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

第34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34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吃大亏。如果从佛法因果来想,你能一生忍受,这一生人道,来生可能天道,你生天去了。你要不肯吃亏,处处跟人计较,是,你都占到便宜,来生就到三途去了。谁吃亏?如果看到这个事实真相,了解这个道理,你会晓得一点亏都没吃。你会肯定古人「吃亏是福」,这句话是真理,这句话是事实。
  忍让的人有福,或者是谦虚、谦让的人,谦虚、忍让那个人有福,眼前虽然很苦,后福无穷。我们在历史上看,往往到晚年他得大福报,晚年有福是真的有福,这享福。为什么?年轻、少壮的时候没有福,他体力上能扛得过去;老年身体衰弱,老年没有福是非常可怜。这个我们就在现实环境里面看到了,年轻、少壮有大福报,没有真正能够积德行善,到晚年的时候事业失败,公司倒闭,儿孙现在散失,各人走各人去了,老年孤苦伶仃没人照顾,多半到什么?到老人院去了。所以香港老人院很多,你要到老人院去问问,有很多老人年轻的时候很不错,这些人是什么?就是不肯吃亏的人,要跟人竞争的。这些事情在国内、在国外,我们看到太多了,还不觉悟,还能走他这个路子吗?还能跟他一样吗?所以经上的话字字句句要常常记住,要常常提醒,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时时刻刻能提醒自己不要犯过失,走出一条永恒光明的大道,这就对了。这个光明大道是与自性相应,中国人讲与道德相应,永远是光明的。
  下面还有一句,第六,前面是幻梦,这是「如影像故。诸法缘起於一心界而不存在,如镜中之影像,故有可和融之理」。这讲得好!万法的缘起於一心,真的,一心我们常比喻做像万花筒,万法是万花筒里面变的境界,不管怎么变真叫是万花筒。你从早到晚去转去看,没有一个相同的,不管现多少种不同的图案、现相,都不出这个万花筒,这万花筒就一心界。这一心里头有没有?不能说有,不能说没有,有无不二,这是事实真相。你动它就有,不动它就没有,你转动它就有;你心动就有,不动就没有。不动的时候是什么?在佛法里面讲常寂光净土,不动的时候。这一动,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心动了,像万花筒非常美的现相,心就现前了,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如果起了分别?又变了,方便有余土,因为他动,起心动念他有分别就是方便有余土;再有执著,执著就凡圣同居土,六道凡夫有执著。所以没有执著就是方便有余土,四圣法界。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就是实报庄严土,就是此地讲的一真法界,《华严经》里面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实报庄严土,明心见性了,虽然这里头有现相,绝对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四土道理我们明白了,四土都在一心,离了一心就没有四土。
  所以一心里面实在讲并没有这些东西,一念不觉现出这些梦幻泡影,这个地方讲影像,它不实在,刹那生灭。我们看到现相,好像什么?还是刹那生灭,不过它不停,前面这一念灭了之后,后头一念又起来,念念都是幻相。念念里面我们都有,念念当然你心动,念念有分别执著。我好像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为什么它也存在?你还是有分别、有执著,只是分别执著有浓有淡,很淡薄的时候自己以为自己没有,其实有;如果真的没有了,境界就没有了。我好像没有了,其实你已经有了;如果真的没有了,你这个念头不起来。我好像没有分别了,你已经在分别,你看是不是?你要是真正没有分别,你怎么会有这个念头起来?真的没有执著,怎么会有这个念头起来?这已经有了,你就晓得这个东西难断。所以有很多人问我,分别执著从什么时候起来的?从一念不觉就有,那是因,那是万法缘起的因,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果。因是刹那刹那,果也是刹那刹那,因果同时,是有前后,先因后果,它速度太快了,真的是像同时,你简直没有办法辨别。所以确实有镜中之影像,你知道这个之后,这个无碍,无碍就是和、就是融,圆融无碍。和为贵,和为贵是融为贵,你不融怎么和?和决定有融,融通没有障碍自然就和。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九二卷)  2008/0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9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昨天我们学到「玄门无碍十因」,学到第六条。
  第六条是「如影像故。诸法缘起於一心界而不存在,如镜中之影像,故有可和融之理」。这句话很难懂,最难懂的就是一心,所以宗门古大德说得很好,他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为什么说大地无寸土?就是此地讲而不存在。诸法是万法,整个宇宙依正庄严是缘起於一心,这一心不好懂。一心是个名相,就是名词术语,佛为了讲经教学方便起见,假设这个名词。像《老子》所讲的道也很不好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得已而说的。因此关於这些名相,你要细心去体会,可不能执著,不但不能执著,连分别都没有必要,为什么?它是假设的,你分别执著什么,你就错了。所以《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学习的方法,第一个是「离言说相」,不要去分别执著言语,文字是言语的符号,也不要去执著。第二个「离名字相」,就是名词术语,诸法、缘起、一心都是名词,都是佛学的名词术语。你要能懂,你不要去执著;不懂无所谓,没关系,并不重要,慢慢的你心静下来自然就懂得。所以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表演,不认识字,没有听过经;换句话说,他什么都不懂。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诸法实相就现前,他也不懂什么是诸法实相,但他是真明白了,明白之后你问他,他什么都知道。这在我们凡夫看起来,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那是什么?一心里面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一心是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哲学上用这个名词,在佛法讲一心。
  诸法缘起是怎么回事情?心动,所以说是一念不觉。像我们前面所念的「迷唯一念」,这个念就是动,我们讲的起心动念,非常微细。极其微细的起心动念,我们根本没有办法觉察,所以起心动念是虚幻的,我们讲那个动是个偶然的。动起来之后,现在科学家讲弦的道理,像弹琴,弦的道理,说得也很相似。我们用手指拨动琴上的弦,它就震动,震动它就有声音。震动的时候,这一开始它不是立刻就停住,这个震动慢慢的轻微下去,它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佛跟我们讲的道理,它这个只能比喻,比喻只比喻个相似,没有办法比喻得很像。佛跟我们说,我们的起心动念有没有余的波?好像是有,实际上,实际上没有。他才有一念顿悟,迷是一念,觉也是一念,那一念什么?一念放下他就觉悟了,一念起他就迷了,十法界依正庄严就现了。所以无论是现、无论是不现,总而言之,都不存在,这是事实真相。所以比喻像镜中的影像一样,是个虚幻的现象,不可得的,所以万法有可和融之理。
  大师说以上讲六种因,「就诸法自尔之德相」来说的,就是一切法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佛经上说得简单,用四个字「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讲经常常用身体做比喻,用身心,我们这个肉身外面有五官,眼耳鼻舌身,里面有五脏六腑,再细细的分析,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再分析,现在科学家把它分析成分子,分子分析成原子,原子再分析成为基本粒子,它是基本粒子组合成的,哪有不能和合的道理!哪有不能融通的道理!眼能见,眼能不能听?能。耳能听,耳能不能见?能。现在为什么不能?现在它有障碍,只要把障碍排除,真的能,所以大乘教里头说六根互用,它没有障碍。眼只能见而不能听,这就有障碍,事事有碍。眼见了,实在讲全身每个器官细胞它都通信息,那叫理事无碍。佛说这个障碍什么?障碍就是分别执著。我们只要把执著放下,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这个六根就互用。这个境界是什么人?阿罗汉,阿罗汉就六根互用!何况阿罗汉以上的菩萨,法身菩萨、诸佛如来更不必说了,他们确实跟整个宇宙和融一体。所以懂得这个原理,人跟人怎么不能够和睦相处?中国人讲和,讲太和,太和就是跟整个宇宙一切万物和睦,太和,讲中和、讲保和。你看北京故宫里面三个大殿,从前帝王时代国家举行大典的场所,这三个大殿都讲和,跟佛法所讲的道理相应。
  下面还有四条,下面四条是「已下就业用之无碍而说因由」,是从万法作用上讲,前面是从万法自体上讲,讲了六个。所以我们跟人不能够和,不是不能和,是我们自己有障碍,我们自己不愿意和。要知道和融自在、快乐,不和很辛苦,我们今天讲的压力沉重,精神的压力、肉体的压力,你没办法解脱。离苦得乐关键也在此地,你真懂得,你确实离苦,你像佛菩萨一样的自在。如其不明白,也不肯学习,这个痛苦就有得受了,在这个轮回六道生生世世受不尽的苦。纵然做了一些善事,生到善处三善道,三善道是坏苦,三善道是行苦。人道以下三种苦都要受,苦苦、坏苦、行苦统统要受,所以佛说三界统苦,欲界、色界、无色界。要想离苦,至少你要脱离六道轮回,生四圣法界,四圣是方便有余土。那个地方分段生死的苦没有了,还有变易生死的苦,变易到什么时候才能脱离?要脱离十法界,两种生死都没有了。脱离十法界生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叫佛国土。
  我们看末后这四条,第七「因无限故」,这讲业用,业用那就得讲因果,「菩萨於因中修无限之因,故有至果必得无碍业用之理」。我们要晓得,造因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有因,不必说造作,造作的因就更严重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念头起来,欢喜、讨厌或者是无所谓,无所谓叫无记业,欢喜是善业,讨厌叫恶业,这三大类。三大类里轻重差别悬殊太大了,没有表现在外面,他已经造因;表现在外面,是言语、态度表现出来,业因就更重。如果有行动那就严重到极处,譬如你讨厌的,你把他杀掉,你真动手把他杀掉。小乘戒,要杀了这个众生才犯杀戒;大乘戒里面很微细,你起心动念你想杀他,并没有杀他,已经破戒了。所谓大乘戒论心不论事,小乘戒论事不论心。小乘戒,你心里怨恨他,想杀他,但是你没有杀他,不算犯戒,所以小乘戒好持。大乘戒不好持,大乘戒的结罪是在起心动念。我们想想,我们自己从早到晚起多少念?多少个善念?多少个恶念?多少个无记的念头?没法子计算。
  这些念头全都在迷,没有一念觉,迷就是迷在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迷变现出来的梦境。觉了的时候,学佛慢慢他觉悟了,觉了的时候这个念头叫净业,为什么?他起心动念,他还是在造作,他与性德相应。不像凡夫,凡夫造业与性德相违,相违什么?自私自利,他与这个相应,与名闻利养相应,与五欲六尘相应,与贪瞋痴慢相应,叫轮回业,为什么轮回不断?道理在此地。觉悟的人虽然他在造作,他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他起心动念是什么?利益众生,我们今天所谓弘护正法、利乐有情,这是觉悟的人他造的。觉悟的人有开始觉悟,像我们初学佛的人,慢慢学开始觉悟。开始觉悟的时候染净还混杂,大概染的多,净比较少,已经非常可贵。逐渐自己要往上提升,这个提升,就是像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性是耳根最利,就听教。佛虽然不在世了,留下这些经典,文字是言语的记录,都算在言教的范围。
  当然更好的,我早年就有这么一个念头,希望能有一套有音声的《大藏经》,好多年前我就想到。为什么?娑婆世界人耳根利,耳比眼厉害。声音《大藏经》就是有文字,就像我们现在用光碟一样,把它念出来,把这个经念出来做成光碟,这就变成一套有声的《大藏经》。你屏幕打开看到文字,没有景象,只是文字念出来,你可以跟著念也行,你不必跟著,不必看,听也行,闭著眼睛听也行,听久了会开悟,为什么?听久了他心定了,定就能开悟。这个事情真的还是值得做。像中国儒家、道家这些典籍,都可以用有声版,不必要有人像,看到人像会分心、会起妄想,没有人,只听到声音,你看文字也可以,不看文字也可以。这种有声书对我们娑婆世界众生非常有利益,根性相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时间久了,慢慢的、自自然然的,与性德相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