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净土辑要 >

第5部分

净土辑要-第5部分

小说: 净土辑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顾定成求教。示曰。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异。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
  示无朽曰。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庭中亦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盖汝生时撇得干净。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别无沾滞。正为此一大关目也。至于修净土之法。不出专勤二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汝今晨起。即诵阿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文。以此文言简而易备也。此为一时之课。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经十二卷。佛号一万二千声。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时。此为每日常课。余工不必计数。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须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勉之勉之。
  三 善导大师法语
  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或问何故不令人作观。直遣专称名号邪。答曰。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见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愿一切人等。善自思维。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临终正念文曰。凡人临终欲生净土者。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缘。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恋着。才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及问候人。来我前者。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恨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守令气尽。若得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用此法者。决定往生。无疑虑也。死门甚大。须自家着力始得。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
  四 飞锡大师宝王论提要
  宝王论上卷明通念三世一切佛门。略言。夫帝网未张。千璎焉觌。宏纲忽举。万目齐开。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想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而世人念过去释迦。想现在弥陀。独未闻念未来诸佛。何邪。以诸佛为至尊也。众生为至卑也。高下出焉。□妄兴矣。敬傲立焉。一真隐矣。般若云。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故。夫贫女怀玉。米在□□。镜然可观。人皆侮未来玉毫。不敢侮过现金色。起罪之由。在当来佛上。非已今佛上也。众生苟非。当佛焉在。若知母因子贵。米以□全。有□法华不轻之心。则念佛三昧。不速而成。是故嬖女□盗。不可或轻。鬼狱畜生。亦宜普敬。乃至无善可择。无恶可弃。故随所念。无非佛矣。
  中卷明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略言。悲华经言。密苏王子发心已来。行时步步。心心数法。常念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刹。即阿鹗恰N嵛骄泄隳啊M讲接牧帧9痰比缑芩罩<疵嫒胝獭6宄臁K嗨嘤鹨恰sV骎车马。又安得不用心于步步间哉。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者。世人多以宝玉木□等为数珠。吾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玉毫。亲蒙授记。万无一失也。问、然则但能继想。无取高声乎。答、辟散之要。要存乎声。声之不厉。心窃无定。有五义焉。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一也。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二也。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四也。与魔军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五也。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夫佛意。不亦可乎。华严经。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芽。犹春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下卷明理事双修即生无生门。略言。世人谓念佛有念也。吾则谓念佛无念也。又念即是空。焉得有。非念灭空。焉得无。念性自空。焉得生灭。又无所念心者。应无所住也。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无所念心者。从无住本也。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也。无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此明中道双寂双照。照而常寂。无所念心矣。寂而常照。而修念佛焉。如来寂照三摩地。念佛三昧究竟之位也。故此三昧。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定。菩萨念佛三昧经破相偈曰。念佛真金色。安住无著心。观法何名佛。摄心恒相续。金色非如来。四阴亦如是。离色非如来。想色应当知。此是佛世尊。最胜寂静处。善能灭一切。外道诸邪见。如龙王降雨。泽及于一切。此经明六度万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也。大品经。佛为钝根人说诸法空寂。以其动生执见也。为利根人说诸佛相好。知其莲不染尘也。坐禅三昧经。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如清冷海中金须弥山。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故知不得以不念为无念。观佛实相。观身亦然。遇境皆真。无心不佛。必不离念存于无念。离生立于无生。若离而别立者。斯不了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矣。既离之不可。即念佛真无念也。即往生真无生也。其义焕然。若秋天澄霁。明月出云矣。
  五 永明寿禅师万善同归集录要
  问、唯心净土。周□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
  之门。忻厌情生。何成平等。答、唯心净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极乐佛土。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着境只堕所缘境中。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又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此是谤法邪见人也。
  问、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事。答、唯心念佛。以唯心观。□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般舟经云。如人梦见七宝亲属欢喜。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碍。即无去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唯心自见。如造罪众生。感地狱相。唯识论云。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皆是罪人恶业心现。并无心外实铜狗铁蛇等事。世间一切事法。亦复如是。然彼遮那佛土。匪局东西。若正解了然。习累俱殄。理量双亲。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答、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薰。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狱。若在□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舍。即饿鬼业。愚痴闇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邱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自心原。更无别体。欲得净果。但行净因。如水性趋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
  何足疑焉。
  六 宗赜大师法语
  宗赜大师曰。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是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上无诸佛之可念。下无净土之可生。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诸根。盖有念佛三昧。还原要术。示开往生一门。所以终日念佛而不乖于无念。炽然往生而不乖于无生。故能凡圣各住自位。而感应道交。东西不相往来。而神迁净刹。此不可得而致诘也。故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至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夫如来世尊。虽分折摄二门。现居净秽两土。然本圣之意。岂直以娑婆国土。邱陵坑坎。五趣杂居。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以是为可厌。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行树参空。楼耸七珍。华敷四色。以是为可欣。盖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何则。娑婆国土。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音势至。徒仰嘉名。极乐世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竞作。恼乱行人。极乐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娑国土。邪声挠乱。女色妖淫。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净。实无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偏生疑谤。窃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喧烦。慕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喧烦。极乐优游。岂直兰若之寂静。知出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识者。诚以发明大事。决择死生。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洪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此方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