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益西彭措讲授 >

第38部分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益西彭措讲授-第38部分

小说: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益西彭措讲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迫切,这就是小乘的发心,如果只是为求得世间的圆满,则连小乘的出离心也不具备。所以我们决不能轻视皈依、出离心、菩提心等加行的修法,否则就成为断证功德的极大违缘。
  菩萨观想一切众生都是自己而兴“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比如《普贤行愿品》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如凡夫或“独觉”那样退了菩提心,一个人往生到清净刹土自在修行。法王如意宝、霍西堪布等大成就者都反复强调学佛人必须再三闻思《定解宝灯论》和《入菩萨行》,对大乘行者,这两部论犹如日月,必不可少。
  丁四、需以修行消尽一切执著
  观察引得定解中,一缘安住之等持,
  未见见性殊胜义,所见之义无偏袒。
  由以上闻思观察引得对空性的定解(或由上师解说心的本性而产生定解),然后安住于这“一缘”即大空性中,修行“等持”即禅定。这时未见到有四边八戏的法,因此才真正见到殊胜的法界本性,对所见的真实之相,也无有是空性或不是空性的偏袒执著。
  《般若摄颂》中有个比喻:虚空并不存在,因它没有任何颜色、形相、本体,但还是可以说见到了虚空。对法界本性,也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这时没有其余的所知法,也没有外、内的差别,只是极放松安住在无生空性中,好象一个小偷进入一间空室,发现屋里本无一物一样,分别心本身即远离四边八戏,是清净的法。修行稍微稳定的人,可以在行住坐卧的同时,仍安住在一缘之中。
  当然这并不是用眼识见到一个希奇的外境法。这时没有忆念、没有分别,好象被一个人牢牢地抓住了一样。
  纵使一切无执著,然如哑巴受糖味,
  修习瑜伽士生信,不须惟有依观察。
  但虽无见,却并不是一无所获,而是内心中有甚深而且稳固的定解,只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如哑巴吃了糖,无法给他人用语言表达糖的味道一样。就象在烧开的水中倒入食盐,一会儿盐就溶入水中,与水成了一味一体,找不到一粒单独的食盐。同样以无漏智慧打坐修行后,一切融入在了法界本性,没有一个单独成立的法。凡夫人对未见即是见很难理解,就象一人手中空空,而说递给你东西一样,觉得不可思议。
  这时,瑜伽证悟者相续中对法界本性生起了坚定的信心,再也用不着初修时那样依靠观察修,只安住修就可以了,不再“惟”观察修了,无始时来已疲倦至极的分别心这时可以永久地安息了。
  这一问题到此已全部结束,现在我们再回顾一下内容大纲。
  对下面要讲到的一些名相,在此先作简单的说明。单空与究竟空性,两者都是无为法,初学者抉择基时,世俗的单空无为法要观待有为法,如瓶空要观待瓶,而究竟空性是大无为法,不要观待世俗法,超过了观待的世俗法。而见解是有为法,其中单空见与究竟空性正见的区别为:单空见有空执,而究竟空性正见,虽能了知、通达,但无空执。单空与究竟空性是从所知方面讲,而见解是从能知方面讲。
  要对外境林林总总的万法一个个地去修单空势所不能,而万法的作者是分别心,正当它在分别之时,即是无来无去,无生无实,在胜义中如石女儿一样并不存在。在分别心刚显现时,便看住它的里面或后面,或知道在二谛中都是无生的大空性,这样分别心就慢慢地寂灭下来,如果去压制它,它分别就更厉害,越来越粗。有了这种定解后,在打坐时就安住于这个无生单空之中。
  发了菩提心,修行单空,可以遣除四边中有边执著,产生许多功德,对初学者来说很深,也是菩萨出定后的修法。它是大乘的修法,而不是小乘的修法,因为小乘罗汉还不能破除有边中细的执著。
  修单空时应避开歧途,应该防止把单空理解成柱子上没有宝瓶的那种低劣他空,也就是说并不是妄动的分别心外有一个单空,以分别心去找一个单空,而是这妄动心的本身即是单空,也就是自性空或自相空。还应防止把单空理解成象前面所说的只是没有颜色、相状,这样不可能产生出单空修法的功德。
  修单空也是针对内心。初修要以信心和恭敬心为主,关键在于内心,而不在乎身口外在的形式。我们平时发心不清净,充满烦恼等等,主要是由俱生我执产生的,欲遣除俱生我执,应修人无我空性。从人无我空性的所知反体上,无论你在修空性也好,知道空性也好,已解脱或正在转生轮回也好,都毫无差别是没有的、是本来无生的空性,也就是说,不管吃饭睡觉,担柴运水,或者命终,无论何时,身体上都不存在一个俱生的我,而不是在有的基础上,去寻找一个无我。
  单空修成后,不会再有实有的山河大地,实有的本尊,实有的轮回过患以及实有的清净涅槃等执著。一切都如梦如幻,如梦如幻地感受痛苦,如梦如幻地观想本尊,如梦如幻地解脱轮回,如梦如幻地获得安乐。
  单空已经修得稳定之后,便不能再安住于单空,究竟的修法应如寂天菩萨所说:“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以上归纳了单空的修法,下面讲究竟大空性的修法。究竟的法界是现与空的大双运,只有智慧才能真实感受。就象一间空屋,早晨太阳射进来时,变得很明亮,这样既是空的,又是光明的。对初学者只能以单空来表示,有人一听说法界便以为是外境中存在的法,听到大空性就以为如石女儿一样,没有光明,听到光明便认为是智慧,把法界、空性、光明、智慧认为是相对独立的实有法。其实这些都是分别心的本性,是融于一味一体的,修行智慧外,不存在一个空性;法界本性外,不存在一个智慧,就象火与火的热性,不可分离。
  对基道果,如何安立大空性?在凡夫面前,它们是法界的本基,在修道中是出世无漏智慧所见到并安住的本性,果是彻底融入这法界本性。这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无法用世俗中的语言表达。如果象佛一样安住于法界本性,刹那也不动摇,任运地做度化众生的事业,则不需要再取舍善恶因果,因为法界本性中丝毫不存在这些世俗法,一切世俗法都融入在了法界本性中。但如果没有证得佛果,还有出定、入定的区别,则虽然通达了诸法如梦如幻,还是应谨慎取舍善恶业。而且世俗中最重要的是发心,发心纯正广大后,身口行为才会随之广大。
  我们可以用比喻来描述大空性。虚空中远处飘来的乌云挡住了太阳,使人见不到阳光,得不到温暖。但无论有云无云,太阳依旧高挂在天空,只要去掉云层,太阳就会照耀大地,同样不管有无分别心,其本性依然未变,人的好、坏、对、错等等的分别心就象忽然出现的云,挡住了它的本性,即本身具有的智慧,如果安住于分别心无生本性中,分别心就消失在了法界中,智慧的光明就显露出来,就象云消散在了虚空中,煦暖的阳光重新普照大地一样,这时会感受无漏的光明无为法的大乐,但在感受的同时,又没有一刹那的欲求与染心。
  传承上师们亦反复强调心的本性是大空性。法王如意宝等诸多传承上师都说:八部《大幻化网续》都讲了分别心是幻化,安住于此就是智慧,一切证悟功德才会发生,增广和巩固,乃至圆满佛陀果位,任运度化众生。除此之外,再没有另外更为殊胜的修法。
  修大空性首先要强调的是定解。有时早上觉得安住心的本性很容易,下午就很困难,有时妄念纷飞,好象很难修。这不是修行的好坏,而是尚未产生定解的缘故。修行不是另外去找个空性,而是想去找的分别心本身即是空性,就象冬天的冰,本身就是水的一种状态,而不是独立于水之外另外有一种东西叫冰。如果有坚定的定解,就会时时了知妄动的分别心即是大空性,分别心就慢慢寂灭下来。安住之后,便极放松,不能再去分别,就象劳动后休息一样。如果这时开始往外散乱,或是昏沉,则出定去积累福报,或是再忆念一下定解,或是修一下上师瑜伽,然后再安住在无生本性中。《大圆满心性休息》就是在知道无生空性的本性后,以极放松而安住于其中。这是成就者了义的休息,是打坐时真实的修法。
  修大空性的通常次第如何?凡夫若有真实稳定的定解,也可以有相似的殊胜修法,如大乘加行道是以修法为主,而且是以修相似的胜义为主,有出定与入定的区别。入定中不加分别,安住在资粮道中认识到的大空性,已安住后,则不需要再三去观察修或再忆念,犹如安住在虚空一样,相续中也不会产生疑惑,有不可思议的感受。这样不需要很长时间,便会对佛法产生不共同的皈依心与信心,对他人学法、积累福报也会产生随喜心。否则只会泛泛了知佛法不可思议的加持与殊胜,很难真实感受。如果不安住在分别心本身不可思议的空性上面,只是觉得分别心没动,没有忆念,很放松,而没有了达分别心的空性,则与外道不可思议我的修法成了一致。这样修上千万劫也不会增上证悟的功德。
  在着手修大空性时,不能放弃前行修法。我们应常常修上师瑜伽,持诵佛菩萨心咒。比如念金刚萨埵心咒时,就要忆念将无始时来心中之无明业障烦恼习气,以此咒力极快清净;闻思前则诵文殊心咒,能令不知者知,知者更深,深者增广。
  另外这里着重指出初修大空性的人所应注意的。初修者往往苦恼于心念没有办法安住,甚至打坐时烦恼反而更多,而不知从何下手。烦恼分别心是世俗谛中最究竟的怨敌,它到处乱跑,忽上忽下,好象故意去抓一个人时,却根本找不到。但有个窍门,如果了知心的本性即是空性,只要放松,分别心就不会再乱动,流转轮回备受痛苦。究竟的上师和本尊也就是心的胜义本性,而幻化本尊的本体就是自己的金刚上师,诚心祈祷就能得到加持,这些都要作如幻如梦想,若产生执著,认为外境的本尊是实有法,则反而会得到魔的加持。而真正的佛和魔也是在自己相续当中,不必向外寻觅,能如此理解,那么修行中就不会有什么违缘。
  初学者刚刚契入法界本性,安住的时间不可能很长,顶多就是念一遍百字明的时间,出定时,又忆念、祈祷、重新安住,交替进行。圣者已得到出世的无漏智慧,则不必再观察忆念,能够始终安住。荣素班智达的《入大乘论》云:初修者在抉择正见生发信心后,入定时有定解的感受,但出定时仍须忆念,否则仍会有凡夫分别执著的染污心发生,比如铁块虽然已在火里烧得通红,但是一拿出来,很快就变为黑色。华智仁波切亦说:有些初学者能在讲经、闻法、吃饭等的同时相似安住于法界本性,但时间往往很短暂,这是上师加持,自己勤修的结果,此时就应在寂静处精进修习,才能稳固,若处在热闹城市中,散乱心更多,修起来就很困难。
  安住于分别心的胜义本性,并不是把分别心强制压伏,而是了知分别心自性本空后,不再去分别执著,安住于其中而极放松,这是瑜伽士的了义修法,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上师心滴》等著作中作了详细的说明。有人打坐三四个小时犹如一刹那就过去了,这只是止观当中的止,与色界、无色界的修法类同,并不是真正出世胜义本性的修法。
  我们闻思此章内容时,应再三观察自相续是否有类似的错误,如果有的话应及时改正过来,依善证之法精进修行,定能极快地解脱。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

  序  言

  4


  3




  1

  目  录

  4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

  绪  论

  174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

  甲二:中善论义·略说引言

  甲二:中善论义·第一问题

  甲二:中善论义·第二问题

  甲二:中善论义·第三问题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下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颂
  益西彭措      讲授


  目  录

  丙四、第四问题:修行时应观察(观)修,还是安住(止)修  7
  丁一、宣说他宗  7
  丁二、分说自宗  9
  戊一、总说  10
  戊二、分说  43
  戊三、消除对自宗的邪见,并成立自宗为殊胜正道  58
  己一、超离一切执著的入定智慧是大乘道的正行  59
  己二、以此说明阿底约嘎是一切续部的究竟处,一切乘的顶峰  65
  己三、抉择其义的宗派超胜一切道乘之理由  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