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百年风云 作者:单田芳 >

第26部分

百年风云 作者:单田芳-第26部分

小说: 百年风云 作者:单田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八四一年十月三日,英国侵略者向镇海扑来,用大炮向招宝山和金鸡岭发起猛攻。璞鼎查亲自督军攻打金鸡岭。浙江提督余步云,龟缩在指挥塔里指挥战斗。〃咚!咚!咚!咚!〃炮声惊天动地,震耳欲聋。他心里想:啊呀!洋人的大炮可真够厉害的!他仗着胆子走到垛口跟前往下观看,就见炮弹落处,山石横飞,树木折断,许多工事已被摧毁!那些被炸伤的军兵,缺腿断臂,顺伤口淌着鲜血,倒在地上,〃爹呀、妈呀〃直叫。余步云看到伤兵,想到自己,不觉吸了一口冷气。就在这时,〃轰〃的一声巨响,一颗炮弹在指挥塔旁炸开了花。余步云被震倒在地,两名亲兵把他扶在椅子上坐下,经过抢救,他才清醒过来。这下子可把他吓破了胆,再也不敢在前沿阵地指挥作战了。他把指挥权交给两名副将,自己躲到寝帐里避难去了。 
  余步云倒在床上,想着方才在战场上所见的一切,越想越怕。想着,想着,情不自禁地哆嗦起来,再也不敢在这儿呆下去了。这时,敌人的炮火越来越猛,竟把他的寝帐打了个窟窿。余步云慌里慌张,带着八名亲兵,一口气儿逃下金鸡岭,跑回镇海总督衙门。他哀求裕谦说:〃制……制……制军大人,洋鬼子来势凶猛,船多炮重,官横兵凶,实难对付。镇江恐怕守不住了,我恳求大人赶快下令撤走吧!这里……这里太危险了。〃 
  裕谦见余步云花翎歪戴,官服不整,脸色苍白,语言迟钝,一副贪生怕死的嘴脸,不由得火撞顶梁,怒喝道:〃住嘴!余步云,你怕死了吗?家贫出孝子,因乱显忠臣。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忠奸!你身为提督,掌一省之军务,平日受皇恩,乱时当报君。定海危难,你为泄私愤,不发援兵,致使定海失陷,这笔账我都给你记着呢!现在,交战正在紧张时刻,你竟敢私离阵地,蓄意逃走,惑乱军心。你该当何罪!你赶快给我回去,一定把金鸡岭守住。否则,我将杀你个三罪归一!〃余步云见裕谦真急了,不敢再讲话了,领着他那八个亲兵,又回金鸡岭去了。 
  这时,英军已经攻占了金鸡岭的西山头,正架起大炮向主峰猛轰,清兵伤亡很大。余步云根本不想办法抵抗,躲到寝营里光想如何保住他的狗命。他预感到,洋人很快就要打到他的跟前!逃吧?怕裕谦拿他问罪;不逃吧?又怕洋人饶不了他。唉呀呀,急得他不住地哭泣,大鼻涕流出老长。 
  到了下午,战斗更激烈了。英军曾经几次攻上了金鸡岭的主峰,但都被守军击退了。下午三时,敌人又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先用〃火神〃大炮猛轰清军阵地,一排排的炮弹几乎把金鸡岭炸平,炮火把茅草和树木都打着了,燃起熊熊大火,硝烟笼罩着山峦。璞鼎查又指挥一千英军抢占主峰,战况非常激烈。清军拼命抵抗,伤亡特别严重,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了。余步云一看,再不投降,连自己的性命也保不住了,急忙命令亲兵挂起了白旗。 
  璞鼎查手拿望远镜,看得特别真切,马上下令:〃不许清军投降,继续进攻!〃命令传下,英国的炮火打得更猛烈了。先遣队已经攻占了清军的前沿阵地,双方打起了交手仗。余步云从寝营里探出脑袋一看,一层薄烟笼罩下,刀光闪闪,分不清谁是清兵,谁是英夷!只见这伙厮杀一处,那伙滚成一团,拳打脚踢,石砸口咬,互不相让,漫山坡上,都是死尸,鲜血染红了野草和沙石。余步云看着看着,体如筛糠,再也看不下去了,带着他那八个亲兵,丢下正在和英军拼命的官兵,夹着尾巴逃命去了。 
  璞鼎查站在远处一看,清军打得特别勇猛,自己的军兵死伤不少。心想:再要拖延下去,与已不利。便又调来两千名援兵。由于英军人多势众,清兵把守不住,金鸡岭终于失陷了。 
  璞鼎查和马礼逊登上金鸡岭的主峰,往下眺望,镇江城尽收眼底,马上命令在山头上架起大炮五百门,集中火力,向镇海发起猛攻。 
  与此同时,英军还攻占了招宝山,总兵周国梁战死,官兵逃散。 
  金鸡岭和招宝山失陷的消息传到镇海,裕谦又恨又痛。恨的是余步云临降脱逃;痛的是丢了两处重要门户,官兵死伤惨重。这时,敌人的炮火已经烧到镇海,城中变成一片火海,多数的房屋已被敌炮轰倒,军民死伤无数。裕谦手中仅有三千官兵了,他便动员老百姓参加守城,准备与洋人决战到底。裕谦全身披挂,命人去找主要官员来总督府紧急议事。然后,他先给道光皇帝写了奏折,奏报定海失陷的经过以及镇海的战况,并奏报余步云不发兵援救定海,临阵脱逃,给战争带来的损失。之后,他又写了一封家信,安排了后事。然后押了印,用火漆封好,放在案上。这时,人已经到齐了,裕谦刚想说话,突然〃轰〃的一声,一颗炮弹落在总督府的门前,把议事厅震得晃了几晃。大家愣了片刻,布政使梁云抢先说道:〃禀制军大人,卑职有句话,不知是否当讲?〃裕谦点一点头说:〃你先讲吧!〃梁云慌慌张张说道:〃洋人声势浩大,锐不可挡。依卑职看来,镇海是保不住了。切望制军善保虎体,退守宁波,以利再战。〃知府康顺超也接着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制军大人平安无恙,退到宁波后,奏请皇上增派救兵,那时收复镇海,又有何难?请大人速速撤离才是。〃〃制军大人,还是撤到宁波为对。〃在场的人都异口同声劝裕谦退走。 
  裕谦苦笑了一下,摇摇头说:〃两日前,我曾对天发誓,以葛云飞等三总兵为榜样,与镇海共存亡!话犹在耳,岂能舍地求生!我是不能离开这里了,也不能让你们陪着我死。为了保存实力,我命令你们马上撤走。把诸位请来,就是向你们做个交待,并有几件事情托付给几位大人,望能办到。〃说到这里,裕谦拿起刚刚写好的奏折:〃梁大人!〃〃在。〃〃这是我写给皇上的奏折,请梁大人代为转奏。〃梁云眼中含泪,走到裕谦跟前,双手接过去,转身哭了。裕谦又把亲信幕僚张千叫来:〃这是我的家书,请你交给我儿子,让他好好读书,为国效力,切莫学贪生怕死之辈。信里写得清清楚楚,我就不多说了。〃〃卑职遵命。〃张千答应着,把信接了过去。裕谦又把大印、令箭、机密文书、奏折上谕、来往公函等取出来,委托给按察使黄诚宣,让他送到绍兴府,妥善封存保管。黄诚宣也哭着受命。裕谦最后说:〃我辈食君禄,当报君恩。一旦身遭不测,我也死而无怨。望诸位撤走之后,多为国家出力才是!〃 
  裕谦的话音刚落,〃轰隆隆隆!〃总督府的门前又响起一阵猛烈的炮弹爆炸之声。有人来报,总督府的前厅已被炸倒,辕门也起了火,裕谦站起身来,说道:〃事关紧急,你们赶快撤走吧!〃众人听了,不忍离去。裕谦怒道:〃大丈夫处事,应当机立断,有令必行。快给我撤!〃众人无奈,这才向裕谦施礼告别:〃望制军大人保重!〃然后退出总督府,打点行装,带着家眷仆人,从西门撤 
  裕谦看着他们走后,长吁了一口气,心里感到一阵轻松。稍坐片刻,便起身跨马到城中巡逻,这时,英军已经攻到东城门下,守军还在顽强抵抗,战斗非常激烈。裕谦赶到东城,登上城头,亲自督战。还协助军兵搬运炮弹,修补工事,把饥饿劳累和生死存亡都忘了。官兵士气为之大振,打退英军多次进攻。 
  再说璞鼎查。他指挥英军进攻了多次,还没把镇海拿下来,便恼羞成怒,集中五千兵力和三百门大炮,向东城猛攻。还悬赏捉拿裕谦:活捉者,赏银元十万块;得到裕谦死尸者,赏银五万元。洋人大喜,争先恐后地向城上猛扑。到了傍晚,东城城墙被炮炸开,洋人从缺口杀进城内。裕谦率军退到十字街头,与洋兵展开了巷战,杀伤了大批敌人,死尸堆起二三尺高。入夜,裕谦的身边只剩下六个亲兵了。突然飞来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腹部,流血不止,退到荷花池旁。 
  这时,洋兵也追到了,裕谦借着灯光一看,追在最前边的那个洋兵,露着一副狰狞面目,向他扑来。看样子,他是想抓活的。裕谦手举宝剑,忍着伤痛,迎上前去,一剑就把那个洋兵砍倒了。然后,跳进荷花池内,自尽身亡。六名亲兵也全部战死,镇海就这样失陷了。 
  战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道光皇帝吃惊不小,心里很不痛快,他想:自从我大清国奠基以来,历经康熙、乾隆盛世,为什么事情都很顺利,为什么我即了位,就出现了一连串蹩脚的事情呢!难道满朝文武全不中用?简直太给我丢人了。想到此处,立刻降旨,选来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召开御前会议。不大工夫,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六部堂官全来了,在道光皇帝的御座前跪了一大片。 
  道光皇帝怒视着他们,有两三分钟没有说话。偌大的乾清宫里,肃静异常。文武大臣知道皇上正在生气,不知大祸将临到谁的头上,所以伏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哆嗦。 
  道光皇帝终于说话了:〃穆彰阿!〃〃奴才在。〃穆彰阿急忙叩头,往前跪爬了半步。道光阴沉着脸问道:〃听说定海、镇海都丢了,你知道不知道?〃〃回皇上的话,奴才几天前就知道了,还没敢向陛下启奏。〃道光苦笑一声:〃嘿嘿!裕谦不愧是个忠臣,死得壮烈,死得有骨气!还有葛云飞三个总兵,也很有气节,他们没有白拿朝廷的俸禄,没有给咱大清国丢人。对这些人的后事,你是怎样安排的?〃穆彰阿忙叩头说:〃奴才们已经议过了。裕谦为国尽忠,理当流芳千古,奴才已差人去绍兴安慰他的家眷,还送去白银一万两,替他超度亡魂。并准备在裕谦的原籍为他修建忠烈祠,以示纪念。对葛云飞三人的家眷,也分别给了抚恤金五千两,并着史官查明战绩,载入史册。〃道光一听,微微点了点头,又厉声问道:〃有个叫余步云的,竟敢临阵脱逃,给大清丢尽了脸。对他,你们是怎样议的?〃穆彰阿叩头道:〃余步云罪重如山。奴才与吏部商议过,已经差人将他逮捕,交刑部严议!〃皇上听了,〃啪!〃一拍桌子:〃糊涂!〃穆彰阿一哆嗦,忙低下头。道光大吼道:〃有什么可议的?赶紧给我凌迟处死!现在,很多人视国法如儿戏,都与你们掌刑不善有关!你们都安的是什么心,什么心!〃这几句话一说出口,把刑部尚书多明格、李天放等吓得脸色苍白,额角冒汗,赶紧叩头触地说:〃奴才们辜负圣恩,罪该万死,罪该万死!〃道光看了他们一眼说道:〃下不为例。赶快把余步云处死,家产充公!〃两个尚书不住地叩头称是。 
  诸位,书说到这儿,不能不絮叨几句。余步云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实属不忠;三总兵之死,两县失陷,与他不无关系。判他死罪,是理所应当的。道光这么做,不能说不对。然而,他对琦善和奕山又怎么样呢?琦善出卖主权,丢失国土,论罪情,要超过余步云数倍。道光仅把他革职拿问,家产充公,现在还活得满好;说到奕山,他私订《广州和约》,几乎把广州丢掉,罪就更重了,不仅没有受到惩处,还受到皇上的嘉奖。两厢比较,道光处理得就太不公平了。论其原因,奕山是他的皇侄,琦善是他的宠臣,他们两个又都是满人,所以道光才尽量庇护;反之,对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这些汉人,当然就要寡恩无情了。倘若余步云也是满人,或者沾点皇亲,也不至处死。满、汉有别,任人唯亲,赏不当功,罚不当罪,对这一点,跪在道光皇帝面前的文武大臣心里比说书的还明白,只是不敢像我这样明说罢了。 
  闲话少叙。道光皇帝又说道:〃英夷如此猖狂,实为天朝巨患,朕决意对英宣战。你们看看,谁可以领兵?〃他连问了几遍,一直无人回答。为什么?道理很清楚,这些人久在官场,摸透了道光的脾气,他反复无常啊!假如被保举的那个人打了胜仗,自然没活可说了;反过来,不但会落个荐人不当的罪名,说不定还把性命搭上。所以,他们都来了个明哲保身,一言不发。道光皇帝发火了,大声喝道:〃你们都是聋了,还是哑巴?既食君禄,当报君恩。如今国难当头,你们都想袖手不管!嗯?〃道光皇帝瞪着双眼,扫视着群臣。过了片刻,有人说话了:〃臣保举一人,足可以收复失地,制服英夷。〃道光闪目一看:说话的这个人六十多岁,面如白玉,浓眉阔目,三络花白胡须。原来是大学士、御前大臣潘世恩。 
  潘世恩是状元出身,学底扎实,文才出众,在满朝文武当中,是比较主持正义的人,因此威望很高,道光对他也很器重。 
  道光问道:〃卿保举何人?从速讲来!〃潘世恩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