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

第86部分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86部分

小说: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锸前税弧aõ;hà渴爱的爱、贪爱的爱以及邪见,由于他们的心不会再依赖于爱和不会依赖于邪见;su¤¤ato animitto,这里su¤¤ato是指空,animitto是指无相,还有另外一种是无愿;vimokkho是指解脱;yassa;他的;gocaro就是他的境,他的心所取的所缘,在这里是指这些漏尽的圣者们取涅槃为所缘。

因为在涅槃里面是贪、嗔、痴的空无,所以称为空解脱;由于在涅槃里面并没有贪的相,嗔、痴的相,所以称为无相解脱;又由于他没有贪欲等等的愿,所以称为无愿解脱。这种漏尽的圣者,他们虽然还会托钵、吃饭、还会感觉好像是在持戒、或者入定、听闻佛法、服务僧众、礼敬上座、礼敬佛陀。他们还是会造作这些,但是他们造作这些就像鸟在天空上飞一样,找不到任何的痕迹。我们不能够说这个是鸟飞过的地方,鸟刚才飞的路线是这么样。我们不能够说,为什么呢?因为鸟飞过找不到痕迹。同样的,这样的漏尽圣者所造作的业也是不可寻的,我们不可能去了知它、不可能去测量它,说这个业造了将会导致地狱、这个业造了将会导致投生为天、这个业造了导致会投生为梵天,我们不能够这样说。这就是阿拉汉圣者们的心,就是这样。

但由于阿拉汉圣者们只要还有五蕴的存在,也就是他们仍然还有这个果报身的存在,因此他们还是会有身和心。对于身来说,是由于过去所造的业带来的残余,因此过去的业还会成熟,使他们的身体有时会生病,身体还会衰老等等。对于心来说,由于阿拉汉圣者过去所造作的一些业还会带来现在的果报,因此阿拉汉圣者还会有不善果报心生起,他们还会有善的果报心生起,但是他们并没有不善心生起,是不善的果报心生起;他们有善的果报心生起,但是不会有善心生起。他们所做的,在他们的速行里面得以生起的欲界心只是唯作心而已,纯粹只是做而已。犹如鸟飞空而不留一丝一毫的痕迹,他们所造的这些也没有任何业的影响。

对于一位阿拉汉圣者来说,在他的身体方面,还会有很多是和我们人一样的。例如:一位阿拉汉圣者,他的身体也会感受到热、感受到冷、感受到饥饿、感受到口渴,他们还会有大便、小便,他的身体还会生病、还会衰老,最终这个身体还会死亡。同时他们还会感受到种种的痛苦,例如:身体的痛苦,但是心没有痛苦。这是连佛陀、一切独觉佛和阿拉汉圣弟子们,他们的身体都还能够感受到。只要还有这个果报身,那么他们还是会感觉到寒热、饥渴等等,这些感受还是会生起,只不过他们的心已经不会再造作任何的业了,不会再造作任何善或者不善的业了。

在这欲界心当中,八种欲界的善心,八种欲界的果报心和八种欲界的唯作心,这三八二十四种都称为欲界的美心。美心就是因为这些心在本质上是属于好的。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把八种欲界的善心简称为大善心。这里的大善心是指数目的大。例如:欲界的善心一共有八个,它比起色界的善心只有五个、无色界的善心只有四个、出世间的善心只有四个来说数目大,所以我们可以称为大。对于果报心,我们也可以把这八种欲界的果报心称为大果报心,把这八种欲界的唯作心称为大唯作心。

在这二十四种欲界的美心当中,在我们的速行里面、我们的心造作里面,这些唯作心是和我们无关的,因为我们还有烦恼,我们不是漏尽者,所以这八种唯作心我们是体验不到的。

而八种果报心是我们经常体验的。如果是在心路过程里面,它可以以彼所缘的方式出现,但是如果是我们在没有心路过程的时候,举个例子:在熟睡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其他的思维的时候生起的心,就是属于这一类的果报心的其中一种,这种果报心和我们在刚刚出生的时候那个结生心是同样的一种心,这是属于果报心。

而这八种欲界的善心是我们会生起而且我们应该培育的。如果我们在平时日常的生活当中,假如没有很好的守护心,我们心的习惯就经常会生起我们在上次讲到的不善心,要么是贪的、要么是嗔的、要么是痴的。但如果我们懂得了心的运作法则之后,就可以培养这种心。而且在培养这种心的时候,如果又懂得这些心生起的规律之后,我们应该培养最殊胜的心。同样在做这些事情时,我们可以把它做得最好。做得最好就是我们欢喜地做,有智慧地做,主动地做。但如果没有的话,例如:我们现在在看一本书,感受平平地看其他的任何一种书,只要那个时候你的心并没有生起贪、嗔、痴,那么它很可能属于舍俱智不相应的心。但如果我们透过明辨是非,我们看一些适当的书,看一些对禅修、对培养善心、对培养善法有意义的书,这个时候我们有选择再去看,那我们很可能生起的是智相应的心。

在我们平时日常的造作当中,我们可以造作的、可以转化的、可以培养的欲界的善心就是这一种心。如果大家都还没有禅那,那么我们能够造的善业其实都是这些心。如果大家在修定,就是为了培养色界的善心和无色界的善心,但是只要还没有培育到那个程度,就是还没有证得禅那,那么我们生起的只能够是这种心。即使你在修定、培养定力达到近行定的阶段,其实还是属于这类心。例如:我们说到的初禅的近行定,它是属于哪种心知道吗?它是属于第一种心,悦俱智相应无行心。这种悦俱智相应无行心已经很靠近了初禅,但是只要它还没有证得禅那,它还是属于这类的心。所以我们说到的近行定,其实还是属于第一种心,还是属于欲界心的范畴。

但是第一种心,它的心和心所的数目(数字),心所产生的作用和初禅的心是一模一样的,都有三十四个名法,只不过在力度方面差很多。欲界的心,它的寻、伺、喜、乐、一境性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和色界的寻、伺、喜、乐、一境性的初禅心相对比。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透过数数地培育第一种心,而加强它的一境性,可以证得禅那。

如果我们经常培育第一种心和第五种心,而其中我们再加强它的智,这种智是专门针对着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名色法,我们可以透过这种心而证得涅槃。也就是说在证得涅槃之前的行舍智,随顺智和种姓智,它有可能是属于第一种心,也有可能是属于第五种心。因此虽然欲界的心,在三界的心和出世间心对比起来是属于比较低的心,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够忽略。没有这些欲界的善心,我们不能够直接证得色界的善心,无色界的善心。因为任何的禅那在之前都必须得生起近行定,近行定必定是属于欲界心。我们在证得涅槃的时候,涅槃之前的观智也必定是属于这种欲界的善心。所以我们不要轻视这些善心,只不过我们如何去运用而已,当我们懂得了运用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它做到最好。

我们在培养善心的时候,不应该去培养智不相应的心,我们应该培养智相应的心。如果在培养智相应的心当中,我们去加强它的一境性,可以证得禅那;如果有针对地、有系统地去观照诸行法,观照它的无常、苦、无我,观照它的坏灭,我们可以证得涅槃,还是透过培养这些心而超越这些心的。当我们懂得了这些法则之后,我们应该学而致用、用到我们的生活上、用到我们的工作上、更应该用到我们的禅修上。

我们今天讲欲界的二十四种美心就讲到这里,明天晚上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八种无因心。

下面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Sàdhu!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第三十讲:十八种无因心 
 

阿毗达摩第三十讲:十八种无因心



第五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三十讲
十八种无因心
玛欣德尊者2009年5月23日讲于江西佛学院



大家请合掌,我们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大德、法师、居士们,晚上好!

昨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了欲界的二十四种美心,即善心八种,果报心八种,唯作心八种。在这二十四种美心当中,我们重点地讲了八种善心,以及如何去分别、去区分这八种善心的方法。

对于我们学的这些心,它们会有很多的名相,例如什么悦俱、智相应、无行、有行,可能大家听了会有点困惑,感觉有点复杂,但是如果我们抓到了它的要点,就很好理解。它们不过就是因,受是属于乐受或者舍受,因在作的时候有没有智慧,和主动、被动地作。我们着重在理解,理解了之后就知道这是属于什么心、什么心,就好理解了。我们昨天晚上一学学了二十四种心,这二十四种心其实并不难,这些心如果是造业的就叫善心,如果是体验果报的就叫果报心,如果是佛陀以及一切阿拉汉圣者所生起的叫唯作心。所以,当我们抓到了要点之后我们就不用去死记硬背,着重在如何去应用就可以了。

今天晚上我们将要讲另外一组心,十八种无因心。

我们都知道任何的有为法或者行法sankhàra dhamma;它都是有因缘的、诸缘和合的。只要是因缘和合之法,没有、根本不存在没有因的,是不是?那为什么这里又说没有因呢?这里说的因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因缘的因是不同的,这里的因是指某一类的心所。我们讲到因的时候讲到有六种因,这六种因又称为六种根。为什么称为根呢?因为它是属于一种有控制力的心所。有六种根,即:无贪、无瞋、无痴,这三种心所称为三种善根或者三种善因。贪、瞋、痴这三种心所称为三种不善根或者又称为三种不善因。

接着我们讲无因心,在所有的心里面有十八种心,在这些心里面并不存在这些心所的,这六种心所的任何一种都不存在的。而有71种心是拥有这六种心所的其中一种或两种或三种。有一些心只有一种根,比如说痴心所,两种痴根心就只有这一种的。有些有两种因,例如:在八种善心里面有四种智不相应的善心,四种智不相应的果报心和四种智不相应的唯作心,这是属于两种因的。还有八种贪根心里面也有贪和痴两种心所,两种瞋根心里面也有瞋和痴这两种心所,所以这些称为二因的心。也有三因的心,例如:在欲界里面有四种智相应的善心、四种智相应的果报心、四种智相应的唯作心,这是我们昨天讲到的。智相应的善心、果报心、唯作心各有四种,还有一切的色界心、无色界心和出世间心都有这三种善根,所以这些心都称为有因心。

我们现在就讲无因心。

无因心(巴利ahetukacittàni),一共有十八种。在这十八种心里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相对比较弱,比起有因心来说无因心会弱一点。这十八种无因心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不善果报心,一类是善果报心,一类是唯作心。不善果报无因心有七种,善果报无因心有八种,无因唯作心有三种。

在这里,我们先讲七种不善的果报心akusalavipàkacittàni。这七种不善果报心,其实我们直接叫它果报心就可以。因为一切的不善果报心都是无因的,没有有因的。但是造下的不善心,就是我们说造恶的心会有贪、或者瞋、或者痴,但是这些不善的心造下带来的果报被我们的心体验,它并没有贪、或瞋、或痴,它只是纯粹的一种体验。

是哪七种不善果报无因心呢?它们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还有领受心和一个推度心。我们平时所说到的眼、耳、鼻、舌、身,在这里讲到的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种识,如果我们的不善果报成熟,然后我们看到一些不好的东西、丑陋的东西,这个时候能够起到“看”这种作用的称为眼识。

按照一般的因果法则来说,一个人在体验到不善、不好的果报的时候,往往受是属于什么受呢?是属于忧受。如果体验到好的话,那么是什么受呢?是属于乐受或者有时候舍受也有可能。为什么这里又说都是属于舍,与舍俱行呢?与舍俱行的意思就是它们都是舍受upekkh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