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231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止」是什么意思?是摄散。散是什么?胡思乱想,心散乱。我们把散乱的心收回来,这叫止。正是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我们能把放出去的心,就是你的心都往外跑,把这往外跑的放心收回来,这就是学问,就是此地讲的奢摩他,奢摩他就是收心。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眼见色,看到合乎自己意思的,贪爱的心就生起来,心就跟著外面境界跑了,你常常想念它。看到与自己不喜欢的境界就讨厌,瞋恚的心就生起来;看到别人比我们好,嫉妒心就生起来;看到别人不如我们,傲慢心生出来,这统统叫散乱心。一天到晚那个心就像波浪一样,起伏不定,止不下来,你的心都在动!
  止是什么?止就是让我们心恢复到平静,这个叫止。什么时候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顺境、善缘,好境界,通常我们心里很欢喜的,不生贪恋;贪恋是风浪,不起风浪。逆境、恶缘,我们讲冤家对头,遇到之后,瞋恚心生起来。在这个时候你能够保持住不生瞋恚,你的心就止住了。这个要学!心行称理,在佛门里面讲就是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理!行是十善业,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心果然能够心行都跟菩提心、都跟十善业相应,你的心就止了。止於菩提,止於十善,这就对了,应当要知道学习的。
  第二个意思,「止不滞寂,不碍观事」。止就是寂,虽然是止寂,它起作用,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像水一样风平浪静。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做到什么样的程度?不执著、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这心是平静的,这是止寂;可是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碍观事。止是定,观是慧;止是如如不动,观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诸佛菩萨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应当如是学就对了,这就是佛菩萨的境界。他们也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我们也是,但是我们的心不定,心不定就胡思乱想,那就是心里起的波浪。如果说是大的忿恨,发脾气,那就是大风大浪。
  心只要有七情五欲,心就不平,不净了,止寂没有了。能不能观事?能,往往把事情观错了。这个事情明明摆在你面前,看错了,听错了,会错了意思。这样的事情多不多?太多了。不要问别人,问问自己,自己常常就是这样的。什么原因?读了这些书就知道,心不清净。心清净,你看也好,听也好,真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过失。心不清净,听错了,意思会错了,常常出错误。在哪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天天都遇到。以后遇到这个事情,你心里清楚了,你不要怪人。为什么?他心不定。我们自己可不能学他,心一定要清净,妄念愈少愈好,妄念是烦恼。妄念少,智慧就增长,为什么?观事明了通达,没有障碍,这就是智慧,智慧开了。
  下面第三句,「由理事交彻而必俱遂,使止观无碍而双运」。理一定有事,事一定有理,理中有事,事中有理,这叫理事交彻。没有说是单独有事,没有理;单独有理,没有事,这是讲不通的。这是我们所缘之境,必然使止观无碍而双运,止观是能观的,理事是所观的。前面我也给诸位报告过,止就是放下,观就是看破,这是从前章嘉大师教我修学的方法。他没有讲止观,要用止观这个名词,恐怕我也听不懂,那会很费事,我是个初学,刚刚接触佛法。他换个名相来讲,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这就是他的智慧。
  放下什么?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七情五欲。你的心平静了,就止了。只要你真能放下,你的智慧就现前,看也好,听也好,思惟也好,确实都比人高一等,智慧超人!智慧从哪来的?自己本有的。我们的智慧为什么失掉?妄念太多,止不住。心里的妄想分别执著太多太多了,所以只有妄想,没有智慧,道理就在此地。功夫得力的人,止观真的是功夫得力,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又帮助你看破,这就是止观双运,止观无碍。一切时、一切处,心如如不动,不会被外面境界影响。无论是顺境、逆境,无论是善缘、还是恶缘,决定不影响,心里头如如不动。他为什么能做到?我们这个世间人为什么做不到?「这我能不想吗?这个事情与我有关系,能不想吗?」所以他止不住。止不住是他没有看破,他不晓得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心经》上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世尊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经》,我们读了,我做了个总结,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要是能够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有什么放不下的?你放下,对了;你不放下,错了。真的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放不下的是庸人,放得下的叫圣人。圣人,圣的意思就是明白,圣人是明白人;放不下,庸人是愚痴人,凡圣的差别就在此地。所以我们要学,这叫真正修行,真正用功。
  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念佛就是修止观。当我们心里起了妄想分别,赶快「南无阿弥陀佛」,打掉了,把那个杂念取而代之。这就是古大德常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妄念起来不要紧,因为是凡夫,当然会起妄念。如果不起妄念,那是圣人,那你修成功了,凡夫哪有不起妄念的道理!可是妄念一起来,你就能觉察到,这叫觉悟!一觉察,马上一句佛号把它打下去,取而代之,不叫这个妄念继续。让阿弥陀佛的佛号声声继续,妄念就不起来,这叫功夫。
  念久了,一般大概多久?在我们看看古大德,十之八九,三年。三年你真用功,就是用这一句阿弥陀佛去压妄想。念头起来,不管是善念、是恶念,都不要管,只要念头一起,「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三年,功夫好的得一心,一心不乱,这里面得事一心的人多,得理一心的人少。功夫浅的,就是最浅的一心不乱,我们一般人称为功夫成片,这个意思是什么?你的妄念,念佛的功夫刚刚好达到能伏住了。念头不起则已,起的时候都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不会起其他的念头,这叫功夫成片。这是最低的,最初级的一心不乱,这样的功夫决定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我说这个话,希望同学们要留意,要认真的听。为什么?没有这个功夫不能往生。你每天念十万声佛号,一面念佛号,一面还打妄想,没有用。要念到什么?念到佛号没有妄想了,你就有把握往生!念佛时候还有妄想,没把握。这个不能不知道,这叫真功夫。
  做真功夫的时候,净宗这个法门殊胜。为什么?它不碍事,不妨碍你工作,我一面工作,一面就可以用功。尤其是不需要用思考,用劳力,不用思考,那更容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净土圣贤录》里面记载著一个铁匠,打铁的,很辛苦。有一天遇到一位出家人,他递一碗水给出家人喝,向他请教。我打铁太辛苦了,有没有方法帮我解脱?这位法师就教他念阿弥陀佛,他说你铁锤打下去,阿弥陀佛,拿起来,阿弥陀佛。他就这么学会了,每天打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别人就问他:你这一面打铁一面念佛,不是太累了吗?他说不会,从前打铁累,从我念佛,打铁就不累了。三年之后,他站著往生。就在打铁的时候,一锤下去,阿弥陀佛,他就不动了,往生了,站著走的。好像还说了一首偈,「叮叮铛铛,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一锤下去,走了。这是什么?功夫成片。
  你看《净土圣贤录》,看《往生传》,十之七八,三年,三年到五年功夫就成就了。那我们念佛不止三年,不止五年,为什么现在连西方极乐世界消息都没有?没有止。佛号是天天念,叫散念,没有办法成就功夫。如何能成就功夫?那你就要懂得摄心,这句佛号确实是帮助我们摄心的。念头一起来,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念头取而代之;念头没有了,剩下来就是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能叫妄念不起,妄念不是断了,没断,伏住了,像石头压草,这里压住了。每个人做功夫都从这里开始,这个叫功夫得力;压不住妄念,功夫不得力。
  现在我们看念佛的人很多,压不住烦恼,你细细看看。碰到有个人动作、说话不小心,得罪他,马上脾气就发起来;看到了喜欢东西,贪心马上就起来,没有功夫。没有功夫是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诱惑,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依旧起贪瞋痴慢,依旧起妄想分别执著,这佛叫白念了。古大德说,顶多阿赖耶识里面下个念佛种子,这一生当中不起现行,这一生当中没有办法,这个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我们要真正懂得念佛,止观两个字的意思一定要晓得。
  观,我不是避开,避开是错误的。我在这个境界里面和光同尘,我看得清楚,听得清楚。但是怎么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人家恭敬我,阿弥陀佛;人家恨我,阿弥陀佛,不要理会外头境界,反正我回答,笑咪咪的,就是一声阿弥陀佛。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烦恼习气不起现行,功夫得力,这才能往生,我们念佛的终极的目标、期望能落实。如果念佛归念佛,起心动念还是归起心动念,这个不行,这不是办法。所以止观双运,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
  记得布袋和尚当年在世的时候,南宋的时代,他跟岳飞同一个时代。也没有人知道他姓什么,他叫什么名字,没有人知道。每天都拿个大布袋,所以人家就叫他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名了,说布袋和尚没有人不知道。传记里头也没有写他的名字,也写个布袋和尚。有人问他老人家,什么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两个手摆开,放下。什么是佛法?放下,放下就是止。人家看到这个样子,懂得这个意思,放下。放下以后怎么办?他把布袋提起来,背在身上就走了,一句话不说。这什么意思?放下之后要提起,不是说放下就完了。放下之后要提起,提起什么?教化众生;放下是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之后一定要成就众生。以后大家知道,他是弥勒菩萨示现的。所以中国寺院里头,弥勒菩萨都造他的像,布袋和尚像。
  第四句的意思深了,「理事形夺而俱尽,故止观两亡而绝寄」,以理夺事,事就不存在,这个话不好懂。譬如现在科学家发现时间、空间不是真的,物质是幻相。这个发现是理,在某种条件之下,空间等於零,在某种条件之下,时间等於零;空间等於零,没有远近了,时间等於零,没有先后了。物质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有还归无。这个起灭的速度太快,快到无法形容,这是理。如果从理上讲,事都不存在,时间、空间统统不存在。以理夺事,事没有了;以事夺理,理也就没有了。
  那么你说某种条件,我们现在确实是有空间,是有时间,是有物质。也就是说宇宙之间的现象,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像我们这个杯子,你从这边去看是凹的,凹进去的,从这里去看是凸出来的。看这面的人,他说这是凸出来的,绝不承认它是凹进去;看这面的人,他承认是凹进去的,绝不承认凸出来的。这就是只看到一面,没看到另一面。「理事形夺」,理事都不存在,理事是止观的对象,它是所观的境界;所观的境界没有了,能观的观慧也不存在了。能所要对立,有能观,有所观,少了一边,二边都不存在。这个理就深了,止观双亡!这是什么境界?如来果地大涅盘的境界,也就是布袋和尚把布袋往地下一放,双手向下一垂,就这个境界。
  再看下面第五句,「绝理事无碍之境,与泯止观无碍之心,二而不二,故不碍心境而一味,不二而二,故不坏一味而心境两殊」。这是教导我们必须从面面去观,你才真正了解事实真相,面面俱到不容易!我们初学佛的时候,李老师教我们,世间人看一样东西叫囫囵吞枣。佛教人观察这一切现象有方法,至少你要懂得八面观法。八面是什么?看它的体,看它的相,看它的用,体、相、用,三面。再看它的因,看它的缘,看它的果,因、缘、果,六面了。再看它的事,再看它的理,八面。这样你对一桩事情,算是不错,看清楚了。可是怎么样?你只是看到个皮毛,没有深度。什么叫深度?这八面每一面里面都有八面,八八六十四面。六十四面,你看东西有深度了。多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