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

第133部分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133部分

小说: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爱、取就是他希望来生能够投生为天人。由于他希望能够投生为天人,所以,他错知有天人的存在这是无明;他希望投生为天人这是属于贪爱;他执取天人的生命这是取;之后他造了业,他造的业就是属于福行,礼佛并做布施这是属于欲界的福行,而造的业也是属于善业——就是礼佛并做布施。他造了这种业之后,如果下一生他投生为人的话,这个时候,这种业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成为他临死速行的对象(所缘),那在他临死的时候,他看到的也是礼佛,这是属于业,业相、趣相的业,下一生他就投生为天人。下一生天人的结生心是属于什么心?属于悦俱智相应的善心还是果报心?果报心。

我们在这里,就以一个人造了欲界的福业带来投生为天人的结生心的例子来讲一讲。这是有分流,有分流灭去之后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这个时候这一个人的体验为他即将要死了,在死之前他看到了自己即将要成熟的礼佛和布施的业,那个时候看到他犹如正在造作一般,他的速行心将生起五次,这是他的生命当中的最后一个速行心路过程。

等速行心灭去之后落入了有分,然后生起一个死心宣告他去世了。之后就在死心一灭去,紧接着生起了一个结生心,于是他在天界出现了。这个结生心属于什么心?属于果报心。这里的结生心是由什么业带来的?是由他礼佛并做布施的业带来的,是不是?他礼佛和布施的业是属于欲界的什么行?属于福行。由于有了欲界的福行,所以带来天界的结生这种果报。所以,在他临死速行的时候,这些临死速行心是属于哪一类的心?是属于善心还是属于果报心?属于善心。对。哪一类的善心?如果他投生的结生心是悦俱智相应果报心的话,那么这里的心是什么心?也是悦俱智相应的善心。其实在他临终的时候,并不是临终的时候造这种业,而由于这种临终速行心只是使这种业成为下一生投生的管道而已。所以真正在造业的时候,也许是他还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佛前许下愿,他想要投生为天人,然后他去做布施。所以,当时他在做布施的时候造的这种业,也是属于悦俱智相应的善心。这种悦俱智相应的善心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所以这种福行带来结生,是这里讲到的行缘识。

我们再以非福行带来结生为例子。

今生是个人,他(她)今生杀生,造了非福行杀生的业。这一个人造作了非福行之后,如果在临终的时候,这种杀生的业成熟而成为他(她)临死速行的所缘,那么在他(她)临死的时候,就体验到他(她)仍然好像在杀生一样,那下一生投生为鱼,或者投生为任何的动物,或者投生到地狱。

那鱼的结生是属于哪一类的结生心呢?鱼的结生是属于不善果报的推度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呢?例如:一个曾经造作了杀生业的这个人,在临死的时候这种业成熟,于是在他(她)临死速行的时候,他(她)体验到犹如重新在造作一般。那么这个时候,在临死速行的这五个速行心属于哪一类心?属于不善心。而不善心是属于哪一类的不善心?属于瞋的不善心,因为杀必定是属于瞋。即使一个人为了贪而杀,例如:他(她)想吃东西,但是在杀那一刹那,由于心很快,仍然还是属于瞋心。

当有分心灭去之后,生起一个死心表示这一个杀生的人死去了。然后紧接着生起了结生心,他(她)已经投生到恶趣里面去了。投生到恶趣里面去的心,是属于哪一类的心?不善果报推度心。所有的恶趣众生都是以这一类的果报心为结生的。无论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是哪一样的不善业成熟,他(她)在临死的时候,如果是这种不善业成熟带来的结生心必定只有一种,即:不善果报的推度心。

又假如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如果他想起他的亲人,例如:他的孩子,这个时候他贪著他的孩子。由于他贪著他的孩子,这个时候生起的是什么心?可能是贪心,也是属于不善心。这种贪心在他临死的时候成熟,他造的这种贪的不善业,在下一生他的结生心是属于哪一类的结生心?是属于贪的不善心?不是,还是属于不善果报的推度心成为他下一生的结生心。结生心和有分心都是属于不善果报的推度心。

这是一个人造做了非福行带来的结生,也就是说不善业在十二支缘起里面,它称为非福行apu¤¤abhisaï;khàra。而所带来的结生称为识,所以是属于果报心一类。这里讲到的行缘识,还是业和果报的关系。

我们再看一个人造做的色界的福行和果报识的关系。

今生是一个人,他所造作的色界的福业,就是他有能力证得第四禅。这里的第四禅就是指第五禅的善心。然后,在临死速行的时候,所缘是什么?是禅相,也就是禅相是属于业相。那下一生他就投生为广果天的梵天人。梵天人的结生心是属于哪一类心?是属于第五禅的果报心。

在这里,我们再以心路过程的方式来看一下。

一个人的有分流灭去之后,生起他生命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于是,那个时候,他所生起的速行心取禅相为目标。那个时候,他的心犹如在入定一般。之后,他的死心生起宣告着他的寿命已经终结了。然后,紧接着在死心一灭去之后,在梵天界结生了,他以化生的方式出现在梵天界。

梵天人的这个心,如果他是属于凡夫的话,他将会投生到广果天。广果天的结生心是属于哪一类心?第五禅的果报心。这第五禅的果报心和他之前入定有没有关系?有。如果一个人一生当中从来没有禅那的经验,不能够证得禅那,他有可能投生到梵天吗?那是不可能的。

而正因为他在那一生当中,他曾经造作了色界的福行,也就是他拥有禅那,由于这种禅那的善业成熟使他投生到梵天界,梵天界的结生心、结生识就是跟他所证得的禅那相应的。他证得的禅那的心是属于善心、色界的广大心,而在行缘识里面称为色界的福行。他投生到色界梵天是属于结生心、结生识,这个是果报心。所以,业和果报的关系就是这样。在梵天人里面,他的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都是属于果报心。

这个是行缘识。

一个众生由于无明,他会去造作种种的业,无论是善业或者不善业。由于造作了不善业,那么只要还有无明,这种业必定遇到因缘会成熟。因缘的成熟有两种方式:一种它可以带来新的生命,只要一个人的果报享尽了,那么他的生命必然会表现为终结。或者一个人的毁坏业使他的生命不得不中断,只要他还有烦恼、还有无明,这一个身体不能够再支持他的果报之后,另外的业成熟又会带来新的生命。这种由于死了之后紧接着的生,他不断地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这个称为轮回sa§sàra。

只要一个人有了业,这种业一旦得到了烦恼的支助,它就能够带来生命。这种带来生命是由于业带来的,而表现为生命,它就是一种果报。因此,有了烦恼他就会造业,这种业依照不同的性质分为福行、非福行、不动行,它所带来的生命是结生心体验的。而对于在生命期间,由于他所造的福行、非福行和不动行,仍然可以在他生命期间出现,那就表现为:如果一个人造了不善心的话,在他的生命期间就会体验到,他可能看到、听到、嗅到、尝到和触到不好的那些不善果报。而有时候,如果它是以有分心的时候出现的,那么它只是表现在离心路过程里面。当然,作为人来说,他的离心路过程心还是属于善的。那么,多数的不善果报心体验是以五门的方式呈现的,对于人类来说、对于天人来说是这么样的。也就是说意门心路过程心的不善果报生起的机率很小,只有偶尔会生起,是在彼所缘里面。但多数我们是透过眼、耳、鼻、舌、身,来承受我们过去所造的不善果报的。

而如果我们所造的是善的业,今生带来善的果报,那么多数也是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来体验的,偶尔会以彼所缘来体验。而在离心路过程里面,就是由于我们过去所造的善业,它带来我们的有分心都是属于善的果报心。

而如果一个人在过去造的是属于禅那的善业,那么表现为令他投生到跟他禅那相应的梵天界,无论是属于色界的梵天或者无色界的梵天。

这就是行缘识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之前讲到的业和果报的关系。

对于识缘名色,将是属于在缘起法则当中几乎是最复杂的,那么我们明天晚上再一起来学习了。

我们下面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第四十七讲:缘起(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 
 

阿毗达摩第四十七讲:缘起(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



第六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四十七讲
缘起(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
玛欣德尊者2009。06。12讲于江西佛学院



下面各位请合掌;我们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居士、大德、贤友们,晚上好!

昨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了缘起支当中的无明缘行,行缘识,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讲缘起的部分。

我们讲到了行缘识之后,接着是识缘名色vi¤¤àõ;apaccayà nàmarå;paü。

在这里,名色里面的名是以“朝向故为‘名”。”

就是(倾向故为‘名’namatã;ti nàma§,‘倾向之相’为‘名’namanalakkhaõ;a§ nàma§)。因为所有的名法都有一个特相,就是面对所缘、朝向所缘,所以称为名。在这里它是特指心所。

名的特相是朝向;作用是与识相应,作为心所它和心是相应的;表现为无鉴别;近因是识。

而色以“变坏故为‘色’。”
ruppati rå;pa§。
ruppati就是变坏或者会毁坏的,所以称为rupa色。

它的特点是毁坏;作用是散布,散布全身的散布;表现为无记,因为色法不会有善或者有恶;近因是识。要知道这里讲到的色,它是特指业生色。

对于名色,在十二缘起支当中的名色,佛陀是这么样说的:
“诸比库,什么是名色呢?诸比库,受、想、思、触、作意,这称为名;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这称为色。如是,此名与此色,诸比库,这称为名色。”

也就是说这里讲到的名法,本来名法包括了心与心所,但是由于这里讲到的心是属于识,而这里的名是特指心所。对于色法来说,本来色法包括了四种生起之因:即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和食生色。但它在这边是特指业生,就是由业产生的四大以及四大种。

对于识缘名色里面的识,《清净道论》又这么样说:
“作为名色之因的识。可分为果报与非果报识两种。”

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讲到的识缘名色里面的识,应当用两种方法来讲:一种是果报识,一种是非果报识。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里讲到的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果报识,果报识就是我们所说的果报心;另外一种是非果报识,非果报识是属于造业的心。果报识在识缘名色这里,是特指今生的果报识;而非果报识,在这里是指前生的业识,就是前生所造的业的识(造业的心),而且它是特指在前一世造业的心。

我们为了要讲清楚识缘名色这种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今生当中果报心和果报心所,还有业生色之间的关系;另外就是作为前世、前一生所造下的那些业、造业的心和带来今生这些名法和色法之间的关系。

为了要厘清识缘名色的关系,我们先要分,因为佛陀的教法里面它是涵盖三界的。而且十二缘起支只是发生在生命界、轮回界,而作为轮回,一个众生投生的地方可以分为三类,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而三界的结生可以分为三类,这三类就是:

有一类的有情属于无想有情天。无想有情天是指有一类的有情投生在第四禅天里面,这一种有情并没有任何的心识,他们只有色法。所以,当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