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

第66部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66部分

小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才能够生兜率内院,真的是不容易。所以李老师劝我们这些同学求生西方净土,为什么?西方净土有三宝加持,除这一个法门之外,其他任何法门要靠自力。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自己具备的条件是信愿,净土的三个条件是信愿行,自己必须具备的是真信切愿,这个切愿是非常恳切求生极乐世界。真信是没有丝毫怀疑,对释迦牟尼佛有信心,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对世尊传的净土三经有信心,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有恳切的愿望。诸位晓得,恳切的愿望必须要把这个世界放下,如果对这个世界还有丝毫留恋,无论是人,无论是事或者是物,你有一样不能放下,你还舍不得,极乐世界就去不了。

  我在讲这桩事情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真的事情。早年,这总是二十年前的事情,过年的时候我在台湾,有个老居士过年的时候来看我,很欢喜告诉我:净空法师,我什么都放下了,求生净土。我说:好!他说:我就是孙子放不下。那就完了,孙子放不下。你看看他心里念的什么?虽然没有天天念着“孙子、孙子”,口里没有念,他心里真有。所以我就教他,你想不想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想,真想去!我说:那你就把阿弥陀佛跟你孙子对换一下,你就肯定去了,要不然你去不了。对这个世间一丝毫都不贪恋,不再沾染,这才叫切愿。具备这两个条件,求生极乐世界决定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它有四土三辈九品,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你到极乐世界品位不一样,能不能往生是在信愿。这话不是我说的,蕅益大师说的,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诸位去读你就知道了。所以不能有丝毫贪恋,要真的能放下,真的能舍得,于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丝毫都不能够沾染。这个放下值得,到极乐世界,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我们用现代的话,我们不说往生,往生是古人讲的,我们现在叫移民,从我们这个地球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移民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信愿。所以真信切愿,老实念佛。

  要不要听经?要,这是我提倡的,印光大师不提倡听经。诸位要知道,他那个时代可以,可以不需要听经,只要深信切愿,老实念佛,就决定往生。现在为什么加上听经?不听经你的信愿行都有疑问,都保不住,外面境界一诱惑,你全动摇了,所以要听经。听经就是亲近佛菩萨,每天跟佛菩萨在一起,每天听佛菩萨的教训,听佛菩萨提醒我们,我们不至于在这个花花世界迷失了方向,迷失了道路,我们才会有成就,为这个理由我们要天天听经。这也不是随便说的,我学佛五十八年的经验,经验之谈。我这五十八年能保住,没有迷失方向,没有迷失目标,一个方向、一个目标精进,靠什么?靠天天读经,天天讲经,没有一天缺课,天天干。天天没有离开佛菩萨,我们才能够把这个世间,我们常讲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们不是上上根人,不能够顿舍,不能够一下放下,我们年年放、月月放、天天放,愈放就愈自在,愈放信心就愈坚定,求愿往生的信念就愈强烈,佛号才有相应。

  如果说是三个月不念经、不念佛,肯定跟社会大众一样,马上就被污染了。这个社会就像一个大冶炉一样,你在这里面不被污染,那就是圣人,就是佛菩萨,如果不是佛菩萨,不是圣人再来,没有不被污染的道理。我们能够侥幸,没有迷失,天天靠经教。所以我觉得经教很管用,如果每天没有听经这个方法,不太容易保得住。听经要听多少时间?我跟东天目山的同学说,跟庐江实际禅寺的同学们讲,每天不能少过四个小时。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四个小时有佛菩萨的教诲,还有二十个小时社会这一切染污在你面前围绕,你没有四个小时的经教你敌不过二十个小时,你肯定受它干扰,一受干扰你就退转,你就变心,你就迷失方向,你说这多可怕。

  所以今天在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在佛门里面供花,供花是什么意思,供花是一个事相,代表的是什么?代表是自己的心行与性德相应,这是花,与性德相违背那就错了。所以前面讲“广修万行称理成德”,称理才是花,才是真正的庄严。德,我们先说最低的,最低跟最高是一不是二,在佛门里面讲,十善业道,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德行里面来讲,四维八德。礼义廉耻是四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八德。中国人千万年来接受老祖宗世代相传,传什么?就传这个。人人都能够学习,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个教诲经过了决定不止五千年,五千年是有文字记载,五千年以前文字没有发明,我们相信远古没有文字之前,这个八德四维就已经形成。孔夫子一生的成就,他的心态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当要重视。《论语》里面,他老人家自己说的,“信而好古”,他对古圣先贤的教诲充满信心,没有丝毫怀疑,欢喜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依教奉行。自己一生述而不作,都是讲祖宗的教诲、祖宗的德行、祖宗的成就,自己没有创造、没有发明。现在人喜欢创新,孔老夫子守旧,连创新的念头都没有,他老人家一生真的是广修万行称理成德,被后人尊称为集大成者至圣先师,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我们应当要学习。创新不好吗?实在讲,你所创新的可能完全违背了性德,那你不是称理成德,完全跟这个是相反的。相应的是三昧,不相应的是邪思、是乱想。邪思乱想,我们中国人讲胡思乱想,成就什么?成灾难,它成的是灾祸,不是德。我们不能够不冷静,不能够不谨慎去思惟、去探讨,希望在这一生当中真的有所成就。只要我们不离开大乘,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只要我们不离开净土,我们这一生就决定有成就。这个字我们简单就介绍到此地。看第二个字:

  【严者。行成果满契理称真。性相两亡。能所俱绝。显焕炳着。故名严也。】

  ‘严’是庄严,庄严就是美好,我们世间人常讲真善美慧,这四个字可以说是用来形容这个“严”字非常恰当,严就是真善美慧,不但是真善美,充满了智慧。这个‘行’,前面花是代表行,德行。我们的老祖宗教给我们怎样修行,佛门里面讲修行,在从前,可以说是自古以来,学术里面叫修身。民国初年小学课本里面有这一门课叫“修身”,抗战期间好像就没有了。抗战开始的时候是民国二十六年,好像就是从那一年,我记得很清楚,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在这之前有修身这门课,在这之后变了,改成“公民”,不叫修身,改成公民。修身好,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它这个影响力,满清亡了之后还影响了二十五年,到第二十六年的时候改掉了,改成公民,公民没有修身好。在佛法里面讲修行,修行的意思比修身更好,修身只着重身,举止要端庄,要合理、如理,但是行的意思比身广。为什么行?起心动念是心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身体动作是身的行为,所以修行包括身语意都在其中。但是修身,当然内容也包括这三个,没有那么明显。修行依什么?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标准在哪里?标准在五伦、五常、八德,真的很简单。五伦是讲关系,我们佛门里面讲的觉悟、看破,明了关系是看破,看破是什么?这个事实真相你看清楚、看明白。这什么?这是道,看破就是你见道了。佛门里头有见道位,见道而后才能够修道,修道以后才能够证道,这是自然的次第,循序渐进。

  中国古人从小就教你明白这些关系,在没有明白之前先让你看、让你接触,这就是小孩的教育。中国教育是从胎教开始,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教育,母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正,要端庄,为什么?会影响胎儿。起心动念会影响,你的念头都是善的,都是清净的,这小孩将来健康,将来充满智慧;如果你起心动念是不善的,心浮气躁的,这会影响小孩的聪明智慧,他聪明智慧就很差,他就会胡思乱想。现在人知道这个真相的确实不多。小孩一生下来,他张开眼睛他会看,他会听,他已经在模仿了,也就是他已经在学习。所以父母在他的面前,长辈、大人在他的面前,言行举止都要端庄,不能让他看到负面的,不能让他听到负面的,也不可以让他接触到负面的。他所见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伦理道德,这叫扎根教育,根深蒂固。这个小孩学了三年一千天,这一千天,根深蒂固。所以中国古谚语里面有所谓“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有道理,不是随便说的。这是基础教育扎得稳,这都属于家庭教育,在古时候非常重视。

  上学之后老师教他,就开始讲伦理道德的故事,让他渐渐了解。伦理是道,所谓道是自然的,不是哪个人创造发明的,不是人制作的,它是自然的。夫妇是道,父子是道,兄弟是道,君臣是道,朋友是道,传统的这些圣贤教导我们就这五伦,这是道。明了关系之后,怎样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这就是德,随顺是德。这个德有个根,根是什么?根是父子有亲,就是父母对儿女那种亲爱,儿女对父母的亲爱,这不是人教的,是自然的,这是自性,他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德,大德!所以圣人晓得,这个德行好,如何能把它保持,一生都不改变,于是教育这个念头从这里兴起来的。为什么要教?教的目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这种亲爱永恒不变,所有的德行都是从这种亲爱演变而成的。这是万德的核心,万德之本就是父子有亲,这要靠教育。教育第二个目的是把这个亲爱发扬光大,你爱你的兄弟、爱你的家族、爱你的邻里乡党、爱你的朋友,再扩大到爱社会、爱国家。你看《弟子规》里面讲“凡是人,皆须爱”,都是父子有亲这个亲爱渐渐扩大。中国五千年的教育是什么?爱的教育。所以这个民族是个和平的民族,是个团结的民族,是一家人的民族。

  中国人常常自己说炎黄世胄,炎是炎帝(神农氏),黄是黄帝,炎黄的子孙。真的吗?真的,我很相信,没有怀疑。《百家姓》里面的四百多个姓氏肯定是黄帝子孙。黄帝去我们四千五百多年,往上面再推,有神农氏、有伏羲氏,神农、伏羲大概有一千年。那时候没有文字,所以是传说,从黄帝发明了文字就有记载。中国有记载的,这是真正可信的,有四千五百年。所以这是德,有道、有德。再扩充,扩充以后成为八个德目。八德有两种说法,我们把它合起来,除掉重复的,十二个字,第一个说法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第二种说法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两个说法都好。第一个说法是古时候说的,第二个说法是近代的,我们除掉里面重复的,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你就晓得中国世世代代用什么来普及到全民教育,就这十二个字。过去学校少,所以不识字的人多,但是虽不识字,他受过教育,他懂得做人,也就是说五伦八德他从小就学会了,不认识字他也能做到。不认识字他的心地清净,思想纯正,言行与道德统统相应,所以社会安定,人与人相处和睦。从小就学会谦虚,学会尊敬别人,这与大乘佛法完全相应。

  学佛的人,你看普贤十愿,第一个是“礼敬诸佛”,这就是自己谦虚,能尊重别人,这是首先要学的。现在人不懂得,自己有一点点长处,跟外国人学,学什么?值得骄傲,有一点点长处就值得骄傲,这不是中国人,中国人不会骄傲的。你看《论语》,孔子所说的,他说假如有这么一个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圣人,孔子一生心目当中最佩服的就是周公,他说这个人他的才华有周公之才之美,但是“使骄且吝”,这个人傲慢,这个人吝啬,这个吝啬最重要是吝法,他有才华,他不愿意教人,“其余则不足观也”,那这个人就不必说了。在佛法里面,骄慢是根本烦恼,你看贪瞋痴下面就是慢。无论他修得怎么好,他瞧不起别人,他还嫉妒别人,这就完了,那全是假的。古谚语里头也说得很好,“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愈是有道德,愈有学问,愈谦虚,愈显得心平气和,不会激动,不会冲动,无论是顺境、逆境,他都能保持一个平常心,这是道。平是平等,常是永远保持着,心地清净平等。《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这是真正的有道,真正修德,这是真正的庄严。

  “行成果满”,这不是凡人。十法界里面顶端的是佛,他也不能讲行成果满,为什么?他阿赖耶还没有转成大圆镜智。阿赖耶怎么转法?没法子转。转八识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