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

第13部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13部分

小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现前。华藏世界在哪里?也在现前,当下即是。这又是个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有这个念头,或者是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念头是冥感,有这个念头是显感。显感有显应、有冥应,冥感有冥应、有显应,四种感应,都是在现前,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此界、没有他方。我们感觉当中有此界他方,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我们迷失了自性,产生错误的感觉。事实真相通达明了之后,这些错误的现象全都没有了,所以能够示现普代众生受苦德。代众生受苦,他自己有没有受苦?自己没有。为什么?自己苦乐没有了,不但苦乐没有,染净也没有,他自己常住在一真法界,随类现身,得大自在。晓得这些好处,你才真正发心希望早一天证得佛果,好处太多了,说不尽。现在舍不得离开眼前这个五欲六尘,是你迷惑得太严重,在佛的说法是你太可怜了,可怜悯者,怎么迷成这个样子!因为你所迷的没有一样是真的,全是假的。真的,真的你完全不知道,不但你没见到,你听说,听说不相信,你怀疑,你认为这个假的是真的,这就是佛在经上常常讲到的可怜悯者。

  我们这一生算是非常幸运,得人身,闻到佛法,闻到佛法当中无比殊胜的《大方广佛华严》,这太难了。华严跟净土是一不是二。我在新加坡答覆同学们一个提问,他们问我,华藏世界跟极乐世界有没有差别?这问得好。我的回答,我说华藏世界就好像新加坡这个城市,这是华藏世界,极乐世界就好比乌节路,新加坡最繁华的一条路叫乌节路,这他听懂了。极乐跟华藏是一不是二,极乐是华藏的精华,是华藏最好的一个部分,所以文殊、普贤率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净土,去拜阿弥陀佛,你说多殊胜!所以古大德,这个人是乾隆年间的彭际清居士,这是我们佛门的大德,他没出家,在家学佛,通宗通教,显密圆融,是在家的大菩萨。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反过来说,《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他说得很有道理。我有理由相信,魏默深居士,这是清朝咸丰年间的人,他有《无量寿经》的会集本,我们印祖对他有批评,魏默深居士就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最后的一卷,《四十华严》最后一卷,抽出来附在净土三经的后面,号称为净土四经。我相信他这个做法是受彭际清居士的影响,有道理,你看在末后一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称《无量寿经》为中本《华严》是有理由的,《华严经》到最后入《无量寿》,归《无量寿》。

  到印光大师,这民国初年,印光大师把《楞严经》里面“大势至圆通章”摘出来,放在净土四经的后面,称为净土五经。净土五经的来源我们要知道,这就圆满了,再就没有净土六经,没有了,达到圆满了。印祖这招对我的启示很大,因为我们过去对于《楞严经》这段经文疏忽了。特别对我们这个启示,我们发现净土法门在楞严会上是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以前我们都听说“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是楞严会上的特别法门,为什么?太明显了,普通法门是按照顺序排列的,特别法门是不按顺序的。《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它是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是按照这个排列的,后面是七大,你看看十八界加上七大,二十五,二十五位菩萨来做代表。按顺序排列,观世音菩萨是排在第二,耳根圆通,第一个是眼根,第二个是耳根,排在第二。他排在最后,像唱戏一样摆在压轴戏,最殊胜的,这个很明显,一看就明白了。可是大势至菩萨排列也没有按照顺序,但是他调整得很微,不容易看出来。大势至菩萨排列是在七大里面,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大势至菩萨是见大,弥勒菩萨是识大。按排列的顺序,大势至菩萨应该是二十三,弥勒菩萨二十四,这就是顺序。可是他两个颠倒了,弥勒菩萨排在二十三,大势至菩萨排在二十四,这个调整是很微,一般不容易看到。观音菩萨从第二跳到最后,这个太明显,两个特别法门。

  这是印祖把它拈出来放在净土四经的后面,我们就特别去留意这一章,这一章特别在哪里?才发现它也是特别法门,两个特别法门。念佛法门是遍法界虚空界的第一法门,它是普遍契机,普契群机,是对法界虚空界来说的;观音菩萨耳根法门是专门对娑婆世界来讲的,范围很小。我们这个世界的人,耳比眼聪明,眼看看不清楚,耳听得清楚,“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我们的听超过我们的见,看不清楚,会听得清楚。这是我们发现到“大势至圆通章”不可思议,走遍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得利益,这还得了吗?所以,“大势至圆通章”是净土宗的《心经》,确实超过《般若心经》,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心经》还少,《心经》二百六十个字,这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佛菩萨这些设施都是代众生受苦德,我们要能体会到,这才真正会感恩戴德,才会认真的学习。他们来给我们示现不容易,我们得到不容易,那就要希望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不生西方极乐世界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这些祖师大德。那我们求生净土这个愿就真实了,认真的去干,放下,身心世界都不要放在心上,彻底放下。念念为正法久住,念念为苦难众生,我们功德就圆满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集)  2008/11/18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0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列名第五条看起:

  【五、入五止。一者照法清虚离缘止。二者观人寂泊绝欲止。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五者事理玄通非相止。】

  我们把下面这一条也念下去:

  【六、起六观。一者摄境归心真空观。二者从心现境妙有观。三者心境秘密圆融观。四者智身影现众缘观。五者多身入一镜像观。六者主伴互现帝网观。】

  贤首大师将《华严经》修学的方法,特别是契入华严境界,将世尊在这部大经里面所说的关于修学契入境界的重点,他用很简单的六条把它列出来。这篇文章在大乘教里面它算是论,论是解释佛所说的一切经。论有两种,实际上就是注解,论算是注解,一种是解释经的,按照经文一句一句的解释,叫释经论,就是解释经的。像清凉大师他所造的《华严经疏钞》,那就算为释经论,但是大师不用论用疏钞,这是谦虚。为什么?用疏钞的意思就说,可能我说的,还有些地方不妥当,希望后人帮我改正,这有谦虚的意思。如果说论,论是佛的弟子,像菩萨、缘觉、阿罗汉他们解释经,解释得完全正确,就是佛的意思,永远流传下去,一个字都不可以改,这称之为论。所以论的地位就高,疏就谦虚多了。现在人解释佛经,连疏钞也不敢讲,用什么?用讲义、用注解,这就更谦虚。所以这些用的词我们都要了解。另外一种叫宗经论,宗不是解释经的,是把经里面重要的意思提出来讨论。譬如《瑜伽师地论》,就属于宗经论,它不是解释一部经的,完全讲佛在一切经里讲的唯识法相,它归纳在一起;《大智度论》是解释经的,解释《大般若经》的。所以称论,分量就很重,那是决定没有错误的。贤首国师这篇文章,在华严宗里面可以说是宗经论,他是依据《华严经》里面所说的这些教义,把它特别提出来,归纳为六条,教给我们怎样修行,怎么样契入华严境界,也就是成佛。

  六条,前面跟诸位提示过,前面三条显一体、起二用、示三遍,这是属于看破,后面三条是属于放下。你看放下,第一,他讲自性里面的四德,性德,这非常重要,一切诸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都是在行四德。入五止、起六观这是教我们,止是放下,观是看破。你看看这六条的意思,在觉悟的人,我们通常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是看破以后放下;我们修行,我们凡夫修行,我们先放下、后看破。五止是放下,六观是看破,先放下然后就看破,这里面意思非常的深广。时间过得很快,前面列名是列出纲领的名称,往后就是一条一条详细来解释。我说时间过得太快,我们今天第五天,我们学到这个地方。后面既然有详细的解释,我在此地就把这一段省略,跟大家讲学佛一定要先放下。不放下,看不破,为什么?不放下是障碍,所以先放下、后看破。到入文,下面才入文,那就是细说,非常有趣味,从显一体一条一条我们来学习。

  今天我们想利用这个时间,跟同学们谈一个,算是专题,《金光明经》里面讲的,讲经的四种利益。现在讲经的人太少,我劝导诸位,无论是出家、在家应当发心出来讲经。讲经是为什么?真正是续佛慧命,护持正法,一定要发心自利利他。出家应该学释迦牟尼佛,在家居士应该学维摩长者,释迦牟尼佛出现的那个时代,这个世间是两尊佛出世。诸位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因为释迦牟尼佛出家,所以名气就大,这出家的佛;还有一位在家佛,大家疏忽了,维摩居士是在家佛,也是讲经说法。你看看世尊的弟子目犍连、舍利弗,听维摩居士讲经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见维摩居士的礼节跟见释迦牟尼佛的礼节完全相同。现在学佛的人疏忽,不知道,这是教我们什么?教导我们尊师重道。他在讲堂上代佛说法,他是在老师的地位,目犍连、舍利弗虽然是出家证到阿罗汉果,对待老师礼节一点都不可以失,他们的表演都是做给我们后人看。出家人可不可以跟在家人学习?目犍连、舍利弗都是出家人,是释迦的大弟子,十大弟子之一,听维摩居士讲经,那不就跟在家人学习吗?佛法是师道,师道第一大的就是老师。释迦牟尼佛是老师,维摩居士也是老师,世尊讲经,维摩居士赞叹;维摩居士讲经,释迦牟尼佛赞叹,没有把居士贬低,这一定要懂得。只是一个出家、一个在家而已,都有弘护的使命,护持正法,弘法利生,所以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不要认为一出家就是最大,对于居士就瞧不起,这错误。你细心去观察,世尊当年在世所表演的,你就会完全明白。佛法是平等法,平等法里面,佛陀常常教导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没开悟,一定要懂得孝亲尊师,一定要知道认真学习,弘护正法,帮助佛觉悟众生。

  我们看讲经的四种利益,这是出在《金光明经》上。前面有两行,“经云”,这个经就是《金光明经》,“虚空藏菩萨梵释天等”,梵是大梵天,释是帝释天,这些人在这个法会里面听佛讲经,他们起来,“白佛言”,向佛请教。“若诸国土有能讲说此金光明微妙经典,于其国土获四利益”。这是说在一个地区、在一个城市、在一个国家,有能讲这部经典《金光明经》。没有说到《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在中国历代祖师,不管是哪一宗派的,都承认是经中之王、根本法轮。其他一切经跟《华严》相比,那叫枝叶,像一棵大树一样,《华严》是根本,所有一切经是这个大树的枝叶。所以《华严》也称为一切经,大乘里面讲一切经不是讲很多很多,不是的,一切经就是讲《华严经》,《华严经》是一切经的根本。于这个国家地区一定获得四种利益,后面给我们说出这四种。

  第一种,“国土吉祥益,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者,国王军众,势力强盛,无诸怨敌,疾疫消除,寿命修长,吉祥安乐,正法兴隆也”。这是第一个利益,在这个国家地区讲经,首先国王,为什么不提文武大臣?文武大臣就包括在国王当中。提到军队,军队是保卫国家的,势力就强盛,为什么?国王大臣、文武百官都能够依照如来经教修行,烦恼轻、智慧长,那就是势力强盛的因素。所以早年我在台湾的时候,有几年佛教会举行护国息灾法会,念《仁王经》,我们也参加了一次,我们讲《仁王经》,我记得讲了二十天,一天两个小时讲了二十天。当然《仁王经》经义也是有相当的深广,细说二十天讲不完,我们讲大意。我记得我还列了表没有用经文,用表解来讲,讲《仁王经》大意。仁王法会佛讲《仁王经》,教导国王应当要用智慧来治理国家,用仁慈来化解问题,武力是最后的后盾。诸佛如来仁者无敌,那个利益就无比殊胜。所以还是我们中国老祖宗的话,“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遇到困难、遇到灾难,怎么办?教学!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