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纪晓岚全传 >

第18部分

纪晓岚全传-第18部分

小说: 纪晓岚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生进到室内,给恩师叩头。在门生站起来时,纪晓岚忽然发笑,长时间不能止住笑声,门生莫名其妙,楞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陶序东等人猜想他又琢磨出什么有趣的话语来了,大家问他,他却不肯说,而且笑得更厉害了,于是大家不再追问,慢慢地,才止住笑声。

夜晚,客人们都已散去。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在中天。

月光洒落下来,轻柔似水,院子里一片宁静。

一家人聚在一起,想到老爷即将去南国赴任,要有三十多个月缺月圆,才能复归团聚,更觉无限依恋,尤其是他的夫人和侍姬,每人都带着孩子,不能随老爷前往,更觉不胜悲戚。

马氏和倩梅还好些,最难过的是侍姬郭彩符,刚刚二十八九岁,自13岁跟随老爷以来,没有离开过几日的时间,这次怎奈长期与老爷分离,禁不住暗暗落泪。

纪晓岚看在眼里,虽也十分惜恋,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啊!况且这是圣命,岂能不遵。

他看到妻妾个个伤心,却瞅着她们笑了起来,一时笑声不止,夫人马月芳便问他何事发笑,他只是含笑不语。

郭氏说道:〃别人都伤心落泪,你却像鸟儿回树林里一样高兴?〃他看看屋里没有懂事儿女,便说道:〃你们不知道,我是想起下午的事来。〃“下午发生了什么事?〃夫人马月芳问道。

〃下午一个门生来府上拜见,叩头时,我想起了一副对联,忍不住笑了起来,现在想起来,又忍不住发笑。〃“那你说说,想出了一副什么对联?〃倩梅忍不住催问了一句。

马夫人猜想他准是又想出什么坏话,不然怎么会这样如痴似呆地发笑。便说道:〃你嘴里吐不出好话来!〃“冤枉,冤枉。实是一副很工整的对联!〃纪晓岚赶忙辩解。

〃那你就说出来看看。〃马夫人说道。

纪晓岚摸摸鼻子,仰头吟道:

 〃今日门生头点地〃

吟到这里,停了下来。妻妾们不感兴趣,说他这是什么话,庸俗不堪,还是大才子做的对联呢?便催他念出下联。于是他又继续吟道: 〃昨宵师母脚朝天。〃这下可好,把妻妾三人都逗笑了。他自己反倒不声不响地喝起茶来。

马夫人说:〃你的毛病怎么就是不改?!〃看大家转忧为乐,他便站起身来吩咐大家回各房中歇息,自己也回房睡下了,一夜无事,不再叙及。

出都这天,及门第子刘权之、诸重光、孟生蕙等为他送行。出了京门,分手的时候到了,纪晓岚要弟子们止步回城,道别时吟诗一首:《留别及门诸子》,诗云:祖帐青门握手频,临歧犹自语谆谆;皇恩四度持文柄,远道三年别故人。

天上鹓鸾怀旧侣,园中桃李待新春;

明时稽古多荣遇,努力京华莫厌贫。

登车启程,纪晓岚奔上了赴任的征途,到济南改乘舟船,沿运河南下。

一路行来,山川秀丽,大饱眼福。纪晓岚在舟中吟哦不断,作了几十首诗,后来结集为《南行杂咏》。

单说这天,他正站在船头眺望江中景色,后面一条大船鼓帆而上,很快就超到前面。

大船上坐着一位老年人,灰白的长髯迎着江风在胸前飘荡,看上去甚是潇洒,那位老人回头打量着纪晓岚。忽然间,大船慢下来,两舟并行前进。

老人站起身来,差人递给纪晓岚一张纸条,纪晓岚不解其意,赶忙接在手里,展开看时,只见上面写道:〃我看阁下必是一位文士,现有一联,阁下如能对出,敝船自当退避三舍,如对不出,只好委屈阁下在后啦。〃接着写的是他的上联:“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一向才思敏捷的纪晓岚,这次居然碰到了对手,一下子被这句上联给难住了。

这是一副语意双关,而又谐音与两位古人名字相同的联语,〃橹速〃暗含〃鲁肃〃,〃帆快〃暗含〃樊哙〃,一文一武,正巧构成了双重含义:表面的意思是橹不如帆,暗含的意思是讥笑文不如武。〃看来这老家伙一定个武夫出身喽,我必须回敬他一句。〃但一时想不出恰当的对句来,纪晓岚心中急如火燎。

那位老者看纪晓岚皱起眉头,半天没有答话的样子,想必是对不出下联,哈哈一笑,向船夫挥挥手,鼓棹扬帆而去。

纪晓岚听到他的笑声,心里像打翻了醋坛子,酸溜溜的不是滋味。

一代奇才纪晓岚,第一次被人难住,怎肯善罢干休,一路上他搜肠刮肚,竟没有想出下联,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是事实。一路上闷闷不乐,几乎到了如疯如魔的地步,再好的风景也无心观赏了。

纪晓岚暗暗想道:尚未到任,就吃了一闷棍。南方文化发达,确是地灵人杰,人才荟萃埃今后尚不知会遇到什么麻烦。

到了福州,主持院试的论才大典时,乐声轰鸣,他心头一亮,暗叫〃下联有了。〃他对的是: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萧和!〃“笛清〃暗含〃狄青〃,〃萧和〃暗指〃肖何〃,也是一句语意双关,谐音喻人的对联,一文一武,文胜于武,对得天衣无缝。

纪晓岚对出了下联,打消了心中的块垒,恢复了往日的诙谐、乐观、旷达的本色,但没有当场对出下联,失去扬眉吐气的机会,成为他久久的遗憾。

确实正如纪晓岚心中所想,当时南方的文人,有一种偏见,认为南方人天资优越,所以文士多出在南方,北方则愚氓不化,没有什么才学。北方人到南方做官,往往受到南方人的轻视。

纪晓岚到任第一天,就听侍从人员向他禀告:有人说他只不过是读过《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东西,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怎么配到南方来做提督学政呢?纪晓岚心想,果然不出我所料,要是没有点真本领,他们还真的不会把我放在眼里,我且不露声色,看看再说。

过了几天,寓所门口贴出来了一副联,却只有上联,没有下联,联语是: 〃我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纪晓岚一看笑了,这不是公然挑战吗?看来不露一手,还真有点压不住邪气。便对官署里的人们说:〃此联出的很好,可惜是没有下联,诸位谁来补个下联?〃人们正要看看这位新任督学的才华呢,当然谁也不肯多事,纷纷推让说:〃我辈才疏学浅,还是由大人来题吧。〃纪晓岚微微一笑,说道:〃既然诸位赏脸,我就献丑啦。〃当场唤过笔砚,大笔一挥,写就下联: 〃俺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众人看过,啧啧不已,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气势磅礴,寓意精深:山多水多,也要由天覆地载;才子再多,也是圣人的学生,看来这督学大人确实有两下子。

过不几日,又有人向督学大人说道:〃督学大人办公的'笔捧楼'中,原来有山魈出没,不知督学大人见到没有。〃笔捧楼,左右两侧各有一座高塔,并且上层的窗户却被高高的墙壁遮挡的严严实实的,上层室内很难进来光线,只有中午才能看清室内的情况。纪晓岚命人把两侧的墙垣拆掉以后,又把四面的窗户都打开,这样不但室内亮亮堂堂,而且向外望去,远山翠霭如在目前。他题了一幅匾额挂在楼前,匾额上的三个字是:〃浮青阁〃,又写了一副门联:地迥不遮千眼阔窗虚只许万峰窥人们看了,见纪大人的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摹景贴切,意境宏阔,确非等闲之辈,便有些佩服起来。

等到举行院试,人们又领略到了这位纪大人的文章风采。

原来纪晓岚心想,不是有人说我只读过《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东西吗?好,我就从这上边出题,看看才子们会不会《三字经》和《百家姓》。

他出了三篇文章的题目,第一篇用的是《三字经》的头一句:〃人之初〃;第二篇用的是《三字经》的第十一句:〃子不学〃;第三篇用的是《百家姓》上的第一句:〃赵钱孙李〃。

这下可好,参加考试的秀才们都傻了眼,不知道这文章怎么做。一场下来后,有人抱怨起来说道:〃大人出题太平,我们学的是《五经》、《四书》,这里却只出《三字经》、《百家姓》,这岂能算作出题?〃纪晓岚微微一笑:〃《三字经》、《百家姓》都是启蒙文字,各位生员尚且未曾读过,难道尚须重新开蒙吗?〃生员们感到受了奚落,很不服气,论说纷纷。有人议论道:我们不会,他也不一定会,无非是故作高深,让我们出丑罢了。于是有人串通了一下,生员一起要求京师大人赐教,讲讲文章该怎么作。

纪晓岚答应的很爽快:〃那好吧,我念你们记好了。〃于是他把众生员召集到一起,像高山流水一样,滔滔不绝地朗诵起来,毫不迟疑,一气呵成,文章起伏跌宕,很有气势,而且词章华丽,妙语连珠。

生员们都听得有些发呆,不少人记都记不上,甚至把字写错了。

三篇文章做完,秀才们无不叹服,都感到督学大人确是天下奇才。谁再也不敢小看他一眼了。但还是有人感到这样违背科试惯例,应当出《五经》、《四书》上的题目。

纪晓岚笑道:〃刚才是和你们开玩笑,考好考坏,无关紧要。下面再给你们出个《四书》上的题目,各位考生务须郑重答卷。〃于是重新开考,这次的题目是:〃今也南蛮,乌夫。〃这倒是《四书》上的一句话,用它来做文章题目,考生们无话可说了。但这个题目不但本身十分刁钻,而且是让生员们自己写文章骂自己,生员们个个犹豫不定,沉吟再三,难以落笔。有的憋得面红耳赤,心中连连叫苦;有的气极败坏,心中暗骂不已;有的看着试题发呆发愣,紧皱眉头。心中都憋了一肚子火,但这次又找不到借口发泄,只好把苦水往肚里咽。有的人忍气吞声地把文章写完了,但都属勉强成文,文理难求通达,根本不能正常发挥水平,文章中闹出了许多笑料,让人忍俊不禁。纪晓岚在写批语时,来一番戏谑挖苦,把一帮自恃才高八斗的才子们,搞得威风扫地,狼狈不堪。还有不少的生员,一是气愤已极,二来是确实难于落笔,不得已交了白卷。

这场下来,生员们不得不服气了,都承认这位督学大人不但有学问,而且肚子里很有些花花肠子。消息很快传出去,盛府、州、县的官员们,更对这个北方才子敬慕三分。

时过不久,纪晓岚到汀州主持科试。试院堂前有株古老的柏树,高达数丈,虬枝苍劲,乃为唐代所植。传说树上常有神仙出现。

有人告诉纪晓岚说:〃历来试官到任,都要朝树礼拜,纪大人拜可不拜?〃纪晓岚稍一思略,说道:〃此为木魅,而不是什么神仙,督学来此,是受天子之命,岂有参拜鬼魅之理?它既不为害,不必去管它,倘若兴妖作怪,可将此树伐掉。〃过了几天,祠堂房门旁刻了一副对联,是督学大人手迹,对联题道:参天黛色常如此点着朱衣或是君人们看了,不解其意,一个差役便向人们讲述发生在那天夜里的一件事:纪大人刚到试院的那天晚上,天空晴朗,月光皎洁,微风爽来,古老的柏树发出簌簌的低吟。差役侍候纪大人,在堂前的石阶上,欣赏这月夜中的景色,差役想着柏树上常有鬼神出没的事,心里不由的虚惊起来,不时地向古柏看上两眼。

突然间,差役看到树梢上出现了两个人。借着月光看去,好像是都穿着红色的衣裳,两个红衣人向着纪大人鞠躬作揖后,消失在融融的夜幕中。

差役一时吓得说不出话来。惊魂略定,吞吞吐吐地将所见之事禀告大人。第二天,纪大人写了这幅门联,吩咐刻在祠堂门两侧。

这件事马上被传讲开来,人们说得真真切切,不断添枝加叶,很快督学大人驱妖降鬼的本领被传得神乎其神。

到汀州不久的一天,纪晓岚在城中微服游逛,走到城西的碧云茶楼,见二楼的阳台上写有〃以文会友〃的字样。停在下面细听,楼上人语纷纷,喝彩声不断。纪晓岚猜想是文人在此聚会,想起自己当年在文社与诸友唱和的情景,不由得心里痒痒。心想我何不登楼一观,看看这南方文友相会是什么场面,他们的才学到底如何。

想到这里,迈步登楼。见十几位文人学士正在这里吟诗作赋,四周墙壁上挂满了他们的诗文书画,纪晓岚要了一壶茶,静静坐到一个角落里,慢慢喝着茶,听着文士们的高谈阔论,观看墙上的诗词文赋,觉得这些人的谈吐和诗文没有什么高雅之处,与他们潇洒的束装打扮相比,简直有些金玉其外,而败絮其里。

这时有人发现纪晓岚,看他也是一副斯文打扮,便上前询问。纪晓岚只称自己是经商到此,不敢通报姓名。

座中人听他是北方口音,顿生捉弄之意,有人说道:〃贵客适临敝会,实是增辉不浅。但余等有约在先,与会者必须吟诗一首,以助雅兴。〃纪晓岚连忙推辞:〃不敢,不敢。敝人才疏学浅,作诗更非所长。〃众人一听,越发不肯放过,你一言我一语,要他作诗一首,方许下楼。纪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