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李清照 康震 >

第8部分

李清照 康震-第8部分

小说: 李清照 康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诚就去拜访他们家,他们家人非常热情,就把他们家家藏的一套字拿出来让他品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手书的佛教的经典著作《楞严经》,这个是非常珍贵的,真迹。赵明诚拿到这个以后啊,骑上马狂奔回家. 

  为什么狂奔回家呀?有两个原因:第一,白居易是唐代数一数二的大诗人,又是非常有名的佛教信徒,香山居士。同时白居易也是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非常景仰的一位士人。那你现在看到他写了好多小幅的,折在一起成为一套,突然看到他写的、手书的佛经,他狂喜不已,马上拿回家里要细细地看,这是第一,他很着急,打马回家。第二呢,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你看到一本好书,看到一部好的电视剧,或者一部电影,或者一首乐曲,你总是希望能够和你最亲近的、最亲密的或者最亲爱的人在一起分享,一起来欣赏。在这个分享的过程当中,你会获得一种很大的快乐,所以他打马回家也是要赶紧回去跟他的夫人李清照一同来欣赏这幅很名贵的手书的真迹,他这个心情很迫切。我们现在在街上买个什么好东西,是不是马上打个的回家跟自己的夫人一同欣赏,估计可能没有这么迫切。 

  赵明诚带着这幅真迹回到家跟李清照一同欣赏和品鉴,不知不觉就到了二更天,就是赵明诚后来在这幅手迹的后边写了一个跋所记载的,二更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晚上十一点半左右,如果说他从邢家出来,然后打马回家,就算到八点,一直看到十一点半,就是这么几幅字,两个人看了三个多小时.越看越喜欢,越看越高兴,而且是一边看着一边饮酒,饮酒饮得渴了,饮酒饮得嘴都干了,就饮茶。泡的是非常名贵的小龙团,福建名茶,这个小龙团是什么呢,是地方献给皇帝的贡品,一两茶0。1两黄金。所以你看它是名字配名人,然后配珍贵的名茶。 

  这不是十一点半吗?又点了两根蜡烛,这是他亲自记载的,他们又点了两根蜡烛,算一根蜡烛一个小时点完,又是看了两个小时,这就到了下半夜一点钟,凌晨一点钟了。而且赵明诚写到说两个人一边看一边喝茶,高兴得都快发了狂了。当时的情景我们都能感觉得到,那比看一个什么大片来劲多了。 

  所以我们说什么呢,赵明诚也许会在某一个时间,某一段时间里头被那些美貌的、年轻的、会唱歌会跳舞的歌伎、小妾吸引住,但是真正能够了解他内心世界的,能够真正与他分享高品位快乐的,永远只是李清照。不然他就不会这么着急地打马回家,跟她欣赏这幅白居易的手书。所以我们觉得夫妻两个人之间肯定会有矛盾的时候,甚至会有走岔路的时候,但是只要你手里握着对方的爱情的信物,你就肯定能找到你的另一半,肯定就能够破镜重圆。对于李清照和赵明诚来讲,他们爱情的信物是什么呢?就是它们共同所致力的,共同所喜爱终生的文物的收藏、文物的品鉴,这就是他们的爱情信物。 

  所以我说这个例子是很典型的。 

画外音: 

  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感情的裂痕慢慢地弥合了,但是他们两个人谁都想不到,此时的北宋王朝正面临着灭顶之灾。公元1127年,位于宋朝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康王赵构即位,成为宋高宗,从此,南宋时代开始。此时,战乱主要还集中在汴京一带。那么,生活在山东淄州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会面临怎样的境况?他们花费多年心血收集的文物又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呢? 

康震: 
 
 实际上,虽然当时的战争主要地集中在开封地区,但在山东也已经感受到了战火,总是有一些打败仗的游兵散勇闯到淄州城里边来作乱,赵明诚作为一州之长,平定这些游兵散勇的兵乱,为此还升了一级官职。所以这个战争的气息,战争的气味越来越接近淄州、接近山东。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讲了这样一句话,说什么呢? 
“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金石录后序》 

  什么意思呢?听说金国人已经攻破了京师首都,开封已经被人家占了。我在房子周围看一看,心里边茫茫然没有一个依托,为什么呢?她听说首都被占了,被攻破了,她深深地意识到虽然淄州离开封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满屋子堆放的这些文物、金石、字画放到哪里去呢?该怎么来处置呢?所以她说: 
  
“且恋恋,且怅怅”, 
  又感到无比的留恋,同时又深深地感到一种惆怅。 

“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知道这些东西迟早都不再是自己的了,这当然不是说自己身后它不是自己的了,而是说眼前就可能不再属于自己。 

  那怎么办呢?总得想点什么办法吧。说起来,事情都撞到一起了,也是巧得很,在宋高宗的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三月,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江宁去世,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做官的人,你的父母去世之后,守丁忧,就是这个官职呢就被免掉了,就到江宁去奔丧。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就是母亲在江宁去世了,他们要去奔丧,而当时整个的国家的形势非常地危急,那你就不能说这是一次单纯的奔丧,你得通盘地考虑两个人的去处,包括很多房间里边收藏的文物,到底到哪儿去。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对整个这个过程有详细的记载,她说什么呢?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金石录后序》 

  这奔丧是赵明诚要去奔丧,这既是一次奔丧,也是一次大迁移。知道山东这个地方迟早是要落入金人之手,所以首先他要把在淄州的大批的文物,要转移到江宁去。你要把这么大规模的文物通过水路运到江宁,必须要有所取舍,你不可能全都拉过去。那么取舍的原则是什么呢?刚才我念那一段,他们说,体积、面积过大的不能装到车上,不能装到船上,先排除书籍当中过重和过大的刻印本,有一些刻印本很大很大,这个排除;还有很多幅多幅的字画,有的字画它就是一幅,但有的是连轴的,比方关于一个主题的字画,这个太大了,也排除;还有一些是没有落款的、没有标记的古代的器皿,和一些太过笨重和巨大的古代的一些器皿,也排除了;还有一些就是国子监印行的刻本,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的出版社印刷的一些书籍,这些书籍比较容易得到,不像那种珍贵的文物,也排除;还有一些比较平常的字画,也排除。这些全都排除完了之后,发现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金石录后序》 

  就已经都把这淘汰得不像样子了,还能再装十五车。我们不知道这个车是卡车,是货车,还是火车的车皮,牛车驴车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就知道,就即便是用手推的架子车,你拉上十五车你试试看有多少,那个数量是很大,这也算是忍痛割爱,那也没有办法。 

  所以我们说奔丧去江宁,其实也是迁移去江宁,主要先是迁移文物,其实也带有逃难的性质,这是第一点。第二是什么呢?李清照并没有随着丈夫赵明诚南下江宁,跟他一起去。她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她的任务是什么呢?还有青州,青州还有一大批的文物留藏着。她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写到: 

“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金石录后序》 

  在青州还有十几间大屋子里边藏着,这可不是十五车了,是十几间大屋子里边藏着这些文物。怎么办呢?她留下来回到青州料理这些文物,把它们整理好,还有其他的一应家务,等到明年开春的时候再用船运到江宁。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很危险的,也是很大胆的一个想法,就是说赵明诚一个人,当然还有其他的仆人,押运着这十五车之巨的文物从淄州出发,先到东海,就是现在的连云港,然后再过淮水,再过长江,到达江宁,那路上会不会有遗失,会不会有丢失呢?这让人担心。而李清照如果一个人留在青州,那更加让人担心。那就意味着那十几间屋子里边的文物那就都归你处置,不光是文物,你自己还面临着危险问题。 

画外音: 
 
 在青州老家,李清照与赵明诚拥有十几间房子的各种文物,种类繁多,又多有笨重之物。别说是长途迁运,即使是简单地整理一遍,都要耗费相当大的体力与时间。而此时,又恰逢狼烟四起的战乱年代,身单影只的李清照该如何处理如此繁巨的文物?她又能否平安地与丈夫团聚呢?  

康震: 
  
  可是我们说啊,即便他们计划得再周详,胆子再大,那些文物也没能够保住。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她不是等着第二年开春才运这些东西吗,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十二月,处在动荡时局中的青州突然发生兵变,青州的郡守被叛军所杀。 
 
 “凡所谓十馀屋者,已皆为煨烬矣。”——《金石录后序》 

  这是李清照的记载,就是我们原来计划好第二年开春要运送的那十来间屋子里边的所有的文物,全都化为灰烬,一把火全烧完了。那么她没有能够挽救这十几间大屋里边所藏的文物,但是李清照还是拼着命抢出了一些非常珍稀的字帖以及相关的一些文物。这个赵明诚有详尽的记载。 
 
 你注意到了没有,他们夫妻不但文物的保护意识很强,而且他们有很强烈的档案意识,就是对于这个文物的命运、文物的经历,他们都详细地记载。当然有些记载由于年代久远,可能散遗了、散失了,但是就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一点点,我们就能充分地感觉到他们对于自己这个文物的挚爱,和强烈的责任心。 

  赵明诚在蔡襄《赵氏神妙帖》跋当中说,这本《神妙帖》字帖是当初自己在东京的时候花了二十万买的,那么兵变发生之后,青州家中所有的物品包括文物全都荡然无存,只有我的老妻独自携带着这幅字画逃了出来,她刚刚逃出来乘船南下过镇江的时候,又遇到强盗抢掠,她依然怀抱着这幅字帖,躲过了强盗的抢掠。所以他说,这幅字帖能够保存下来,真是皇天护佑,那真是神妙。他讲的是神妙帖的遭遇经历,但是由神妙帖我们能看得出来,李清照当时的处境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她虽然没有能够把所有的文物保护下来,但尽到一个弱女子所能尽到的最大的能力保存了一些文物。 
  
画外音: 

  历经劫难,李清照终于赶到了江宁,与丈夫赵明诚重新团聚了。而此时,刚刚成立的南宋政权急于用人,任命赵明诚担任了江宁知府。江宁,又名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此时正处在与金军隔江对峙的战线前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那么,在当时这样一种很危难的时局下,赵明诚与李清照的生活会有怎样的改变?是否与在青州、莱州和淄州的时候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呢?  
  
  
康震: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赵明诚在淄州做知州的时候他不就是到处寻访字画儿吗,你想现在都什么节骨眼上了,朝廷都让你做江宁知府,那不是一般的期许,他这个注意力就是还是永远地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边。说来其实非常可笑,想当初年轻的时候没钱,我们讲过他跟李清照到当铺里边把自己的衣服典当掉,然后呢,买这个字画,有一次碰到一幅很好的字画买不起嘛,看了两个晚上又给人家还了,这是年轻的时候。到了后来做了官有了俸禄了,就把这个俸禄除了吃饭、穿衣服必须之外,全部都用来买了文物。现在不一样了,东南重镇的郡守,四品大员,可能有点儿不太想花钱了,有时候啊就仗着自己是高官,文物收藏界的大腕儿,老着脸皮呀,就把一些字画留下来了。他有一个表亲的儿子叫谢伋,这谢伋手中有一幅画儿,叫《萧翼赚兰亭图》,写的是当时这个萧翼怎么从朋友的手中把《兰亭集序》这个字给骗出来的,就是画的是这个故事。谢伋人家带着这个图路过江宁,给他看,一起欣赏,他可能就给人家说这个太好了,留在家里头我好好欣赏欣赏,一留二留三留的,留得就没回音了。他原来的好习惯是在家里看上两个晚上,实在没钱,第二天赶紧还,现在好家伙,他是江宁知府,你能到他们家说是你看完了没有,我明天还要回家呢,你给我带上。就留下来了,这是赵明诚。 
  那么李清照呢?是不是还是一边烹茶,一边欣赏字画呢,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