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我信我能我要 >

第12部分

我信我能我要-第12部分

小说: 我信我能我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间管理的起始点就是设立明确的目标。如果连目标都未明确,那么时间管理就无从谈起。当你设立了明确的目标以后,你还要为达到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你不仅要制定一年的计划、一个月的计划,你还要制定一周的计划、一天的计划。有了详细的行动计划,你才知道怎样合理地安排时间,你才不会无所事事。其次,你要遵循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呢?我先不告诉你,等你看完了这个实验以后我再告诉你。”
    说着,孙教授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瓦罐和一个装满石头的盘子,他把石头一个一个放进罐子,直到不能再放为止。
    “林刚,这个罐子是不是放满了?”
    “是的。”
    “是真的吗?”孙教授又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盘子,里面装着一些小石子。他把这些石子倒进瓦罐,摇了一摇,小石子纷纷跑进大石头之间的空隙。
    他笑着问我:“现在罐子满了吗?”
    这次我学聪明了:“可能还没有满吧。”
    “很好。”说着,他又从柜子里拿出一盘沙子,他把沙子倒进罐子,沙子纷纷跑进大小石头之间的空隙里。
    他再一次望着我问道:“林刚,罐子满了没有?”
    “没有!”我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了,所以这次回答得斩钉截铁,毫不拖泥带水。
    “好极了。”说完,他拎来一桶水,然后把水倒进了罐子。他指着这个装着石头、沙子和水的混合物的罐子问我:“看了我刚才做的这个实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倒是个难题,我抓着头发想了一想,说道:“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愿意钻,总还是有的。”
    “讲得不错,你动了脑筋,不过这个实验最主要的目的不在这里。你想一想,如果我不先放那些大石头而是小石头、沙子或是水,那结果会怎样呢?”
    “如果这样做的话,那么大石头就无法放进去。”
    “对!这才是问题关键之所在。我们只有先把大石头放进去,才可以在空隙里放进许多小石头、沙子和水。同样道理,我们在管理时间的时候也应该这样,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做最重要的事。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即能给我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最能帮助我实现目标的事。”
    “孙伯伯,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争取考取北京大学,所以我应该在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抓紧时间勤奋学习。”
    “十分正确。我希望你能时时刻刻记住这条原则。除此之外,你还要学会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孙伯伯,我们怎样做才能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
    “这个方法我已经在上第四课的时候给你讲过,还记得吗?”
    “是不是向成功者学习?”
    “对!向成功者学习可以节省你自己去摸索的时间。想当初我学电脑的时候,自己一边看书,一边摸索,花了很多时间也学不会,甚至连一些基本故障也无法排除。后来我请了一位计算机系的学生来教我,我只用几天工夫就学会了。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考取北大,你最好向已经考上北大的同学当面请教成功的秘诀,这比你关起门来自己琢磨更有效。”
    “孙伯伯,我明白了,我会想办法按照您所说的去做。”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了。给你布置一道作业,回去以后把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背出来,下次上课我可要检查的。”
~~~~~~~~~~~~~~~~~~~~~~~~~~~~~~~~
第七课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尽心尽力,力求完美

☆ 人们总是乐意把工作交给那些更认真负责的人。

  一个人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总是讨人喜欢。

  回到家,我马上找来了朱自清的《匆匆》,大声朗读起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的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一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河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了;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碗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家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够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读完以后,我似乎看见时间的影子正从我的面前缓缓走过,我伸手去捉它,却两手空空。再想想我的生命只有30295天,我不禁大吃一惊,难道让这宝贵的时间就这么一分一秒白白浪费?不!坚决不!我要做时间的主人,让它为我服务。

  周一的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上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名作《时钟》。我听着时钟滴答滴答的响声,钟摆每响一声,生命就缩短一秒。老师说,世上再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你出生的那一刻,在你尽情地摘取青春梦幻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的滴答着。人自出生那天起就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到了你在临终前呻吟着的时候,时钟也还将枯燥而平静地计算着分分秒秒。课文上完了,老师让我们谈谈对时间的看法。我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像那滚滚长江东流水,一去不复返。因此,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学会有效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正如宋代理学家朱熹所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我的“演讲”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知道了时间的价值后,我便想方设法地充分合理地利用时间。我总是在精力最旺盛、头脑最清醒的时候用功读书,而当我头昏脑胀的时候,我就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如听听歌,下下棋,打打球,散散步等,这叫“劳逸结合。”就这样,一周时间匆匆而过。到了周末,我如期来到孙教授家。

  “林刚,前面我给你上的这六堂课你觉得怎么样?”

  “孙伯伯,您给讲的这些内容对我太有帮助了,说句心里话,如果没有遇到您,我这辈子恐怕难有出头之日。”

  “你过奖了,我只不过把我的一些心得告诉你罢了。其实成功的法则很简单,这些法则如同古老的真理一样,一直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比较幸运,他们领悟到了这些法则,并且去运用这些法则,于是他们获得了成功;而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明白这些简单的道理,他们终身生活在失意、无奈或是痛苦之中。成功的人是相同的,不成功的人各有各的不同。”

  “孙伯伯,您是怎么发现这些成功的法则的?”

  “很简单,向成功者学习。我用七年多的时间,阅读了几百本本关于成功学的书籍杂志,研究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各种成功学理论,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把我认为最有价值的理念整理出来。这些成功学理念一共有十五条,我已经给你介绍了前面的六条,今天给你介绍第七条。首先给你讲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建筑师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请老板付给他退休工资。老板舍不得让这位技艺高超的老人走,但又不便挽留他,于是问他是否愿意帮忙再造一幢房子,他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他的心思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也是你的退休工资。”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造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只能住在自己亲手建造的这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这个结果是谁造成的?为什么会造成这个结果?”孙教授问。

  “这个结果是由他自己造成的。因为他在造房子的时候马马虎虎、随随便便。”

  “讲得好,下面是第二个故事。”

  ——两匹马各拉一辆大车。前面的一匹走得很好,而后面的一匹常常停下来。于是人们把后面一辆车上的货物挪到前面那辆车上去。等到后面那辆车上的东西都搬完了,后面那匹马便轻快地前进,并且对前面那匹马说:“你辛苦吧,流汗吧,越是努力干,人家越是要折磨你。”他们来到目的地的时候,主人说:“既然只用一匹马拉车,我养两匹马干嘛?不如好好地喂一匹,把另一匹宰掉,总还能拿张皮吧。”说完,他果真这样做了。

  “请问,后面的那匹马为什么会落得这么一个下场?”孙教授又问我。

  “因为这匹马对本职工作不肯尽心尽力,只想投机取巧。”

  “有道理,请听我讲第三个故事。”

  ——1805年,拿破仑撤走了驻扎在英吉利海峡东岸的大军,挥师直上多瑙河。尽管他日理万机,脑海里千头万绪,但他并没有仅仅下个命令,让手下人去具体执行就撒手不管了。他对于各个环节的细微方面,甚至连那些下级军官都认为太琐碎而不屑考虑的事情,他都一一过问了。甚至在军号吹响之前,他已经为每一支分队都计划好了明确的行军路线、准确的出发和到达的时间。他在事先就对这些细节作了通盘的考虑,军队完全按照他的命令行动。最后,这次令人瞩目的行军的结果就是著名的奥斯特里次大捷,这一战役决定了欧洲未来十年的局势。

  “拿破仑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孙教授问。

  “追求精确和完美是成功者的个性品质。”

  “讲得非常棒!接下来听最后一个故事。”

  ——1988年美国有66家公司竞夺国家品质奖,竞争非常激烈。美国国家品质奖象征着美国企业界的最高荣誉。要赢得此奖,公司必须使蓝带小组的人信服,他们能生产全国最高品质的产品。摩托罗拉公司于1981年就开始竞争该奖项,它派遣侦察小组分赴世界各地表现优异的制造机构进行考察,目的不仅是看他们怎么做,也要看他们如何精益求精。所有摩托罗拉公司的员工都面临着挑战,力求大幅度降低工作中的错误率。一批以时计酬的工人,专门负责指出错误并有奖赏。工程师将所设计的移动电话零件数目由1378个减至523个,结果是错误率降低了90%,但公司仍不满意。公司又设定了新的目标,就移动电话而言,目标是每生产100个零件,仅能容许三四个错误。也就是说要求所生产的电话的合格率达到999997%。所有摩托罗拉员工都收到一张小卡片,上面标示着公司的目标。公司还制作了一盒录像带,解释为什么99%的产品无故障仍嫌不足。这盒录像带指出,如果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以99%的品质来工作,那每年就会有20万份错误的医药处方,更别说会有3万名新生儿被医生或护士失手掉落在地上。试问,99%的品质对于将其性命托付给摩托罗拉无线电话的警察而言,是否足够?到了美国国家品质奖真正评审的时间,摩托罗拉产品的品质达到了无人可以匹敌的水准,轻易获胜。

  “请问摩托罗拉公司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我答道。

☆ 一个人要想取得一定成就,那就应该对自己负责,因为任何结果都是自己造成的。

  孙教授喝了杯水;接着给我讲道:

  “讲得对,今天我要告诉你的主题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尽心尽力,力求完美。你的生活是由你自己建造的。你怎样对待学习,学习就怎样回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