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 >

第6部分

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第6部分

小说: 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佛陀时代约千年之后,有位伟大的大乘哲学家兼认识论专家,名叫月官,和一位同时期无与伦比的哲学家月称,借由教学、撰述与辩论,在家居士月官和出家比丘月称,他们两人一起使“中道”的教义发扬光大。
  月官的前世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印度人,他受到了大慈悲者观世音菩萨的眷顾加持,升起了无我的大悲与无缘的大慈。
  从前有位博学的班智达,他后来转世为月官。有一次,他和一个不信佛教的学者在王宫里辩论,最后班智达获胜了。但是失败的对手并不服气,他认为班智达之所以能在这场辩论中获胜,完全只是因为辩论的技巧出色而已。
  “仅是赢了一场辩论,又如何能彻底证明佛教观点的优越呢?那只能证明你是个优秀的辩论师罢了。”对手抗议地说。
  他接着又说,他看不到有确切的证据能支持转世的教理,因此对整个业力、因果的教义很怀疑。“如果没有前生的证据,我们如何能相信有来生?”他说,“如果能证明转世确实存在,我和我所有的学生都会改辙而追随佛陀的。”
  慈悲的佛教班智达想了片刻,然后平静地说:“我将死掉,然后转世,以此来证明轮回是可能的。请国王来做证吧!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你要的证据了。”
  他的对手非常惊讶,这位佛教上师对自己坚定信仰的无我奉献令他非常感动。他默默地同意了这个提议,因为并不相信这个佛教徒真的敢用死亡来证明一个辩论的结果。
  佛教大师要求国王和他的老师们,将他的尸体保存在密闭的铜棺内。之后,这位班智达在他自己的前额上用丹砂做了记号,在口中含了一颗珍珠,躺下来准备死亡。瞬间,他就辞世了。
  由于这位大师完全了知生死的幻象,他马上如愿转世为当地一位班智达的儿子。幼童出生时有许多吉祥的征兆,其中包括:婴孩的眉间有朱红的记号,而且口中含有珍珠。
  这个消息马上传到了正在等待结果的王宫中。于是国王传唤了那位不信教的学者和其他证人,命令将密封的铜棺在他们面前打开,奇迹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珍珠已从圆寂的班智达口中消失,丹砂的记号也不见了。毫无疑问,这一切都在幼童那里重新现世。
  对手被深深地折服了,带领他的弟子皈依了佛法。他经常对他的弟子说起那位佛教班智达如何舍弃自己的生命,使他人都能找到正道的故事。
  转世的幼童长大后,就是有名的月官大师。后来他和龙树菩萨的法嗣月称在那烂陀进行了整整7年的公开辩论,并且以此闻名全印度。这场辩论最后不分胜负,他们彼此大笑:原来月官每夜都亲受他的本尊观音菩萨的加持,才能回答月称机智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他的对手月称也一样从他自己的本尊文殊菩萨那里得到加持和回答问题的智慧。

  龙树菩萨的女神
  不朽的哲学家、作家和贤士——龙树菩萨,生于拿撒勒,现在一些西方人认为他出于耶稣家族。他发展和弘扬了中道哲学思想,称为“中观”,这是空性至高至善的法教。
  龙树菩萨神秘地取回了智慧经典《般若波罗蜜多经》,他是从久远以前佛陀亲自放到海底的半神半兽的龙那里取得的。透过超人的心灵能力和炼丹术,龙树菩萨维持着北印度
  那烂陀佛学院五百名佛教班智达的生活。譬如,曾经有一次龙树大师画了一只牛的图像,后来这只牛奇迹般的能够生产牛奶,供应了整个寺院的需求。
  龙树菩萨曾经降服了女神嫦蒂卡,女神为了报恩,表示愿意送他到天宫去享福,但圣明的龙树菩萨通过中道已经完全了悟空性的深义,得到了圆满证悟,不需要幻象来娱乐自己。他不为所动地对女神说:
  “如果你一定要报答我,那我只有一个请求,就是请你永远保护那烂陀的僧人们。我在文殊菩萨庙堂的石头高墙上,钉了一把巨大的木剑。只要木剑不化成灰,你就要一直服务下去。”
  嫦蒂卡女神答应了,她乔扮成贵妇人,住在那烂陀的西院,照吩咐服务了那烂陀寺12年,使整个寺院繁荣无比。后来有一位不清净的仆役僧向这位动人的贵妇求爱,嫦蒂卡没有答应。她虽然还是个人形,却早就享有天神的妙乐,不受瞬间的声色欢娱影响。
  可是那个僧人仍然不死心,纠缠不休地用猥亵的暗示来追求她,嫦蒂卡索性答复他:“当文殊菩萨庙堂墙上那把大木剑化为灰烬时,我们就可以结合。”
  这愚味的僧人为了得到嫦蒂卡,竟偷来贮藏室的芥子油,设法放火烧了那把木剑。当那象征钉住嫦蒂卡的木剑被烧成灰烬时,她当然一下子就跑掉了,连同她给僧众们带来的食物也一起消失了。僧人们把大火和这次奇怪的丢失联系到了一起,于是便罚这个倒霉的仆役僧从此每天去乞讨食物来供养大家。只有龙树菩萨清楚地知道所发生的事情,他把矿物揉成细小的甘露丸,在他和他的追随者们净化断食和转化仪式时食用。
  由于精通精神炼丹术的秘方,证悟的上师龙树和麦修撒拉(圣经上传说享年969岁)活得一样久。他在有关认识论的辩论中处于不败位置,直到现在,还有中观派的传承大师在教诲世人。

  两位圣者辩论
  在印度及西藏,逻辑思维与辩论常被当作澄清心绪与锻炼精神思维的工具。依惯例,只要对方提出了更高明的哲学理论及更清晰的论点,辩论落败的一方会转化自己的观点朝向辩论胜利者的一方。龙树的中道思想称作“中观”,就是佛教哲学派系里出类拔萃的一支。
  今天在西藏佛教的寺庙与大学里,“辩经”仍一直是培养格西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提婆是一位伟大的佛学班智达和因明学者,他是旷世无比的证悟圣哲龙树的大弟子。当时,马鸣是同样有名的印度教大师和辩论家。
  有一次,马鸣向龙树挑战辩论,龙树派提婆代表他出战。
  为了帮提婆准备,龙树亲自做他的陪练,提出印度教的观点来进攻,而提婆则为佛教的见解辩护。老师对印度教有神论的哲学非常精通,以至于有时候他的弟子在训练的时候怀疑他的老师实际上是个印度教徒!
  辩论的日子到了,提婆也准备好了,他已经掌握双方的论点,龙树派他前去接受挑战。
  辩论前,依印度教的风俗,马鸣在恒河利用日修的沐浴仪式来清净他的罪。这时提婆走下河岸,把一个装满粪尿的金壶给马鸣看,然后开始很恭敬地刷洗壶的外表。
  那位印度教班智达不知道他就是提婆,惊讶地问:“壶里装满秽物,光是洗涤壶的表面有什么用呢?”
  提婆回答:“先生,你的罪是在你心内,你在这条河里清洗身体又如何能清净你的罪障呢?”
  面对一针见血的进攻,马鸣哑口无言。这时提婆已经消失在河岸无数的寺庙楼房中。
  不久,马鸣正祭祀着他往生的父母,神秘的格西提婆又出现了,他搜集来一大把干草,并煞有介事地用水来浇,仿佛等待着某些事情发生。
  马鸣好奇极了,忍不住问道:“你在做什么?”提婆说道:“在帕哇达山上有棵枯萎了的树,我正在浇水让它能活过来。”
  马鸣嗤之以鼻地说笑道:“你明明是在这儿浇水,却硬说是在浇那山上的枯树,真是个江湖骗子!”
  提婆安静地回答:“同样道理,你的祖先过世很久了,早已投生他方,你现在祭祀他们有什么用?”
  马鸣开始怀疑这个人的真正身分,很快他知道自己已经遇见辩论的对手——有名的提婆。一场大规模的辩论在王室的赞助下正悄悄准备着。不久以后,正式的辩论在国王和官员们面前隆重举行。
  空前的辩论持续了一连数周,经过多次反复的交锋问难,国王和他的贤者们宣布佛教徒提婆胜利。马鸣知道传统上败者必须要改信对方的宗教,在宣布完结果的一刹那,他飞上了天空,企图逃之夭夭。
  提婆紧追着他飞了上去,以超自然的精神力量把他抓回地上,关在一间放满佛教经论的庙里。
  起初马鸣顽固地坚持不投降。几个月后,因为没事可做,马鸣开始随手翻看佛教书籍。谁知他很快就被佛教深邃的教义折服,加之上次辩论中提婆极具逻辑美感的议论是那样打动人,他终于深信佛教是到达圆满最理想的道路。于是他就被释放了。
  马鸣后来成为博学证悟的佛教大师,是印度最好的佛教诗人。他受启示而写的长诗《敬师五十颂》,是他现存最有名的作品。

  寂天的开示
  寂天生于1200年以前的北印度,他是梵文古籍《入菩萨行论》或曰《从事菩萨道》的作者,该书阐释了菩提道的生活方式。
  寂天是一位王子,当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度母女神曾在梦中警告他,关于世俗生活与存在之苦。就在寂天要登基成为国王之前夕,智慧本尊文殊师利到来,再度告他以现世之苦。寂天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他的王位,到森林里去练习瑜伽与禅修,他成为那烂陀佛学院的一个僧侣。
  寂天在那烂陀佛学院的时候,喜欢把自己关在屋内,不与他人来往,一天还要吃五顿饭。他的师兄弟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布速库”,意思是“一个只会吃、睡、拉、撒的家伙”。没有人知道他是有证量的。
  久而久之,就有许多僧人觉得佛学院养了这么个大米袋实在是很不光彩,于是想把他赶出去。他们想出一个借口来,说是每一个比丘都必须当着所有人的面背诵一部完整的经论才算合格。大家觉得寂天整天无所事事,肯定什么都没学到,到时候背不出来出了洋相,就会自觉惭愧而主动离开这儿。
  听到这个消息,寂天最初是反对的;但大家非常坚持,他只好同意——不过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在他背诵的时候,一定要为他准备一张高大的法座。僧众们都惊诧于他的胆量,觉得那样他的洋相只会出得更大,不管怎么样,大家暗暗发笑,还是为他准备了法座。
  在大家兴冲冲来看好戏的那一天,寂天出场了。他迈着狮子般的健步登上大法座,脸上流露出王者的自信。他俯首问比丘们,是想听一部以前学过的经论呢,还是想听一部大家还都没听过的经典。不怀好意的比丘不知道寂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过他们想,这没听过的经典估计是他胡编乱造的吧。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要听后者。
  寂天点点头,开始祈请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和菩萨。然后他即兴唱起一篇优美的偈颂来作为开篇。随着他行云流水般的讲说,一部流传千古的伟大作品——《入菩萨行论》诞生了。
  当寂天念到第九品有关超凡的智慧与空性时,他从法座中升起,消失于虚空中。比丘们又惊讶又陶醉,早已鸦雀无声,他们只听到空中传来宏亮的声音,宣念着最后一品。
  在座的每一个人现在才知道,一位证悟的上师曾在他们中生活过。然而,他现在已经离开寺院,无处可寻了。
  原先想赶走寂天的人达到目的了,不过他们现在只有后悔。他们小心地进入寂天平时总是紧闭的寮房,发现还有两本杰出的著作,寂天把它们留在了门楣上的小架子里。
  尊贵的寂天至今仍被誉为印度佛教最伟大的证悟作者之一。时至今日,他的长篇梵文古典名著《入菩萨行论》依然广为流传。

  一只鸽子与豆子度母
  世亲是公元4世纪佛教哲学唯识学派的大师。无著是该学派无以伦比的祖师——他直接由弥勒佛处得到古籍。他们俩先后于那烂陀大学任方丈。
  有一天,世亲坐在油盆中念诵《般若波罗密多经》,有一只在梁上做窝的鸽子好像在专注地听讲,很自然地表示尊敬,并低头致意——虽然它并不了解世亲所念的语言。不久之后,小鸟死了。
  死去的鸽子转生人道,变成一个商人的儿子,取名叫安慧。这个婴儿刚出生就问他父母说:“孟加拉国的佛教大师世亲在哪儿?我必须再和他相见。”
  他的双亲大吃一惊:他们的婴儿安慧怎么会开口讲话呢?他又是怎么知道一位叫世亲的大师的?他父母于是四处询问。几年以后,他们找到了世亲本人,就将那个7岁大的男孩供养给大师,做他的侍从及弟子。
  安慧和大师有宿缘,是个十分有天分的学生。他聪颖机智又很谦虚,很得上师的喜爱。有一天,男孩分到一把豆子,他在供奉救度母的庙里开始吃起来。
  这个虔敬的年轻学生突然想到:“我也必须供养尊贵的度母一些豆子,否则,我在这儿吃太不礼貌了。”但是当他把一些豆子放在度母圣像面前时,不论他怎么放,豆子都不断地滚到大佛像后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