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大势中原 >

第53部分

大势中原-第53部分

小说: 大势中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指”早上离开张大庄,经沈邱、李桥,行程80里,天黑后抵达韦寨。
    杨国宇想方设法弄到一些糯米粉,还有一包白糖,发动干部战士包元宵。他一
面张罗,一面宣布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惊喜的消自:
    “面要省着点用,一定要包够数,每人两只,一只不能少。啥道理?一只代表
‘后指’,一只代表‘前指’,吃到肚里,代表‘前指’、‘后指’大团圆喽!”
    今晚,邓小平将率领“前指”到达韦寨,与“后指”会师,这个消息像长了翅
膀一下子传开了。
    刘伯承早已等候在韦寨村外的野地里,他的身后是两排长长的欢迎队伍。刘伯
承在踱步,眼睛始终盯着前方。75个日日夜夜虽不算漫长,但这毕竟是刘伯承和邓
小平最久的一次分别。
    “邓政委来啦!”一个战士喊起来。
    夜色中,马蹄嗒嗒,搅碎了冬日的清冽。
    刘伯承看不清,向前走几步,停下,突然大步。
    邓小平远远地跳下马,朝刘伯承奔来。
    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语言显得多余。军人、统帅的重逢,两双紧握的手包容了全部的情感。时间在
这巨掌相握的一瞬间凝固了。
    良久,邓小平望着刘伯承满脸的皱纹和银白的发丝,沉甸甸地说:“司令员,
你的白发又多了。”
    刘伯承也在上上下下打量着邓小平:“邓政委,你……瘦了。”
    邓小平微笑:“总而言之,我们都还活着,这就是蒋介石最头疼的问题。”
    刘伯承开怀大笑:“记得进大别山的时候,我就说过,我刘伯承还不想死,我
还要睁着一只眼睛,试看中原逐鹿,鹿死谁手!如今,离这一天不远了。”
    10里夹道欢迎的队伍响起一阵接一阵的掌声。
    从大别山转出的部队泪水洗面。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如果不是他们依旧雄赳赳
地迈着整齐的步伐,这已经难以称之为“部队”了。自制的棉衣裂开一道道口子,
露出带着棉籽的紫花;草灰、树汁染成的棉布早已褪色,现出红的、绿的、花的
“原形”……衣衫褴楼,面容。憔悴,乱发蓬散,须如荒草,形若一队浩浩荡荡的
“叫花子”。
    笔者翻阅了有关资料,上面记载着这样的数字——
    进大别山前,即1947年7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出征时的实力统计:
      第1纵队33357人;
      第2纵队31000人;
      第3纵队26468人;
      第6纵队26322人;
      野战军直属队6370人;
      总计南下124147人。
    坚持大别山斗争时的1947年11月29日,野战军司令部向军委汇报实力统计;
      第1纵队23000人;
      第2纵队19000人;
      第3纵队24000人;
      第6纵队22O00人;
      野战军直属队3000人;
      共计91000人。
      此时比南下前减员30000人,其中被俘800O名。
      主力转出大别山后,未经补充时的实力:
      第1纵队15363人;
      第2纵队11627人;
      第3纵队15384人;
      第6纵队14280人;
      除去野战军直属队不计,尚存56654人。
    主力转出大别山时,“留下一批军区部队和分遣开展地方工作的人员,姑且计
万余,即便加上此数,亦不足70000人。
    由浩浩12万大军变为不足7万人马,笔者已经感到不需再举更多的例子,发更多
的感慨了。仅此冷冰冰的数字,足以使人们体味到,为了实现伟大的战略转折,刘
邓大军所付出的艰难、困苦、英勇和牺牲。
    当代著名作家徐怀中当年也是刘邓战士。他和其他一些人是最后一批转出大别
山的。他们分遣在新县地区开展工作,离开主力部队的时间更长一些,就像孩子离
开母亲的时间更长些一样,吃苦自然更多些。他对笔者说:
    “那天清晨,当我们渡过淮河,听到主力部队的司号员在山上拔号的声音时,
我们都止不住哭了。”一位参加过大别山进军的老同志回忆当年,曾饱蘸激情写过
一首诗词,可惜我们没有查到他的名姓,实在遗憾。我们没有机会征得他的同意引
用这篇诗词,但我们感激他为后世记录下如此壮怀:
        四十昼夜风云
        三千里路征程
        大河飞渡
        平原长驱
        鲁百鏖兵
        初试锋
        横扫十万蒋军
        雄师南下
        跨陇海
        越黄泛
        渡汝淮
        入大别
        铁骑饮马长江滨
        任敌机横空
        蒋军追阻
        视若无人,
        合二陈扭战局
        转攻守协全军
        反攻急先锋
        千里大跃进
        壮举谁为者
        刘邓常胜军
    
   -大势中原   大势中原
第15章  向西方略
                         陕北    杨家沟    1948年3月3日
    时令进了3月,陕北的风依旧又硬又冷。连下了两天雪,傍晚时突然放晴,大风
却没有止,卷起冰碴子般的雪粒漫天呼啸,“刷刷”地往窑洞的窗棂上扑。
    毛泽东的棉衣打着补丁,他解开领扣,拉下脖子上的围巾,一手卡在腰际,一
手挟着香烟;灯光映着他的脸,目光从案头上的电文移开。
    电报是刘伯承、邓小平2月12日发来的。近一个月来,毛泽东几乎把它视为“锦
囊”,摆在案头的显要地位,屡次研究。
    电文曰:
        根据总的任务,我们三军应确定向西,……战役组
    织,应以陈谢、陈唐两部先向西进,吸引(敌)10
    师、11师向西,以便大别山部队集结,迅速补充新
    兵,尾10师、11师之后,吸引大别山之敌向西进。
    ……第一战役,须侯情况了解,才能确定。……总以既
    能歼敌,又能调动敌人为原则。
    毛泽东又一次用红笔在“向西”二字下划了粗线,猛吸一口烟,脸上泛着微光,
自语道:
    “好个向西方略!”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胜利证实了毛泽东第一着险棋的绝妙,陈粟、陈谢
与刘邓三路大军成“品”宇形的外线出击使全国各战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
场全国性的战略大决战即将开始。
    全国战局一盘棋。毛泽东犹如棋圣高手,宏观博览,以他军事家的胆略、政治
家的洞察、文学家的浪漫,大手在空中一挥,形同九天揽月,又准备走第二步险棋。
这就是第二个跃进:令粟裕率华野的三个纵队南渡长江,直捣闽浙赣,把解放战争
引向蒋管区的深远后方。
    现在,粟裕大军已集结黄河北岸的濮阳,正为南下渡江厉兵袜马。
    为了使刘邓的“向西方略”顺利展开;推动全国战局彻底改观,正在陕北与胡
宗南周旋的毛泽东从容地拈起另一枚棋子——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出乎意料地点
在了陕西的宜川,他要将“向西方略”再向西伸延。
    宜川城扼守陕北,是西北野战军南下出击蒋管区、威逼西安的重要门户。毛泽
东决定以围城打援之策包围宜川,一方面调动胡宗南集团北上,并在运动中歼灭之,
同时吸引中原之敌仓皇西援,也有利刘邓向西展开。
    2月22日,宜川战役开始。胡宗南果然中计:闻讯宜川告急,忙令刘勘带四个旅
由大路驰援,2.5万多人行至瓦子街便钻进了彭德怀摆好的口袋里。3月2日,彭德
怀率部向宜川城发起总攻。此役稳操胜券。毛泽东坐在杨家沟的窑洞里,静候佳音
之余,又拿出刘邓的电报,将思路转向中原,谋划连环向西的战略展开。
    鸡叫头遍。
    卫士王勇端来一碗冲好的热乎乎的面茶,毛泽东几口就喝干去,余意不尽,对
王勇笑道:“好香哟!”
    面茶是炒过的小米磨成面做的,王勇很拿手,见主席几口喝下,忙说:“主席,
我再给你冲一碗。”
    “不用了。恰到好处,多了就觉不出它的香甜喽。”
    王勇知道主席是舍不得,拿起碗欲走,毛泽东说:“王勇,我们快不拉黑屎了。”
    王勇笑出声,露出一嘴黑牙。粮食吃紧,供应接济不上,天天吃黑豆,吃得嘴
也黑了,牙也黑了,拉的屎也是黑的。就是黑豆,也只半饥不饱,口粮标准减了又
减,一粒黑豆在牙齿上嚼了又嚼舍不得咽。毛泽东吃的也是这种黑豆压成的“钱钱
饭”。
    毛泽东说:“刘伯承、邓小平他们已经到敌人那里吃去了,我们也要去吃敌人
的。”
    周恩来掀开窑洞棉帘,走进来,面带笑容:“主席,宜川城拿下来啦!”
    毛泽东:“那胡宗南就更睡不安稳喽。”
    “彭总电告,此役共歼敌29000余人,俘虏少将以上军官七人,9O师师长严明被
击毙,咱们那位‘老朋友’……”
    “刘戡?怎么样?”
    “死了,粉身碎骨。”
    毛泽东脸上的表情倏地沉下来,若有所思,在窑洞内踱了几步,说:“此人在
陕北整整追了我们一年,几次把我们逼得走投无路啊!”
    “是啊,追来追去,很是辛苦,最终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彭老总立了一功!”
    “刘戡死在彭大将军手下,也该死而无怨了。”
    毛泽东续上一支烟,脸上重现出笑容。
    周恩来看到案上刘邓的电报,知道了毛泽东的思路,转而道:“现在全国形势
很好,东北野战军在冬季攻势中歼灭大部敌人,连克数城;华北、山东、苏北完成
了冬季整训,不日将展开春季作战;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逐鹿中原,纵横驰
骋于江河淮汉之间,全国性的胜利已成定势!”
    毛泽东:“没有刘邓的千里跃进,就不会有这个局面哪!他们与陈粟、陈谢兵
团吸引蒋军南线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的90多个旅在自己的周围。刘邓厉害得很哟,
你看他们的电报,这个向西方略,分明又是一局好棋,一个连环之战嘛!”
    毛泽东走到地图前,周恩来把灯移近地图。
    毛泽东用笔指着地图上的中原淮西地区:“刘邓已经转出大别山,在这一带集
结整训。他们选择向西进攻的方向是极富战略眼光的。其一。西线敌军异常空虚,
有利我以实击虚,攻敌弱点;其二,由陈谢、陈唐先行向西,吸引敌10、11师向西,
便于大别山的部队转出进行整训、补充;其三,整训之后的刘邓大军再度向西,可
以调动、吸引大别山之敌向西。这个连环套路可谓一石双鸟,一举数得,不仅为即
将开展的中原全线反击积蓄了力量,而且为粟裕的第二个跃进开辟了道路。恩来,
你看是不是很高明啊?”
    周恩来点头道:“宜川大捷,必定使蒋介石的西线受到巨大震撼;南下的门户
一打开,西北野战军乘胜反攻,蒋介石必定调兵西援空虚的关中。主席,这么一来,
刘邓向西方略展开的时机就成熟了。目前的关键问题,是西进的第一仗选在哪里打。”
    毛泽东手中的笔顺陇海线向西滑动,移到洛阳停住。
    “洛阳乃地扼秦、晋、豫三省之要冲,是中原与西北联系的要点。攻取洛阳,
即可切断陇海大动脉,使鄂、豫、陕新区与中原及黄河以北的老解放区连成一片,
取得深远的后方,又能前出后顾,左右纵横,打乱蒋介石的中原防御体系。而且,
宜川大捷之后,西北野战军将乘胜挺进径渭流域,威逼西安、宝鸡,蒋介石必然要
调驻防潼川洛阳间的裴昌会兵团兼程西援,这样一来,洛阳孤城的屁股就亮给我们
喽。”
    周恩来:“刘邓说第一个战役视情况而定,现在机会来了。”
    毛泽东挥笔,地图上的洛阳城被圈在粗粗的红圈内。
    “为打洛阳,二陈(陈士榘、陈赓)不是几次来电,急得不行吗?这次让他吃
个痛快。向西进攻的第一个战役,攻打洛阳城!”
    毛泽东把笔一丢,继续说:
    “蒋介石决不会轻易放弃洛阳重镇。攻敌所必救,这既能歼灭敌人,又能调动
敌人。中原逐鹿,就此开始!濮阳整训一结束,粟裕大军再南渡长江。这盘棋便更
有下头了!”
    毛泽东越说越兴奋,棉衣的扣子全部解开了。
    “蒋介石这个人不讲理,理输了,撕破脸皮就打。好,我们就和他打到底!三
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10年,我们这一代不行,还有下一代!”
    他笑起来。
    “自然,不需要下一代去打他了,也不需要三年五年了。打倒蒋家王朝,迎接
全中国的胜利,为期不会太远。恩来啊,我看有件事情,你可以开始准备了。”
    周恩来:“是不是主席同意过黄河了?”
    毛泽东开怀大笑:“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