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纪晓岚全传 >

第43部分

纪晓岚全传-第43部分

小说: 纪晓岚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中国前所未有的大丛书,规模宏伟,卷帙繁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有的采自府内藏本,有的来自藏书家的进献本,有的是《永乐大典》中的辑本,弥足珍贵。

御览之后,圣心大悦,诏令庋藏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文渊阁仿宁波范氏天一阁式样营建。阁三重,上下各六楹,层阶两折而上,瓦青绿色。阁前甃方池,跨石梁,引注御河水,左右列植松桧,阁后叠石为山。阁内御座之上,悬一幅乾隆御笔匾额:〃汇流澄鉴〃,四字金光闪闪,两旁御制一联是:荟萃得殊观,象阐先天合一;静深知有本,理赅太极涵三。

阁内还有两联,均为乾隆御题。

其一是:

壁府含古今,藉以学资主敬:

纶扉名副实,讵惟目仿崇文?

其二是:

插架牙签照今古;

开编云气吐芬芳。

文渊阁内,设置领阁事、提举、直阁事及校理等官掌管,此时的纪晓岚,即被任为文渊阁直阁事,同时兼任兵部右侍郎。

此后,《四库全书》又分缮六部,建阁度藏。盛京沈阳故宫内一阁,称〃文溯阁〃,圆明园内一阁称〃文源阁〃,热河承德避暑山庄内一阁称〃文津阁〃,连同文渊阁,谓之〃北四阁〃或〃内廷四阁〃。又以江浙为人文渊薮,在扬州的大观堂建文汇阁,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杭州圣因寺行宫建文澜阁,各贮全书一部,称为〃南三阁〃或〃江浙三阁〃,允许士民赴阁,传观抄录。到乾隆五十五年,七部全书才全部缮写完成,送藏七阁。从开馆修书算起,共经历了18个年头,才告竟成功,以十数年之岁月,成如此壮观宏伟之巨构,实在是古今中外所仅见。

编纂期间的校勘工作,费些周折。在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初览进呈的部分抄本,发现讹误很多,遂于五月二十六日批谕:“进呈各书,朕信手抽阅,即有论舛。其未经指出者,尚不知凡几?既有校对专员,复有总校、总裁,重重复勘一手经数人手眼,不为不详,何竟漫不经意,必待朕之遍览乎?若朕不加检阅,将听其讹误乎?〃从此以后,校勘考核更严,经纪晓岚复勘文津阁的藏本,查出誊写错落字句,偏谬之书各六十一部,漏写《永乐大典》三部,漏写遗书八部,缮写未全者三部,坊本抵换者五部,文字舛误者一千余条。

其他六阁的藏书,自然会有此类情形。事实上这么多的书,讹误之处在所难免。早在编纂之初,纪晓岚就意在避免差错,严格校对,处罚出现差错的纂修官和各处人员,时时有之,但防不胜防,屡屡出错。纪晓岚亲自查问,各纂修官推诿处分,不肯承认是自己的差错,尽管册簿记着某人负责某书,也不肯承认,说是:记录簿记错,张冠李戴了。纪晓岚便也作罢,不再硬逼。他在墙壁上题了一首诗:张冠李戴且休谈,李老先生听我言。

毕竟尊冠何处去,

他人戴着也衔冤。

再说那些校勘官,还有一段给皇帝拍马屁的秘事:就是在进呈御览的书中,每一页的头一个字,故意写成错字,留待乾隆校阅指斥,好让皇帝显得圣明。如果错字没有被乾隆发现,那么就成为御定之本,即使校勘的官员发现,那也不敢改正了,这真是荒天下之大唐!

也难怪事与愿违,拍马屁拍得太不是地方了。皇上发现伪谬如此众多,龙颜大怒,责令重为校正,因此负责校勘的官员,受到处分的人次,为数众多,也是罪有应得。

总校官陆费墀,受的处分最重。文澜阁、文汇阁、文宗阁三阁藏书的面页、木匣,皇上责令由他出资装治。有了经济制裁还不算,仍下吏议夺职。这下更麻烦了,不久陆费墀便在忧愁之中死去。这时皇上又下令籍没陆费墀的家产,只剩下千金,用来赡养妻子儿女,其余的全部作为三阁藏书的装治之用。陆费墀,字丹叔,复姓陆费,浙江桐乡人,乾隆三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充任《四库全书》的总校官后,像纪昀、陆锡熊一样,接连升迁,初擢侍读,累迁礼部侍郎,但因校书一事,落得个家破人亡。

陆锡熊与纪晓岚同为总纂官,虽然没有取得纪晓岚那样大的成就,但受到的处分却不比纪晓岚轻。皇上谕命将《四库全书》〃重为校对〃,此番的缮写之费,〃责锡熊与昀分任〃,陆锡熊掏了大部分,纪晓岚拿小部分。又诏令陆锡熊去奉天,校正文溯阁藏书,没等校书完工,陆锡熊便命归黄泉,死在了奉天。

总纂、总校几人中,最幸运的还数纪晓岚。承上诏谕特准免议,但他身为总纂,在责难逃,就让他出点钱了事。直到七阁《四库全书》全部告竣时,纪晓岚的官职已升至礼部尚书。这当然是因为与他受命篡改遗诏有关。但皇上深知他勤勉于事,编纂、校正不辞劳苦。那年夏天,乾隆到总纂处巡视,看到纪晓岚脱光膀子苦干的情景,圣心为之感动。更有意思的是,由此而后,乾隆得了个〃老头子〃的雅号。事情是这样的:盛夏天气,一丝风也没有,空气像窒息了一样。圆明园里的青枝绿叶都给晒蔫了,鸟儿热得不敢张口啼鸣,宫女太监不论在殿内、殿外,都汗流如雨,手中的扇子不停挥舞,但扇出的风并不凉爽,热乎乎的,越扇越流汗。乾隆帝在宫中,虽然有人服侍,扇子不停地扇着,仍然感到闷热难耐,深悔此年因朝事耽搁,没有去热河,这一夏天只好硬顶过去了。

这天午后,乾隆在圆明园清旷楼后面的〃澡身浴德池〃内洗了澡,想起到南书房看看,巡视一下《四库全书》的校勘情况,带上两个侍从太监,在树荫下东绕西转,来到了南书房,这时虽天近黄昏,但暑气仍然很炽,刚洗过澡的乾隆,也已是大汗淋漓了。

这时纪晓岚正忙着伏案疾书,因为他从年轻时就怕热,虽然这几年身子削瘦了许多,但仍然容易出汗。他看今天在场的陆锡熊等人,都在一起共事十多年了,日常调侃惯了,也不介意什么,就干脆脱去了上衣,把辫子盘在头顶上,光着膀子干起来。正聚精会神忙的起劲,忽然听到门口有太监〃唵唵〃几声喝道的声音,知道皇帝来了。

那几位翰林见皇上驾临,都急忙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低着头候着。纪晓岚这回傻眼了:如果赤背接驾,那是对皇帝失礼不尊;但当下穿衣接驾,衣服挂在书房的另一头,已经是来不及了,离身边不远正是排书橱,他灵机一动,立刻将身一闪,躲到书橱后边去了,想等乾隆走了,他再出来。

其实,乾隆进门时,已经看到了纪晓岚,见他光膀子,闪到后面回避,也没有怪罪的意思。

那排书橱不高,纪晓岚又是高高的个子,如果他直立在那里,那他的头就会露出来。更何况这时,他的辫子盘在了头顶上,显得高些,便只好蹲在了那里。这一切乾隆心里清楚。匆忙之间,乾隆想开开纪晓岚的玩笑,就故意在这里多停留一个时辰,让纪学士在那里好好地多蹲上一会儿,让他品尝一番,看那蹲藏又闷又热的滋味,是好受还是不好受!

乾隆同陆锡熊等人说了一会儿话儿,又察问了编修进展情况,便吩咐翰林们各自落座,只管忙自己手中的事,自己却笑吟吟地在书房里走动,东看看,西看看,不时地向纪晓岚所在的地方看上几眼,心中暗自好笑。

纪晓岚蹲在那里,闷热难耐,汗流如雨。约摸过了半个时辰,听听没有了皇上的声音,便从书橱的一侧探出头来,向陆锡熊问道:〃老头子去了?〃屋里的人听了暗吃一惊,谁也不敢答话。

乾隆故意问道:〃谁在那里讲话?〃

纪晓岚听出是乾隆的声音,赶快回答:

〃微臣纪昀,在此给皇上叩安。〃

“为何不出来?〃乾隆不动声色。

〃适才室内闷热难耐,臣最畏暑热,故而写字时脱去衣服,赤身露体,不敢见驾。〃乾隆说道:〃恕你无罪!快出来说话。〃纪晓岚早在那里憋闷够了,便起身出来,跪在地上叩头,浑身汗珠直往下淌。人们看了暗暗好笑,但又不敢笑出声来。

乾隆说道:〃天热难耐,赤臂修书,朕不怪罪。你刚才说的'老头子'大概是给朕起的绰号吧?〃纪晓岚跪着没有答话,乾隆接着说道:〃你是内阁学士,肚子里是不空的;如今且把'老头子'三字,给朕讲解清楚。若讲得不差,便恕你无罪。〃纪晓岚虽然当着众人,对皇上毕恭毕敬,但毕竟是和皇上亲近惯了,便大胆地说道:〃陛下莫恼,且听为臣解说。'老头子'三字,是京中唤皇上的通称。实为尊敬之意,并非微臣给圣上起的绰号。〃纪晓岚抬头看皇上,乾隆正不动声色地坐在椅子上听着,便接着说:〃我主为天下有道明君,臣民皆呼万岁,这不是'老'吗?

皇上是万民之首,'头'也。〃

听了他这几句话,乾隆已面露喜色,捋着胡须问道:〃那么,第三个字呢?〃“皇上又称天子,天之'子'也。三个字连在一起,就是'老头子',这是尊敬皇上的称呼,并不是诽谤皇上的绰号。〃乾隆听罢,忍不住〃呵呵呵〃大声笑起来。

从此以后,在宫中常有人称皇上为〃老头子〃,乾隆听见,也不生气。在皇上审阅《四库全书》抄本,因讹误发火生气时,有人趁机上奏,疏请将纪晓岚部议降职,皇上想起'老头子'这件事来,觉得纪晓岚劳苦功高,忠勤可嘉,遂驳回疏请,诏谕特准免议。

至于陆锡熊、陆费墀以下的校勘人员,有很多人所受的处分是很严厉的。翰林蔡葛山就是其中一员,他与纪晓岚交情很深,曾向纪晓岚发牢骚说:〃我校四库书,因为讹字夺俸,实在觉得冤枉。但又有什么办法呢?这些年,白白辛苦了一场,不但得不到升迁,还把这些年积存,全搭进去了。〃纪晓岚劝慰道:〃事已至此,先生何必太认真?因此事受罚之多,多至几百人。您与他们相比,境况尚属不错。您不见总校陆费犀,新近郁郁而死,落得倾家荡产,人亡家败吗?

先生何不想想,若非此事,那些遗书秘籍,一生还会有读到的机会吗!〃“要说也是。〃蔡葛山点点头,〃我确有一事,深得校书之力。”

“是哪件事?〃

“我的一位幼孙,偶然吞下一枚铁钉,郎中以朴硝等药,攻之不下。幼孙日渐弱,就在这时,校《苏沈良方》,见有小儿吞铁物方写道:'剥新炭皮研为末,调粥三碗,与小儿食,其铁自下。'依方试之,果然炭屑裹铁钉而出。我这才知道杂书也有用啊!〃说完蔡葛山欣慰地笑了。

《苏沈良方》一书的作者,是苏东坡和沈存中,他二人是宋代的学者,都对医药很有研究,宋人将他们的药方,集成此书。到清朝初期,世上已无传本,只有《永乐大典》收其全部,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时,十分珍视这一文化遗产,便嘱咐纂修官王史亭,将此书排纂成帙,刊印出来,使之在世上流传下来。

纪晓岚领修四库,遍读天下群籍,使他成为儒林的一代宗师,确实是受益匪浅,同代人概莫能及,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通儒。同朝文士,无不对他肃然起敬,他自己也诚然不客气,曾自豪地夸耀可以称得上〃无书不读〃了。

这话传到了乾隆皇上的耳朵里。一次,乾隆问道:〃纪爱卿,你学问渊通,举世无双,有你这样的朝臣,朕非常欣慰,朕来问你,你还有什么书没有读过?〃跟皇上亲近惯了,纪晓岚也不再故意谦虚了,只老实地说道:〃回奏万岁,臣似乎无书不读。〃好吗,这话果然是从他口中说出来的。乾隆心中不悦,于是说道:〃那好,明日朕让爱卿背一部书。〃一听这话,纪晓岚愣了,自然一时不慎,说了过失之语,这不是捅了漏子吗?天下这么多书,纵使记忆力再好,也不能全背过呀?眼前常用的书,还能背得一字不错,但以前背过的书,时间久了,难免有错字、漏字、漏句,那样就要犯欺君之罪了。皇上考问,当然也是常见之书,但这一部分,就谁也保证不了卷卷背诵如流。虽然皇上是有意为难,但对这当代君王,哪能有旨不尊?纪晓岚越思越想,不知如何是好。

回到家中,将此事说与明。明心里替他着急,并替他猜测起来。不时地问起,会不会背这部?会不会背那部?她虽然来到纪家以后,读了不少的书,在当时的女性当中,已是很有学问的人,但与纪晓岚比起来,她读的那些书,毕竟太有限了,简直是万不及一。但是,纪晓岚见她那关切认真的样子,心里更加喜欢她了。

尽管纪晓岚不断地摇头,明还是不断地问着。忽而看到书架上的那部《皇历》,就是明常翻的那部,想起从来没见老爷动过这部书,便问道:〃那么,老爷念过这部《皇历》不?〃一下把纪晓岚问愣了,他确实没看过,笑一笑,说道:“我又不推卦占命,择吉日良辰,念那东西干什么?〃“《皇历》也是书啊!您常说无书不读,如果皇上让你背,你说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