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 >

第31部分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第31部分

小说: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的多数。因此,他又提出,本来我们的意见,要提这九个同志都到政治局的,这样可以提拔工农干部,他们有实际经验,又可以学习领导工作。 
  毛泽东对张国焘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说:“你这是开的督军团会议!” 
  意思是批评他向中央要权。又耐心地说,红四方面军中的这些好同志,可以接受到中央机关及其他部门来。 
  会议经过讨论,同意增补徐向前、陈昌浩、周纯全为中央委员,何畏、李先念、傅钟为候补中央委员;陈昌浩、周纯全为政治局委员。会议还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总部,由周恩来兼任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昌浩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周纯全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张国焘在沙窝会议上没有达到全部目的,而且受到严肃批评,满肚子不高兴,脸色阴沉,不愿说话。陈昌浩也对徐向前发泄不满,说中央听不进国焘的意见,会上吵得很凶。张国焘多年以后在回忆沙窝会议时,对在这次会议上起了首要作用的毛泽东犹咬牙切齿”恶狠狠地咒骂为“独裁者”,是“特殊的军事第一主义者。”① 
  沙窝会议后,为执行夏洮战役计划,全军分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右路军由党中央、毛泽东率领,由徐向前、陈昌浩指挥;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率领,刘伯承随左路军行动。右路军以毛儿盖为中心集结,向班佑、巴西前进。左路军以马塘、卓克基为中心集结,向阿坝地区开进,向甘南进军。 
  沙窝会议前,徐向前见一方面军保存干部较多,兵员较少,便和陈昌浩商量,建议从一方面军派些干部来四方面军工作,从四方面军调几个团补充一方面军。中央同意从四方面军抽三个建制团过去,即四军第三十二团,三十军第二百七十团,三十三军第二百九十四团,共3800人。沙窝会议前后, 
  ①张国焘:《我的回忆》(三)第253页。 
  这三个团陆续补充到一、三军团,毛泽东指示一、三军团说:“团结是很重要的,是党的事业胜利的保证,你们必须搞好团结;你们搞好了整编后的团结,就是一、四方面军亲密团结的标志。”①这几个团补充到一、三军团后,受到了热烈欢迎,互相团结友受,融洽无间。 
  张国焘对沙窝会议非常不满,他一回到毛儿盖,立即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露骨地进行分裂党的活动。他不顾沙窝会议的明确规定,又提出西出阿坝,北占夏河,向青海、甘肃边远地区西进的错误主张,拖延红军主力的北上行动。 
  针对张国焘的错误主张,8月15日,中共中央电示张国焘:“不论从地形、气候、敌情、粮食任何方面计算,均须即以主力从班佑向夏河急进。”“一、四方面军主力均宜走右路。左路阿坝只出一部,掩护后方前进。”还强调指出:目前应专力北向,万不宜抽兵回击抚边、理番之敌。只有北上是实现党的主张的最好保证。要求“全部应即开始出动”。 
  徐向前也一再催促张国焘、陈昌浩赶快向北出动,他对张国焘、陈昌浩说:“现在不是吵架的时候,这里没有吃的,得赶紧走,我们在前面打仗,找块有粮食吃的地方,你们再吵好不好呀!”当时已到了闹粮荒的严重地步,部队天天吃野菜、黄麻,嘴都吃肿了。供应中央机关的粮食也将告罄。郑义斋、吴先恩这些“老后勤”愁得不行,徐向前也着急得很,他说:“我想,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要命第一。我再催促张国焘、陈昌浩早走,以后再吵,原因就在这里。”① 
  张国焘终于迈出了非常难迈的第一步,开始率部北上。朱德和张国焘率红军总部去左路军,党中央和前敌总指挥部率右路军北上。 
  为了实现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方针,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博古、王稼祥、陈昌浩、凯丰、邓发,还有李富春、徐向前、林彪、聂荣臻、李先念等。周恩来因病、朱德、张国焘、刘伯承去左路军,均没有参加会议。会议集中讨论战略方针和夏洮战役的作战行动问题。 
  会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夏洮战役计划的报告。他说,我们向北行动以后,目前存在着两个方向:一个是执行夏洮战役计划,积极占取以岷州为中心的洮河流域东岸,然后依托这一地区向陕、甘边发展,以实现创造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目的;另一个是向黄河以西,向青海、新疆、宁夏方向发展。他认为,向东是转入反攻,向西是退却。蒋敌之部署正是迫我向黄河以西。向西去,无论敌情、地理、民族、经济、政治等条件,都对我极其不利。向东发展,则可以洮河流域作为开创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基础。这一区域,背靠草地,四川军阀很难来,而北靠黄河,便于作战。同时,临近青海的回民区,党的民族政策得当,回民不致于反对我们。如东进受阻。以黄河以西作战略退路,也是好的。因此主力应向黄河以东,支队应向黄河以西去破坏敌人的封锁计划。还指出,洮河作战步骤,极大关系于将来的行动。我军应出敌不意,横跨草地,北出陕甘。 
  陈昌浩、王稼祥、凯丰、林彪、博古、徐向前相继在会上发言,一致赞同毛泽东的报告,主张以岷州洮河为中心向东发展,并强调指出,不应把向 
  ①胡炳云:《铁流长征指路明灯》,《甘肃日报》1981年6月29日 
  ①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第439页。 
  东向西看成一个小问题,这是一个根本原则问题,应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向东发展。还认为,要达到夏洮战役的战略目的,左路军一定要向右路军靠拢,左路军的行动应以右路军的进展而转移。徐向前表示完全赞成毛泽东的意见,他说:“原则上的问题,中央早已决定,战略方针当然是向东。我军北出甘南后,应坚决沿洮河右岸东向,突破岷州王均部的防线,向东发展。万一不成,再从河左岸向东突击。”陈昌浩也完全同意毛泽东的意见,主张快速北进,集结最大兵力,向东突击,以实现中央既定方针。 
  会议气氛良好,意见一致,毛泽东挺高兴,特地表扬了陈昌浩的发言。毛泽东在会上作结论时说:今天讨论意见是一致的。第一、向东还是向西,是全局中的关键。向东,是积极的方针,我们必须要采取这一方针。否则,将被敌迫我向西,陷红军于不利境地。第二、为配合全国红军,全国革命运动,亦应向东。第三、从洮河左岸或右岸前进,可视情况而定,如有可能,即采取包座至岷州的路线北出。这一路线,可集中三个军,甚至全部集中走这路线。昌浩同志最大限度集结兵力的意见,是正确的。占领西宁,目前是不对的。第四,左路军应向右路军靠拢。阿坝可速打一下,后续部队应不经阿坝而向右铭军靠拢。左路军应看成战略预备队,战役预备队还赶不到,不能指望。总之,必须坚决向东打,以岷州,洮河地区为中心向东发展,决不应因遇到一些困难,转而向西。 
  最后,会议通过了以毛泽东的发言为基本内容而形成的《中央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补充决定指出:“在目前敌我具体的情形下,为实现六月二十八日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基本的决定,要求我们的主力迅速占取以岷州为中心之洮河流域(主要是洮河东岸)地区,并依据这个地区向东进攻,以便取得甘陕之广大地区,为中国苏维埃继续发展之有力的支柱与根据地。”“为着实现这个战略决定,当前的战役是一个有决定意义的关键。目前战役之疏忽与失着,将使整个战略实现困难,甚至失败。因之,当前的战役应力争控制洮河,首先是其东岸地区,粉碎敌人兰州、松潘封锁线之计划,以处于有利的机动的地位,而便利于继续战胜敌人,集结最大限度的主力于这个主要方向,坚决与果敢的作战,灵活与巧妙的机动,是这个战役胜利之保证。”“政治局认为,在目前将我们主力西渡黄河,深入青、宁、新僻地,是不适当的,是极不利的(但政治局并不拒绝并认为必须派遣一个支队到这个地区去活动)。??目前采取这种方针是错误的,是一个危险的退却方针。这个方针之政治的来源是畏惧敌人,夸大敌人力量,失去对自己力量及胜利的信心的右倾机会主义。”最后,政治局号召全体党员、红色指战员,“团结在中央的路线之下,歼灭敌人,实现赤化川陕甘,而为苏维埃中国确定巩固不拔之基础。” 
  毛儿盖会议改变了夏洮战役的具体部署,变右路军为北进主力,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了毛泽东关于战略方针和改变战役部署的主张的正确性。 
  8月20日和21日,徐向前、陈昌浩连电朱德、张国焘,告以毛儿盖会议作出的新决定,即以岷州为根据地向东发展,首先以岷、洮、哈达铺为主要目标,争取在洮河东岸与敌决战,目前主力西向或分兵出西宁,均不妥当。左路军占领阿坝后,不必肃清该地区之敌,可速向右路军靠拢,以便集中力量灭敌,速出甘南。接着,中央政治局也将《中央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的精神电告朱德、张国焘。 

横跨草地攻占包座 
  毛儿盖会议之后,右路军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向大草原进军。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苦的一段行军。红军长征经过的这块草地,是一块纵横数百里,人迹罕至,没有房屋,没有牧民,没有羊群的一片大沼泽地,被深草覆盖着。水呈酱黄色,草底下是草根和腐草结成的软绵绵的泥潭。人和马在草地上行进必须把脚踏在每丛草的根部,踏着草垛前进。否则,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泥潭,一旦陷入泥潭,如果没有人救助,就会越陷越深,遭到灭顶之灾。气候变化急骤,象小孩子的脸,变化无常,忽而太阳高照,晴空万里,忽而浓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这里茫茫荒野,找不到粮食,野菜、皮带成了指战员充饥的食物。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实地看过草地后,这样描绘:“一望无际的草地是一幅鲜花织成的魔毯”,“草地的气候比爱生气的苏州美女的情绪还要变化无常”。 
  毛泽东对草地行军极为重视,因为中国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大军经历过草地行军。他亲自抓右路军草地行军中的重大问题。他到前敌总指挥部,与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一起研究右路军北上的具体部署和行军路线,决定派叶剑英为过草地的先遣司令。 
  他亲自向过草地先遣团——第一军第四团政委杨成武交代任务。他对杨成武说:“这一次你们红四团还是先头团。要知道草地是阴雾腾腾、水草丛生、方向莫辨的一片泽国,你们必须从茫茫的草地上走出一条北上的行军路线来。” 
  毛泽东说:“北上抗日的路线是正确的路线,是中央研究了当前的形势后决定的。??敌人判断我们不敢冒险走横跨草地,北出陕甘的这一着棋。但是,敌人是永远摸不到我们的底的,我们偏要走敌人认为不敢走的道路。”毛泽东分析了过草地可能遇到的困难,指出:“克服困难最根本的办法,是把可能碰到的一切困难向同志们讲清楚,把中央为什么决定要过草地北上抗日的道理向同志们讲清楚。只要同志们明确了这些,我相信没有什么困难能挡得住红军指战员的。”“要尽量想办法多准备些粮食和衣服,减少草地行军的困难!” 
  杨成武汇报找了一个60多岁的藏民当向导,准备以八名战士用担架抬他带路时,毛泽东说:“这样好!要告诉抬担架的同志稳当些,要教育大家尊重少数民族,团结好少数民族。”又嘱咐说:“一个向导解决不了大部队行军的问题,你们必须多做一些‘由此前进’并附有箭头的路标,每逢岔路,插上一个,要插得牢靠些,好让后面的部队跟着路标,顺利前进。” 
  毛泽东要杨成武到徐总指挥那里去一下,去接受具体指示。最后毛泽东叮嘱说:“望你完成任务。”①杨成武接受了任务,迅速返回部队,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于8月21日开始向草地前进。毛泽东还抓了部队的粮食和衣服的准备。一天,前方部队给中央送来一头牦牛,警卫队把它宰杀以后,将牛皮和内脏煮好分吃,牛肉每人分一块,晒成牛肉干当干粮。毛泽东吩咐首先要照顾休养连的伤病员和老同志。警卫队长分好后一份一份的送到每个人的手 
  ①杨成武:《忆长征》第176—180页 
  里。因贺子珍重伤后身体虚弱,警卫队长给她的比给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几位老同志稍微多了一点。毛泽东知道这事后非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