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新开国第一战+下+(双石+着) >

第15部分

新开国第一战+下+(双石+着)-第15部分

小说: 新开国第一战+下+(双石+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部队都在便于坦克通过的道路上设置了大量的反坦克障碍
物; 而且师、团均控制了自己的反坦克突击队; 曾经创造过一天内
击毁敌人坦克17 辆的辉煌战绩; 从而有效地阻止了敌人坦克的进
攻; 使其不敢放胆深入; 并给敌人步兵以重大杀伤。
“ 坦克劈入战”在这里也碰了钉子。
14 日; 霍奇少将将进攻兵力又加了一码; 27 个营。
由于第六十七军防御正面过宽; 在部署兵力时又没有突出重
点; 所以霍奇当天就上了手; 相继攻占第二○○ 师正面的芦洞北
山、462。3 高地、491。8 高地、743 高地、632。5 高地、602。2 高地; 第
一九九师正面的巨室里北山472。3 高地及金城川以南全部阵地。
第六十七军部队伤亡惨重; 第一九九师第五九七团有7 个半
连一天之内即大部消耗在第一线阵地上。
7 个半连; 差不多就是一个团的大半兵力。
不过霍奇也没多少便宜占; 才打了两天; 4 个师累计伤亡即近
万人; 让第六十七军创造了志愿军日平均歼敌的最高纪录。
霍奇咬了咬牙; 还是想把奇迹创造到底。
15、16 两日; 美第十军全军投入; 继续发展进攻; 经反复争夺;
又先后攻占第二○○ 师正面的栗洞南山、三南里、月峰山; 第一九
九师正面的细岘里东北高地、541 高地、551。6 高地。
至此; 美第一军已突入第二十兵团防御纵深2~4 公里。
同时又付出了7000 余人的伤亡代价。
这下霍奇不敢咬牙了。
因为真要盘起账来; 他实在是不划算。
774





他怎么敢跟中国军队拼人命?
彭德怀知道杨成武压力很大; 想给他减轻点压力:
“你们打得很好! 鉴于你部兵力伤亡太大; 志司考虑是否将部
队转移至金城以北、淮阴以南阵地?”
“老总; 不能撤; 撤了不好; 第二线工事没做好; 撤了反而不好
守; 不撤; 我们能守住; 具体怎么办; 我们兵团党委研究了再向你汇
报。”
杨成武知道这仗已经打到了节骨眼上了。
表面上看起来; 双方是打得难分难解; 甚至霍奇还略占上风
———虽然伤亡惨重; 但他们毕竟是在向前拱啊。
可实际上隐含的优势在李湘这边。
霍奇全军投入打了4 天; 累计伤亡已达17000 余人; 这说明他
的攻势已成强弩之末; 再往前拱已经非常勉为其难了。而李湘手
中还有马辉的第二○ 一师、兵团配属的第六十八军第二○三师两
个整师和第六十八军第二○二师两个团。倘让第一线的第一九九
师和第二○○师再多熬两天; 多挫一挫霍奇的锐气; 更多地消耗他
一些有生力量。而让生力军第二○ 一师、第二○ 三师在烽火山、轿
岩山一线隐蔽展开; 乘敌人伤亡惨重而后续梯队尚未增援上来的
当口; 突然杀出; 打他一个又凶又狠的防守反击; 那时霍奇再凶; 恐
怕也只有连滚再爬往回跑的份儿了。
最低限度也会将战线稳定在烽火山、轿岩山一线。
战场态势肯定会有更大改观; 主动权也会易手。
不光是军预备队; 师团一级的预备队也应该这样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上; 朱可夫让崔可夫死守斯大林
格勒; 心如铁石; 始终在手中掌握强大预备队而不向崔可夫发送大
批量的援兵; 直到德军精疲力竭才全力投入发起强大反击; 最后剿
灭保卢斯; 就是这个道理。
库尔斯克会战; 他又如此这般故伎重演; 又创造一个骄人战
例。
775
第三十二章
保存自己
坑道工事现雏形
消灭敌人
装甲集群褪凶焰
合理科学适时地使用预备队; 说来容易做来难。指挥员得有
点“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思想准备; 在上上下下的一片叫苦声中沉
得住气; 稳得住神。
军事家们往往就在此间分高下。
毛泽东曾经有句名言: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 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 产生于‘再坚
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可惜杨成武和第六十七军代军长李湘在这个应该“ 再坚持一
下”的关键时刻心慈手软了一把; 过多地看到了第一九九师和第二
○○师的重大伤亡; 没有去考虑其实对手的伤亡更大; 更难以承
受; 也更打熬不住; 再加上还考虑到下边干部的叫苦声; 从而过早
地让第二梯队接替第一九九师、第二○○师投入战斗; 在与敌人逐
山逐水的争夺中不断消耗; 很快就像灯油一样被熬得很干。
不光是李湘代军长; 第二十兵团部队当时普遍缺乏打这种类
型防御战的体验; 师团一级的预备队大都过早地就投入了战斗; 连
兵团的“八大员”全都加入第一线战斗。所以尽管部队打得非常英
勇顽强; 从战略角度来说出色完成了任务; 但作战效益却打了折
扣。
关于这一点; 杨成武将军在战后曾撰写了《在“ 积极防御”作战
方针下如何保持战斗节奏的持续与高涨》; 进行了及时总结。
这是一个从不白吃亏的战将。
李湘代军长是1930 年参加革命的红军老战士; 可以说是从枪
林弹雨中杀出来的一员优秀的战将———一身11 处战伤就是铁证;
而且这次作战总的来说他指挥得很坚决果断; 胜利也很巨大; 其意
义是战略性的。在后来的战争中本来还有出色发挥的机会; 可惜
因积劳成疾; 于次年7 月2 日在朝鲜病故; 终年39 岁。
这是中国军队在朝鲜献身的最高级别的指挥员。
事实上; 在李湘让第二梯队与第一梯队换防之际; 霍奇少将因
伤亡惨重; 已将没剩下多少兵的美步兵第七师撤出休整; 因此无力
776





在全线维持攻势; 而被迫转为集中兵力、火力; 对第六十七军若干
要点实施逐个夺取的重点进攻。
结果仓促投入战斗的第二梯队两个师还是没有稳住阵脚。
又让霍奇乘第一、二梯队换防之际; 在两天之内先后抢占了月
烽山、602。2 北无名高地、梨船洞东北无名高地、芦洞北山等要点。
19 日; 霍奇连重点进攻都不能维持了; 只能集中攻击552。8 高
地、烽火山、轿岩山等少数要点。
这个时候; 任何一方有一支生力军进场; 都将对战局产生至关
重要的重大影响。
都没有了!
说实话; 从军人的角度出发; 霍奇的进取心还是很可贵的; 特
别是在伤亡如此巨大的情况下。
这几个高地又被霍奇占去。
至22 日; 精疲力竭的霍奇终于被阻于栗洞东山、690。1 高地、
522。8 高地一线。
10 天激战; 第六十七军伤亡12000 余人; 毙伤敌人23000 余
人; 击毁坦克39 辆; 击伤8 辆。
霍奇的美第十军突入中国军队阵地6~9 公里。
这个代价对美国人来说; 实在太高昂了。
“ 现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的是美国军队; 如果战争继
续下去的话; 他们在今年冬天将付出更大代价。”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一篇文章如是评论。
民意测验也表明; 有2??3 的美国人把这场战争评述为:
“ 一场全然徒劳的战争。”
在整个秋季攻势中;“联合国军”得到了467 平方公里的土地。
为此支付的代价是79000 余人的伤亡;
算上夏季攻势;“联合国军”夺取土地646 平方公里; 给中朝军
777
第三十二章
保存自己
坑道工事现雏形
消灭敌人
装甲集群褪凶焰
队造成了91000 余人的伤亡。
而付出的是168000 余人的伤亡代价。
得到的土地; 满打满算才是12000 平方公里的一个零头。
而付出的有生力量损失; 却是他们难以承受的。
而且; 由于第二十兵团给予“坦克劈入战”的沉重打击; 直到战
争结束“; 联合国军”方面再也不敢使用集群坦克向中朝军队阵地
实行穿插; 也再未敢使用装甲集群直接配合步兵作战。
杨成武没有辜负毛泽东的希望。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雷德利不无辛酸地说:
“ 用这种战法; 李奇微至少要20 年光景才能打到鸭绿江边。”
中朝军队在“联合国军”夏秋季攻势下的英勇作战; 不仅把“ 联
合国军”想不战而得到12000 平方公里“海空补偿”的一厢情愿打
得粉碎; 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 使中朝方在谈判中地位更加有
利。而且使“联合国军”方面开始认识到; 迷信海空军、技术兵器和
火力方面的优势; 通过发起局部攻势来压迫中朝方面屈从于自己
意愿的做法; 实在是一种愚蠢。
而且这种愚蠢有可能断送美国在远东的战略利益。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雷德利在给美国总统哈
里·杜鲁门的报告中说: 李奇微“ 所施行的占领个别高地的战术; 不
符合美国在远东的全盘利益”; 乃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打法。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也说:“ 美国谈判代表愈来愈明白; 联
军已真的不能再用继续作战的办法来获得进一步的利益了。”
尽管事实证明; 依托一般野战工事的中朝军队在“ 联合国军”
优势航空火力和地面炮火支援下的猛烈进攻中; 还难以进行有效
的坚守防御。尽管在这种空前残酷的阵地防御作战中; 中朝军队
的具体战役部署与指挥上尚有某些可评可议之处。但中朝军队历
时两个多月的英勇顽强的防御作战; 仍然粉碎了“ 联合国军”气势
汹汹的进攻; 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首先是战略上的胜利。
778





而对于中朝军队来说; 这次带有坚守性质的机动防御作战; 证
明了只要战术得当; 工事坚固; 并抓住时机辅以有力的反冲击; 中
朝军队完全有把握耗费较少的人力、物力就可以在阵地防御作战
中挫败敌人; 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中朝军队在战斗中创造
的坑道工事; 也在经过总结提炼后成为一种能够有效的“ 保存自
己; 消灭敌人”的依托。
在这种形式下打阵地战; 完全可以更小的代价实现中朝方的
战略目标。
正是由于夏秋防御作战的胜利; 使毛泽东、彭德怀、陈赓、邓华
等人在调整战略方针上的思想火花互为闪现印证; 不断清楚明晰;
逐渐提炼升华成为更为成熟、明确和科学的战略目标:
节约兵力、物力和财力; 采取持久的积极防御的作战
方针; 坚守现在战线; 大量消耗敌人; 以争取战争的胜利
结束。
这也是中国军队入朝作战战略目标函数的重大调整和修正。
“ 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正式成为中朝军队的战略指导方针。
在战役和战术指导上; 中朝军队也得益非浅。
从战术上来说; 夏秋季防御作战也使中朝军队取得了阵地防
御和阵地进攻作战的初步经验; 特别是贯通两个防炮洞的马蹄形
隐蔽部初步在战斗中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 成为以后坑道工事的
雏形。为中朝军队形成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提供
了重要基础。
尤其是第二十兵团抗击“ 联合国军”装甲集群的成功经验; 奠
定了中国军队在装备劣势炮火不足的情况; 将反坦克工事与障碍
相结合; 步兵反坦克小组与反坦克炮火相结合进行反坦克作战的
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朝军队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提出了许多对于火力强
779
第三十二章
保存自己
坑道工事现雏形
消灭敌人
装甲集群褪凶焰
大、后备兵员不足和攻击精神差的敌军如何保持弹性防御的具有
指导性新经验。
在这种方针指导下的中朝军队; 很快将机动防御转化成为坚
守防御; 重新夺得了战场的主动权。在此后近两年的防御作战中;
不仅牢固地守住了战线使之不再北移; 而且还通过不断地反击; 将
其逐渐南推; 从而陷“ 联合国军”于“ 大打不敢; 小打不赢; 欲和不
甘; 欲战不能”的尴尬处境。
根据中朝方的统计数字; 运动战期间; 中朝军队在人员在战斗
伤亡上与“ 联合国军”方面基本持平; 而在夏秋季阵地防御作战期
间; 敌我伤亡比例却达到了2。7??1 ; 而且物资消耗更小。事实证
明; 在这样一种形势与环境中与对手打阵地战; 完全可以以更小的
代价; 实现中朝方的战略目标。
10 月29 日; 志愿军总部通知各部; 除非出现特别有利的情况;
年底前; 中朝军队不再进行全线的大规模反攻战役。
第六次战役计划正式取消。
夏秋季防御作战的胜利和中国军队战略指导方针的确定; 还
对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鉴于战争扩
大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小; 中共中央决定在10 月起; 在全国开展增
产节约运动; 并恢复1950 年底已停止的精简复员工作。
一仗打下来; 那边在添油; 这边却在减灶。
胜负分矣!
11 月; 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商定了一个将中国军队在朝兵力
减少26 万的方案; 同时准备将全军员额在一年半之内从611 万精
简到400 万人左右。
1951 年底; 通过撤回董其武将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