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转世小太监之乱世称雄(全)作者:午夜清风 >

第58部分

转世小太监之乱世称雄(全)作者:午夜清风-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咐杀猪宰羊,犒赏三军,一边着人统计战果,忙了一个上午,战果统计了上来,此役共歼敌四万(实际歼敌二万,虚报战果是明军一贯的做法),缴获马匹、兵器和其他军用物资无数,俘敌三千,击毙清军参将以上将佐三名,战果辉煌!

    明军这么多年来从没有如此痛快的打过一场胜仗了,众将都很兴奋,一致建议趁清军遭此大败,辽西的主力损失过半的当口,挥军攻打辽西,收复辽阳,扩大战果。赵强被众将鼓惑得心痒难忍,也觉得不该错过这个打击清军,收复失地的绝好的机会,当即下令,明军主力兵分两路,相互策应着试探性的攻击辽西,收复辽阳以及周边的府县,如果发现有大批的清军增援则立即回撤。

    当天下午,赵强叫参军拟写了红旗捷报,上奏朝廷,同时向洪承畴报捷。

    远在京城的洪承畴,为了逃避去西北领兵的差使,只好装病在京修养。他收到辽西清军倾巢出动攻打锦州的报告以后,很是担忧,怕有什么闪失,但他刚刚在崇祯面前装得病弱不堪,不好立即启程返回东北,只好写信要求赵强固守不出。当他收到清军在城外杀百姓激明军出战的报告以后,感觉不妙,他能体察到赵强左右为难的处境,担心他弹压不住众将,冒险出击,恐会酿成大祸,于是决定立即请旨返回锦州。

    第二天一大早,洪承畴急匆匆进宫求见崇祯,崇祯在南书房召见了他,洪承畴将锦州面临的境况说了,还说自己身体已经转好,怕东北边关出事,想请旨返回东北前线,指挥作战。不想崇祯笑吟吟的看着他说道:“呵呵,洪爱卿啊,看来你的消息没有朕灵通啊,你看看这是什么?”说完将一份捷报递给洪承畴,洪承畴接过来一看,正是明军锦州大捷的军报。

    原来,赵强给崇祯的捷报和给洪承畴的报告是今天早晨同时递送到的京城,由于洪承畴一早出府进宫,所以没有收到军报,反倒是崇祯先得了消息。

    捷报写的非常详细,将赵强责打求战将领,设计麻痹清军,明军趁夜踏营,追歼清军,大获全胜,歼敌数万的情况详细说了,洪承畴看了,心中又惊又喜,还有一丝嫉妒,不由暗赞:“这小太监果然不简单,就是换了老夫,恐也难有如此的奇思妙想,不过如果有老夫在,清军恐也不敢如此托大,疏虞防守,这小太监真是好运气。”捷报的末尾,汇报了明军下一步准备分兵两路,攻打辽西,收复失地的计划,洪承畴看到这里,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心想:“坏了,如此分兵攻击,已经完全违背了自己制定的‘集中兵力,据城固守’的原则,实际上是被清军调出坚城,很容易在野战中被各个击破,已是犯了兵家大忌!”

    洪承畴合上捷报,面含忧虑的冲崇祯说道:“启奏陛下,赵大人带领锦州守军杀退清军,实是可喜可贺。不过臣看赵大人派兵攻打辽西之举似有不妥,如此擅离坚城,分兵野战,实乃我军的劣处,恐怕中了清军的奸计,我军危矣。所以微臣请旨立即返回锦州前线,统筹全局。”

    崇祯略带嘲讽的看着洪承畴,心想:“此人真是老迈昏聩,到东北数月,未有尺寸之功,只会龟缩在城里,如今赵强掌兵不过七天,就杀的清兵溃不成军。如今你眼见赵强立功,心生嫉妒,想赶紧回去抢功!真是小肚鸡肠。”想到这里,崇祯笑着说道:“诶,洪爱卿不必心急,你还是安心在京城养病吧,赵强两番打败清军,看来他似乎有克制清军的办法,如今我军士气正盛,辽西清军主力已被击溃,正是收复国土的大好时机,东北军众将有此报国之心,其志可嘉,我决定下旨嘉勉。一旦东北边关形势稳定了,朝廷就可以全力对付西北的闯匪,其实对付闯匪才是你所擅长的呀。”

    洪承畴听懂了崇祯的话,心里顿时凉了半截,看来皇上是在怪自己怯敌避战,统兵不力,还是想把自己派到西北去。他想到关外几万明军有性命之忧,心急如焚,急切的说道:“皇上,恕臣直言,按赵大人目前的措置,数万明军将士身处险地,边关危急,臣请皇上——”

    崇祯不耐烦的打断洪承畴的话,说道:“你不必说了,朕意已决,你还是回家养老去吧!”

    洪承畴心灰意冷,叩头辞别崇祯,蹒跚着走出大殿,回府去了,既然皇上不让他管了,他也索性放手,连信都不给赵强他们回了,他估计过不了几天,明军惨败的消息就会传回来。

    可东北战事的进展完全出乎了洪承畴的预料,锦州大本营每天照例送来军报,竟都是明军获胜的消息,短短的十几天里,明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横扫辽西,所到之处,清军望风而逃,明军连续克复四十几座县城,攻占了辽阳,收复了辽西大片国土!洪承畴疑惑的研究着这些军报,越看越不明白,明军什么时候变的这么强大?而清军又为何变的如此不堪一击了呢?难道这小太监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吗!

    明军在东北大胜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一时朝野振奋,举国欢腾,赵强成了人们眼中的民族英雄。但深谙崇祯禀性的有识之士心里却隐隐有了一丝不安。

    这一天,崇祯接连接到了几份报告,一份是内阁的报告,说明军在东北的军事进攻对满清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清廷朝野一片恐慌,皇太极无奈之下谴使求和,清廷的使臣已在赴京的途中。

    另一份是赵强的奏折,奏折中说明军虽然收复了辽西的大片国土,但由于兵力过于分散,已经无力再对满清继续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连防守都略显薄弱,请求朝廷增兵东北。

    两份报告综合在一起,崇祯认为应该停止对清廷的作战了,如今朝廷西北战事吃紧,根本无力增援东北,应该趁机同清廷议和,从东北抽调兵力增援西北,全力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军。

    还有一份报告是东厂密探在各地搜集的有关情况的汇总报告,报告很长,但里面有两段话引起了崇祯的强烈不安,一段话内容是这样的:“官军在辽西所向无敌,清军闻风丧胆,一遇官军旗帜就四散奔逃,口中齐呼:”快逃命吧,赵家军来了,快跑啊!‘—— 。官军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箪食壶浆以迎,赵强在东北军民中威望极高。“

    另一段内容:“在直隶、山东等地发现民间发散的传单,言赵强英明神武,为不世出之济世神主,民间一些百姓将赵强的牌位在自己家中供奉,以避邪魔!”

    崇祯重重的将报告摔在书案上,气愤的想道:“短短一个月时间,十数万东北官军怎么就成了赵家军啦!你是济世神主,那朕为何人呐!这赵强也真是奇怪,在朕身边总是一副憨厚老实的样子,怎么一离开朕就变的英明神武了呢?”

    崇祯冷静了一下,想起了袁崇焕,心里一动,不由狐疑的想道:“不对,这赵强对我甚是忠诚,应该不会有反叛之心,估计这又是清人的离间之计,他们惧怕赵强,又想故技重施,可朕已经不是十年前的那个莽撞冒失的少年了,怎会轻易上当。不过即使赵强没有反意,他手下的那些骄兵悍将们可就说不准了,赵强毕竟太年轻,要是受人唆使,被人利用也是可能的,不管怎么说,边关二十万精兵放在一个小太监手里肯定是不妥的,得赶紧换人。”

    想定了,他面色阴沉的吩咐道:“来人,传内阁大臣还有洪承畴即刻进宫见朕!”











    第五十章 议和

    崇祯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同清廷议和的事情,众臣听满清主动议和,均觉振奋,并无异议。洪承畴自上次谏言被崇祯贬斥以后,已经心灰意冷,而事实也证明是自己错了,明军不仅没有被分割吃掉,反而把清廷打的认输求和,看来自己比赵强差的甚远,越发的没了心气儿。他见皇上要和清廷议和,东北将无战事,担心皇上把他派到西北去领兵,于是又装出一副病歪歪的样子,出班说道:“启奏皇上,明军此番在东北大获全胜,赵大人居功至伟,真是后生可畏。臣已老朽,又病弱不堪,难抵军旅奔波之劳,不称镇守边关之任,恳请皇上免了微臣东北经略大臣之职,允臣致休静养,狗喘残年。”

    崇祯温声说道:“诶,洪大人过谦了,你正当盛壮之年,乃是国之柱石,怎可轻言老迈呀!再说边关二十多万精锐还是得让你这样德高望重、忠贞稳健之人统带朕才放心呀。”

    洪承畴心中一动,皇上这是话里有话,显然是说赵强不适合统带东北驻军。他激灵一下,脑子里划过袁崇焕的名字,心道:“坏了,皇上的醋瓶子又打翻了,赵强危矣!” 洪承畴也风闻到清兵到处喊“赵家军来了”的情形,这明显是清军的离间计,看来皇上也听说了这事。他爱惜赵强是个人才,思考着如何保全他,遂躬身说道:“回皇上,臣以为赵强赵大人更适合镇守东北边关,辽西一役我军横扫清廷,赵大人的声名威镇敌胆,清军惧怕赵大人犹甚,如果把赵大人这个、这个调离东北,恐怕是清人求之不得的呀。”

    崇祯听出洪承畴话里的意思,笑着说道:“呵呵,如今朝廷要和满清议和,边关没有战事,赵强留在那里也没有用武之地。既然清廷怕他,我打算委他做议和的使臣,商谈休兵划界事宜。赵强年纪尚轻,是可造之才,朕打算把他调到身边,善加提点,自有用他之处。”

    听崇祯这么说,洪承畴这才略觉安心,既然皇上还让自己回东北去,也就不再推辞,遂说道:“微臣遵旨。”

  

    再说赵强,这段时间一直是处在亢奋之中,他没有想到官军的进展会如此的顺利,开始他还担心中了清军的诱敌之计,勒令各军不可冒进,但到了后来,明军所到之处,清军如惊弓之鸟,望风而逃,各路明军攻城拔寨,连战连捷,报上来的战绩,累计已经歼灭清军近十万人(当然是虚报的数字),整个辽西已经没有了清军的踪影,他才安了心。不过收复辽西以后,明军兵力越来越分散,已然无力向北继续进攻了,而且他还得到探报,清军调集重兵布防在奉天、新民一线,遂下令停止进军,然后给崇祯上折子,请求增派兵力。

    随着明军的不断胜利,赵强在东北军民中的声望日隆,简直把他捧上了天了,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乡绅代表前来慰问劳军,歌功颂德的贺表、锦旗、庆功匾堆了一屋子,在众人的吹捧中,他自己也有点忘乎所以了。

    这一天,赵强接到了李刚派人送来的包裹,里面是李刚的一封信和他编写的军事课的教材。赵强先看那信,李刚在信里除了例行的问候以外还说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说吴三桂练兵勤奋,军力提升很快,获得皇上的嘉奖。另一件事儿是原在袁崇焕手下的一名将军叫冷锋的,武艺高强,能攻善守,在袁崇焕被害以后,心灰意冷,脱了军籍,削发为僧,投入普陀山恩济寺法空和尚的门下,如能请他出山,应能助赵强一臂之力。

    他又翻看李刚编写的教材,里面的内容详实全面,分了很多的章节,包括:征兵、练兵、阵法、计谋、火器、间谍、地形、攻战、守战、军需等等,每个章节都有详细的介绍说明,还引用了古今大量的战例,连民团杀退清军的那次战役也作为案例写入书中。这份教材一共厚厚的三册,一看就是李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查阅了很多的资料才编写完成的。赵强心中感慨,此人真是个义士呀!想到李刚举荐的那个将军冷锋倒是一个合适的讲授军事课的人选,可如今自己军务繁忙,不能擅离职守去请,看来只能找机会再说了。

    自从锦州破敌以后,在兰汀的眼里,赵强就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叔父感到自豪骄傲,兴奋不已,张晓平开始着手筹备他商行的事情,兰汀闲来无事,索性换了亲兵的装束,整天跟屁虫似的围在赵强身边,殷勤细致的当起了书办,赵强喜欢她的伶俐乖巧,也就由着她了。

    这一天,赵强同几个将领议事完毕,在屋子里甩着胳膊,转着脑袋的活动放松一下,兰汀端着一碗莲子银耳羹进来,笑着说道:“叔父,这是我刚熬好的,快喝了吧,这些日子您都累瘦了。”

    赵强笑着说道:“只要能打胜仗,再累心里也高兴啊。”

    兰汀说道:“可不是,别说您了,我、叔叔、还有满锦州城的老百姓都跟过年似的那么高兴。要说不高兴的,恐怕只有那些靼子兵了。”

    顿了一下,兰汀接着说道:“刚才在大堂,我听一个辽阳来的富商说及,现在靼子兵最怕的就是您了,明军攻打辽阳的时候,清兵在城头看见您的旗帜,吓的大叫:”快跑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