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

第5部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5部分

小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六再加上九千,四万五千颂。最后唐朝贞元年间,“普贤行愿品”这一品经很难得,有个完整的本子传到中国来,翻成中文四十卷。第一次翻的是《六十华严》,第二次翻的《八十华严》,最后翻的叫《四十华严》。这三种本子合起来除掉重复的部分,现在中文本有九十九卷,梵文的原本已经找不到,现在《华严经》只有中文的译本,流传在这个世间,差不多将近五万首颂。所以我们中国大师称这个为略本,因为只有小本的一半,再就找不到了。可是心通的人,法就通,就没有障碍。这些典籍要用它来帮助我们修学,希望我们在一生当中能够达到心通,能不能做到?能。在中国历代教下的这些祖师大德,契入这个境界的人不少!他们给我们做了好榜样。从理上讲障碍除掉,心就通了。这个障碍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你能够一时全放下,那你就成佛。所以在理上讲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时间?一念,一念放下就成佛了。放不下是凡夫,这个放下真难!释迦牟尼佛放下了,一时放下;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也是一时放下。

  能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他没念过书,他不认识字;换句话说,他一天都没有学过,也能成佛。这就说明从理上讲,凡夫成佛是一念。我们问,为什么我们放不下?其实我们讲“为什么放不下”,这就又起了个妄念,妄念没有才是佛,这么多妄念你怎么能成得了佛?“我们真想放下”,这又是个妄念。他就是放不下,他又多一个妄念。这就是里面讲的四句百非,真的不好断,起心动念没有一个念头是正念、是正确的,这个正确是什么?与自性相应的,这是正;与自性相违背的,非,错了。所以古大德有两句话讲得很好,“起心即错,动念皆乖”,不要说开口说话,起心动念就错。为什么?依正它就现了。不起心、不动念,给诸位说,这个宇宙之间没有物质,也没有精神,不起心、不动念是这么个境界。不起心、不动念,物质跟精神都没有,这是个什么世界?释迦、六祖证得了,告诉我们,那个境界才叫一真法界,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一真,为什么?永恒不变。就是净土宗里面讲的常寂光净土,这才叫真正的一真法界。常寂光下来,这就有形相,有物质、有精神叫实报庄严土,也叫一真法界。为什么?这里面的人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也没有起心、也没有动念,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着他统统断了,所以也是一真法界。

  它为什么会有现相?这我们在大经上搞清楚,他那个起心动念的习气没断。习气不好断,没有方法去断,只有等时间慢慢长了,自自然然的没有了。要多长的时间?经上告诉我们,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习气自然就没有了。但是在这里面我们称他为法身菩萨,他们在起作用的时候是丝毫妨碍都没有。起什么作用?十法界的众生有感,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自自然然就会有应,感应道交。应的时候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以观世音菩萨做例子,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得度他就用什么方法。什么叫没有妨碍?这些应化在世间的佛菩萨,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没有,这叫妙用;我们干什么事情会起心动念、有分别执着。菩萨在这个世间,应化在这个世间,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这篇文章是贤首国师写的,贤首国师也是这一类的人,像清凉、像宗密都是这个境界。他们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当然更没有分别执着,随缘妙用。起心动念就不妙,分别执着就造业!不通才会有这个现象,通了就没有了,于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这些后来的祖师大德也入了佛境界,他们对于经教给我们的解释,这么多注疏留下来我们才晓得,字字句句跟世尊所说的经,决定没有两样,我们要信得过。像我们这种根性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能够一时顿息,就是一下放下。上中下根的人都办不到,那怎么样?慢慢来。这个慢慢来里面确实有很快的,也有很慢的,所以分上中下。大概上根这一生当中可以入佛境界,也就是你有能力超越十法界,有能力达到初住菩萨的境界,就是成佛,你把起心动念放下,上根人。中根就难了,下根就更办不到,但是中下根的人可以放下一部分,有人放下执着,有人放下分别。放下执着的人,当然这里头最幸运的是你遇到净宗,你念佛求生净土,那就无比殊胜。放下执着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凡圣同居土,是叫方便有余土。如果能分别也放下,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肯定是实报庄严土,不一样!完全没有放下,在你临终的时候你念念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你一切妄念伏住,也能往生,这往生是什么?往生凡圣同居土。这是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差别,我们搞清楚了。然后我们虽然不能这个经上这种标准,心通则法通,我们达不到这个标准,我们达到一点边缘,我们现在心里明白,决定求生净土。那个方法必须把这个世间的一切法放下,念佛堂堂主常讲“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那你的法就通了。

  这个通通到哪里?通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虽然不是真的通,但是也不假,生到凡圣同居土,就保证你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你就得到保证,你决定不会再退转。这是人人都能够做得到,就看你肯不肯干?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就这个法门。如果对于世出世间法还有留恋,留恋就是你放不下,那你就去不了。去不了怎么办?等来生后世,得人身、遇到这个法门,再继续再干。这个话是真的,为什么?我们现前这些同学们就是这种人。《华严》我们过去有没有缘?有缘,没有缘这一生遇不到。你能遇到一次听一、二个小时,都是与《华严》有缘。缘从哪里结的?缘是前生结的,宿世结的。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我们对这个世间有留恋没能放下,所以在六道里头轮回。轮回到今天很幸运,这一次又得人身又遇到,就这么回事情。这一生如果还放不下,那好!再等下一次的机会,无量劫中总有几次机会,这就慢慢来了。但是这很苦,要知道这个世间很苦!所以真正觉悟到人生苦,你才会真放下,希望这一生当中能成功,决定成功。天天读经能不能开悟?天天念佛能不能开悟?天天持咒能不能开悟?都能。《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佛讲的诸法就是方法,断烦恼的方法、学法门的方法、成佛道的方法,就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它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换句话说,都是帮助我们看破放下的。你总要记住这个总的原则,你修学就不成问题。所以心通则法通,这句我们就学到此地。

  ‘引虚空而示遍’,“引”是引用,引用虚空来暗示我们,“虚空”是遍法界的,比喻什么?比喻通。我们心像虚空一样,法也像虚空一样,因为心不是真的,法也不是真的,所以决定不能执着。不但不能执着,也不能够分别,到终极就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你就落到四句百非里头去。

  ‘既觉既悟,何滞何通’,真的觉了,真的悟了,“滞”就是障碍,“通”就是通达,都没有了,只要觉悟全都没有了。所以底下讲的百非四句,‘百非息其攀缘,四句绝其增减’,什么叫四句、百非?在此地跟诸位略略介绍,因为这是佛门里面的术语,名词术语,诸位在经上、在祖师大德的文字上常常看见。举一个例子给你讲四句,第一个讲有,第二个是无,第三个是亦有亦无,第四个是非有非无,这叫四句。百非是什么?四句一展开,有里面有有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这就变成四句。无里头也有四句,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所以这四句,每一句里头有四句,四四十六句,十六句有过去十六句、现在十六句、未来十六句就变成四十八句。四十八句,已经起的四十八句,还有没有起的四十八句,“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这就变成九十六句。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一百句,这个叫四句百非。

  古德有解释,用一个问答来说明,“问:经言离四句、绝百非,其意何居?”这个居是个问号,何居用现在的话说,这个意思根据什么理由来说的。这四句意思太广,“但举一对,便成四句,如有无”,有无是一对,“一异”也是一对,“断常”也是一对,你就举不尽的例子。这是什么?这一对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讲相对的,来去是一对、远近是一对、空有是一对,这例子举不完的。“若云有,是增益谤”,你要说有,这叫增益谤,为什么?它确实没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说无,“若云无,是损减谤”,你不能说它没有,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无。“若云亦有亦无,是相违谤”,互相违背;“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这开玩笑的话。“既俱有过,故须离之”,所以这四句百非叫开口便错、动念皆乖。这是什么?诸佛菩萨看宇宙万象,就是像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面对着万法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也不能说亦有亦无,也不可以说非有非无,你才叫不起心、不动念,这才能体会得诸法实相。只要有一念,你就全都错了,一错一切错,所以必须要离。既俱有过,就是一切说法统统有过失,只要起心动念就有过失,不起心、不动念没事。起心动念都是过失,你就想想,分别就是过失里头再加过失,严重了,再要执着麻烦可大了。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必须要晓得。你不是要心通吗?只要有过失你心就不通,心不通,法就不通。什么时候心通?这个过失统统要远离,离四句、绝百非就通了。这个四句百非里面,把妄想分别执着全都包括在里头。

  末后这个文里面说,“然此中根本四句,是外道见”,这个用有无来说,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个外道是古时候,就是佛在世的时候印度一些学派里面讲的。我们今天讲哲学的这些学派,还有些宗教他们所说的。“枝末四句等”,那就是讲四句每一句里头都有四句,“三乘亦未全离”,这讲佛门佛弟子,佛弟子常常对于经典上有辩论,这个辩论都没有真正离开,三乘就是菩萨乘(大乘)、缘觉乘、声闻乘,也就是说十法界里面没有断干净,四圣法界。“唯佛究尽,故云离云绝也”,这个地方的佛是分证佛,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法身菩萨,初住菩萨都离了,不再起心动念。记住,起心错了,动念也错了,这个事情难!真修行修什么?修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学不起心、不动念,这个人他在修佛道。有起心动念,他修什么?他修不分别、不执着,这是修菩萨道。他有起心动念,他有分别,他没有执着,这个人在修声闻道。这三个都是佛道,声闻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不起心、不动念是佛乘也叫一乘,《法华经》上所说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真修真干。

  有人告诉我,他说有些法师脾气很大,态度很傲慢,他修的是什么乘?你们想想看,佛经是我们的依据,佛经一对照就晓得他修什么乘。不起心、不动念,佛乘,他学佛;不分别,菩萨乘;不执着,阿罗汉乘,他修阿罗汉。傲慢、嫉妒,佛经上有,他修什么乘?他修阿修罗乘。真的,他也念经,他也念佛,他也很用功,他也参禅,他也持戒,将来到哪里去?到阿修罗、到罗刹,总的来说,魔乘,他不是学佛,他是学魔。如果他有妄想分别执着,心地非常善良、慈悲,修十善业,我们知道他修天乘。五戒十善做得很好,来生一定还得人身,他修的人乘。如果他贪心很重,世出世间一切法他都贪恋不肯放下,我们知道他来生到鬼乘去,他到鬼道去;瞋恨心重、嫉妒心重,没有五戒十善,地狱道去了。佛给我们讲十法界,哪一道有哪一道的因,你跟因相应,果就相应。所以佛经里面有很圆满、有很高深的因果教育,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种善因得善果,佛法里面没有人情。古大德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天天拜佛没用,巴结不上。为什么巴结不上?佛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你得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佛巴结不上。佛在经典里面,把宇宙人生的性相、理事、因果,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大慈大悲,这叫普度众生。我们学了之后,搞清楚、搞明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