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博览群书2006年第01期 >

第4部分

博览群书2006年第01期-第4部分

小说: 博览群书2006年第01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晋南北朝以后,茶的采制和饮用逐渐程式化;中古时代的种种理念,也逐渐人为地融入种茶、制茶和饮茶,被附以强烈的人文性,成为形式独特的茶文化——茶道”(《汉唐佛寺文化史》)。理念人为地融入茶饮,遂有禅茶,恐怕这是茶的物质属性以及佛门环境引发了茶的禅味。茶以载道,茶以成禅。这比禅机创造禅茶或茶天生就是佛理禅心之说,要顺遂多了。儒茶道茶,想来也是这样吧。
  又有一次打开电视,正播放一个关于中华文化的节目,一位女士讲中国古代建筑之所以主要是木构,盖因“东方甲乙木”,木色青绿,属阳,具有轻灵、清新、温暖、向阳之特性,故木构建筑为中国文化之体现云云。有位作者为一本《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的书作序时说:建筑要容于易这个大框架之中来进行经营。中国古代何不大力发展砖石建筑,真正原因要到要到易这个大框架中去找。例如:
  东方——太阳升起的方位;
  青色——植物生长的颜色;
  春天——一年四季之初始;
  清晨——一天的开始。
  这都分配到五行中的木类(木气)里,充满光辉灿烂朝气蓬勃的内涵。自然是阳气的体现和生命之所在。用木盖房子也是阳气的体现和生命之所在,古人把活人用的住房称为阳宅即此理。
  我想中国古代建筑诚然主要是木构,但那真是“古已有之”,从文明开始前已然如此。至于中国古代建筑何以主要是木构,建筑史家的看法是当时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到处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木材易得,而另一种建材——石料较少而成材率低,因此木材就自然地成为中国建筑自古以来所采用的主要材料,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传统。至于“东方甲乙木”之类的五行学说,一般认为到战国以后才开始形成。把这种后出的思想加到“古已有之”的木构建筑上去,甚至认为“东方甲乙木”的观念产生了中国的木构建筑,这就好像给一个人戴上一顶帽子,合适不合适先不说,还要认为正是这顶帽子造出了这个人,恐怕有点匪夷所思了。由此可见,恐怕好些人是把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关系颠倒过来了。
  前面提到,有人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个“一定的”很重要,文化不仅是社会、经济的反映,而且是一定的反映。我想,这是说文化是历史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不是绝对的、永恒的、超时空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经济的反映,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尽管未见得总是同步的。文化当然有它的传承、继续,也一定会有它的变化、扬弃、否定。也一定会有新的文化因素的产生、发展。
  过去的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又是一个阶级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这样的社会的经济的条件下的产物,不能不具有农业社会和阶级社会的特色。到了今天,中国已经迈入现代化的门槛,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是我们创造新的文化的基础和材料,但又必须发展和改造,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推进今天的社会。
  


为什么我们可以在都市的街头喝一瓶矿泉水
■ 田 松
  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北京的街头轻易地喝一瓶来自某某深山的矿泉水?
  这样每天都无数次发生的事情,已经成了我们的生存方式。
  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北京的街头轻易地喝一瓶来自某某深山的矿泉水?简单的回答是,因为我们买得到,也买得起。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够买得到,并且买得起?这样追问下去,就会走遍从我们到水源之间的经济链条,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们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把深山里矿泉水开采出来,并以很低的成本运往各地。然而,这个回答只考虑了我们的经济链条的前半截,如果认真地回顾自己在北京的街头喝一瓶矿泉水的过程,也许会意识到,还有一个简单的动作被我们忽略了。
  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北京的街头轻易地喝一瓶矿泉水?这是因为,我们可以随手把空瓶子扔到任何一个垃圾筒里,这个被我们忽略了的动作关系到经济链条的后半截。下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把空瓶子扔到任何一个垃圾筒里?那是因为北京有一支庞大的环卫工人队伍,能把垃圾送到郊外的垃圾场里;为什么北京市能在郊外建一个垃圾场?因为北京市能够买得到也买得起做垃圾场的那块地;为什么北京市能够……这样追问下去,我们就走过经济链条的后半截。
  后半截的重要性一点儿不亚于前半截。如果北京没有郊外的垃圾场,如果不允许你把空瓶子扔到垃圾筒里,而是要求你必须背在身上,或者放在自己的家里,你是否还会轻易地喝下一瓶又一瓶矿泉水?恐怕瓶子多到一定的程度,即使让你白喝,你也会望瓶生畏的。
  这个经济链条同时也是物质和能源的转化链条。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句话说得已经有点滥了,不过还要接着说。以往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地球有限,资源有限,所以要精打细算,才能可持续发展。这种理解只考虑了物资与能源转化的前端,也就是经济链条的前半截。如果考虑到那后半截,物资与能源转化的末端,还要加上一条:容纳垃圾的能力也有限。
  一个人的活力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的:一是摄取食物,二是排出废物,即所谓新陈代谢。一个运转正常城市的有序也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的:一是有源源不断的物资与能源输入进来,二是把每个垃圾筒里的垃圾持续不断地排出城外。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简单应用。如同一个热机,热机的功率越高,需要输入的能源和资源越多,排出的废物也越多。在热机运转的过程中,垃圾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任何热机的效率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否则就成了永动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热机,它连接着物资和能源转化链条的两端,一端是低熵状态的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一端是高熵状态的垃圾。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越高,热机的功率越大,制造垃圾的能力越强。
  这里的垃圾可以作广义的理解。我们常说的垃圾是固态垃圾,也是在郊外的垃圾场被填埋的部分。而液态垃圾(废水)和气态垃圾(废气)则排放到江河湖海和天空之中,直接加入了全球化的物质流动,无论是否处理过,都会加重全球范围的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所以我们可以把污染理解为弥散状态的垃圾。
  上面的结论进一步推广,那么,全球范围内任何现代化地区,它的现代化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的:一是有全球其他非现代化地区和次现代化地区的物资和能源供应,二是能够把垃圾排放到那些地区去。因而,现代化是一个食物链,居于上游的国家和地区不但优先享用下游的资源,还有向下游排放垃圾。反过来,任何一个地区如果想获得现代化,必须找到自己的下游。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下游。
  在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间里,相对于人类的活动能力来说,地球几乎是无限的,因而发展也可以认为是无限的。这时,一个国家能够获得多大程度的发展,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当下所能利用的物资和能源。这时技术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方面,可以使资源和能源的开发更快更多;一方面,可以节约资源,发挥资源的效力。由于地球无限,总会找到新的地方做垃圾场,所以这时的垃圾问题只是一个简单的节约问题,而能源和资源问题则是战略问题。
  古典经济学理论正是建立在无限地球的前提之上的。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经济活动可以使不同地域互通有无,扬长补短,达到多赢。即使在瓜分比例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把蛋糕做大,使所有的地区都能吃到更多的蛋糕,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提高……这种多赢模式直到现在也为人们普遍接受。
  然而,当人类进入有限地球时代,蛋糕的大小立即出现了一个上限:人类只有的这一个地球!
  对于这个上限,很多人至今仍寄希望于未来的科学及技术。实际上,我们现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就是建立在尚未发明的未来技术之上的。好比按揭贷款,钱还没有挣到手,就已经当作自己的钱花了。人类已经透支了整个地球的资源和能源,也透支了地球容纳垃圾的空间。人们幻想了很多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和资源问题的未来技术,比如不断发明出替代性的能源和资源,让曾经发生过的用煤炭替代木柴、用塑料替代钢铁之类的事情再来N次。然而,这些幻想考虑的都是转化链条的前端。一旦考虑到末端,就会发现,无论技术多么发达,都只会减少垃圾的量,而不可能彻底消灭垃圾——否则,就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又成了永动机。能源问题或许可能通过新技术得到解决,比如一旦常温可控核聚变得以实现,所释放出的能量相对于人类的活动来说,又可以看作是无穷大。但是,这将导致资源问题和垃圾问题更加严重。因为输入热机的能量越多,也就要求有更多的原材料(资源),产生的垃圾也就越多。所以我断言,垃圾危机最终会超过能源危机和资源危机,成为未来社会最严峻的问题。我甚至断言,下一次的大规模战争将不是去抢夺能源和资源,而是去抢夺排放垃圾的场地。
  现代化注定是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这是我们思考全球化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全球化问题的大背景。
  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化意味着对地球资源的争夺。处于上游的现代化地区为了维持并且提高自己的现代化程度,必须保证自己能够顺利地从下游地区获得能源和资源,并能够把垃圾排放到下游去。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和能源汇入到了同一个转化链条。超市里来自全世界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使我们知道,全球化已经不是一个纸上的符号,而是我们具体的生存背景。而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华盛顿共识,就是要打开物资和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和转化的道路,加速它们的流动。毫无疑问,现有的国际规则注定是对上游有利的,因为规则首先是由它们制定的。
  传统地区加入现代化的食物链,只能从下游加入,这就意味着,要为上游提供能源和资源,同时要接受上游的垃圾。事实上,中国目前已经出现了广东贵屿这样的以处理洋垃圾为主要产业的地区。这些高熵状态的垃圾在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电)和物质(其中水是必不可少的)之后,提炼了少量低熵状态的物质,重新进入物质的全球流动,从而获得一定的利益,同时,留下更大量的更高熵状态的垃圾。这种产业是以环境的严重污染,生存空间的严重恶化为代价的。
  在全球现代化的食物链中处于中游乃至下游,是次现代化地区和非现代化地区一切问题的背景。
  我们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巨大的物质和能量转化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科学及其技术就像是这个链条的马达,它的进步,只是使链条运转得更快,而不能改变链条本身。相对而言,矿泉水只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产品。打开电视,会看到广告中一个又一个眩人眼目的新产品,刺激着人的欲望。电脑换代,手机更新,无一不都加速着这个链条的转动,把更多的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垃圾。现代文明就建立在自然的废墟之上,就建立在垃圾堆的旁边。
  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北京的街头轻易地喝一瓶矿泉水?那是因为依然还有天然水体可供开发利用,那是因为依然还能买到地皮排放垃圾。我想,应该思考的不仅是怎样找到或者获得更多的天然水体,怎样开发垃圾的堆放能力,减少垃圾的总额;更要思考,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北京的街头轻易地喝一瓶来自某某深山的矿泉水?
  


宗族权力与乡村秩序
■ 喻 中
  2005年夏天,笔者在农村调查中发现,随着“撤乡并镇”政策的推行,一个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国家权力逐渐集中于城市,疏离了乡村,因而对于村民的合法权利,不能给予有效的保障;对于乡村社区出现的纠纷,不能予以有效的化解。比如,某县公安局在一个中心镇上设有一个派出所,但长期以来,这个派出所只有5名警察,直到最近,这支警察队伍才扩充至12人。但是,在这个派出所管辖的区域内,共有8万余人,幅员面积将近700平方公里,从派出所驻地到最远的辖区边界约有70公里。当地人士普遍认为,这样的现状,即使所有的警察都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