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272部分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272部分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二○ 梵志品第十二(159)阿伽罗诃那经第十八

  34。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大梵何所依住?”
      婆罗门又问:“佛陀!大梵天是依靠什么而存在呢?”
  35。 世尊答曰:“大梵依于忍辱温良(1487)住。”
      佛陀回答说:“大梵天是依靠清净安隐而存在。”
  36。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忍辱温良何所依住?”
      婆罗门又问:“佛陀!清净安隐是依靠什么而存在呢?”
  37。 世尊答曰∶ “忍辱温良依涅槃(48)住。”
      佛陀回答说:“清净安隐是依靠涅槃而存在。”
  38。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涅槃何所依住?”
      婆罗门又问:“佛陀!涅槃是依靠什么而存在呢?”
  39。 世尊告曰:“梵志意欲依无穷事,汝今从我受问无边,然涅槃者无所依住,但涅槃
      灭讫,涅槃为最。梵志!以此义故,从我行梵行(25)。”
      佛陀回答说:“婆罗门!你想要了解一切事是依靠什么而存在,所以不停地问我。但
      是我要告诉你,涅槃不是依靠任何事物而存在,涅槃是究竟的寂灭。婆罗门!如果
      你想体证涅槃的境界,那你就来跟随我修习梵行吧!”
  40。 梵志白曰:“世尊!我已知。善逝(109) !我已解。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84)
      ,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176)!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婆罗门回答说:“佛陀!我已经知道了。佛陀!我已经了解了。佛陀!请接受我成为
      你的在家弟子,从现在开始一直到生命结束,都能够以佛陀、佛陀的教法、比丘僧
      团做为我归依的对象。”
  41。 佛说如是,阿伽罗诃那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阿伽罗诃那婆罗门对于佛陀所说,很欢喜地接受。

六二一





 第 五 册 目 录

(一六○) 阿兰那经…………………………………………………………………………一
         《增支部》七.六九〈妙眼经Suneta sutta〉(AN。 IV。 p。135)、《增支部》
         七.七○〈阿罗迦经Araka sutta) (AN。 IV。 p。136)。
         本经叙述佛陀称赞诸比丘共论之事,即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渺小的、很快就
         过去的,〔充满〕许多的苦、许多的烦恼。我们必须藉由智慧来学习,应该
         做善事,修习梵行,〔因为〕有生必有死。佛陀更自述过去世为阿兰那婆罗
         门时为弟子所说的种种法,其中也包含诸比丘所共论之事。
(一六一) 梵摩经…………………………………………………………………………二三
         《中部》九一〈梵摩经 Brahmayu sutta〉(MN。 II。 p。133)、梵摩渝经(大
         一.八八三中)。
         本经叙述高龄一百二十六岁的梵摩婆罗门,派遣弟子优多罗青年去观察佛陀
         是否具足如传言般的特质及三十二相。优多罗青年因看不到阴马藏及广长舌
         相,心生疑惑,佛陀便以神通力使其得见,优多罗青年回报尊师之后,便随
         佛出家修行。后来,梵摩婆罗门也来拜见佛陀,听佛说法之后证得初果,并
         且在命终前证得三果。
(一六二) 分别六界经……………………………………………………………………六七
         《中部》一四○〈界分别经Dhatuvibhanga sutta〉(MN。 III。 p。237)。
         本经叙述佛陀为初次见面的弟子尊者弗迦逻娑利,详细说明六界聚、六触
         处、十八意行、四住处。尊者弗迦逻娑利听佛说法之后证得初果,并向佛陀
         忏悔先前因不认识佛陀,而称呼佛陀为朋友的过失。
(一六三) 分别六处经……………………………………………………………………八九
         《中部》一三七〈六处分别经 Sa1ayatanavibhanga sutta〉(MN。 III。
         p。215)。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详细说明六内处、六外处、六触处、十八意行、三十
         六刀、依此断此、无量说法、三意止、无上调御士。
(一六四) 分别观法经…………………………………………………………………一○七
         《中部》一三八〈略说分别经Uddesavibhanga sutta〉(MN。 III。 p。223)。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解说“略说分别”,即向外分散、散乱的识;不向外
         分散、散乱的识;耽着于内的心;不耽着于内的心;因执着而有恐惧;因不
         执着而无恐惧。后来,尊者大迦旃延为诸比丘广说法义,并且得到佛陀的认
         可。
(一六五) 温泉林天经…………………………………………………………………一二七
         《中部》一三三〈大迦旃延跋帝罗帝经 Mahakaccanabhaddhekaratta
         sutta〉(MN。 III。 p。192)、佛说尊上经(大一.八八六上)。
         本经叙述尊者三弥提受到天人的提示,向佛陀请示跋帝罗帝偈,佛陀便为他
         略说跋帝罗帝偈,而由尊者大迦旃延为诸比丘广说法义,并且得到佛陀的认
         可。
(一六六) 释中禅室尊经………………………………………………………………一四七
         《中部》一三四〈卢夷强耆跋帝罗帝经1omasakangiyabhaddhekaratta 
         sutta〉(MN。 III。 p。199)、佛说尊上经(大一.八八六上)。
         本经叙述尊者卢夷强耆受到天人的提示,向佛陀请示跋帝罗帝偈,佛陀便为
         他详细解说跋帝罗帝偈。
(一六七) 阿难说经……………………………………………………………………一五九
         《中部》一三二〈阿难跋帝罗帝经 Anandabhaddhekaratta sutta〉(MN。 
         III。 p。189)。
         本经叙述尊者阿难为诸比丘解说跋帝罗帝偈,佛陀知道后,便当面向阿难询
         问法义,并肯定阿难的解释正确无误。
(一六八) 意行经………………………………………………………………………一六七
         《中部》一二○〈行生经Sankharupatti sutta〉(MN。 III。 p。99)、《增支
         部》四.一二三、一二四〈静虑经Jhana sutta〉(AN。 II。 p。126,128)。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在现世修习四禅八定,并以此为意欲者,命终时
         会再生至相对应的天界,得到相同的境界。但是,成就想受灭定的人,能够
         在现世以智慧断尽一切烦恼,所以是所有禅定中最为第一、最为殊胜、最为
         尊贵的定。
(一六九) 拘楼瘦无诤经………………………………………………………………一七七
         《中部》一三九〈无诤分别经 Aranavibhanga sutta〉(MN。 III。 p。230)。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详细说明七种有诤论法及无诤论法,并且教诫诸比丘
         应舍弃有诤论法,修习无诤论法。
(一七○) 鹦鹉经………………………………………………………………………一九九
         《中部》一三五〈小业分别经Cu1akammavibhanga sutta〉(MN。 III。 
         p。202)、佛说兜调经(大一.八八七中)、佛说鹦鹉经(大一.八八八中)、
         分别善恶业报经(大一.八九五中)。
         本经叙述佛陀为鹦鹉摩纳都提子举证说明,其父都提,因为生前的增上慢,
         而再生为家中的白狗,并且详细说明人是因为造作不同的业,所以会有胜妙
         与卑劣的差别,即短寿、长寿、多病、少病、丑陋、庄严、无权势、有权
         势、卑贱、尊贵、贫穷、富有、愚痴、有智慧。
(一七一) 分别大业经…………………………………………………………………二二三
         《中部》一三六〈大业分别经 Mahakammavibhanga sutta〉(MN。 III。
         p。207)。
         本经叙述哺罗陀子游行者向尊者三弥提谎称曾亲从佛闻“身、口业虚妄,唯
         意业真谛。或有定,比丘入彼定无所觉。”尊者三弥提便斥其所说,并回以
         “若故作业,作已成者,必受苦也。”尊者大周那知道之后,尽向佛说,佛
         先斥责尊者三弥提,再详细说明大业分别,即离十恶业者,死后有生天,也
         有生地狱;造十恶业者,死后有生天,也有生地狱;及造成如此结果的各种
         可能原因。最后,佛陀列举四种业,无有似有,有似无有,无有似无有,有
         似有。
(一七二) 心经…………………………………………………………………………二四七
         《增支部》四.一八六〈方法经Ummagga Sutta〉(AN。 II。 p。177)、佛说意
         经(大一.九○一中)。
         本经叙述佛陀为一位比丘详细说明世间被心导引,世间被心牵引,〔世间〕
         被已生起之心的力量支配。此外,佛陀也说明多闻持法者、博闻的抉择慧
         者、聪明的大智慧者之定义。
(一七三) 浮弥经………………………………………………………………………二五五
         《中部》一二六〈浮弥经Bhumija sutta〉(MN。 III。 p。138)。
         本经叙述尊者浮弥回答王子耆婆先那童子的问题,说明佛陀可能的说法是
         “若有人作愿、无愿、愿无愿、非有愿非无愿,行邪梵行,必不得果;若有
         人作愿、无愿、愿无愿、非有愿非无愿,行正梵行,彼必得果。”佛陀确认
         了尊者浮弥的说法之后,更为其说明四种譬喻,即挤牛角与挤牛乳、抨水与
         抨酪、压沙与压麻、湿钻与干钻。
(一七四) 受法经(上)…………………………………………………………………二七一
         《中部》四五〈受法小经Cu1adhammasamadana sutta〉(MN。 I。 p。305)。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世间实有四种受法,即现在受乐,未来受苦;现
         在受苦,未来受乐;现在受苦,未来也受苦;现在受乐,未来也受乐。
(一七五) 受法经(下)…………………………………………………………………二八三
         《中部》四六〈受法大经 Mahadhammasamadana sutta〉(MN。 I。 
         p。309)、佛说应法经(大一.九○二中)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世间大多数的人行愚痴者之法,佛陀所教导的是
         智者之法,并且以世间实有的四种受法举例说明,即现在受乐,未来受苦;
         现在受苦,未来受乐;现在受苦,未来也受苦;现在受乐,未来也受乐。
(一七六) 行禅经………………………………………………………………………二九五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详细说明四种行禅者,即炽盛而谓衰退,衰退而谓炽
         盛,衰退则知衰退,炽盛则知炽盛。
(一七七) 说经…………………………………………………………………………三一九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详细说明,修习禅定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的四种状
         态,即退步、维持、进步、漏尽,以及非有想非无想处也只是会导致依存于
         世间之最好的执着。
(一七八) 猎师经………………………………………………………………………三三九
         《中部》二五〈诱饵经 Nivapa sutta〉(MN。 I。 p。151)。
         本经叙述佛陀以四群鹿对猎师诱捕的反应,即毫无防备食饵被捕、不堪饥饿
         食饵被捕、虽有防备食饵被捕、这离猎师不被捕捉,来比喻四种修行人、婆
         罗门对魔王诱捕的反应,即毫无防备享受五欲被捕、不堪忍耐享受五欲被
         捕、虽有防备享受五欲被捕、远离魔王不被捕捉。最后,佛陀更说明魔王及
         魔王眷属不会到达的地方,即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灭受想定。
(一七九) 五支物主经…………………………………………………………………三五七
         《中部》七八〈沙门文祈子经Samanamandika sutta〉(MN。 II。 p。22)。
         本经叙述佛陀为五支物主说明,异学沙门文祁子的主张“具足四法者,即身
         不作恶业、口不恶言、不行邪命、不念恶念,就是成就善、第一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