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印顺法师 >

第13部分

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印顺法师-第13部分

小说: 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印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智德、断德的不究竟,依阿含及毗尼说,证阿罗汉果的圣者,能自记:‘我生已
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经律中也常以此赞叹阿罗汉。声闻学者
(一切有部)说:我生已尽,生是生分,指烦恼,所以是断集智。梵行──道已
立,是道已修成就了,是修道智。所作已办,约证涅槃灭谛说。出家所要作的,
是了生死而证涅槃,大事已办,为证灭智。不受后有,是知苦智。现在生死是本
有,未来生死是后有,苦果断尽无余,这一生死了,不再起未来生死,故名不受
后有。总合的说:于四谛能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究竟完成,为二乘圣者所
证得的境界。依本经说,二乘于四谛的知断证修,是没有做到究竟的。他还有生
死怖畏,“故”知“阿罗汉辟支佛,有余”变易“生”死“法不尽”,“故”仍
“有生”,不能说我生已尽。我生已尽,约知苦智说。

  阿含经摩呾理迦(瑜伽论八三)也有此说。“有余梵行不成”就,所以所修
的道“不纯”。契经每说“纯一梵行”,无漏道行,再没有一些烦恼夹杂,方名
为纯。二乘还有烦恼,所以修道还没有到达纯一究竟,不能说梵行已立。二乘为
了证涅槃灭,但还不是真正涅槃,如法华经说:“汝所得灭,非是真灭”。应作
的“事”,既“不”曾到达“究竟”,而“当”来还要“有所作”,这不能说所
作已办。不受后有,本经约断集智说。二乘虽断除了四住烦恼,而无明住地还未
断,“不”曾能完全“度过”“彼”烦恼大海,“当”来还有生死,还“有所断”,
这不能说不受后有。上来说明了二乘的智德未圆。因为不尽,不纯,不究竟,所
以二乘“去涅槃界”还“远”呢!涅槃界,即最清净的无漏法界,这即是二乘的
断德未成。法华经说:二乘所到达的是中途的化城,去宝所还有二百由旬。由于
二乘的有怖畏,得到了二乘智未圆、断未成的结论。也正因为智断没有圆成,所
以还有怖畏。

  癸二约权实以明义

  ‘何以故?惟有如来应等正觉得般涅槃,成就一切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不
成就一切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无量功德故;
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
不可思议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思议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
来得般涅槃,一切所应断过皆悉断灭,成就第一清净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过非
第一清净,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上面“何以”说阿罗汉辟支佛所得四智不圆满,及还没有证涅槃呢﹖因为,
“惟有如来应等正觉得般涅槃”,究竟的圆证涅槃,只有佛。梵语般,是入义。
涅槃,旧译为灭、为灭度。实含有二义:一、消散义,即种种苦痛都已消灭。二、
安乐义,即解脱苦痛而自在。所以玄奘译为圆寂,即德无不圆,累无不寂的意思。
本经举四种功德,说明如来所得的涅槃、也合此二义。如来能得般涅槃,因为他
“成就一切功德”。而“阿罗汉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德”,所以说去涅槃界远。
二乘实不能得般涅槃,而阿含经等说阿罗汉得涅槃,这“

  是佛”的“方便”说,是权巧的假说,不是究竟的真实说。

  这样的开权显实,一共有四节,文义都大同、差别的,第一是成就一切功德,
第二是“成就无量功德”,第三是“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一切,就功德的总相
说,该括一切的一切。无量,就一切功德中,每一功德又有无量差别。不思议,
是说这无量无边的功德,不是人天、二乘、菩萨所能思议的。这三节,总明佛般
涅槃的德无不圆。

  第四是第一清净功德:“惟有如来得般涅槃”,因为“一切所应断”的“过”
患,“皆悉断灭”。过即过患,指一切烦恼及习气,这一切是应断除的,而佛已
经都断除了,即涅槃的累无不尽义。“成就第一清净”,清净即一切众生本具的
法界性或如来藏性。虽本性清净,而佛的无漏法界,为最清净法界,是远离了一
切烦恼及所知障所显,所以名第一清净。“阿罗汉辟支佛”,还“有”剩“余”
的“过”患,不断所知障习,所以所证法性,“非第一清净”。

  一乘宝性论,初依宝鬘经释。次说:八地菩萨得一切功德,九地菩萨得无

  量功德,十地菩萨得不可思议功德,佛得第一清净功德。然这里是明佛的涅
槃胜过二乘,不须约菩萨地说。

  癸三辨深浅以结成‘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出过阿罗汉
辟支佛菩萨境界,是故阿罗汉辟支佛,去涅槃界远。’

  再结论说:“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也就因此,唯有佛“为一切众生”“所
瞻仰,出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境界”。出过即超胜义。如来般涅槃,是超胜过二
乘果德及大乘因地。菩萨,即大乘因位;就是最后身菩萨,也不如佛。约此义,
也可说会三乘归一佛乘。“是故阿罗汉辟支佛,去涅槃界远”。上文说佛超过三
乘境界,而结说,但明阿罗汉、辟支佛。这因为,二乘极果,自以为所证的涅槃
是究竟的,而菩萨从来即以成佛为究竟,不以菩萨为究竟;所以佛超胜菩萨,而
不须说菩萨去涅槃界远。所以说二乘涅槃是方便,是权说,不能说大乘涅槃是方
便权说。古代于三乘外,别立究竟一乘,实在无稽!

  壬二广明癸一略标有余教‘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者,
亦是如来方便有余不了义说。’

  上来略说,特重二乘的涅槃非真;此下广明,特重二乘的四智未圆。佛在阿
含经等,曾说:“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观察解脱,即阿
罗汉所证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中的解脱知见。阿罗汉辟支
佛,确切地知道:我已得解脱,知道自己解脱到什么程度。究竟二字,可通上下
文读。若顺上说: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即是说明二乘解脱知见的内
容,自觉于四谛智得究竟。若顺下说:究竟得苏息处,即明究竟涅槃。息即休息,
苏即苏醒,苏息处,意指从生死中得解脱而有的自在,也即是涅槃。法华经火宅
喻说:诸儿为得车乘玩好,出于火宅,露地而生,即是此意。经中虽曾这样说,
但这当然也“是如来方便有余不了义说”。方便说,对真实说,是权巧方便的假
说。如来说法,有有余意无余意二类。有余意说,不能

  如语文的表面作解,因为这是或约少分,或约特殊等而说。无余意说,即可
如所说解义,更无余意。有余意说,是方便假说:无余意说,是究竟说。不了义
说,对了义说。了、即完了,对于所说的,已经究竟显了而无遗余,也即是究竟
彻底的意思。如说诸法无我,这是了义说:若说有有情有众生,即是不了义说。
现在说: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这是如来的方便说非真实说:
是有余意说非无余意说,是不了义说非了义说。

  癸二别释权实义子一约分段生死通昔说丑一别说二死‘何以故?有二种死,
何等为二?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议变易死者,
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

  通释上来所说的方便说,从二种生死去说明:平常说了生死,其实“有二

  种死”。一般都称为二种生死,本经但说死。可作如此释:从生到死,一般
都特别感到老死的恐怖,所以这里但约二种死说。“二”种死是:“分段死,不
思议变易死”。分段死,即如我们的生死,三事和合结生名生,生了以后经数十
百年,寿暖识三离灭名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一期一期的生死,是分为一段
一段的,也可说是分位生死。这种分段生死,如一般凡夫,二乘中,未证得无余
依涅槃的都是。变易生死,是没有这分段相的。虽前后延续,无分段的生灭相,
然而还在刹那不住的生灭变化著。此如生灭,一般人的分段死,如分位生灭;变
易死,如刹那刹那变化的刹那生灭。一般所说的阿罗汉辟支佛入无余涅槃,即没
有了分段生死,而还有微细生灭的前后相续。这种微细的生死,不是凡夫、二乘
所能思惟的,所以名不思议。本经解释说:“分段死”,“谓虚伪众生”,虚伪
即虚妄,是不真实义。唐译为相续。相续有三种:即烦恼相续,业相续,苦相续。
合三相续为分段生死。凡夫而外,二乘入无余依涅槃前,菩萨未得无生法忍前,
郁是分段生死。“不思议变易死”,是“阿罗汉、辟

  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一般所说的入无余依涅槃的阿罗汉辟支佛,即起
意生身的变易生死。大力菩萨,即悲愿神通自在的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大力
菩萨,这三种圣人,都还有变易生死。意生身,或译意成身,这种身是很微妙的。
意有三种作用:一、无碍,二、迅速,三、遍到。三种圣人所得的微妙身,如我
们的意识,不受时空的限碍而迅速一样,随意所成,所以名意生身。意生身还是
生灭变化的,一直到“究竟无上菩提”──成佛,生灭变化的意生身才没有。因
为,唯有佛地,障习都清净了,功德都圆满了,无欠无余,再没有变易的可能,
所以赞佛为常恒不变清凉。

  这里,应一谈意生身。一、阿含经中,意生身也是有的。什么是意生身?有
处约中有身说:如从人中死到傍生中受生,在这人死以后,未生畜生间,也有生
死身,名中有,或称意成身。或约色无色界身说:阿含经也说二种涅槃:一、有
余涅槃,二、无余涅槃。约古典的阿含经义说:得不还果名有余涅槃;得阿罗汉
果,名无余涅槃。三果圣人,上生而更不还来欲界受生,所得上界身

  ,即名意生身。佛在世时,优陀夷与舍利弗,曾诤论意生身有色无色的问题,
优陀夷硬说意生身是无色的,被佛呵斥。这样,阿那含果得有余涅槃,有意生身;
阿罗汉果得无余涅槃,意生身也没有了。今胜鬘经略为不同:阿罗汉辟支佛是有
余涅槃,有变易生死,名意生身;证得无上菩提,才是无余涅槃,无意生身。由
此可知,阿含经中,约声闻行者,辨有余无余,及意生身。而大乘同据这种旧说,
而予以新的解说,约二乘果与佛果,而辨有余无余与意生身。所以我常说:佛法
本无大小,一切是依著同一的传说,而作不同的解说。

  二、大力菩萨意生身,约菩萨位次说,这略有二说:古典的解说,如大智度
论说:‘七地菩萨舍虫身’。他是主张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的,舍虫身即舍分段
身。一般众生的身体,是一大虫聚。因为是虫聚,所以有病有老有死。今七地菩
萨舍虫身而得法性生身──意生身,虽有刹那生灭,而不再有一般的病老死苦。
由此,七地菩萨以前有分段生死,七地以后有变易生死的意生身。法鼓经也如此
说:‘七种学人及七住地菩萨,犹如生酥。得意生身阿罗汉辟支佛

  得自在力及九住十住菩萨,犹如熟酥’。前面说七种学人(小乘)及(大乘)
七住地菩萨如生酥,后面又说及九住十住菩萨,可见得意生身的阿罗汉辟支佛,
及得自在力的菩萨,即第八(住)地。这是从来有异说的,或说七地得无生忍,
或说八地得无生法忍。此七地或八地以上,祇有变易生死的意生身,大体还是一
致。但在法相的经论中,所说又不同。如真谛译的无上依经,佛性论,及功德贤
译的楞伽经,都明显的说初地菩萨得意生身。楞伽经专约菩萨说有三种意生身:
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指初地到六地的菩萨。二、觉法自性意生身,即七地与
八地菩萨。八地的意生身,与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涅槃相等。三、种类俱生无作
行意生身,这是九地十地菩萨的意生身。如依此说,那末本经名大力菩萨:应等
于楞伽的觉法自性意生身。此二说本有不同,然古人的会通,或依龙树说:钝根
七地得无生法忍,利根初地得无生法忍。唯识者说:智增上菩萨,初地得意生身;
悲增上菩萨,八地得意生身。

  丑二成立四智

  ‘二种死中,以分段死故,说阿罗汉辟支佛智我生已尽;得有余果证故,说
梵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办,七种学人先所未作,虚伪烦恼断故,说所作已办;
阿罗汉辟支佛所断烦恼,更不能受后有故,说不受后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