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

第172部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172部分

小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中国一般家庭家规里面共同要遵守的,不是哪一家,家家都要遵守的,把它选择出来编成一本书,这是每一家共同要遵守的,必修的。还有特别的,特别那就不列在这里面,特别多半什么?他们所学的不一样,他们所经营的事业不一样,依照他们需要订立的家规,这种家规多半在家谱里面。在从前我们有祠堂、有家谱,家谱是家庭历史,不止一千零八十字,差不多要加上一、二倍,有二、三千字的,这家规。有家学,家学就是家里面办的私塾,家学是以自己家里面的子弟为主,亲戚朋友的小孩也可以到这边来读书。在从前没有学校,每个家族自己办学;还有家业,你家里面经营的事业。所以从前养老育幼没有问题,父母或者福报不足,能力、学术不足,小孩生下来之后没办法教养,家族养你,他有家学;年岁大了,不但不担心衰老,家族养老。所以一个人出生下来之后,这一生为什么?就为家庭,一生为家庭,家庭养你,家庭照顾你,所以老的时候有天伦之乐。你看看你的晚辈,你子孙那一代几十人,真有天伦之乐。现在这都没有!所以从前那种真叫幸福美满的人生,在现在没法子。但是它维系了中国几千年的安定和平、长治久安,靠什么?靠中国人的道德,靠中国的家。家实践道德,把道德带动了,生活化了。我们看看今天社会的动乱,道德观念没有,家没有了,怎么能不乱?人活得很辛苦,人生在这个世间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这些年来我常常想这个事情。所以我想到就鼓励企业,希望企业能够把中国传统的家道精神继承下来。一个企业的老板就像从前的家长一样,要把员工都看成是自己的子弟,员工是我们的亲戚朋友、兄弟姊妹;员工的下一代他的儿女,是我们这个族群里面的子弟,下一代,我们要办子弟学校培养他;员工的老人,我们要办养老院养他们,员工的父母也就是我们的长一辈、上一辈,我们有养老的义务,养老育幼真正担负起来。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大家庭,从前这个大家庭是血缘、血统关系,现在企业是道义关系,一个企业是一家人,把中国五千年良好的家道再能复兴起来,会对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做出很大的贡献,也就是说团体是家庭。

  我们在十几年前,应该有二十多年,在美国,那时候我想到做弥陀村,弥陀村是我们念佛的同修道友大家住在一起,变成一家人。我这个念头,好像是一九八二年,我第一次到美国,在旧金山做了几场讲演。场所是在美国的老人公寓,那个公寓是犹太人办的,办得很不错。它是一栋大楼,像公寓一样,一个单位是合我们台湾讲十五坪,一个单位里面有个卧房、有个小客厅、有厨房,还有个小阳台,这是退休的老人他们住在一起。它有四百多个单位,所以是个很大的老人公寓。这犹太人很聪明,它楼下的一层还是两层,他办个幼稚园、幼儿园,就让居住在公寓的这些老人他们的孙子,他们儿子不在一起住,自己有地方住。孙子,每天儿子媳妇上班,就把小孩送到这个幼稚园,小孩下课就会到祖母祖父的房门去敲敲,跟祖父祖母去玩玩,十分钟他就走了,他就上课去,所以他每天都能够跟儿子媳妇、孙子见见面。我看得很欢喜,我觉得这个老人公寓确实很好,很难得附设幼稚园。所以我就想起,因为在那边讲经,好像讲了六天,我就讲二十一世纪的道场应该是这种方式,不要再建寺庙。就是像这样的老人公寓,让学佛的人统统住在一起,天天在一块学经教,天天在一起共修,弥陀村这个想法就从那里来的。但是想了这么多年还没有搞成功,缘不足,要是有这么好的因缘,就是弥陀村居士林这种方法。要依印光大师所说的,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在现前这个时代道场愈小愈好,住众最好不要超过二十个人。为什么?生活来源容易,有三、四个得力的护法就能照顾,你不要向外去攀缘,心是定的,定下来才能办道。心常常往外面跑,把你的道业全破坏。这是祖师他的想法、他的教导,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要是真正能遵守的话,同修少,各个都会有成就。这是我们心目当中所寻求的。

  净宗成立之后,我们在行门,因为这是完全讲的行门,提出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是“净业三福”,是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为净宗同学说出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必须要遵守。无论在家、出家,无论是你自己个人修行,还是有同伴在一起共修,都必须要遵守。第一条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头一条。这条是做人的根本,你能够做到这个,你才像一个人!否则的话,你就不像人。孝亲尊师怎么做法?把这个一展开,给诸位说,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弟子规》。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具体的落实在《弟子规》,这是基础的基础。底下一句“慈心不杀”,我把它落实在《太上感应篇》,里面给我们讲业因果报,“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总报”,因果教育。末后一句“修十善业”,这是根本。所以佛经,我们一展开,你会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有标准,第一条做到就叫善男子善女人。“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也就是我们讲落实《弟子规》、落实《感应篇》、落实《十善业道》,才是佛经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具备善男子善女人的条件,你才能学佛。所以佛收弟子的条件是善男子善女人,你才能到佛门里面去拜老师,求授三皈,受三皈就是正式拜老师。

  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入佛门的条件,这都是属于小乘,小乘建立在善男子善女人的基础上。我们能把三皈、戒律做好,一举一动都有威仪,再进一步提升就学大乘,所以第三条是大乘,大乘第一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大乘头一个要发心,菩提心是什么?就是四弘誓愿,你要把心量拓开,“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能够包容,你不能说这个我喜欢他,我度他;那个我讨厌他,我才不度他,你就没有菩提心。发菩提心不能带条件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哪些哪些众生我不度他,你还附这个条件吗?没这个道理。所以要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真诚心,去普度一切苦难众生,这才叫大乘,菩萨心肠。深信因果,我初学佛,我对于这一句就碰到障碍,为什么?那是菩萨,菩萨还深信因果,我就感到奇怪。如果这条它放在第一段里面,我一点都不稀奇,如果第一段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深信因果”,这个我一点没有问题,我觉得是应该的。前面两条都没写,摆在第三条我就不懂,这因果讲什么?我们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凡夫都知道,难道菩萨不知道吗?想了好几年才想通,这个因果是什么?“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真的,这个因果很多菩萨不知道,这是什么?这是净土宗,念佛成佛,这个要深信不疑,你一生成就。你要不相信这个,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你去修修看,修哪个法门,一生都不能成就;唯独这个法门一生能够成佛,这个因果是太稀有了。尤其我们就想到,佛在经上说净宗法门知难行易,是难信之法,但是很容易修,所以叫深信,那你这一生决定成功。“读诵大乘”。这三条十一句,十句都是属于自利,都是讲自己,自己成就之后要帮助别人,后面一句是帮助别人,“劝进行者”,这就是我们讲弘法利生,你要劝别人。没有相信的,要劝他信;已经信的,要劝他学经教,理解;已经明白,要劝他修行;已经修行,要劝他证果,决定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头一个,这都是属于威仪的指导原则,这很重要!佛接着后面讲,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过去、现在、未来,所有这些修行人成佛,都不离开这个原则,都是依照这个原则修行成就的。你说这多么重要,我们怎么能疏忽!所以净宗学会成立,我们把修行选了五个科目,这是第一个科目,最高指导原则。

  第二个科目,我们净宗同学大家在一起,在一起一定要有规矩,没有规矩这个团体就乱,这个规矩我们遵守佛陀的教诲,修“六和敬”。这个团体四个人以上就能组成一个僧团,大家在一起共修,依照六和敬修行。如果我们台湾能够出现这么一个僧团,整个台湾人就有福报,为什么?六和敬的僧团是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保护这个地方。有一个道场出现的话,诸佛菩萨、龙天善神都保佑这个地方,你说多难!六和,头一个“见和同解”,第二个“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建立共识。我们在一起学习的人,我们的想法、看法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才能真正和睦在一起。所以和敬,这第一条是根,如果我们看法、想法都不一样,就会有争论,一争论,和就破掉,不和了,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见和同解建立在哪里?建立在经教上,我们天天学习经,天天研究佛陀的教诲,把我们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我们一切都依照佛的教诲,才能做得到,这是初学。到最高级的时候,那真的,高级什么?每个人都把我们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那就真的和,就真正和睦,随缘妙用。可是这是我们凡夫做不到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虽然研究经教,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释方法,还要辩论,这都是很难避免的事情,所以这不能不知道。在净宗,我们方向、目标是相同,这就容易,方向,我们都是向西方极乐世界;目标,都是要亲近阿弥陀佛,同生极乐国。

  “戒和同修”,这个戒基本的是十善,在家同修在一起,五戒、十善,三皈、五戒、十善,这是一定要把它做到,你在这里才是一个佛门的僧团。严持戒律,把我们一些不好的习气、不好的习惯统统要改掉。现在人因为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社会风气不好,总是看别人的过失,总是说别人的过失,看别人的过失,我们的心坏了。常讲良心、良心,你的心本来都是善良的,把别人的坏处统统放在自己心上,自己的良心就变成坏心。变成所有人坏心,你的良心是它的垃圾桶,全装那些坏东西,你就变坏了。你再说出来,你口造恶业,你怎么能修行?你没法子修。所以头一条,我们要学着,我们决定不看别人不善的,我们看别人善的,不看别人不善的,绝不把不善的东西放在自己心上,修行要从这里下手。天天改过,天天反省,天天自新,你就有进步。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学,我们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佛家经典里面讲得更清楚、讲得更多,三人行是什么?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看到人家的善,想一想我有没有?我有,很好,要保持;我没有,要向他学习,善人是我的老师。看到恶人,我马上反省我有没有作恶,如果有,改过;如果没有,就警惕自己,不要犯他的错误。你想想看,善人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于是我们感恩的心就生起来。我们对于善人感恩,对于恶人也感恩,因为他是我们一面镜子,我们自己有很多过失,自己不能够发现,看到他,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有没有?立刻就发现。我们在一切众生要修平等心、修恭敬心、修感恩的心,这就对了。在生活方面一定要互相谦卑,懂得自己谦卑,尊重别人,生活在一起,天天见面都要这样。礼决定不能缺,决定不能衰,这才是个兴旺的样子。不能说天天见面,马虎一点算了,不可以,规规矩矩。在中国古时候儿女对父母晨昏定省,你天天要做,不能说每天这长远就可以省略一点,不可以,省掉之后这个家就要败,为什么?规矩废弛,这个家要衰要败,必须很认真的去做。所以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这是团体。

  底下有“身和同住,口和无诤”。口业,《无量寿经》是把口业摆在第一位,这跟其他的经不一样,其他的经总是用身口意,《无量寿经》是说“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第二才“善护身业,不失律仪”,第三句“善护意业”,所以它是把身语意,语摆在第一,为什么?最容易犯的。要学不争、要学随顺,没有意见。可这里头要用真实智慧,小事情无伤大雅的不争,对我个人的事情,绝对不争,听到人家教诲,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决定不争。如果是对团体的利益,这是要仗义、要争取的,不是为众人的事情不争,这必须要知道。“意和同悦”,住在一起天天见面,天天看到你的笑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