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_净空法师(共159会) >

第83部分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_净空法师(共159会)-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我们自己如果起心动念也落在自私自利,也落在贪瞋痴慢,天天搞是非人我,我们自己一定要清楚,前途是什么?前途是三恶道。你走的路,走的是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这个世间很短暂,一百年光阴,一弹指就过去了。你到哪里去?到恶道去。谁教你到恶道去?你自作自受,没有任何一个人干涉你,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左右你。你作佛、你下地狱,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什么人都帮不上忙,什么人也障碍不了,佛菩萨对你也无能为力,这个一定要懂得。
  佛菩萨对众生的慈悲、对众生的加持是教学,教导我们。我们能接受教学,能够领悟,能够改过自新,「回头是岸」;从哪里回头?从六道回头,从十法界回头,我们向一真法界,这叫回头是岸。六道、十法界是什么?是妄想、分别、执著。「回头」就是我们要把妄想、分别、执著舍掉,要舍掉六道!六道最重要的业因就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造成六道轮回。「见惑」归纳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错误的想法;「思惑」:贪、瞋、痴、慢、疑,这五种,五大类。你把见思烦恼总共十大类统统放下了,统统舍掉了,从这里回头,这一回头就是十善业道。
  所以,如果对於「见思烦恼」不能够理解,这些名相很繁琐,也不太好懂,你就记住最简单的「十善业」。十善业的反面是十恶业。从杀、盗、淫回头,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从妄语、两舌、恶口回头,我们一生不打妄语,不自欺欺人,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你就真的回过头来了。「回头」,回头是佛菩萨,就不再作凡夫,我们要去作佛、作菩萨了。意三就是贪、瞋、痴。从贪、瞋、痴回过头来,不贪,不瞋,不痴。不但世间一切法不贪,出世间法也不贪,你的念怎么会不清净?这个时候才「一心正住」,对待一切众生,就跟诸佛菩萨一样,自己决定是一心正住。教化众生,他是菩萨种性,用「六度」教他;他是声闻种性,用「四谛」教他;他是天人种性,用「十善、四无量心」教他,这是教化众生的方便。与自己一心正住有没有妨碍?决定没有妨碍,这样才成就无量无边真实功德。
  我们的心究竟安住在哪里?《金刚经》上佛教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正住,「无所住」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难!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我们凡夫做不到,怎么办?佛这才为我们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是方便。诸位要知道,所有的佛法全是方便法,真实法说不出来的,能说得出来的,全是方便法。所以佛在经上才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能说得出来的,佛能表现出来的,全是方便法。聪明人从方便里面悟入真实,这就是佛的教学真谛,从方便悟入真实。没有方便,对我们来讲,我们就无从下手,所以方便法要用,不能执著。经上举的比喻很好,像过河,我们要用船,船是方便法,过了河之后,船就不要了。还能背个船上岸吗?佛法就像船一样,我们可以用它,不能执著它,执著它就错了,你就被它害了,这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必须教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禅宗六祖能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生度化众生的心。「无住」跟「生心」是一不是二。我们今天很困难,我们生心就不能无住了,心就有住,要无住就不能生心了,总是搞得两边合不拢,这是凡夫。诸佛菩萨生心跟无住是一不是二,生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生心。大家慢慢从这里面去体会,然后你才能够领略一点圆教的思想、圆教的义趣。
  空、有是同时的,这是大乘教里头常说的「不二法门」。所以欧阳竟无说:「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佛法就是佛法,世间任何一法不能够媲美的。」什么原因?世法是从意识里生的,佛法是从真性里头流露出来的,不同在这里。我们怎样能契入境界?要用一心。起个念头就是二心。可是这个地方要记住,我们一般人起念是妄想,不起念是无明,都不是一心;凡夫不是落在妄想这一边,就是落在无明这一边。
  真心到底是什么样子?大乘佛法里有个名相,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时」。「寂」就是无住,「照」就是生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是「无住生心,生心无住」。我们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要尽心尽力,认真努力去做,做的时候、做了以后,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是「寂照双融」的境界。凡夫做不到这个境界,凡夫做了一些好事帮助众生,觉得自己做了很多好事,功德很大,居功,念念不忘,著了相,你心就不清净。作跟无作是一不是二,决定不著相,没有执著;不但没有执著,连分别、妄想都没有,这才叫做「一心正住」,你的念就自在,念就如意。
  「四神足」四条里头,这两条最重要;前面跟我们讲的「欲」,第二个讲的「念」,这两条最重要,尤其是「念」。我们实在讲是非常幸运,在无量法门里面我们遇到净土法门,这个法门方便,这个法门是用一句佛号,教我们把心恒住佛号之中。这是不是有念?是的,是有念。用这一念止一切妄念,无论做什么事,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
  譬如说我们修六度,六度落实在生活当中,心里是阿弥陀佛;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学四摄法,心里也是阿弥陀佛;我们断十恶、修十善,心里还是阿弥陀佛;所有一切的修学,统统归到一句「阿弥陀佛」。心里头只有一个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不起第二个念头,这个人叫念佛人,这个人决定往生。不但往生,品位高!决定不生凡圣同居土。其他法门里头,找不到这样的方便;修学其他法门没有那么容易成就,这个法门容易。念念抓住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的命根,只有阿弥陀佛是真实,其他一切都虚妄,这才叫「老实念佛」,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一心就住在「阿弥陀佛」上,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间断。日常生活当中,依著经典的教导。我们今天归纳五个科目,日常生活决定不违背这五科。第一个科目「净业三福」,第二个科目「六和敬」,要真干!别人跟我不和,我跟他要和,我们各人走各人的路。他跟我不和,他要走六道,我要跟他和,我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各人走各人的路。我能帮他,我尽量帮他,实在帮不了,也不能受他的牵累,他堕三途,我不能跟他去。
  所以,自己应当要晓得,他拼命往三途钻,拉都拉不回来,「算了!不拉他,让他去吧!」这不是不慈悲,不让他去,自己就被他拉进去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放手,等他什么时候回头了,再去度他。帮助一个人绝对不是在一生一世,生生世世!什么时候他想回头,那个时候你去帮他,机缘成熟;不想回头的时候,诸佛菩萨都帮不上忙,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这也是经上佛常常说的,先度自己,自己不能得度,要想度别人无有是处。
  第三个科目「三学」,戒、定、慧三学。三学,《无量寿经》上几句话讲得非常具体:「善护三业」,戒学;「观法如化」,慧学;「三昧常寂」,定学。这个开示非常精彩!下面一个科目,「六波罗蜜」。最后一个科目,「普贤菩萨十愿」。我们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遵守这五个科目,这是菩萨道。别人不走,我走!我知道这是菩萨大道,我们要把心住在这个道上,这是利他,这一句「阿弥陀佛」是自利,自利跟利他是同时的。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念念不舍「阿弥陀佛」。好,今天时间到了。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一三集)  2000/12/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13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六面,经文第三行: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这个句子它是省略的,要完整的念,这个文在第十四面,十四面倒数第三行,「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再接这文就全了。「行十善道,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四神足」给诸位介绍了前面两条,今天我们看第三条,从第三条讲起。第三是「进」,进就是精进;第四条是「慧」,是智慧。「神足」这个意思就是「如意」。中国人在过年的时候常常祝福大家「事事如意」,「四神足」就是「事事如意」的意思。要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如意?前面把要领跟诸位说过,放下就如意了。放下,要记住,不是在事相上放下。事相上,实在讲没有障碍。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事实真相。障碍发生在哪里?障碍都是发生在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没有不自在的。
  中国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也许有人问:「假如我不跟人争,在这个世间一无所求,活得有什么意思?」似乎人活在世间就要争、就要求,这是西洋人的想法;这个想法,实在讲误导众生,造成这个世间无量的灾难,天灾人祸就是因为人争、求,感来的苦报。圣人教导我们是非常有道理,为什么?如果争、求,要真正能得到,那是好事情,应该去争,应该去求。怎么争、怎么求,也得不到,你何必去争?何必去求?
  为什么得不到?你命里头没有。诸位要知道,我们这一生当中怎么去争、怎么去求,都是缘。有缘没有因,你们看看这个世间人,哪个不争,哪个不求?几个人求到,几个人争到?绝对不是说一百个人争,一百个人都得到,一百个人求,一百个人也都得到,这个争跟求有意义,值得提倡的。一百个人争,得到的可能只有一、两个;一百个人求,能求得的可能也只有一、两个。我们就说这是或然率,这不是真实的。
  佛教给我们,「因」是过去生中种的。你求财富,你命里头有财,命里头有多少财,也是一定的,你想多得一点,得不到,你想少要一点,也不可能,该得多少,到时候自然现前;而且得到的还有时节因缘,有人年轻的时候发达,有人中年发达,有人晚年发达,时节因缘各个人不一样。所以古德说了两句话,「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都是讲事实真相。
  而在佛门里面,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们看看《了凡四训》,云谷禅师对袁了凡先生的一番开示,那是圣人之道。何以说「有求必应」?因为佛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想求,如理如法的求,就一定能得到。「我想得个瓜」,你不去种瓜,天天在那里祷告、求,天上会掉个瓜给你吃?哪有这种道理?这不可能的事情!佛怎么教你求?你想得瓜,教你种瓜,你才能得到。你要求财富,佛说财富的因是什么?财富的因是财布施,你才会得财富。
  这一世当中,我们看到有很多拥有亿万财富的人,他的财富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财布施的因,他布施得多,他布施得大,这个大是心量大,他布施得欢喜,他布施得自在,这一生发财好像不操心,自自然然财源就滚滚而来,就这么回事情。过去生中没有种因,这一生想尽方法也得不到,无论用什么手段都是枉然,只是造罪业而已。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会自在了,就会如意了。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不正当的方法统统舍弃掉,规规矩矩、如理如法的去求,种善因一定得善果,这个道理不可以不知道。
  今天讲「进」,进是精进,不断的在进步。进步就自在;退步就懊丧,就起烦恼,进步就快乐。什么地方求进步?给诸位说,真精进是心地的清净平等慈悲,我们要在这个地方求进步。再告诉你,物质的受用、精神的受用不必要求,自自然然都在其中。这就是佛家常说的,「功德」里面有福德,「福德」里头没有功德。有功德,哪有没有福德的道理?所以佛菩萨教我们修积功德。「功」,就是讲做功夫。什么是功夫?放下是功夫。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一切的不善,这是「功」;你所得到的智慧、德能、受用,那是「德」。你修「功」,然后你自然就有「德」;不修「功」,妄想求「德」是决定求不到的,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求进步,特别要留意到的,那个进步叫「精进」,著重在「精」,精是纯而不杂。我们是初学,初学是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从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