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 >

第129部分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129部分

小说: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锻ǹ肌芳窃谄吡哪辍
  (6)七八○年(唐德宗建中元年)《通考》说,天下两税户凡三百八十万五千零七十六。《通典》说,主户一百八十余万,客户一百三十余万,共得三百一十余万。《通考》所记两税户本于《新唐书·食货志》,与《通典》不符,《通典》当较为近似。
  (7)八○七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有户二百四十七万三千九百六十三(《通考》所记户数)。本年,李吉甫献所著《元和国计簿》。据《国计簿》所记,总计天下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县一千四百五十三。方镇中凤翔、鄜坊、邠宁、振武、径原、银夏、灵盐、河东(以上是朝廷所属边境八镇),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以上是藩镇割据的七镇)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报户口、不纳赋税。其余许多方镇也留用本境赋税,还要朝廷发给养兵费。朝廷每年收入,主要来自浙东、浙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国计簿》指出,朝廷每年收两税、榷酒、斛斗、盐利、茶利等税共得三千五百一十五万一千二百二十八贯(缗)、石,比天宝赋税短少并不太多,纳税民户却比天宝少三分之二以上。唐肃宗以来,江、淮民众负担奇重,统治者依然骄奢淫佚,有恃无恐,《国计簿》正好给这种现象作了具体的说明。
  重税下民众被迫逃亡,有些确是逃亡到别州,有些就在本地隐藏,官吏从而大获私利。唐宪宗时吕温作衡州刺史,奏称本州旧额户一万八千四百七,除去贫穷、死绝、老幼、单独等户,堪差科户有八千二百五十七。吕温到任后,查出官吏隐藏(私自收税的)不纳税户一万六千七百。吕温说“与其潜资(私利)于奸吏,岂苦均助于疲人”(与差科户同负担)。朝廷并不因此惩罚收私税的官吏,足见朝廷对地方官的控制力已经是十分衰弱。纳私税户多于纳官税户,以此为例,杜佑曾估计天宝年间户口,逃亡户至少有三分之一,应该说,不是缺乏根据的。
  战乱和重税,使得民众逃亡,户口大耗损。但在朝廷、官吏、庄主等剥削者方面,收入并不感到困难,因为只要民众还生存着,他们就有利可取,不逃亡户被剥削,逃亡户也同样被剥削。
唐后期的户口
  (1)唐穆宗长庆年间,《通考》说,有户三百九十四万四千五百九十五。《新唐书·食货志》作三百三十五万。《通考》说,唐敬宗宝历年间,有户三百九十六万八千九百八十二。河南河北三十余州,一向割据,不纳贡赋。唐宪宗连年用兵,取得暂时的统一,三十余州奉朝廷制度,申报户口。可是,八二二年(长庆二年),河北三镇又告割据,朝廷新增州县并不多。长庆、宝历户口激增的原因,似与唐暂时统一关系不大。八一一年,唐宪宗在制书里责备州刺史说,自定两税以来,以户口增损为考核地方官成绩的一个标准,因此,地方官用析户的方法作出虚数,又招引逃亡户入境,作为新附户,“至于税额,一无所加”,反而使人心动摇,土著愈少。唐宪宗说税额没有增加,是贪得无厌的谬见,地方官申报虚数,却是实在情形。唐后期几个户数,其中一部分应是虚数。
  (2)八三九年。唐文宗开成四年),有户四百九十九万六千七百五十二。
  (3)唐武宗会昌初年,有户二百一十一万四千九百六十。会昌未年,有户四百九十五万五千一百五十一。开成四年到会昌初年,不过两三年,为什么户数骤减。会昌初年到未年,不过四五年,为什么户数骤增。八五三年(唐宣宗大中七年),上距会昌六年不过七年,为什么全年税收只有九百二十五万余缗,其中租税五百五十万余缗,榷酤(茶酒)八十二万余缗,盐利二百七十八万余缗,比元和初年税收,还不到三分之一,户数却比元和初年多一倍。这都说明唐后期的户数,是地方官任便增减的虚数,真实户数是在减少,也就是朝廷纳税户大量被官吏、庄主、商贾等人夺去。自唐懿宗时起,诸方镇连户口的虚数也不报了,唐朝廷成为架空的朝廷。
  唐前期行均田制,农民一般都得到土地,当时赋税较轻,政治较好,因之,田野开辟,户口渐增,社会经济呈现繁荣的景象,国家声威通到遥远的四方。这种富强程度,对过去所有朝代来说,是空前的,但对中国具备着的富强条件来说,唐前期的成就还是很有限的。以州县等级为例,上州不过四万户以上,中州不过二万户以上,下州不满二万户;县是六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不满一千户为下县。可见上州、上县的标准并不高。照杜佑所说,天宝户当有一千三四百万,一户以五口计,全国不过六七千万人,与土地相比,州县一般是地旷人稀,大有开发的余地。可是,剥削阶级贪欲的增长,比民众发展生产的速度高得太多,兼并愈来愈剧烈,赋税也愈来愈繁重,为争夺剥削权又发动战乱,战乱更加重了民众的痛苦。民众在残暴统治下,逃亡现象愈趋严重,生产力逐渐萎缩,到后来竞至无法再生产,最后爆发大起义,惩罚剥削者。唐中期和后期,剥削阶级就是这样厉行兼并、重税、战乱三件事,使得唐前期的繁荣社会遭受大破坏。
第五节 唐朝经济(下)
  唐前期行均田法和租庸调法,农民与工商业者关系较少,统治阶级的搜括也还不是过度残酷,工商业因而受到一些限制,发达是较缓慢的。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整个统治阶级的骄侈浪费,再加以战乱频繁,南北物资更需要流通,自唐中期起,工商业开始活跃起来。行两税法以后,纳税按钱计算,官与商操纵物价,刻剥民众,取得大量财物,工商业得到空前的兴盛。官商搜括获厚利,另方面,自然就是民众被搜括得无以为生。不过,商业的发达,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间,经济上的联系更进一步地加强了,这对社会的发展也还是有些积极作用的。
一 手工业
  唐朝手工业有官营、私营两种。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宫中或朝廷使用,私营手工业生产商品,供商贾贩卖致富,但商贾借以致富的商品,主要还是广大农民农妇生产出来的谷物和布帛。
官营手工业
  宫中、朝廷的用具以至军需、营造,凡属于百工的事业,都设有专官掌管。少府监、将作监是各工官的长官。下面略举两监及所属各工官的职掌,可以推知官营手工业的规模。
  少府监(尚方监)——总的职掌是管理百工技巧的政务。除了率领五署等属官,本监还掌管(1)供给天子和后妃常规的器物、服饰以及祭把用的玉器、朝会用的仪仗。(2)训练工匠。训练期各工不同,精细刻镂工四年,车舆、乐器工三年,刀矟(音朔shuò)工二年,矢镞、竹漆等工一年,冠冕等工九月。教者传授家传技艺,每季由官考试一次,年终大考一次。工匠制造器物,成品上都署本人姓名。
  中尚署——掌制造天子后妃所用艺术品和美丽服筛。附设有金银作坊院。
  左尚署——掌制造天子后妃以至王公命妇的车辇,兼领刻镂、蜡烛等作坊。
  右尚署——掌马辔加工以及制造刀剑、斧舄、甲胄、纸笔、茵席、履舄(音戏xì,木底鞋)等御用器物,兼领皮毛作坊。
  织染署——掌织造天子太子及群臣的冠冕、组绶及织染锦、罗、纱、縠、绸、、绢、布。特织品有瑞锦、宫绫,织成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形状,文彩奇丽,织法是唐初贵族窦师伦所创。这些特制品,设专官监视,不许流传到外面,一年中用费和织成的匹数,都得奏明。每当掖庭织锦,特给酒羊,七月七日(夏历)祭杼乞巧。唐代宗时,下诏说,在外所织造的大张锦、独软锦、瑞锦等并宜禁断;义绫锦花文织成盘龙、对凤、麒麟、狮子、天马、辟邪、孔雀、仙鹤、芝草、万字、双胜及羌样文字(梵字)等也应禁断。照诏书所说,瑞锦宫绫的织法也流传在外面,并且花样繁多,技巧不比内作差。织染署所领作坊有绫锦坊巧儿三百六十五人,内作使绫匠八十三人,掖庭绫匠一百五十人,内作巧儿四十二人。杨贵妃得宠,专为贵妃院作工的织工绣工多至七百人,其中自然有很多织锦巧儿。
  掌冶署——掌熔铸金、银、铜、铁,造成器物,兼领涂饰琉璃、玉等作坊。
  将作监——总的职掌是管理土木工匠的政务。类似建筑工程师的高级匠人称为长上匠,州出钱雇用,因而也称为明资匠,名额有二百六十人。柳宗元作《梓人传》,说“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值太半”,就是这种长上匠。将作监率领下的各官有:
  左校署——掌木工。宫室有定制,凡官修的宫室,都归左校署承办。
  右校署——掌土工。杨贵妃的二姊虢国夫人,造新第宅,中堂造成后,召工圬墁,工价二百万(二千缗)。工匠要求特赏自己的技艺,虢国夫人赏红罗五百段。工匠一看也不看,说,请取蚂蚁蜥蜴若干,放在堂中,过些时查点,如果短少一个,连工价也不敢要。大建筑物不许有蚂蚁容身的微隙,自然是很高的技艺。
  中校署——掌舟车工。
  甄官署——掌石工陶工。雕刻石人、石兽并制造碑柱、常捌矿荆种圃旄髦置髌鳌
  军器监——掌制造弩与甲,有弩坊、甲坊。
  据《唐六典》说,少府监有匠一万九千八百五十人,将作监有匠一万五千人。两监挑选有技能的工匠,在原住州县专立户籍,按番到两监服役,称为短番匠。也有在家为官府作工,不必上番的工匠。王建《织锦曲》说:“大女身为织锦户,名在县家供进簿,……一匹千金亦不卖,限日未成官里怪”。按限日缴纳织物,大概是对待女匠的一种办法。如工程不多,工匠无须上番,或两监和雇其他工匠,都得由工匠户出钱交给两监。技艺最高的工匠称为巧手,选入两监所属各署供职称为供内,被选后不得纳钱推辞。供内工匠有缺额,先补巧手的子弟。和雇的铸匠中,如有巧手,可补为正工。两监工匠从全国工匠中选拔出来,尤其是供内的工匠,选拔得更精。皇帝和大贵族需要的工艺品,两监能够全部供给。两监是手工业的精华所在,虽然对民众生活毫无益处,但制成的物品,足以代表当时手工业技巧已经达到的最高水平。
  少府监最重要的业务是织纴,将作监最重要的业务是建筑,下面举一些例,说明当时技艺上的成就。
  唐中宗爱女安乐公主有尚方织成的毛裙两条,料用百鸟毛,正看是一色,倒看又是一色,自昼看是一色,灯影下看又是一色,百鸟形状,都显现在裙上。每条值钱一千缗。又令尚方取百兽毛织成鞯(音煎jiān,鞍垫)面,呈百兽形状。自安乐公主作毛裙,贵官家里妇女多使织工仿制,南方奇禽异兽被猎获,几乎绝了种。
  武则天在洛阳用铜、铁铸天枢,高一百零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有铁山,周一百七十尺。用铜制蟠龙、麒麟萦绕铁山。天枢上置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直立捧火珠,高一丈。工匠毛婆罗造模。又铸九州鼎,豫州鼎高一丈八尺,余州鼎各高一丈四尺。鼎上图画山川物产,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又铸十二时神(子鼠、丑牛等十二支)各高一丈。
  武则天在洛阳造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明堂凡三层,上层作圆盖形,用九龙捧圆盖。顶上置一涂金的铁凤,高一丈。堂中有十围的大木,上通顶,作为明堂的总往,各种结构都依大木为根本,又在明堂北造天堂,高五级,到第三级,便可俯视明堂。上列三例,说明织纴、冶铸、建筑在技艺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少府监属官有铸钱监,分散在产铜地区,是一种重要的官营手工业。六二一年(唐高祖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钱,直径八分,重二铢四累,积十钱重一两。轻重大小最为合宜。隋文帝时铸五铢钱,实重五铢,与汉五铢钱重量相同,形状也相似,顾炎武《日知录》说,“今之五铢,亦大抵皆隋物也”。隋五铢钱一千重五千铢,二十四铢为两,五千铢得十三斤又三分之一两。隋一斤等于古三斤,古十三斤有余等于隋四斤五两,每一五铢钱重六分九厘余。唐开元通宝钱重二铢四累(十累为一铢)。这里所说一铢、一累,等余古三铢、三累,二铢四累等于古七铢二累,比汉、隋五铢钱加重二铢二累。开元通宝钱一千重六斤四两。每钱一枚重一钱。自唐高祖创制一枚重一钱的开元通宝钱,下至清朝,基本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