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

第114部分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114部分

小说: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们没有心,所以它们不会造业的,它只是那个杀人者所遥控的一个工具而已。又比如说,有些会咒术的,他咒了尸体之后,让尸体去杀人,其实还是这个咒师所杀的人,并不是那个尸体去杀人,尸体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所以,惟有有心的才能够造业,没有心的是不会造业的。

业还可以分为两种业。两种业即善业和不善业(恶业)。善业即由善思所造的,恶业是由不善思所造的。为什么说只有两种业呢?不是还有一种叫无记业吗?因为,心依本性可分为四类,即不善心、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其中果报心只是体验由过去所造的业带来的果报,它本身不会造业。同时,唯作心只是作,它并不会产生业的影响力。所以,这两种心称为无记心——果报心和唯作心。而能够造业的心是不善心和善心。善心、不善心里面的思我们称为善业和不善业。

我们再来看三种业。业可以依照所造业的管道——我们称为门,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身业kàya…kamma;第二种是语业vacã;…kamma或者vaca…kamma,和意业mano…kamma。

在这三种业当中,身业是指思透过身表而完成的,这种称为身业。而语业,是指透过语表所表现出来的思,所以这个是语业。而意业,是在心路过程里面所产生,在这里是特指它还没有呈现在身和语方面的业,称为意业。

在这三种业当中,哪一种业是最重要的呢?意业!对!所以,在《法句经》的第一颂里面就讲到:
Manopubbaï;gamà dhammà;
manoseñ;ñ;hà manomayà;
manasà ce paduñ;ñ;hena;
bhàsati và karoti và;
tato naü dukkhamanveti;
cakkaüva vahato padaü。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邪恶意,或说或行动,由此苦随他,如轮随兽足。

就是说,当一个人要造业的时候、生起不善心的时候,他必须得先有意念的生成,他才会透过语言说出来,或者透过身体的行为表现出来。而我们讲到的身表和语表,其实还是属于心生色法,是不是?由于有了这种心,它会带来一种表达的方式。而如果是语表的话,它所造的业我们称为语业,而通过身表所造的业我们称为身业。当这些业造下了之后,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它根据同类相应的法则,造的是恶业,那将会带来苦的果报,就好像车轮紧跟着牛的脚印一样。

而第二首偈颂是:

Manopubbaï;gamà dhammà;
manoseñ;ñ;hà manomayà;
manasà ce pasannena;
bhàsati và karoti và;
tato naü sukhamanveti;
chàyàva anapàyinã;。

这是《法句经》的第二首偈颂,它是说: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清净意,或说或行动,由此乐随他,如影随于形。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想要造作一种行为或者说一句话的时候,如果他的内心的动机是好的,他的心念是清净的,那么这样的话,他所说出来的话是好的,他的行为也是善的。当他造了这些身、语、意方面的善业的时候,当因缘成熟的情况下,他将能够获得乐的果报、善的果报,就好像影子随于形一样,如影随形一样。

因此,佛陀的教法当中,身、语、意三业是以意业为重的,意业最为第一的,它和耆那教里面很注重行为的发生才形成业有不同的地方。

我们再看业的分类,根据我们在之前所讲到的,业可以分为三界的业。其中,生存地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生存地是恶趣地,第二类是欲善趣地,第三类是色界地,第四类是无色界地。所有这些众生之所以能够投生到相应的地,和他所造的业有关。如果一个有情造了某一种的业,这种业将会根据同类相应的法则,使他投生到相应的地。

如果这些业是不善业(akusalakamma),当一个人造作了不善业,当这种不善业成熟了,将可以使他投生到哪一趣?恶趣地。恶趣地有多少地?有四地,即:地狱、畜生、鬼和阿苏罗——堕恶趣的阿苏罗。

第二是欲界的善业kàmàvacarakusalakamma。由于一个人造作了欲界的善业,当这种善业成熟的时候,将可以使他投生到欲界的善趣,即:人和天的善趣。

第三是色界的善业,色界的善业就是rå;pàvacarakusalakamma,即一个人成就了色界的禅那,色界的禅那心里面的思所造下的是色界的善业。

第四是无色界的善业arå;pàvacarakusalakamma。如果一个人成就了无色界定,在他入无色界定的时候,所生起的思就是属于无色界的善业。

当然如果是一位漏尽者,他所入的色界定和无色界定生起的只是唯作心,那个时候就不能称为善业。而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他们所造的业还是属于善业。

我们先看不善业akusalakamma。不善业可以依身、语、意三门分为十种,即身的不善业,包括了杀生、不与取和欲邪行,这些是身的不善业。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杀害生命乃至虐待生命、虐待动物,他这是属于透过身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不善业。

而不与取呢?不与取就是我们所说的偷盗,没有给你的你去占有,你去取它。包括一切的非法占有,非法拥有,拥有的对象是指他人的物品。他人的物品包括个人的,包括集体的,包括国家的,就包括共有的都算。

而欲邪行kàmesu micchàcàro,我们说欲邪行的kàmesu就是对于欲乐的,micchàcàro就是不正当的行为,也就是不正当的性关系、性行为。这一种行为必须得透过身体去完成,所以,它也是属于身的不善业。

语的不善业有四种:第一是虚妄语,虚妄语就是说虚假的话,不真实的话,骗人的话。只要你知道你所说的是不真实的,而你心存欺骗,你把它说出来,把它表达出来,这称为虚妄语。离间语就是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这称为离间语。粗恶语是指使人难堪的话,骂人的话,又称为恶口,就是很难听的话。还有杂秽语,杂秽语是指那些言不及义的,那些毫无意义的一些言谈、一些语言,这称为杂秽语。在这两种业当中,身不善业是透过身表而发生的,语不善业是透过语表而发生的。

还有第三类的业是意不善业。意不善业包括了三类:

第一是贪婪。这里的贪婪是指贪心所,它产生了想要占有、想要获得他人的财物。在这里我们必须得知道,喜欢和贪婪还是有区别的。喜欢就是你看到一样东西很喜欢,但是你还没有心念去占有,这个还不构成贪婪。惟有你生起了你想要拥为己有,你想要占有,你想要非法地获得这种物品的时候,那才称为贪婪。一般我们说到的喜欢,例如说我们去外面,去一个风景区去旅游,我们会很喜欢那里的风景,这个时候可以称为贪婪吗?不能够称为贪婪,你只是欣赏那里的环境而已嘛,是不是?或者你去看展览,看一些画展,你去欣赏那些工艺品、那些艺术品,这个称为贪婪吗?这个只是称为喜欢。但是如果你想要非法占有,你生起的这种歹念,这样的话就称为贪婪。或者本身你已经获得了一定的钱财,你还想要继续再获得,你贪得无厌,这个时候也可以称为贪婪。

第二是嗔怒。嗔怒是指愤怒。在这里,如果一个人只是在焦虑、只是在懊恼,这个时候他还不构成这里所说的嗔怒。如果他生起的希望他人能够倒霉、希望他人能够遭到危难、希望他人能够遭到危害,这个时候称为嗔怒。

而第三种意的不善业是邪见。邪见包括有很多种,例如:有身见、对于修行上面的戒禁取见,对于我、灵魂、执着于有我、执着于灵魂这样的有身见,或者认为灵魂永恒这样的常见。在这里的邪见是特指否定因果法则的邪见,或者没有因果法则、没有三世轮回的断灭见。

所以,在这里的邪见 micchàdiñ;ñ;hi,包括了三类:

第一是无因见 ahetuka…diñ;ñ;hi。认为一切的存在、一切的有情,他们的福报、他们的苦、他们的好和坏都是没有原因的,或者认为是偶然的。他们不承认有前世,有前世造的业,这称为无因见。

第二种是无作用见 akiriya …diñ;ñ;hi。无作用见是认为一个人所作的任何的行为,无论是善的,无论是恶的,他造作只是纯粹造作,并不会产生相应的果报。就犹如现在有很多人,他们没有因果观念,没有道德观念,他们造作了恶业,他们并不会感到惭愧、不会感到羞耻,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因果的观念,没有业果法则的这种观念。所以他们抢,他们做恶业,他们杀、抢,玩弄两性关系等等,他们认为这些不做白不做,这是一种邪见,这种邪见称为无作用见。或者他们也不去做好事,他们认为“你去布施怎么那么蠢,我的钱拿去花,拿去享受,不是好了吗?拿钱去供养,拿钱去做布施,这是一个很愚蠢的行为”。所以,这种称为无作用见,这是一种很严重的邪见。

还有另外一种是虚无见natthika…diñ;ñ;hi。这种是认为人死了之后不会以任何的形式存在,人偶尔地来到这个世间上,人过完了这个生命就死了,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人死如灯灭。他们不承认三世,不承认有过去世、未来世,也不承认有因果关系,这种称为虚无见。

这三类的邪见是很严重的邪见,所以在这里是指意的不善业。一个人只要他认为是这样,那他已经造下了这种邪见的不善业了。

这十种不善业称为十不善业道。

相对于这十种不善业,是十种善业kusalakamma。也就是依身、语、意三门分为的十种,即:身的善业是指远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

离杀生就是不杀生,避免杀害生命,他放弃了刀杖,放弃了棍棒、石头等等。他不仅仅不去杀生,而且他怀着想要给一切的众生带来快乐、带来利益这样的心,这称为离杀生。

第二是离不与取,也就是说他只使用自己的物品,属于自己的,而不去非法占有他人的物品或者财产。

第三是离欲邪行。离欲邪行对于在家人来说,只是维护好家庭的夫妻关系。对于女的不红杏出墙,对于男的不去外面沾花惹草。就是对配偶、对自己的伴侣忠贞不二,这就是离欲邪行。

对于语的善业,是由离四种,即:离虚妄语。离虚妄语就是不说骗人的谎话,不说虚假的话,言语真实、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离离间语就是不去挑拨离间,对于朋友要忠诚,要妥善地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去搬弄是非。离粗恶语就是言语要柔软、要柔和,不要说那些难听的话,那些使人难堪的话,要说那些使人生起欢喜的话,而不要骂人或者冷嘲热讽。第四是离杂秽语,所说的都是有意义的话,所说的都是真实的话,而不要说那些淫词艳曲,或者那些言不及义的,那些挑逗性,或者那些纯粹都是属于忘失正念、增长放逸的话,如果他远离这些、避免说这些话,就是称为离杂秽语。

对于意的善业,是不贪婪,只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物品,他少欲知足,不去非法地想要占有其它的东西。因为一个人只要贪婪,或者为贪婪所打败,他必定过得不快活。而不嗔怒,不去生气,不去生他人的气,也不去生物品的气,他甚至应当经常保持慈爱的心,还有拥有正见。这里的正见是特指自业正见,就是凡是自己所造的业都是自己业的主人。或者他拥有业果智,对因果法则充满信心,是指这里讲到的正见。

这十种又称为十善业道。

还有另外一种对善业的分类法则,就是当一个人想要造善业的时候,他有十种具体可以做的事情。这十种我们可以称它为Dasa pu¤¤a…kiriya…vatthu。第一是布施dàna,第二是持戒sã;la,第三禅修bhàvanà,第四恭敬apacàyanà,第五服务veyyàvacca,第六回向功德pattidàna,第七随喜功德pattànumodanà,第八听闻佛法dhammasavaõ;a,第九弘扬佛法dhammadesanà,第十正直己见diñ;ñ;hujukamma。这十种。

也就是说,我们在造善业的时候,透过身、语、意三门可以造作善业的是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妄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不贪婪,不嗔恚和正见。

但是,具体我们落实到行为上,我们可以做这些。

例如说布施。布施包括了财物的布施,包括了我们帮助别人,乐善好施,周济贫困,或者去做一些社会的福利事业,去赈灾,去扶助那些孤寡老人,或者那些失学的少年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布施,特别是供僧,供僧的善业更大,这一类都是属于布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