寒主凝滞,寒伤肌表以后,它便肌肤的气血凝滞,气血涩滞,筋脉拘挛,因此造成了身疼痛。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寒邪祛除出去了,然后身痛就缓解了。附子汤证的身疼痛,我们刚刚说过,肾阳虚衰,肌肤失温,寒湿凝滞于肌肤骨节,所以治疗的时候,用温阳散寒湿的方法,祛寒湿的方法。还有哪个方证有身疼痛呢?那就是我们在太阳病篇曾经学过的,“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那是一个什么证候呢?那是一个营气不足,肌肤失养,不荣则痛,失养则痛,虚则痛的证候。在《伤寒论》中,治疗身疼痛的主要方子,就这三个,麻黄汤、附子汤、新加汤,应当学会区别使用。
  我们返回头再回忆一下真武汤证,真武汤是治疗阳虚水泛的,它有利尿的作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利尿的方子,一个是五苓散,一个是猪苓汤,是吧。五苓散,我们在太阳篇学的,猪苓汤我们是在阳明热证中学的,当然猪苓汤的适应证,我们下面讲少阴热化证的时候还要提到。我们现在把这三个方证,作一个简单的鉴别,这三个方子都有利水的作用。猪苓汤治疗阴虚有热,水热互结,它治疗的是热水,热水这个词,应当说它不是一个医学术语,我只是这么比喻,它治疗的是热水,水热互结,所以它的这个小便是不利呢,伴有尿道涩痛,小便短赤,甚至有尿频、尿急、尿痛。这是猪苓汤证。真武汤的适应证,它所治疗的是冷水,我只是个比喻,象我以前所说的,芒硝可以发肠管的汗,那也不能写在你的笔记本上,也不能写在卷子里,你理解就可以了,所以真武汤治疗的是阳虚水泛。它是寒水。而五苓散所治疗的这个“水”,它只是气化不利,它的这个“水”既不偏寒也不偏热。你看,真武汤和猪苓汤是对偶统一的,一个治水热互结,一个治阳虚寒水,那中间状态那就是五苓散证。
  就像我们讲太阴经脉受邪,气血失和,出现了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急,你说它虚吗?它也不虚,你说它实吗?
  它也不实。这个证候往虚的方面发展,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腹中急痛,那就再加饴糖,是小建中汤,这证候往实的方面发展,气滞血瘀,大实痛,那就在这个方子里加大黄,那就是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治疗太阴脾经的虚证,桂枝加大黄汤治疗太阴脾经的实证,不偏虚了也不偏实的中间状态的,那就是桂枝加芍药汤。可见,《伤寒论》中,对偶统一的这种思维规律,我们在临床治病的时候,你也应当注意应用。
  关于少阴寒化证的主要方证,主要证候就是这五个,当然其中还有一个白通加猪胆汁汤,它是作为白通汤的一个加减方,我仍然把它归属于阴盛戴阳证的范畴。我没有单独列出一个证候来。少阴寒化证的主要证候就是这五个。当然在我们的讲义上,又列了剧吐,类似于少阴病的吴茱萸汤证,又列了肾气虚,关门不固,下利滑脱,脾气虚,不能摄血,大便脓血的桃花汤证,这些内容,留待我们下次课来讲。
  第59 讲 少阴寒化证(3)
  我们上次课主要讲的是少阴的寒化证,因为少阴病涉及到心和肾,心是火脏,肾是水脏,而肾中又内藏元阴、元阳,所以当素体少阴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就从阴化寒,出现少阴的寒化证。我们已经学了少阴寒化证的阳衰阴盛证,治疗用四逆汤,破阴回阳,或者说回阳救逆,在阳衰阴盛证的基础上,如果又兼有身热反不恶寒的,那就叫阴盛格阳证,也就是我们在太阳病篇所提到的“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的真寒假热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交通内外。如果在阳衰阴盛证的基础上,又兼有“其人面色赤”的,这是阴盛于内,戴阳于上,那么我们就用白通汤,破阴回阳,交通上下。阳衰阴盛证、阴盛戴阳证、阴盛格阳证,它们的基本证候都是一样的,都是在阳衰阴盛证的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而阳衰阴盛证的基本的临床表现,在我们少阴病篇,四逆汤适应证所引用的原文中,它并没有把它描述全面,所以我上上次的课,曾经给大家归纳了,它应当见有,畏寒踡卧,冷汗自出,手足逆冷。它应当见有,下利清谷,自利不渴,小便清长,小便白或者小便不利。它应当见有但欲寐、脉沉、脉微细、或者脉微欲绝等等。这是少阴阳衰阴盛证的最基本的证候。
  少阴寒化证的第四个证候,阳虚水泛证,也就是真武汤的适应证。真武汤的适应证,我们在太阳病篇的第82 条,少阴病篇的第316 条,这两条原文我们都学过。它的基本成因,或者是太阳病治疗不得法伤了肾阳,或者是素体少阴阳虚阴盛,外邪从阴化寒。这两个结果都导致了肾阳虚,不能化水,水邪泛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阳虚水泛证。由于水邪它是流动的,它是变动不居的,水邪内生以后,它常常随着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逆流横溢,随处为患,所以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常常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我们把82 条和316 条归纳起来,我们上次课给大家归纳了几个字,肿、悸、咳、吐、利、眩、动、小便不利、或者小便利。那个肿不见于《伤寒论》原文,是指的四肢沉重疼痛,为了便于记忆,我把它说成了水肿。这样一组证候,正是阳虚水邪泛滥,水邪侵犯了不同脏器之后的临床表现,我们在临床上抓上一二个主证,判断它的病机是属于阳虚水泛的,我们都可以用真武汤来治疗,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真武汤是临床极其常用的方子。
  我们在讲完真武汤的适应证以后,又提到了五苓散证,又提到了猪苓汤证。这三个方子都是治水的,真武汤治疗的是阳虚里有水,五苓散治疗的是气化失司,这个水邪没有明显的寒,也没有明显的热。我们在阳明病篇提到的猪苓汤的适应证,那是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所以猪苓汤它所治疗的这个水,是有热的,水热互结。这三个方证我们在临床上都应当区别清楚。随后少阴寒化证,我们谈到了附子汤的适应证,附子汤适应证的基本病机,是肾阳虚衰,肌肤失温,寒湿凝滞于肌肤骨节,所以它表现了身体痛、四肢痛这样的症状。肾阳虚衰,督阳不充,四末失温,它表现了手足寒、背恶寒,这两个阳虚的症状。这样的一个证候,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原文中,就要进行鉴别了,因为它有身体痛、骨节痛,所以这要和太阳伤寒表实证相鉴别。对于阳虚身痛证来说,它的脉是沉的。脉沉提示了里阳虚。而不是太阳伤寒表实证,所以脉沉既是阳虚身痛证的主脉,也是一个鉴别诊断。它有手足寒、有背恶寒,尤其是背恶寒,当阳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时候,由于气不回表,再加上汗出,腠理开泄,经不起外来风邪的吹袭,所以白虎加人参汤证,也是阳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它可以有背微恶风寒和时时恶风的症状。现在遇到这个背恶寒,会不会是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呢,所以它又有个鉴别诊断,“口中和”。所谓“口中和”,就是口不渴、口不苦、口不燥,那就除外了阳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所以在阳虚身痛这两条短短的原文中,把《伤寒论》中,可能涉及到的身痛的证候,可能涉及到背恶寒的证候,都进行了清楚的鉴别。治疗用附子汤,益元气、助肾阳、治身痛。同时在附子汤适应证的原文中,还提到了配合灸法。
  第304 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那这就是灸和药物并用的方法,我们前面曾经几次提到,针剌和药物并用的方法,这叫针药并用法。在这里是灸药并用法,这在临床上可以提高疗效。至于灸哪个经,少阴经的穴位可以灸,你比如说灸太溪、涌泉,这都是可以的。任脉的穴位可以灸,比如说灸关元、灸气海,都可以助元阳,益元气。如果实在是背恶寒特别明显,那我们也可以灸督脉的穴位。尽管大椎穴我们通常情况下,灸大椎的机会很少。如果这个病人真的是背恶寒明显。那你可以灸大椎,也可以灸命门,这都是可以的。灸药并用法,可以提高疗效。
  好,我们今天接着讲少阴寒化证。我们讲义上所讲的是少阴寒化证的第七个证候和第八个证候。第七个证候是寒逆剧吐证,见于原文309条。原文说,“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这个吐利,四逆汤的适应证中也有吐利,我们现在所学的309 条也有吐利。这个吐利是少阴寒邪上逆于胃所造成的呢?还是本身是胃寒所造成的呢?我们光凭原文来说,很难判断,我们只好采取以方测证、以药测证的这种方法,来判断它吐利的病机所在。有人说,这一条以“少阴病”三个字为开头,因此它是少阴寒邪上逆于胃。如果真的是少阴寒邪上逆于胃的话,那么张仲景应该用四逆汤来治疗,而不应当用温胃散寒的吴茱萸汤来治疗。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胸中膈上有寒饮的时候,为了温化这种寒饮,而病人又属于肾阳虚所造成的寒饮不化,那个时候也仍然用四逆汤。由于肾阳虚,胸中膈上的寒饮不化,用四逆汤来温化寒饮,这是四逆汤的适应证之一。现在如果真是少阴寒邪上逆于胃的话,理应当用四逆汤。仲景这里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因此提示这个吐利,就是胃寒气逆出现了剧烈的呕吐,胃寒气逆、升降逆乱。升降逆乱以后,胃气不能降浊,脾气就不能升清,所以以呕吐为主,才导致的下利。我们说理中汤证有吐利,吴茱萸汤证有吐利,但是理中汤的适应证,它的病变主要责之于脾,脾阳虚,运化失司,寒湿内盛,升降紊乱,所以理中汤适应证的那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