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亦喜亦忧集 >

第6部分

亦喜亦忧集-第6部分

小说: 亦喜亦忧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负担。吃苦的是骗人的一方,必须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时刻处于紧张的
戒备状态,该有多别扭!别说性别之间显著的天然差异极难掩饰,就连不是
性别转换,只是社会角色的转换,把一个人投入陌生的环境,要扮演好骤临
之而必须承担的向不习惯的社会角色,要演得本色当行,这苦处也非寻常人
所能想象。

人在社会中都自然而然地承担某种角色,站在讲堂上,你就承担着传授
知识的角色;坐在编辑室里,你就承担着审阅和处理文稿的角色。为人民服
务也好,领钱吃饭也好,以往的生活道路和习惯使然。你习焉不察,无须特
别提醒自己注意所承担的角色意识。正如女子本是女子,如不乔装成男性,
不必也不会时刻有特别的女性意识;一旦改装而混入男性之间,即角色由女
变男时,她必须谨守现在是男性了的假男性的角色意识,改变其自来的本色,
那就苦了。

倘若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性质相近,这个角色转换成另一角色,就不会有
多大的心理障碍,也无须特别挂念着新的角色意识,如教授转换为编辑,经
理转换为董事之类,新角色很易适应,略略调整一下心态就行。但如财翁一
下转换成奴仆,阔太太一下沦为女丐,无可奈何地要演了那个新派定的社会
角色,你想有多困难!或可说,你想也想不到那困难的程度。

我一生中有两次艰难的角色转换,颇具戏剧性。第一次是1955 年,由公
民角色骤变为罪犯角色,按正规法律术语应是嫌疑犯角色。因为是在罪状未
被证实和判定以前,而且后来又证明了是被诬枉的“罪犯”。

在此必须声明,说这些事并无抱怨乃至控诉之意,事过境迁已久,此刻
心情十分平和。从角色转换的角度来回顾一番,倒像是旁观世情,不无潇洒
意味的。

话说当时,对于新派定的角色却不能立即适应。举点小例:关进牢房前
非但要将身上的零星物件收缴,而且鞋带、裤带一律要解下交出。裤带不准
系的日子我还没过过,于是我要求:“同志,这裤带没了怎么。。?”执行
的人大吼一声:“谁跟你是同志!”

这一声吼才吼醒了我的角色意识:我已是鸟兽不可与同群的罪犯了。

但角色意识的觉醒并不能一下子就解决演好角色的本分,此后的囚居中
我仍常要犯规,大概几个月之后才记住新承担的角色。这之间尽是些琐事,
印象也没有第一次被喝醒角色意识那样深刻鲜明。现今纸价昂贵,就省点纸
张,免说了吧。

又一次是在1958 年,我被遣送到宁夏中卫县商业局储运股去做拉板车的
工人,按组织名单上所列应是下放劳动,不能占有“工人”的荣称。那时是
“不下去就不开饭”的时期,这我懂而且颇能适应;不但能适应还暗自欣幸,


成天苦力的干活,可以免去开检讨会批判会交心会这类麻烦。但我的新角色
意识并不清醒,于是又遇到了一次大吼一声的唤醒。

拉车常有几辆车排队装货的间歇,有时得空等半个钟头乃至更久些。旧
角色的积习难改,我兜里揣着一本书,空等时就坐在车杠上翻着看。不是求
知,那时知识愈多愈反动,我决不想再增加反动量,而只是为了打发这空空
白等掉的时光。一天,当我正在读着消遣时,管事的干部走过来,大吼道:
“拉车还看什么书!你是什么身份?还摆你的臭知识分子的架子!”

正如禅宗法师当头棒喝,我的胡里胡涂的角色意识顿时被吼醒了。此后
就谨记在心,时刻固守角色意识,以至操练到如下一事可作证明的程度。

当时该地正在推行扫盲运动,小学生也被动员参加。每天放学后三五成
群,手里拿着写上常用字的纸片,在城门口拦住过往人等,要读出考问的字
才许通过,念不出则教你几遍才放行。一天我拉车经过,孩子们也向我亮出
字片考问。我当时角色意识陡醒,只好骗孩子说,我是文盲,不识。耽误了
十来分钟,听孩子教了几遍才通过。由此可知,人是可以被改造的,知识分
子的改造政策是英明有效的,我的两次角色转换可供证明。

1995 年10 月6 日


舆论监督与监督舆论

舆论是众人之论,人心不齐,当然七嘴八舌,口径难以一致;舆论又是
下面的议论,当然不一定雅驯,不完全合乎温柔敦厚之道。于是听的人不一
定全部顺耳,有时上头的人听起来简直刺耳,疑为找茬儿,有意捣乱。一回
一回地晓谕、驳斥或曰辟谣不胜其麻烦,而且也未必能“正视听”,所以古
代的统治者为了耳根清净,常要管一管,历史上管得最出名的有周厉王的“弭
谤”,秦始皇的“禁偶语”。但正如古贤人所说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两位都没有“弭”掉与“禁”掉,受殃的是他们自己。后来的人聪明了就
采取疏与导的政策,疏导的方法自然是定出言论标准来,违反钦定标准的就
叫“悖逆”,斥为“狂吠”。对这事花大力气的,莫过于清朝的雍正和乾隆
两帝,许许多多的文字狱就由此而来。

别以为当年的“舆论一律”是什么不了起的新发明,不过是古帝王的旧
法,祖传老谱而已。

然而还是应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那句老话,桶子箍得太紧,箍子
要断裂,桶子就散架了。

人毕竟是越来越聪明的,于是发明了疏导实即限制的新方法。西方国家
发明了一种“吹风会”,政府当局把操作舆论的人员召集起来吹个风,某事
应按某种口径宣传议论,其实也是略略宽松的舆论一律法。我们这里则叫做
“打招呼”,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虽非成文定法,但明白人知道那是不
宜逾越的。据说那是一种舆论的导向。

舆论是必须导向的,有关国家大计,国际关系,社会风尚,文化倾向,
等等,下面看得不全面,不透彻,要盱衡全局的上面来掌舵,这不成问题,
无可非议。但打招呼的常常不是这类有关宏旨的事,而是一些正该由舆论来
七嘴八舌地议论一番的现象。举一小例,前些年有轰动一时,成为舆论热点
的两个大腕明星涉讼的南阳官司,记者云集该地,正在纷纷报道,忽然云消
雨散,一片阒寂,无疾而终了。那场官司“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正需要舆
论监督,却被监督舆论的上面煞住了。问知情人,方知道这是打了招呼,吩
咐必须冷处理,予以冻结。道理当然很明白:那里头有些人碰不得。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类似的因为牵涉到某些人,某种特殊关系必须
捂住的情况所在多有,也大抵与国政大计无关。而且层层的在上者都要在自
己的权限范围内监督舆论,使舆论监督成了一句空话,至少舆论监督的范围
极窄,只能施之于社会新闻,监督监督张老汉、李大娘等市民小人物了。

有时舆论无处宣泄,化为小道消息,化为顺口溜,乃至化为谣言,即古
代采风官要采的那种东西。这些东西只能起点不很顺耳的舆论监督的软弱作
用,正因为它们是监督舆论者网罗不住的漏网之鱼罢了。

1995 年10 月


幽默与不幽默三例

例一:门票

马克·吐温经过密西西比州一家剧院,那里正在举行救灾捐募游艺会。
海报上公布的好几个著名的歌唱、舞蹈演员把他吸引住了。门口张贴着一张
公告,规定“除有州长的特别请柬者外,一律凭门票入场”(当地一般捐募
游艺会通常是不购票的)。门票售价10 美元。马克·吐温那天身上恰巧没有
带钱,摸了一下口袋,倒有一封前几天州长写给他的信。他闯了进去。

守门人:先生,没有票不能进场。您没有见到告示?
马克·吐温:这告示是谁的意思?
守门人:州长阁下。
马克·吐温:州长阁下的话能不能算数?
守门人:州长阁下向来是说到做到的。
马克·吐温:这话当真?
守门人:绝对当真。
马克·吐温:那么我是州长请来的。
守门人:请出示请柬。
马克·吐温拿出了州长的信,信的末一行写道:“您任何时候光临,我

都无限欢迎。”——其实这是一句应酬话。
守门人:这。。
马克·吐温:州长阁下的话不是说到做到的么?
于是他扬长而入。

* * *


台湾的李登辉变尽法儿想挤进联合国。但联合国只承认世界上有中华人

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进不去。
李登辉说:台湾愿意出10 亿美金,购一张联合国的入场券。
加利秘书长说:不行。
出10 亿美元也买不到门票。

例二:减肥

马罗·密克巴拉中尉是一个乐观诙谐的汉子,他在海湾战争中受了伤,

截去了一条腿,但他照样乐乎乎的。
邻居的曼尼娅大妈问他:孩子,瞧你多不幸,失去了一条腿。
密克巴拉笑道:大妈,不可怜。我本来想减肥,原来体重200 多磅,现

在轻多了,没有比这更灵验的减肥法。
* * * 

报载:天津一马姓女青年,以3000 元买得德国种叭儿狗一条,小心伺候,
与宠物形影不离。一日抱起宠物亲吻,不料此狗野性突发,把女郎的鼻子咬
掉。女郎急忙求医,医生只得用整形术将伤口缝合,但断鼻已不能再接。

鼻子分量有限,连减肥效果也不佳。


例三:诗肴

古幽默:一人极吝啬,邀客吃饭,声明只备杜甫诗的“诗肴”四盘。客
人入席后,首先上的菜是两个煮熟的鸡蛋黄。主人曰:这是“两个黄鹂鸣翠
柳”。第二道是壳内的白色薄膜,撕成一条,主人曰:这是“一行白鹭上青
天”。第三道是将蛋白剁碎主人曰: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是一
碗清水,上浮两个蛋的四半壳,主人曰: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家伙也确实说得出个道理来,客人只得付之一笑。

* * *


天津《今晚报》载:海轮顺通号船员购得国营某省某县(原来是点名的,
因存恕道计,姑隐其名)食品罐头厂生产的红烧牛肉一碗,准备在航行途中
享受一番。罐上注明净重397 克,内含精牛肉、食盐、鲜酱油、糖、作料等。
打开一看,罐内只有一条小鱼大小的板筋,一块果核大小的脆骨,其余全是
白水。船员们只得苦笑一阵,投入大海。

想不出这罐头合于哪一首诗,大概唯一可附会的是《红楼梦》的一副对
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1995 年10 月


噪音和价值判断

无声的世界是悲哀的,这无庸说;但嘈杂轰乱的噪音也是生态污染,这
大概也是常识。于是,人们厌恶扰人清梦的高音喇叭,厌恶令人肉麻齿浮的
高分贝的金属锉锯声,厌恶搅得人心慌意乱的喧嚷和吼叫,厌恶涎皮笑脸的
无休止的插科打诨,等等。人们即使不是为了公益,只是为了自卫,也有权
发发话,向社会作点诉求。听惯噪音、喜欢这种调调儿以及要显得本人大度
能容的人物,似乎也正不必讥嘲那些想耳根清净点而发话的人是自以为真理
在手,正义在胸,怒火中烧什么的。不是说应该是多样化、多元化的世界么?
那么有人对听不惯的噪音发点话也无妨纳入多样化多元化的声音里,不必嫉
恨吧。

有人爱制造噪音,并不因他人发嘘声或干涉而罢手。然而,社会上有些
人不满、反对、指责噪音对环境的危害,至少也是一点舆论力量,即使未必
能使发噪音者有所顾忌,乃至有所收敛,多少能唤起社会的若干注意,让人
们来关怀一下环境,想来没有什么害处。总比充耳不闻,容忍乃至怂恿噪音
的制造者,称许他的噪音捣乱得有理,鼓励他再起劲些为更像话吧。

当然,噪音也是一种价值判断。你说城市里放鞭炮吵得人心烦意乱,吓
得婴儿惊悸、老人心脏病猝发;他说这是制造欢乐祥和气氛。你说《周易》
科学占卜、《麻衣神相》现代化相面是宣传迷信,蛊惑人心;他说其中大有
玄妙,是科学尚未究明的超科学。如此等等,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各
人的判断就是不一样。但也该让大家判断判断,是非尽量求得共识。

城市放鞭炮和迷信活动之类是可以靠行政手段禁止或限制的,当然禁了
或限了也很难根绝,有人喜欢这些调调儿,你也拿他没有办法。那是必须假
以年月,待全民的文明水准提高以后才庶几能消歇的。有些东西则不能禁,
也无需禁,再说,禁也禁不掉。它利弊兼有,影响又广泛,只能容许其存在,
但不宜任其泛滥成灾,让噪音弥漫全社会,压倒正声。依靠什么才能做到使
噪音收敛呢?主要恐怕要靠舆论力量,靠明智的价值评断争取社会更多的认
同,这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