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 >

第160部分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160部分

小说: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Ω盟汀L菩谌迷紫嗝翘致郏峁馔サ茸喑疲谛萘抑恢朗槔镉腥北湔恢乐倚爬褚逡苍谑槔铩L菩诹蠲厥槭「餍匆徊克腿ァ5笔蓖罗翘频木⒌校谛萘也蝗猛罗硕梁旱厥椋匀皇敲菩诤驮紫嗝窍胗萌逖в跋焱罗膊幻馐怯丶L菩凇读钷凸蛹喙劾窠屉贰匪怠白越褚院螅腿顺⒁蚬蛹嗔罟劾窠獭薄M罗谛朔鸾蹋鹩肱呈遣幌嗳莸摹S沟伦谑保傻略拊奁涨肱汕灿醒实纳饲叭ソ惭АF呷艘荒辏频伦谇采棘L(音秀Xiù)、文素二人轮流前往,每两年替换一次。八二○年,唐穆宗即位,盛饰安国、慈恩、千福、开业、章敬等寺,让吐蕃使者参观。八二四年,吐蕃遣使来求五台山图,因为五台山多有大寺,看图表示仰慕。吐蕃对待汉文佛经,与蕃文佛经价值相等,无论书写或念诵都有同样功德。蕃僧可用汉本,现存以藏文字母标音的许多汉文佛经便是当时作为念诵用的课本,足见店用佛教影响吐蕃,对吐蕃的佛教文化,确实发生了助长作用。
  吐蕃历法以十二肖纪年(用鼠、牛等十二肖代子丑等十二支),再配上木火土金水五行,又因节候关系,以夏历三月为正月。医学上动脉名称的寸、甘、甲,即汉医书的寸、关、尺,所用药物也多出产在唐地。历法和医学,无疑是从唐输入。
  上述佛教和汉文化一般是通过和亲、使臣往来、赠送等途径输入吐蕃的,此外,还有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吐蕃占领四镇和河陇地区,汉族居民成为吐蕃的臣民,汉文化成为吐善文化的一部分,在一个国家内交流文化,这就更显得便利,影响也就更大了。
  当然,吐蕃也从泥婆罗、天竺吸收文化养料。例如建筑、雕刻和绘画,都直接受泥婆罗的影响。数学和度量衡(可黎可足赞普依天竺改定)从天竺传入。八世纪末叶,吐蕃学者维罗查那译出一部当时著名的天竺医书,弃松德赞赞普明令传习。文学、音乐、舞蹈等,与唐和天竺都有一定的关系。
  任何一个发展着的民族,必然要吸收可能吸收到的其他民族的文化来丰富自己,愈能吸收别人的长处(不是短处),愈对自己有益。举唐朝为例,唐是佛教极盛的朝代,它从天竺和其他佛教国翻译出大量佛教经典,佛教文化被唐文化吸收以后,即成为唐文化的一部分,它和原产地的佛教文化,只有亲戚关系,并无家属关系。好比女儿出嫁了,对母家只能是亲戚,对夫家则是家属。吐蕃文化也是一样。吐蕃从唐、天竺、于阗、萨贺以及克什米尔等处输入大量佛教经典,输入以后,即成为吐蕃文化的一部分,其他物质的精神的各种文化,一经输入,也都成为吐蕃文化的构成部分。世界上各民族间文化交流,都应作如是观。探明各种文化的亲戚关系是必要的,如果强指为家属关系,企图有所攘夺,那就不免阴私可耻和愚蠢可笑了。
简短的结论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诸族之一,中国西部广大疆土得到开发,主要是羌族的功绩。
  羌族居住地以青海为中心,向四方发展。向东的一路被汉族阻遏,但仍表现出它的进展力量,十六国时期,羌族烧当部曾在关中建立过姚姓的后秦国。向西北的一路进入西域鄯善、且未一带。向南的一路散居在蜀边境内外。向西的一路成就最大,建立以逻姿为中心的唐旄和以山南琼巴为中心的吐蕃国。唐旄奉女王为首领,吐蕃奉赞普(雄强丈夫)为君长,在社会发展程度上,吐蕃比唐旄进步些。
  羌族社会到东汉未年,还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上。照《后汉书·西羌传》所记,羌族以游牧为业,逐水草迁徙,部落随强弱或分或合,大小无常,没有君臣上下,只有一条杀人偿命的习惯法。能耐寒苦,妇人产子,也不避风雪。一般说来,经济文化都是很落后的。
  西晋未年,鲜卑慕容部酋长吐谷浑自辽东来到青海,不久成为羌族的统治者。慕容部贵族和羌族酋长混合成统治阶级,羌族平民成为被统治阶级,吐谷浑国就这样形成起来。吐谷浑国不断吸收汉族文化,有文字(采用汉文字),立制度(官名多同汉族),信佛教,某些农业区还可能行均田制。吐谷浑是封建制度的游牧国家,不过,仍保存着极浓厚的原始社会残余。
  隋末唐初,吐蕃国朗日论赞赞普灭唐旄。松赞干布灭羊同、苏毗等国,统一了西藏高原,并扩地到蜀和吐谷浑境,建立起大吐蕃国。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杰出人物。他在位的时候,创造文字,制定制度和法律,与唐和亲,吸收汉文化,原来寂寞无所闻见的中国广大西部,因强有力的吐蕃国出现,变得有声有色了。这是吐善历史的大进步时期,也是中国西部居民开始参加历史活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松赞干布。
  弃芒论芒赞赞普灭吐谷浑国,完成了建立统一的羌族国家的任务。鲜卑慕容部立吐谷浑国,松赞干布立大吐蕃国,弃芒论芒赞立基本上包括全部羌族的吐蕃国,都是羌族历史的重大进步事件。经过一百数十年的强盛时期,羌族人逐渐产生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融合成为蕃族,以此为基础,形成后来的藏族。
  松赞干布死后,大相禄东赞祖孙三世执掌国政。他们推行一些制度,使得不发达的奴隶制国家逐渐变成低级的或者说是早期的封建制国家。当然,在这样的国家里,不能不保存着浓厚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残余,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封建割据状态。
  乘唐朝内乱的时机,吐蕃夺得唐在西域的四镇和本部关内道的河陇地区。吐蕃有农业,但主要还是畜牧业,吐蕃有文化,但还急于吸收汉文化。河陇地区和四镇农业发达,文化先进,吐蕃得到这些地方,自然有很大的益处。可是,在军事上却是极重的负担。西方要阻挡大食的侵入,东方要抵御回纥的攻击,内部要镇压唐民的反抗,也要准备唐军的来攻,吐蕃的人力和物力都感到困难,或者说力难胜任,强盛向衰亡转化了。
  唐德宗起初联吐蕃反回纥,对吐蕃很有利。七八七年,唐德宗听从李泌结回纥、大食、南诏三国共反吐蕃的谋略,使三国攻吐蕃。吐蕃四面受敌,处境更加困难,强盛时期结束,进入衰亡时期。尽管如此,它还是用最大力量去阻止大食势力到葱岭以东来,这个功劳是巨大的。
  吐蕃统治阶级内部,王族与宦族、钵教徒与佛教徒争夺权利非常剧烈;劳动民众困于租税和兵役,疲劳不堪。这都是衰亡的主要原因。统治阶级内部继续争夺一直到破裂,大吐蕃国也就崩溃,出现贵族领主割据称雄没有大君长的局面。
  吐蕃有自己的文化,但必须吸收别族较高的文化来丰富自己。以松赞干布为代表,吐蕃对别族文化采取欢迎态度,积极学习,这一点,也是它能够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主要和唐朝交流文化,从唐输入大量汉族文化。唐蕃两次通婚,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出嫁到吐蕃,是汉文化输入的标志。佛教起初也是从唐朝输入,后来又直接从天竺翻译佛经。佛教和政治相结合,盛行无阻,成为吐蕃文化的骨干,影响到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曾起着团结本族人心的作用,也起着阻止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发展的趋势终究是不可阻止的,因之,文化本身也自然会有变化的。
第五章 回纥国 ——六四七年——八四六年
第一节 回纥国的兴亡
  回纥和吐蕃在唐时建国,对中国历史都是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单从汉族历史看来,吐蕃兴起,只是唐朝感到西方出现一个强国。从中国历史看来,却是广大西部地区的居民,从此参加了历史活动。回纥的重大意义在于,自迁入西域后,逐渐成为西域的主要居民,而原来居住地漠北,逐渐为蒙兀所占有。从此,大漠南北和天山南北都固定了居民,改变过去游牧族流动的常例,此后许多历史事件是在这个情况下表现出来的。
  下面叙述,分建国以前、建国以后和西迁三部分。
  一 建国以前(六四七年以前)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时,北海(贝加尔湖)以南,独洛河(土刺河)以北一带地方,有称为丁灵(丁零、丁令)的一个部落联合体(比部落联盟更为低级的一种联合)。丁灵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也称为高车部。高车部有狄历、敕勒、铁勒等名称,与丁灵都是同一名词的音译。参加这个联合体的部落有袁纥、薛延陀、契苾(音必bì)、都播、骨利干、多览葛、仆固、拔野古、同罗、浑、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霫(音习xí)凡十五部。袁纥又有乌护、乌纥、韦纥等名称,唐时称为回纥。
  回纥人壮健,善骑射,没有酋长(没有世袭的酋长),逐水草转徙。回纥是原始的游牧部落,同在一个联合体内的其他十四种,大概也相差不远。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丁灵,征收贡赋。公元前七二年(汉宣帝本始二年),丁零、乌桓、乌孙乘匈奴衰弱,合兵迸攻匈奴,杀数万人,掠得大量牲畜。此后,丁零为摆脱匈奴的奴役,经常起兵袭击匈奴。公元前五八年以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内战剧烈,丁零、鲜卑继续攻击,北匈奴愈益衰弱。公元九一年,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击破北匈奴,大部分北匈奴人向西迁徒。丁零经多年战斗,势力渐盛,但鲜卑比丁零富强,北匈奴残部十余万落(户)都自号鲜卑,北匈奴土地很自然地为鲜卑所占有。东汉桓帝时,鲜卑大酋长檀石槐兵马强盛,丁零被迫向西发展,公元二世纪末三世纪初(汉魏间),在额尔齐斯河与巴勒喀什湖之间出现了西丁零部落。
  三世纪中叶,鲜卑部落联盟解体,鲜卑族的一支拓跋部,在云中(呼和浩特以南)及阴山(大青山)一带地方游牧。自四世纪末年起,拓跋部以平城为中心,建立起魏国,专力迸取黄河流域,漠北两个大部落——柔然和铁勒逐渐成为威胁魏国北边的力量。铁勒部人口繁衍,原有诸部外又成立副伏罗等十二个新部落。铁勒主要和柔然为敌,有时也攻掠魏国。魏道武帝(拓跋焘)和魏太武帝(拓跋焘)曾数次出兵攻击铁勒部。四二九年,魏太武帝大破柔然部,得柔然降人三十余万落;又袭破铁勒部,得降人数十万落。一落就是一户,柔然和铁勒不可能有这样多的降户,当是魏国夸大战功,以人数为落数,或任意造虚数,但两部战败后有大批人被俘,却是事实。魏使被俘人居边塞,在武周(山西左云县南)塞外的称为西部铁勒,以东的称为东部铁勒,依漠南而居的称为北部铁勒。
  在漠北的东铁勒部仍被柔然奴役着。四八七年,柔然豆仑可汗出兵攻魏,铁勒副伏罗部酋长阿伏至罗及族弟穷奇率铁勒人十余万落向西迁移到西铁勒部(西丁零部落)居地,在前部(交河)西北,自立为王。西铁勒人称阿伏至罗为“候娄匐勒”(匐音必bì大可汗),穷奇为“候倍”(储主)。阿伏至罗统治北部,穷奇统治南部。豆仑可汗率军追击,屡被阿伏至罗击败。后来穷奇被嚈哒(音压达yādá)人杀死,西铁勒人因阿伏至罗残暴无道,群起杀阿伏至罗。此后,西铁勒有世袭的君长,虽然酋长争夺政权,互相残杀,同时,又和柔然不断发生战争,民众遭乱,很不安宁,但在原始社会里,开始出现世袭的君长,终究是个进步。
  漠北东铁勒部也发生一个新现象。四九八年,魏孝文帝准备大举进攻南朝齐国,遣使到铁勒发兵。铁勒不愿南行,奉袁纥部树者为主,起兵反抗。魏兵往击,战败逃回。魏帝派出更大的军队,并下诏要亲征。这次反抗,因魏取消发铁勒兵,铁勒表示归附,双方让步,很快就结束。值得重视的却在袁纥部树者被推为铁勒部首领,足见袁纥己是较强的一部。四九九年以后,魏国衰乱,无力控制漠北,铁勒得到发展的机会,可是,强敌突厥又起来征服铁勒部。
  突厥原是住在金山南的游牧部落,为柔然所役属。五四六年,酋长伊利可汗(土门可汗)袭破铁勤部,得降众五万余落,突厥从此强盛起来。至木杆可汗时(北周时),建立起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咸海),南自沙漠,北至北海,东西万余里,南北五六千里的大突厥汗国(军事行政联合体),东西两铁勒部都处在突厥汗国的统治下。五九九年(隋文帝开皇十九年),东突厥汗国内乱,西突厥达头可汗占领漠北,征服东铁勒部。六○○年,隋出兵击突厥。六○三年,东铁勒诸部乘机反达头可汗。达头部众大溃败,逃往吐谷浑。六○五年,西突厥处罗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