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知堂书话 >

第45部分

知堂书话-第45部分

小说: 知堂书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足未行而肚先走,李玄素两摆摇断玉鱼,往来三山街,邀喝人下马,
是其本等,山水之间着不得也。

材料太多太好,一抄就是五篇,只好带住,此虽是书札,实在无一非《悔谑》
中逸语也。卷首又有“致语”十篇,黄石斋评曰:

“此又笺启别体,冰心匠玉,香味吐金,望似白描,按之锦绚,苏黄小
品中吉光摘出,何以敌此。”其中如《鲁两生不肯行》,《严子陵还富春渚》,
《陶渊明解绶》诸篇,都颇有风趣,今惜不能多引。

谑庵一生以谑为业,固矣,但这件事可以从两边来看,一方面是由于天
性,一方面也有社会的背景。《文饭小品》卷二中有“风雅什”十三篇,是
仿《诗经》的,其《清流之什》(注曰,刺伪也。)云:

矫矫清流,其源僻兮。有斐君子,巧于索兮。
我欲舌之,而齿斮兮。
矫矫清流,其湍激兮。有斐君子,不胜藉兮。
我欲怒之,而笑哑兮。


所以有些他的戏谑乃是怒骂的变相,即所谓我欲怒之而笑哑兮也。但是有时
候也不能再笑哑了,乃转为齿■,而谑也简直是骂了。如《东人之什》(注
云,哀群小也)云:

东人之子,有蒜其头。西人之子,有葱其腿。
或拗其腧,或摇其尾。
东人之子,膝行而前。西人之子,蛇行宛延。
博猱一笑,博猱一怜。


书眉上有批云:“至此人面无血矣。门人马权奇识。”哀哉王君,至此谑虽
虐亦已无用,只能破口大骂,惟此辈即力批其颊亦不觉痛,则骂又岂有用哉。
由此观之,大家可以戏谑时还是天下太平,很值得庆贺也。

《文饭小品》卷二末有一首七律,题曰《偶过槐儿花坐》,系弘光乙酉

年作,有云:
舆图去半犹狂醉,
田赋生端总盗资。

此时虽谑庵亦不谑矣,而且比《东人之什》也骂得不很了,此时已是明朝的
末日也即是谑庵的末日近来了。
(二十五年十二月九日灯下,记于北平之苦雨斋)

□1937 年1 月刊《谈风》6 期,署名周作人
□收入《瓜豆集》

读檀弓

我久矣没有读《檀弓》了。我读《檀弓》还是在戊戌年的春天,在杭州
花牌楼寓内冬夏都开着的板窗下一张板桌上自己念的,不曾好好的背诵,读
过的大抵都已忘记,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前回一个星期三在学校里遇见适之,
他给了我一册《中国文学史选例》,这只是第一卷,所选自卜辞至《吕氏春
秋》,凡二十五项。其中第十六即是《檀弓》,计选了六则,即《曾子易箦》,
《子夏丧明》,《孔子梦奠》,《有子言似夫子》,《黔敖嗟来》,《原壤
歌狸首》是也。在从学校回家来的路上,我把这六篇读了一遍,觉得都很好,
后来又拿《檀弓》上下卷来理旧书,似乎以文章论好的也就不过是这几章罢
了。这里边我最喜欢的是曾子的故事: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
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
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
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
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
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
安而没。
这篇文章写得怎么好,应得由金圣叹批点才行,我不想来缠夹,我所感

叹的是写曾子很有意思。本来曾子是怎么一个人物我也并不知道,但根据从
《论语》得来的知识,曾子这临终的情形给予我很谐和的恰好的印象。我觉
得曾子该是这样情形,即使《檀弓》所记的原只是小说而不是史实。据说,
天上地下都无有神,有的但是拜神者的心情所投射出来的影。儒家虽然无神
亦非宗教,其记载古圣先贤言行的经传,实在也等于《本行》及《譬喻》等,
无非是弟子们为欲表现其理想之一境而作,文学的技工有高下,若其诚意乃
无所异。《檀弓》中记曾子者既善于写文章,其所意想的曾子又有严肃而蕴
藉的人格,令千载之下读者为之移情,犹之普贤行愿善能现示菩萨精神,亦
复是文学佳作也。《原壤歌狸首》一篇也是很好的文章,很能表出孔子的博
大处,比《论语》“宪问第十四”所载要好得多。其文曰: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淳。原壤登木曰:久矣予
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
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故
者毋失其为故也。

要知道这里的写得好,最好是与《论语》所记的比较一下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看老而不死这句话,可知那时原壤已经老了。戴望注:《礼》,六十杖于乡。
那么孔子也一定已是六十岁以上。胡骂乱打只有子路或者还未能免,孔子不
见得会如此,何况又是已在老年。我们看《檀弓》所记便大不相同,我觉得
孔子该是这样情形,正如上文关于曾子我已经说过。“执女手之卷然”下据
孔颖达《正义》云:

“孔子手执斤斧,如女子之手卷卷然而柔弱,以此欢说仲尼,故注云说
人辞也。”假如这里疏家没有把他先祖的事讲错,我们可以相信那时孔子的
年纪并不老,因为一是用女子之手比孔子,二是孔子手执斤斧,总不会是六


十岁后的事情。把两件故事合起来看,觉得孔子在以前既是那么宽和,到老
后反发火性,有点不合情理。不过我们也不能就说那一件是真,那一件是假,
反正都只是记者所见不同,写出理想的人物来时亦宽严各异耳。清嘉道间马
时芳著《续朴丽子》中有一则云:

传有之,孟子入室,因袒胸而欲出其妻,听母言而止。此盖周之末
季或秦汉间曲儒附会之言也。曲儒以矫情苟难为道,往往将圣贤妆点成
怪物。呜呼,若此类者岂可胜道哉。

马君主张宽恕平易,故以袒胸出妻为非,但亦有人以严切为理想,以为孟子
大贤必当如是,虽有诚意,却不免落于边见,被称为曲儒,两皆无怪也。记
原壤的故事两篇,见地不相同,不佞与马君的意思相似,不取扣胫之说,觉
得沐椁一篇为胜。读《论语》中所记孔子与诸隐逸周旋之事,特别是对于楚
狂接舆与长沮桀溺,都很有情意,并不滥用棒喝,何况原壤本是故人,益知
不遗故旧为可信,且与经传中表示出来的孔子的整个气象相调和也。

不佞未曾学书,学剑亦不成,如何可谈文艺?无已且来谈经吧,盖此是
文化遗产,人人都有分,都可得而接受处分之者也。(廿六年一月)

'附记'清乾隆时人秦书田,著《曝背馀谈》,卷下有一条云:

《檀弓》载曾子易箦一事,余深不然其说。若以此箦出季孙之赐,
等赵挺之之锦裘,则曾子当日便毅然辞之而不受,不待至是日而始欲易。
若等于孔子孟子之交际,即不易何害,乃明日之不能待耶。其诞妄明甚,
乃后儒因得正而毙一语,传为千古美谈,殆亦不度于情矣,乌知情之所
不有,即为理之所必无耶。

又云:“观隅坐执烛句,意只在作文字耳,奈之何曰经也。”秦君识见通达,
其主张理不离情甚是,唯上节似不免稍有误会,曾子之意盖在物不在人,谓
不当用大夫之箦耳。下节寥寥数语却很有理解,此本非经,只是很好的一篇
描写,若作历史事实看便误,秦君知道他是在作文字,与我们的意见正相近
也。(二十六年三月四日又记)

□1937 年2 月8 日刊《北平晨报》,署名知堂
□收入《秉烛谈》

莲花筏

去年厂甸时我在摊上看见一本书,心里想买,不知怎的一转头终于忘记
了,虽然这摊上的别的书也买了几本。不久厂甸就完了,我那本书便不再能
够遇见。今年的旧元旦天气很好,往厂甸去看看,一看就在路西的书摊上发
见了去年的那书,很是喜欢,赶紧买了回来。说起来也很平凡,这只是一册
善书,名曰《莲花筏》,略为特别的是颐道居士除文述所著而已。

我是颇有乡曲之见的人,近二十几年来喜搜集一点同乡人的著作,关于
邵无恙我得到他的《历代名媛杂咏》三卷,《梦馀诗钞》稿本八卷,《镜西
阁诗选》八卷。这末了一种乃是碧城仙馆所刻,题曰“陈文述编”,而实盖
出其子妇汪允庄手,陈序述刻集的经过有云:

“君之识余也,余子裴之甫在襁褓。君生平交游结纳,岂无一二知己,
乃残缣断简一再散佚,而掇拾裒辑转成于寒闺嫠妇之手。既请于余,复乞助
于余内弟龚君绣山,端侄小米,及闺友席怡珊夫人,并质钗珥以资手民,始
成此集,以供海内骚坛题品也。”这很使我注意汪女士的著作,便去找《自
然好学斋诗钞》来看,结果只能得到同治年间的重刊本,虽然她夫妇追悼紫
姬的《湘烟小录》的道光原刊却已找得了。诗我是不懂,但看诗钞觉得汪允
庄有几点特色,一是饮佩高青丘而痛恨明太祖朱元璋,二是表扬张士诚及其
部属,其三是从一出来的,即由高青丘而信吕岩及道教,是也。卷十,《雷
祖诞辰恭赋二律》有云:消尽全家文字孽,莲花同上度人船。注云,《莲花
筏》,翁大人所著。”又卷末《敬书翁大人莲花筏后》,有序云:

劝善之书,得未曾有,真救劫度世之宝筏也,即为跋语,更赋此诗:

此是西方大愿船,花开玉井不知年。

普陀大士瓶中露,太乙慈尊座下莲。

欲度世人先度己,能回心地可回天。

生机即是金丹诀,合证龙门救劫仙。
注云:“《莲花筏》销尽三千劫,小艮先生语也。”诗钞卷首颐道著《孝慧
汪宜人传》中有云:

“宜人之论文也,不袭前人成说,谓余古文不受八家牢笼,足以自成一
子,说理论事深切著明,此由见解通达,不尽关于文字。然端于翁文取《莲
花筏》而不取《葵藿编》,以《莲花筏》劝人为善,体用兼备,闵真人谓救
劫度世功行非凡,当非虚语。”这部《莲花筏》我终于得到手了,查其中并
无汪女士跋,却有摩钵道人管守性序,有云:

“今以所刻《莲花筏》见寄,意主度人,内蒙养、戒杀、善书、崇俭诸
篇,现身说法,于人心当有裨益,至儒佛诸篇所论虽是,然未免好辨。”又
云:

“然则此书虽佳,是儒家之糟粕,而非佛道两家之上乘。君近日究心数
学,虽出自希夷康节之传,于身心性命亦无益也。愿君之著书止于是也。”
所说不同,却亦颇妙。如断章取义我倒宁取摩钵之说,盖鄙见以为此类善书
都无益也,现在只因是颐道所作,故想略谈谈耳。

书中第一篇为《蒙养管见》,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在儿童自四五
至七八岁时所读书中,除《三字经》等以外尚有《感应篇》与《阴骘文》,
注云,“有以此二书为道家之书者,谬也。”第三篇《善书化劫说》力言善
书的功用,以为儒道佛三家书皆弗及,又说应当尊信之理,有云:


《感应篇》,太上所作,太上即老子,道家之祖,孔子所从问礼者

也。《功过格》,太微仙君以授真西山者也。《阴骘文》、《劝孝文》、

《劝惜字文》、《蕉窗十则》,文昌帝君所作,科名主宰,士子所归依

者也。《警世》、《觉世》诸经,关帝所训,国家所崇奉,与先师并列

者也。
颐道文集太贵,我尚未能买,但读其秣陵西泠诸诗集,觉得亦是慧业文人,
(此语姑且承误用之,)今所言何其鄙陋耶。此事殊出意外,盖我平时品评
文人高下,常以相信所谓文昌与关圣、喜谈果报者为下等,以为颐道居士当
不至于此也。第二篇《戒杀生四则》,意亦平常,但因此也比较地可读。不
佞本不反对戒杀,唯其理由须是大乘的,方有意思,若是吃了虾米只怕转生
为虾米去还债,仍不免为鄙夫之见耳。此文刻于道光丙申(一八三六),次
年丁酉刻《蕃厘小录》,首列戒杀放生诗二十四首,此四则亦复收入,寒斋
幸存一册。《莲花筏》中此外还有文十二篇,较重要的是《佛是药说》,论
儒佛及儒道书共五,《答友人辟佛书》,今不具论。正如《蕃厘小录》自序
所说,“近日儒门之士,无宋人理障之习,兼通二氏”,原是好事,唯抛开
《原道》而朗诵《阴骘文》,半斤等于八两,殊无足取。削发念佛,不佞自
己无此雅兴,但觉得还自成一路,若炼金丹求长生的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